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美团外卖垄断的论文

2023-12-05 23: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美团外卖垄断的论文

百度外卖黯然离场,但饿了么和美团都不是赢家

2014年5月20日,百度外卖正式上线。彼时O2O方兴未艾,行业震动。

2015年6月30日,李彦宏在百度糯米“会员+”战略发布会上,放出了“百度账上还有500多亿现金,先拿200亿元来把O2O做好”的豪言。

2017年8月21日,《第一财经》报道,百度外卖将被饿了么收购,最快于本周公布,包含手机百度、百度糯米等流量入口总共作价8亿美元,上述交易完成后,百度外卖将独立运营一年左右。

仅仅两年,彼时豪情付笑谈,今朝轻贱难言苦。

和无数消失于互联网浪潮的企业一样,百度外卖似乎也终将归于遗忘和抛弃。更为悲哀的是,相比绯闻频出时还带有些许搅动市场的波澜,如今尘埃落定倒是像一场少了意外的落幕戏剧,讨论寥寥。

可能是饿了么这个归宿,因为两者“嫁娶”缺乏深度的商业想象空间,因而在美团、顺丰等一众绯闻对象中显得相对平淡,甚至可以说仅凭这场交易,并不具备改变任何一方现状的价值。

当然,不管归于何处,被排除在前景之外的只有百度外卖,作为在AI道路狂奔的百度战略性丢弃的一颗棋子,相比较百度其他产品的种种负面争议,其发展多多少少带着命途多舛、生不逢时的意味。

黯然离场,外卖的血雨腥风和百度再无关联

由三足鼎立进入双雄争霸,卖身饿了么的百度外卖确实给市场格局带来了直观影响,也由此引来一个明显的疑问,就是老二老三“联吴抗曹”能否撼动老大的行业地位。

据第一财经分析认为,一旦得到阿里更多支持的饿了么拿下了百度外卖,不仅缩小与美团外卖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外卖市场的一场最终排位赛即将展开。不过与之持相反意见的业内人士甚多,他们则认为,百度外卖现在的市场份额太低,与饿了么也有业务重合,其实际价值远不如想象的大。

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老二老三联合击败老大的例子似乎闻所未闻。

而在这点上,不得不提及市场份额的问题,因为这场交易之后,舆论对于两者之和是否超过美团外卖一事,展开了完全不同的论述。

比如,比达咨询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外卖市场数据报告显示,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6.5%,位列第一,美团外卖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到33.0%,百度外卖位列第三,市场份额达到17.3%。同时,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也显示,饿以41.7%的份额保持领先。

按照这份数据来看,饿了么似乎不存在超越美团外卖的问题,进而百度外卖的价值更是微乎其微,那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难道只是为了稳固在外卖市场的第一位置?这听起来和普遍认知不甚相同。

与之相反,TrustData在2017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的月度覆盖率分别是1.23%、0.97%和0.20%,而且美团本身多次强调其市场份额早已超过50%,照此来讲,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加起来也没有超过美团。

不得不说,即使各家数据统计肯定会存在某些差距,但是能得出完全相反结论的实在太少,或许只能用数据来源不同来解释。其中统计之时是否将美团APP、大众点评APP等超级流量入口,算入美团外卖的销售额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百度外卖的高端用户和技术优势对饿了么的价值几何、是否能缩小与美团外卖的差距,而美团将如何守住甚至突破现有地位、是否能形成绝对优势,这些问题都将关乎未来外卖市场的演变或者最终定局。

只是,对百度或者百度外卖而言,所有一切终将是别人的热闹。

如今,这个直面迎上、试图打响异军突起战斗的士兵,虽然也曾汇聚掌声与鲜花,但最后仍沦为指挥部战败的牺牲品,从此远离热血抛洒、埋藏黄金的战场,这不免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而百度,曾经宏图大志的布局半途而废,仅剩无处安放的终究也归属他人,唯有以战略性取舍来维持受损的尊严,于大局而言可能是种解脱,但不可否认,百度外卖无疑已经是不复存在,而且是作为一个败品。

除此之外,百度从第一梯队掉队的差距越发拉大,现在外卖市场再次进入阿里和腾讯的争斗,百度在该领域的存在却随着外卖业务的出售,无缘于这场最后的排位赛,其中缘由或许更值得深思。

金汤勺也难逃生于百度乱世之秋的悲哀

百度外卖的机遇曾经来源百度,而如今惨淡收场自然也就和百度牵扯甚多,尽管在2015年的“航母计划”中,外卖业务已经从中拆分并获得融资,但无论是发展方向还是模式改变,无疑百度才具有最终决定权,毕竟抛开200亿投入是否定到账的问题,百度外卖曾烧过的钱主要还是从百度获取。

2014年错失移动互联网转移时机后,李彦宏有感于搜索业务的“极致”,将眼光放在了更为宏大的战略愿景之上。逐步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语音图像识别以及餐饮、旅游、教育等细分领域进行广泛布局,冠以“构建生态”之名,并为此打造了可能触及筋骨的“航母计划”,希望借此缩小与阿里、腾讯的差距。

在这一过程中,百度外卖实现了内部孵化和独立拆分等重要节点,总的来说当时受益于市场的风起云涌,其步伐相对稳定而迅速,值得一提的就是百度定制的高端化路线,极大地避开了竞争者对高校人群的激烈争抢。从以后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点也基本上确定了百度外卖的主要定位,也是如今商业价值所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部分白领客户,百度外卖的甩卖价格估计还要大打折扣。

不过也正是基于市场对百度外卖高端定位的认可,才越发显示出如今的落魄,很大程度上和百度高层的决策失误不无关系,尤其是2016年百度遭遇多事之秋,很大程度上给正值上升期的百度外卖一记重击,也就此决定了命运走向。

2016年06月,李彦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是否会放弃百度外卖的问题,表示“如果真的做不过,就不做,该做的决断也要做。”这句话距当初声称豪掷200亿的意气风发仅仅一年时间,彼时百度外卖虽有份额下降趋势,但远没到一无是处、决断抛弃的地步。背后只能是前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促使百度重新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百度外卖也就成了多余之物和不良资产。

当然在这件事尘埃落定之时,曾有过一年的缓冲期来证明这项业务的价值,起码用户数据有利于技术的成熟,但现实是这一年百度外卖越发弱势、无力回天。

百度的负面触及企业声誉的核心,这种难以消弭的黑点似乎成了用户对所有百度产品恶语相向的理由,甚至是高校毕业生选择百度就业都能备受谴责,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这种情绪某种程度上也转接到百度外卖上。另一个层面,更为直观影响百度外卖取舍的,就是内部不协调的斗争和管理层架构改革,频繁的变动、出走早已证实出售是唯一可选之路。

由“航母计划”的业务重点转变为边缘产品,百度外卖经受市场考验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终结于自己人手里。同时百度外卖的失败还暴露了百度孵化生活服务性产品的羸弱,是战略投资还是全盘把控,这点无疑要向腾讯和阿里的方式考靠拢。

百度外卖映射了并购的畸形状态

百度外卖卖予饿了么,对百度而言无疑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不仅映射出其近两来尴尬的处境,还使百度把控线下布局的能力备受质疑。不过从整个外卖市场的角度出发,百度外卖的消失及其给格局带来的变化,于未来和过往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面来看,百度外卖并入饿了么对商家和消费者的不利影响较弱,一则,百度外卖的合作商家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并不依赖于这一流量入口。二则,消费者对于外卖由哪家负责配送其实不甚在意,百度外卖并入饿了么也并不意味着对中高端用户的服务就会变差。

尽管如此,还需要考虑长远利益,这点由美团对商家越发强硬的态度,可以推断一二。虽说百度外卖在市场上的存在感逐渐减弱,但三极格局无论如何也可以作为一种震慑和威胁,如今一方消失,也就意味着话语权更加集中,这对于商家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尤其是如果百度外卖和饿了么的结合并没有带来突出效应,从而使得美团的绝对优势进一步确立,那么平台对于商家的威压很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届时按照王兴现在就表现出的强势风格,相信即使是置身竞争之外的普通用户也会有所感受。

当然这只是推测,毕竟背后还有阿里和腾讯的干预。不过,除了这些可预见的变化,其实经由百度外卖掉队进而淘汰,不免引申出对行业状态的某些思考。

比如,百度自身的影响和选择或许是百度外卖沦落至此的主要原因,但是两强合并、提前结束战斗的外部环境,可能很大程度上致使百度外卖的某些优势,还没来得及尝试就消散于新美大的庞大体量之中,对百度和整个市场来讲,其实可以算作是某种损失。

而且这种竞争形势下,饿了么这么早投身阿里,除了稳定的资金和流量支持,话语权、管理权受制于人未免也是一种不易的割舍。

纵观近两年的重大并购案,市场份额叠加和优劣互补效应的作用发挥,只是其次,消灭竞争才是促成合并的关键出发点,事实上这与过往情形有实质性区别,也由此带来了不少隐患。比如,缺少互补价值很容易导致合并一方无奈出走,这在几起并购案中基本上成了既定事实,且不说合并效应能不能实现,其中流失的人才算是市场和企业共同的损失,而这绝不是简单一句优胜劣汰就能解释得了。

再者,资本操纵的合并很多情况是罔顾创始人的意愿,一方面资本方可以借由合并赚的盆满钵满,从而进一步加固在互联网创业中的主导地位,而另一方面,没有被淘汰出场的创始人要在不能完全掌控自身企业的前提之下,一力承担所有合并之后的负面效应,其中滋味想必比当初创业时的满腔热血更为辛酸。

除此之外,摆脱长久消耗战、驱动企业走向良性竞争,也是合并事宜的重要考量,但现实是,如果某一方借此已经形成垄断地位,对于其他势力来讲只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罢了,尤其是对一个历经竞争洗礼的企业来讲,竞争力的丧失实则是一种潜在威胁。

物竞择天、优胜劣汰在商业中尤为残酷,不过对于众多用户来讲,那些曾经进入生活、或者有幸变革生活方式的服务体验,或多或少会成为回忆,而于企业自身,用最俗套的话来讲,失败检验真理,挫折激发变通,百度外卖若是对百度有某种警示,或许也是最大的价值。

你看不见的校园外卖江湖——以四川大学为例

外卖大家都很熟悉,曾经受惠不少,现在被坑很多,被坑还点,因为没办法。作为火了三年的项目,没多少人真正关注过外卖的发展历程和背后的竞争逻辑,正如我们没关注太多习以为常的项目一样,不是我们盲视,是关注了也没用。我在四川大学校园搞着外卖,认为这三年的外卖竞争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一直计划简要记录,今天就谈谈吧。

2012年左右,有同学发现川大内的外卖市场,小规模试运营,效果还可以。后来懒蛋网、奇凡网等相继跟进,当时网站只能网页下单,网站接单后短信通知校外商家,派专人在校外收餐,校内有人接应配送,单量少,一直在赔钱。于是,他们一边接校外业务,一边在校内建立黑窝点给自己拉业务,撑到2014年基本都倒闭了。我曾让弟弟去卧底,发现校外业务少的时候每天接一两单,这意味着每天赔七八十元,校内业务也不挣钱,倒闭是迟早的。

2014年初饿了么已经融资C轮2500万刀,在全国12个城市铺开,日订单10万单,这时美团刚完成商圈内的测试,当时美团的系统一样简陋,不能自动接单,派专职员工用电话通知商家接单,商家信息和菜品录入也只能在后台靠Excel记录上传,效率极低。2013年底美团计划开拓20个城市,开始抢滩登陆跑马圈地了,执行力很高,一周招来十个市场经理,2014年1月4日所有市场经理齐聚北京,边培训边操练边淘汰,1月底完成了20个市场经理的招聘和培训,计划开拓20个城市,他们认为,后发优势要体现在扩展速度上,去摘别人已经成熟的果实。

我常说竞争对手的市场在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用对手的方法干掉对手,美团就是这么干的,所以比较阴险。以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经理先带着地推,用一周时间做调研,在校园周边和各大商圈转悠,统计商家、外卖车数量、外卖订单比例等。他的思路是资源有限、时间有限,优先做现有外卖存量最多的商圈。当时成都没有外卖网站,都是电话下单,美团外卖就把商家电话铃声换成广告:来美团外卖下单送饮料。发放美团外卖传单的时候也附带上商家信息,将两者客户互相转化,原来使用电话下单的外卖用户转化成了App用户。

有的市场经理主动去校园推广,发现获取用户成本很低,订单量起来得快,于是研发了校园大使体系,设计了校园负责人、校园大使和楼长三级,每栋宿舍楼都有楼长负责,后来演变成每层楼都有人对美团外卖结果负责。美团外卖发现,白领市场有待教育,市场还不成熟(沿袭电话订餐习惯),校园市场已经被饿了么以及其他外卖网站教育得差不多了,当时没有任何一家独占,没有垄断就意味着竞争相对公平,美团决定先把校园市场给收割了,再调头做白领市场。他们定下策略:稳住现有白领市场,大部分精力放在校园,首先做每个城市的标杆本科院校,利用其影响力引起跟风。

2014年4月,成都是第一个校园市场做起来的城市,当地城市经理能力强,用十来个商家就把校园做起来了,我认为成都人比较悠闲,爱花钱,市场环境不错。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根本不用上那么多商家,同学们获得外卖信息的途径太少,只要有十几家马上就能吸引他们,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重要的是面向学生多发传单,多做促销。根据数据,美团外卖发现校园日订单量占总人数7%以后,就能自然增长。7%,是个门槛。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和饿了么拼刺刀。6月,双方就有点烧钱的苗头了,美团一开始选择的是赠送饮料的做法,后来发现赠饮学生未必喜欢,就改为首次购买用户立减3元。饿了么跟进,立减5元。他们发现,烧钱不是坏事,能先把用户拉过来。

6月底,美团召集所有区域经理城市经理来北京开会,商讨暑假发展战略,他们认为,外卖是懒人经济,一旦习惯某个平台,再迁移就难了,所以先获取客户再抢地盘不是最优策略,应该先抢地盘占住客户心智和习惯,如果饿了么不跟进,美团站住脚后再跟进就难了。当时美团开拓60多个城市,饿了么40多个,如果美团大规模扩张,饿了么不跟进会错失市场,跟进的话,09年创业那帮学生缺乏管理经验,管理问题会急剧爆发,够他们一壶,所以美团把拓展目标定为250个,美团7月招了1500人做培训,8月底奔赴各自高校开疆辟土,执行力果然一时无两。饿了么只能跟进,团队从700人扩张至3000人。

暑假还没开学,淘点点先进的川大,我弟弟连同几个学生给它做的市场推广,三天后每天能卖几十单,淘点点市场经理很满意,给他们发了奖金。当时我很纳闷,那么点单量就给奖金,真奇怪。9月开始就了不得了,三家开始了烧钱大战,饿了么新老用户立减3元,美团外卖是新用户立减3元,这样打不过饿了么,也阶段性调整成新老用户减3元,饿了么立即跟进减4……4.5,5,8,10,半价,首单免费,满25减24……那时候每个商家上很多平台,哪里优惠大就在哪里卖,哪里单量多就在哪里,忙不过来就关店,反正补贴全是平台出,当年外卖平台补的是商家,学生和商家共同受益(商家把价格提高,平台给学生补贴降价,最后学生省小钱,商家赚大钱)。当年我看了他们的传单很生气,发现他们除了降价基本没啥其它策略,真替他们着急,为此我提出五大对应策略,几年过去了,那些招数还没用完。

中国人太聪明,有补贴就有刷单,我一小师弟曾一次性招78个人刷单,我这边当时没上平台,也雇学生点半价餐,原价卖给自己的客户。各大平台也发现了问题,美团先是给停止活动,如果再刷就永久下线,饿了么发现刷单直接给冻结资金。各平台在地方的补助预算有限,各BD和地推团队就想办法让商家多承担补贴,通过多发传单增加曝光率,后来平台出面进行商家垄断,让商家签订独家协议,如果在其它平台发现登陆,以扣钱,下架为威胁,开始耍流氓了。总部给BD下命令,每个地推人员必须签10个,签不到就扣钱,够了就奖励,用这种方法美团的单量急剧上升。在具体竞争中,我也多次说王兴比较阴险,饿了么搞大活动,美团一般不接招,偷偷观望,饿了么活动一停,它马上再搞一个相对小的活动,瞬间把市场又拉回来了,这种小把戏很凑效,饿了么疲于应对。

千团大战后,美团地推团队被称为铁军,我好奇他们是如何管理好这么庞大的队伍的。当我知道领导在公开会议对下属破口大骂时,当我知道他们层层宣导,与KPI与奖金挂钩,要求线下的海报,条幅,门贴等必须按要求贴好,拍照合影上传时,我明白了。做不到?扣钱!经常做不到?滚蛋!当时为了在舆论上占上风,都想提前宣布自己日单量破100万,14年10月8日饿了么首先宣布日单破百万,当时美团98~99万单/日,这时是先研究反刷单,还是先冲击一百万?能不能虚假报个数?团队都考虑过,所以,我们只看了热闹,背后很多有趣的细节他们都思考过,里面的套路和方法有时候不足为外人道哉。14年前我们没上任何平台,上了能获得补贴和市场红利,但我认为,未来商家肯定会被平台限制,会生不如死,我当时考虑,如何在夹缝中和平台竞争,在平台垄断市场的时候,小商户如何通过缝隙和尾端市场存活。

我当时提出几种策略,价格战是最差策略,逼不得已才用。如果对方降价,我就提价,如果对方价格回归补贴减少,我就降回原价。很多人说我疯了,别人讲价你提价,不找死?我只能呵呵一笑,你以为价格是随便提的?肯定有背后的逻辑和一系列的动作,要有理有据有节,不是瞎闹。年后(15年)我才让团队上了美团外卖,当天营业额接近900,美团市场经理来找过我,问为什么当天能80单,是否刷单了,我让他看了我QQ上的客户,每天的电话记录,他才相信。即便这样,这个市场经理走后,我的店很快被盯住,有接近两万款项被冻结,费了好大力气才取出来。然后把战场移到百度外卖,饿了么,每个平台都没超过三个月,百度外卖扣押我一千多不返还,还特别阴险地让我继续接单,我果断叫停。饿了么是因为后来和淘点点合并,查得越来越严格,店铺,证件需要地址一致,我懒得弄,干脆下架,换到微信和微店经营,不和它们玩了。

随着竞争进入末端,美团饿了么从补贴商家变成了补贴同学们。这时候,对商家的补贴变小了,开始变着法地收商家的钱,坑商家,竞价排名费,前20位的位置买断费,引流按点击收费,参与大活动让商家出大头(比如1块钱管饱,必须是商家15元以上的餐,网站给补贴四五块钱,其它商家自己出),收取15~20%营业额抽成,还要收取配送费。接近一半的利润被网站拿走,不用平台没生意,用平台就得受制于人。现在,进入学校的商家太多,原来进行地域保护,学校周边几百家餐馆,竞争比较小,现在美团饿了么有了专送团队,让每个商家强制用专送配送,把配送范围划为周边3~5KM,所以,川大周边每个平台都三千家以上的餐馆可以送达,市场被稀释,很多商家从原来每天200~300单变成现在的20~30单,单量小了十倍。我想,他们终于受到报应了。我在等,等美团饿了么等如同滴滴快的一样,结束所有补助,按正常收费,把竞争放给所有商家,这时候,机会就大大的,新的机会才容易浮现。

如今,美团饿了么还在对配送团队补贴,专送按照单量来算,前100单是2元一单,100到300单是4元,300到500单是5元,500单以上是6元。我问过一些配送员,基本一单5元左右,我弟弟现在在青岛自己搞,顺便帮各外卖平台送餐,他主要搞众包配送,一单最少3元左右,上不封顶,有时候一单配送费四五十,来回要跑七十里路,你说这些消费者多操蛋,我要是他爹,肯定打死他个龟孙,败家玩意儿!各平台内部较劲也很厉害,百度外卖市场份额小,要求又严格,很多配送的都跑到美团队伍里了,哪里单子多扣的少,劳动力自然流到哪里,这是永恒的规律。专送团队出来后,原来很多商家自建的配送消失了,最近我发现那些团队又回来了,这说明各平台的收费让商家忍无可忍了,这是好现象!

2015年4月美团自建配送团队,和百度外卖死磕,先从中关村弄了20个人的小分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人均17~20单可以自负盈亏,每天送这个单量并不困难,才开始在全国推广。最初配送KPI考核标准以配送单量为主,这造成一个问题,出餐慢,难配送的面食,汤类都不喜欢接单,快餐类小吃类都抢着送,具体到每栋楼,从地边摊类的简易餐到茶餐厅式的精致餐都有需要,这对平台整合商家资源有要求,他们又开始策划如何多元化供给去满足客户要求。这些都是在具体运营中摸索出来的,没啥捷径。我一直相信,问题原本就在那里,只有碰到了你才能发现,碰不到时,我们是自动忽略的,世界上没有多么高明的做法,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用了恰当的策略而已。

在研究美团饿了么竞争中,我们能明确发现战略和人的重要性,不管是市场的选取占领,配送团队的建设,商家资源的整合,垂直门类的拓展,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考量,当时和肯德基、麦当劳等谈判时,如果按正常程序对接得两三个月,负责任等不及,强力要求一个多月对接成功,哪怕先人工接单客服转单也得先干起来,在重点竞争城市的策略上,比如上海是饿了么的根据地,那就围而不打,只派普通员工守着,优秀人员先攻它周边,攻下阵地之后再围剿上海。在知人善用上,也做了大量功课,从管理层到地推配送,要求该高的高,该低的低,都有章可循。

比较经典的案例是美团偷偷挖饿了么墙角,给饿了么员工发私信,如果对方回复,并且有一定基础,就加点工资挖过来,窃取饿了么内部运作的一些细节,我想,他们的套路跟我想的咋这么像呢,太阴了,哈哈!在对商家服务上,也尽量控制不让商家单量波动太大,做活动就好,没活动就差,这样持续几次,店就做死了,如何让商家能精准预估单量,保持稳定,也是他们考虑的细节之一。后期,在成本控制精确化运营方面,也是极大的问题,他们开始建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每个城市配多少人,都算计得很清楚。我甚至怀疑,各大外卖网站的推荐餐厅中有很多是假的,有很多餐厅的数据也是假的,他们内部腐败会造出各种自家的餐厅,他们会弄出很多影子餐厅,从其他商家接单加价售卖……这些都是我们看不到的背后逻辑,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在具体运营中,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这里不讨论,聪明人都懂。我关心的是三年了,补贴最多还能持续一年,一年后外卖服务该何去何从?我一直渴望公平竞争,一旦公平或者市场完全透明,充分竞争,我就有很多优势,当然,市场永远不会充分竞争,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我们只能在各种竞争中分割一点小市场,这样挺好。反正未来各外卖平台不给学生补助,不给商家补助,不给配送补助,一切成本提高,把一个简单的外卖用一套复杂的方式连接起来,增加了成本,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人们用几千年发展,才把人们引入固定的饭馆消费,现在把这种最有效率的方式重新打碎,我越来越看不懂里面的逻辑了。管它呢,我的看法是,越乱越好,聪明人才能浑水摸鱼,才有机会。

美团和饿了么垄断了外卖市场,垄断结果就是:商铺和骑手别无选择

美团和饿了么几乎垄断了外卖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商铺和骑手别无选择。

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一方面可以降低骑手的配送分成压榨骑手,另一方面可以向商户索要高比例佣金压榨商户。这两种压榨都和地主收租差不多,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压榨骑手和商铺也就算了,但是你应该不会想到:外卖平台真正压榨的其实是广大消费者。因为骑手的配送费虽然由平台定价,但是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平台抽取商铺多少佣金,商铺最终也会把这些钱加在商品里兜售给消费者。所以,外卖平台表面上压榨的是商铺和骑手,但是本质上是对全国超5亿平台用户的剥削。

这种垄断形式无形之中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成本,悄悄地把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一点点转移到了顶层。

所以:国家近期为什么要打击垄断?因为垄断型企业的巨大利润,是建立在对无数散户点点滴滴悄无声息的剥削之上。有人总是问我:财富是如何一点点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

答:就是这样。

这些天约谈完了阿里,也去了阿里总部实地调查了,那下一步一定就是美团和饿了么或者拼多多。

这些企业实在是太猖狂了,想干啥就干啥,以美团为例,一个平台,敢抽百分之二十的佣金,商户还没得选,因为饿了么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垄断,电商大佬们该敲打敲打了,改革允许你发展,但是不能一切向钱看,已经扰乱经济秩序了,改革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裕,而不是受资本控制,要有国家情怀!看看任正非,看看曹德旺的待遇就知道了。

当然还有所有的房企,一套房子,压榨六个钱包三代人,这才是底层人民人生的重头戏。你自己买房还不算,还要为高房租付出代价,你所消费的每一个商品每一样服务,里面都含有高额房租:你在街上吃碗面,一碗面里的房租就得两到三块,这只是面馆的房租,算上面粉厂、批发商仓储费、粮油店房租,你算算,每一个环节都要承担高额房租。

想一想,真可怕,你今天吃的饭,买的家电,干洗的衣服,油盐酱醋茶,所有的一切样样都是如此。

当然,美团和饿了么、拼多多还不算什么?你有选择权,你可以不用,可以少用,不属刚需,你想一想你生活中的刚需都有什么,你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能默默的承受并一代一代的承受。

下一步国家会进一步采取行动,规范市场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线上经济呈现出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市场资源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关于平台垄断问题的反映和举报日益增加,显示线上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竞争风险和隐患”,“虽然平台经济领域竞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但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法外之地,所有企业都应当严格遵守反垄断法律法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行业的 健康 发展。”

目前我国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罚款额度确实偏低,威慑力有限。在《反垄断法》修订过程中,多位专家学者、律师、企业等都对此提出了意见建议,市场监管总局也深入研究论证了违法实施集中罚款额等问题,并在《反垄断法》修订草案中进行了反映。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