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红楼梦与兼美文化论文

2023-12-08 13: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红楼梦与兼美文化论文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说了秦可卿如此多的优点和行事,但她最后的结果是自缢而死,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秦氏进入贾府,贾珍对她垂涎早已,而秦氏的地位恰好又系在贾珍夫妇的欢心上,面对这一境地,贾珍的诱胁是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么以死相逼,要么委身顺从,她的心细是她能动察到周围的一切,她的要强,又使她感到人言可畏,这样使她心重,不甘于落入贾蓉父子手中,直到自缢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死是死于精神上无休止的蹂躏.
秦可卿不是一个饱暖思淫欲的淫妇,她是个有心计,有手腕,有封建“治才”的女性,她的羞愧自缢,反映了无法摆脱这一厄运的精神苦闷.她的结局又是显示了红楼梦中的又一悲剧命运.
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算得上是主子《红楼梦》中除了各个达官显贵的人物之外,还有的就是从多的丫鬟,丫鬟中也分了等级,贾府中最有地位的便是鸳鸯了,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是贾母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 鸳鸯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泰然相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事,她都想的周到,办得妥当,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多丫鬟之王,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心细一些,我的事情,她想着一点了,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 鸳鸯还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她不依仗贾母之势作威作福,倒还经常帮助别人排难解忧,虽然她外表柔弱,却是个有志气的刚烈女子.我们都知道贾赦采取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手段要讨她做小老婆,邢夫人说:“女孩子里头,就你是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在他们看来这是又高贵又体面的不想遭到她坚决的拒绝,前来拉牵说合的嫂嫂,被她骂的狗血喷头;做了准姨娘的平儿袭人开她的玩笑,让她抢白了一顿,她说:“别说叫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大太太死了,叫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必有一.在贾母面前,哭着,发誓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大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了死了,也不能从命!”那样坚决,那样刚烈,让我不由得从内心佩服这样一个女子,依仗着贾母, 鸳鸯也算暂时战胜了贾赦,但贾母一死,岂不又成了俎上肉?所以她必须短了必死之心,最后贾母一终命,她怎能不“殉主”而死呢?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读红楼梦有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的比较文学视角评价。急用!500字!

  在古典小说中,你们都知道,《水浒传》中的女性怎样,《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怎样,那么为什么到了《红楼梦》,作家能有这样的能把女性文化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她们是独立的人,又是不失女性身份的人——的视角?我们不必用今天的什么女权主义的观点去拔高作者,我们只需比较就知道这是难能可贵的。转自:红楼梦潭

  我觉得薛宝钗刻画得十分成功,尽管难度很大,究竟对这个冷美人该如何看待,我讲几点我的看法:这个艺术形象总体特征是冷,由外到内,外貌冷艳端庄,着装素雅,从不爱什么花儿粉儿的,居住非常简朴,雪洞一般,非常肃静,吃的是冷香丸,平常是罕言寡语,藏愚守拙,她有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非常淡雅,凝重,冷艳,基本色调就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层面。如果进入她的性格内部,就会觉得这种冷是一种冷静、一种理智。薛宝钗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不是一块彻里彻外的冰,她也有七情六欲,她是一个年轻女孩,对于生活、大自然、男性会有很自然的想法,这很正常,她从小也看过很多杂书,只是后来觉得作为闺阁女子不应该看了,才不看了,超越这个了。

  她并非无感情的萌发、骚动,只是她非常善于自我克制,注重自我修养,她认为一个阁中女子应该非常安静,作诗她不是不会,相反很擅长,但她觉得做事不是女子本份。一次薛蟠对她说由于有金玉良缘的说法,所以她才维护宝玉,宝钗听了气哭了,觉得哥哥委屈了她。我觉得这个哭不是装出来的,像这种婚姻大事应该听命于家长,由他们决定,而不应由自己选择,这是在当时道德体制下,一个闺中女子应该遵循的,否则即为越轨。她知道了那个说法后其实还故意疏远宝玉,有些人认为这是虚伪,我认为她是很自觉地这样做。因为在过去要达到婚姻这个果,不是爱情而是家长的意志和家族利益的结果。所以在她来看,这样是很自然的。在这样一种修养的规范底下,她对于一些越出这个规范的新生的萌芽的东西她也不能忍受,比如对于林黛玉漏说戏词,对于贾宝玉看杂学旁说以及挨打后劝说宝玉多做正经事等。

  再深一步看,这种冷在有的条件下会表现为冷漠以至于使人寒心的冷酷,在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湘莲出家这样一些事情面前,比如说金钏投井这个炸雷般的事情,人命关天的大事,宝玉听了后是五内俱摧,其他的人像丫头登都会有一些同情之泪,甚至当事人王夫人也有些震动,但宝钗却非常从容,非常镇静的安慰王夫人,说金钏是咎由自取,这样的冷静就是冷酷了,鲁迅杂文说的一些道学家在血迹面前都能有一种冷静,宝钗真是到了这种程度。这些地方,作家是写得很深的。宝钗的冷静归根究底是对旧秩序的依附和维护,而这种秩序已经是老天拔地,走向没落了,而你依附和维护这个东西,最后不免为之殉葬。假如贾宝玉不是一个逆子,而是一般俗人的话,薛宝钗就会得到一个如意郎君和锦绣前程,但贾宝玉却是这样一个人,有着赤子之心,他怎么会和这么冷美人契合呢?所以,最后贾宝玉肯定是离她而去,她只有在寂寞和孤冷中终其一生,这是一个悲剧,它有其独特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不必一般地反对和否定自我修养,我们要扬弃的是这样一种规范,但修养本身:理智、务实,明事理不必否定,相对的,林黛玉是较少自我约束,她比较任情任性,看重自我,看重性灵,她说话比刀子还尖,经常不大顾及人言物意,不大顾及后果,元妃送宫花时,别人都是说声谢谢,她偏说是送给谁的,是单送我还是每人都送,她很在意人家怎么来看她。香菱学诗的老师不是宝钗而是黛玉,宝钗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她认为诗词乃是杂事,做些针线什么的才是正事,林黛玉可不管这一套,她说(对香菱):“我虽不通,大概也还教得起你。你就跟我学吧。”在这一点上,与宝钗是大不一样的。而全书中精神生活、内心活动最丰富的是林黛玉,她在《葬花吟》中写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你要从小说中找,谁给她气受了,问题是她与环境很不协调,很敏感,好多时候是主观感受。到怡红院去敲门,丫环?会没开门,她就会觉得自己是那么孤苦,整个大观园还是很兴旺时,?

  带飘飘,风和日暖时,“众人欢乐,一个向隅”,她就会在一个角落里葬花,从花想到人,从当下想到永恒。所以在《红楼梦》中众多女性中时自我意识萌发最早的,是第一女主人公,一定意义上,我认为她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第一女主人公。《红楼梦》中很多女生都很自尊,宝钗似的自尊是珍主?姿保持闺中淑女的形象。探春也自尊,她是庶出,但她要保持小姐的地位,她的自尊也是扭曲的。元春的自尊是牺牲了亲子之情的,只有林黛玉的自尊,她一无所有,只有眼泪是与生俱来的,她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一种自己个性的尊严。

  对钗黛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你们大概都知道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两个人争论(钗黛)

  孰优孰劣,一个人说黛玉尖酸,宝钗端重,一个说黛玉天真烂漫,宝钗矫揉造作。两个人因为这样就要打起来,如果是中文系的同学会很熟悉,叫激挥老拳。那么象这样一个宝黛的话题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作家王蒙很有意思,他优一句话,他说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时候要肯定林黛玉,因为它在轨道之外,政权稳定后要肯定薛宝钗,因为它要巩固现成的秩序。那么到了当今,红楼梦读多了,现在的研究已经是(在)不断地提高水平,人们已经很少再去争论谁优谁劣,承认两者都是美(的),林黛玉是追求性灵的自己的人格,薛宝钗追求理智的社会的人格。人们就要问,为什么作家要塑造这样两个人物,再拼马上可以对举,你很难分出高低;性格上可以对照,思想倾向上,如果用社会历史的层面,从思想倾向上,应该是有一点褒贬的。但我们如果超越了这个社会历史层面,进入到一个哲理的层面,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作家要塑造这样一对人?因为现在离开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那么这里面恐怕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兼美理想的追求。我以前在讲座上包括九六年在台北的讲座上,我说在很多年前,可能在十多二十年前吧,我有一个朋友,她结婚时有一个册页,册页上有很多老先生的题辞,其中有一位题了两句:天上神仙伴侣,人间柴米夫妻。当时我看到这两句话立刻象电脑一样接通,立刻想到了薛林,天上神仙伴侣,那就是说人们应该在精神上有一种契合,有一种沟通,甚至达到一种神的契合。但是人又是要食人间烟火的,要面对那个柴米油盐酱醋,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说人间柴米夫妻。我觉得作家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他会有一种思考,实际上尽善尽美的兼美是不可求的,《红楼梦》告诉我们兼美只能存在于梦中,兼美这个词指的是兼有这两个人的外貌的美,说明作家审美理想里有这个,那么我们撇开这个不说,我们只是说,在这样两种人格,就是说作家对兼美的向往,而且这样一种选择永远是困惑着人们,这种追求永远不可能止歇,这也就回答了《红楼梦》里钗黛的话题为什么能够这样延续不绝,能够从《红楼梦》问世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我觉得也会延续下去。那么我当时对那个朋友说,你在一定程度上是兼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有社会的人格又有自己的人格,只不过有的人比较侧重前者,有的人比较侧重后者。那我想如果是男性择偶,就不要苛求,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了,反过来对于女性也是一样。因为这种生存方式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尤其是现在,,正因为这样,我觉得《红楼梦》里的人物,这样一些女性人物,她们的文化涵量很大,不仅真是而且有灵气,因为作家注入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人生总是有缺陷的,人性也是有缺陷的,作家也许事不自觉,但实际

想以《红楼梦》为主要材料写毕业论文,请问大家觉得现在还有什么角度可以写得比较新颖独特的??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结局之我见 浅析王熙凤的悲剧 错不在王熙凤 自尊与对抗评王熙凤的“辣” 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试论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背景 王熙凤的社会伦理意识 王熙凤巧言令色的性格特征论析 男权压迫下的封建妇女——王熙凤新论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中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形象的塑造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管理方法的思考 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论林黛玉形象描写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真实美 林黛玉“忧患”意识的美学象征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薛蟠形象 母爱的异化———《红楼梦》中的四位典型母亲形象分析 晴雯和春梅——《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一例 着意塑造的模糊艺术形象《红楼梦》秦可卿种种 论《红楼梦》人物的绰号艺术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从环境与人物的非典型因素深入研究《红楼梦》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情节设置的相关性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红楼梦》宴会描写简论 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 论《林黛玉进贾府》的辞令艺术美 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原型意象与林黛玉的忧郁 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 林黛玉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 论《红楼梦》的思想 曹雪芹的自然观和《红楼梦》的自然美 《红楼梦》梦境之原型解析 论关于《红楼梦》的散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