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财产分配政治经济学论文

2023-12-10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财产分配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张春祥

一、经济全球化的由来及其内涵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出现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其特征日益显著。“经济全球化”一词就是当时那些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学者和国际社会的一些权威人士针对世界经济的特征提出来的。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规模性地使用了这一词语。这一过程是从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始的。此后,西方各国都纷纷实行自由汇率制度和拆除关税壁垒,放松资本进出口管制,从而为国际间的交流扫清了障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正在快速扩大贸易自由化的范围。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 二是投资外向化日趋凸现。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2430亿美元,1996年达到36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的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在稳定增长。三是加速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现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产网络化体系。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五是加速了金融国际化。时间、地域和国界对资本流动已构不成障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化的日趋发展,生产(资本)、金融、贸易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而管理、资金控制和金融服务等活动日益集中在少数当今国际中心城市。这一经济趋势促使一些国际性大城市发展成所谓全球性城市,当今少数5~6个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围80%的贸易额。这些全球性城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全球性城市;第二个层次为区域性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并产生辐射作用时,它的中央商务区(cbd )就成为实现经济功能一体化的驱动中枢,以跨国公司、财政、金融(货币、银行、市场、证券)等机构高聚集为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趋势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强化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二是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四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就我国沿海的部分城市来讲,据报载,美国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资;新加坡由政府牵线,在苏州设立“新加坡工业园区”;广东惠州市“八五”期间共签外资项目5175宗,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引进东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国公司的资金与技术;近年引进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达、诺基亚、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国公司投资,有效地推动了新技术的建立与发展。

由此可见,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动,在功能上逐渐融合为一个全球层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一体化经济体系,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或全球经济化、世界型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之初,人们强调的多是积极的、有利的一方面,认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配,有利于生产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因而全球化是具进步意义的历史大趋势,如果全球经济是平等、合理的则可使各国都从中受益。然而当今全球化有其两重性,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可能从中获利也有可能受损。在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利弊的基础上,各国都纷纷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得更快了,世贸组织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显著加快,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各国为获得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而进行制度安排的结果。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的创新,能直接带动全球生产力的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必然进一步突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限制,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从而使各国的企业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们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用最有利的条件进行生产和市场销售,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国策,20年来的实践已证明,越是开放较早的行业其发展速度就越快,国内很多企业正是在合资中成长壮大的。利用外资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冲击,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竞争中的发展。我们要拓宽开放领域,特别是对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会增加新的外商投资热点,扭转当前外资下降趋势,并有利于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

从以上正面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某一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展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和追赶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就高出发达国家一倍。这种趋势今后还会持续下去。克林顿在访华前的讲话中说:“据预测,在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三倍”。由此可见,宣传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不但不符合事实,还会传播有害信息。而且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

1.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在国际金融无体系状态下,金融市场动荡,丑闻不断,投机猖獗,风暴四起,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督,一旦国内经济出问题,发达国家的投资资本便乘虚而入,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这几年,国际市场的金融状况、商品流动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都会波及到我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后蔓延到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实际上对我国也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整个外贸出口、利用外资都受到很大影响,1999年尚有一定好转。

2.对我国经济主权的负面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为获得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某些让步,其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3.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就会形成与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纯属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4.对市场占有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侵入”,市场更多地被外资所占有,国外市场已被发达国家所瓜分,发展与发达国家凭目前的经济实力分割国外市场,这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全世界已有跨国公司4.4 万个,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28万个。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产,掌握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被跨国公司控制,轻工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量、销售上占了35~50%;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德国西门子在华39个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国际交换机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32%,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70%的市场。

5.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工业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争夺资源上,实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结果强化了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6.对经济制度的负面影响。有的人认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在经济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则无法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始终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所“兼并”。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冲击和风险。其表现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弱化了各国的国家主权,使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可诱发国内金融风险等。但是只要对策有方,其冲击和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三、对欧美日经济发展的透析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对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一)欧共体经济。欧盟经济比较稳定,但欧洲的状况出乎意料。就是欧元启动时间不长,已贬值11%。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空中打击,使欧洲的资金纷纷外流,对欧洲的影响很大。此情况对美有利,因为资金持有者认为美国比较安全,使资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国,并支持了美国的股票市场。但欧洲的经济还是比较稳定的。欧元启动对欧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间的交易变成了内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对欧元以后的变化趋势,欧中央银行认为,目前欧元贬值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看,欧元在国际上仍然是稳定的。欧盟对中国的关注,有两方面原因:人民币不贬值是好事,对他们有利;我国的外汇储备在币种上是否增加对欧元的储备。我们增加对欧元的储备,对欧元币值能起稳定作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80%是美元。今后要考虑扩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币种的储备,但必须注重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

(二)美国经济。美国经济连续八年增长,究其原因,除国内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制造业的进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第一,从80年代中期起由汽车业带头,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第三,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和再造工程,以及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大改组。结果使制造业打了一个翻身仗。从制造业的复兴方面看,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钢铁。在日本的竞争下,美国连年亏损。1993年仍亏损3.5 亿美元。80年代一个工人生产一吨钢10小时,90年代只要5小时。到1995 年美国为4.42小时,日、法、德、英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时。1994年,美国获利10亿美元。

2.汽车。在竞争中,80年代日本产量超过美国,占美国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田车成为美国人最喜欢的款式。80年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进行了技术和管理改革,扭转了颓势。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产一辆小车直接成本福特为5481美元,克莱斯勒为4841美元;日本丰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产是6782美元,马自达6618美元。1994年,产量与收入都超过日本。

3.微电子。80年代美国从自己所创新的领域败下阵来,在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份额,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制造业前10名,美占前7家,日占后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场份额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国企业的奋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转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美日分别为43%、40%。日本占领的低档记忆芯片,始终未打入尖端的微处理器市场。而顶尖公司是美国的应用原料公司。

美国制造业复兴与美国持续稳定增长的关系,使人们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不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其次,要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但不能忘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不能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放弃传统制造业。美国早期用低价劳力把制造业搬到国外也不可取,应用高新技术武装制造业才是正确的。

从以上情况看,目前美国经济处于景气状态,看来在今后几年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隐患也存在,膨胀的股票市场支持了美国国内消费。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60%,这些家庭的消费都受股票市场的影响,股票上扬,其消费欲望就增长;一旦股市萎缩,整个消费就下来。美国自己也承认,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国股票市场市值为1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8万亿美元, 我国股市市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国为1.5倍。 当然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三)日本经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是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估计5万亿美元。 其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目前日本经济仍未走出困境,处于萧条状态。从日本官方统计,1999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影响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银行包袱沉重。泡沫破灭后, 银行的不良资产超过约1万亿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费需求不足比我国严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费是住房问题,现在房地产业处于低迷状态,对国家影响较大;三是日本的设备投资仍未增长。日本的这种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出口和利用外资都会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今后这种基本格局不会发展大的变化,如果利用得好,对我国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更多地利用外资、资源和技术。改革开放20年,我国利用外资总规模为4000亿美金,按现在汇率计算约3万多亿元人民币。这对解决国内建设资金短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资最大。与此同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但先进装备真正达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这些先进装备主要靠引进,自己开发的比重不足。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可按人口平均并不多,下世纪初,部分矿产资源严重短缺,原油就是个问题。在当前国际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我国资金、技术和某些资源不足问题,对我们是有利的,应抓住这个机遇。

近年来,虽然国际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有所增长,但和平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只要不出现大规模战争,目前的世界格局对我们是有利的。

四、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客观的历史趋势,它仍将不断加强。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获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安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正确选择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显得尤为紧迫。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

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强科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题中有两个基本点: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要保持其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这就需要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见《行动纲领》),人的发展是人类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应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绝对优先地位,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发展又取决于人的素质。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必须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慧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既不造成环境破坏,又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不仅当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发展,而且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以节约资源,特别是要科学发现各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使社会生产得以延续;保护环境,防止本国和跨越国界的环境恶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综合国力方可得到不断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和创造美好的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世代发展。

(二)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和适用的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是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国力的较量,就是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较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步,才能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强防御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的能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国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体制要协调发展,这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唯一正确策略。

(三)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我国尽快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资源,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优势,提高综合国力,增大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系数。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关系,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要有原则地、有作为地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区域性的金融和贸易组织。当然,事关国计民生和重大经济利益的领域,我们要始终坚持中方必须掌握主导权和控制权,像电信业的控股问题,寸步不让;农业方面,我们坚持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产品的专营权,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宏观调控手段,避免损害亿万中国农民的利益。

(四)强化企业体制改革,组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垄断日益加强的趋势,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必须走联合的道路,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积极开展国际经营,以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美国为例,本世纪初,美国有汽车制造企业200多家,现在只有3家企业。从国际上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导彩纷呈,兼并与收购表现为强强联合,优优相并。1995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成立东京三菱银行,总资产达到7014亿美元;1996年,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两大飞机制造巨头合并,使其获得65%的世界市场份额;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虏伯两大钢铁公司合并,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以其110 亿马克的营业额和1500万吨原钢产量而居欧洲扁钢领域第一、世界第三。并购范围空前,涉及各行各业。汽车工业领域,奔驰与克莱靳勒两大汽车公司合并,福特兼并马自达公司,大众并购罗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商康柏公司以96亿美元收购在大型计算机制造中颇具实力的数字设备公司;1999年初,美国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公司以203 亿美元并购美国第四大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艾森德通讯公司,从而把计算机、通讯等高科技行业大兼并不断推向高潮。

从以上情况看,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安全体系最终也要靠强大的企业力量来支撑。因此,企业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要引导企业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和落脚点,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以至国际水平。全国所在大型企业都应建立健全技术中心,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也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把国企改革和技术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国企的竞争力。

(五)加强利用外资管理,克服引进外资中的问题

资金不足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利用不当也会形成国内市场流失和金融危机等不利于经济安全的问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引进外资工作,要统一认识,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战略;同时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资的规模、结构和流向,以外资的技术含量作为引进外资的质量评判标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资,绝不接受任何出让主权的条件。

(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复兴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是支柱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大问题。所以不能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对我国的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一方面,要引进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使其恢复竞争优势;当然,这些都应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再造工程、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大改组,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的制造业打一个翻身仗,奠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加速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一切领域的资源、技术和人才都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应该实行优势互补,以臻共同繁荣,即双方或多方互惠互利,这也已经成为一种同竞争并存的历史趋势,以达到“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的世界经济最优状态。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分配问题的论述

所有制的重大变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
一个基础性方面,它不仅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产生深刻影响,也对我们的思想形成明显冲击。它
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
问题。
(一)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1.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日益多样
化。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不是同
一概念,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前者所采取
的特定表现与实现形式。历史上资本主义个人所有
权基本采取个人所有制的形式,二战后这种状况已
基本改变。根据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中主要是生
产力进一步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个人
所有权越来越依赖个人所有制以外的制度形式来实
现。股份制得到空前的发展,被普遍应用于大中型
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其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公
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股份制形式下,分散的个人
资本可以突破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股份公司和有限
责任公司的资本聚合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所有权。法
人所有制更是有助于逾越个人所有权与生产社会化
矛盾的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制度形式,它在股份制甚
至国有制的基础上确定了表现和实现个人所有权的
新形式。此外,国有制、合作制等非个人所有制形式
的发展,使当代西方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
发展趋势,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在多样化过程中
增强了灵活性、适应性和组合的协调性,这些特性表
明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当代自我变革的涵义。
2.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
下降。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当代西方国家仍然是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小企业的层
面上仍居统治地位,并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活力。但
是,它与股份制、国有制等形式的发展相比,处于一
个明显的相对衰落过程之中,无论在所有制的存量
结构还是流量结构中,其重要性都不敌股份制、法人
所有制等等。适应个人所有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和
合伙制企业,其地位和影响远远不如股份制企业和
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个人所有制一般只能适应规模
较小的投资与生产经营的需要,对于那些在国民经
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规模投资项目已无法适应。
个人资本要能进入大项目、大企业,就必须放弃个人
所有制形式,采取股份制等别的形式。在当代西方
市场经济的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一般都在分工与
协作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受大企业的支配和影响,这
也表明个人所有制对股份制等形式的从属性。一般
说来,不同所有制类型与形式的组合关系中,存在着
消长与替代的结构性变动规则,各种非个人所有制
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的增强,即是个人所有制的相对
不发展和重要性的下降。
总之,在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个人所有
制已不再占主导地位,各种隶属社会资本范畴的所
有制即股份制、国有制、法人制和合作制等,却成为
结构主体,其中,股份制与法人所有制又比国有制和
合作制的地位更为重要。因此,当代西方国家的所
有制存量结构,是一种以股份制和法人所有制为主,
配之以个人所有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其他所有制
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1990 年,美国个人所有制企
业有1634. 4 万家,占为数2005 万家全部企业数量
的81. 5 % ,但在该年121860 亿美元的公司总收入
中,它们仅占10. 4 % ,而占企业总数只有18. 5 %的
股份制企业,却占有总收入的89. 6 %。90 年代初,
德国共有4796 家银行,其中私营银行243 家,合作
银行4943 家,公营(国有) 银行610 家。私营银行
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股份制银行。
3.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属性增强。在股份
制、法人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所有制形式下,资本
由分散而至集中,由小规模而至大规模,在此过程
中,资本的私人属性程度不等地被弱化,社会属性则
得到相应强化。资本的占有、支配与使用日益表现
为社会化过程,与个人利益和个人意志相去日远,这
一点在法人所有制形式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这种情
况是生产社会化强制的结果。在所有制关系中,资
本收益的分配权是资本所有权的最终体现。在当代
西方国家,企业利润已不仅仅由投资者分享,政府、
企业或机构法人甚至企业职工都参加了分配过程,
占有一定的份额。目前一般情况是,政府要以企业
所得税形式取走30 —50 % ,实行“职工分享利润计
划”的企业要拿出利润的5 —10 %来分给职工,其余
的才由企业投资者进行分配。在机构法人投资的场
合,甚至连这最后由个人投资者进行的分配也不存
在。利润分配的社会化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
代西方国家所有制结构的社会属性已得到了极大的
增强。而且,从过程与趋势的角度作动态分析,当代
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中,股份制尤其是法人所有
制有进一步增长之势,个人所有制趋向于进一步的
相对衰落,而国有制,尤其是合作制则相对稳定。也
就是说,未来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将在目前状况
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稳固,资本关系和所
有制的社会特征将愈益明显。例如,早在70 年代中
期,在美国的投资结构中,来自企业法人所有制的就
占60 % ,银行与信托资金的占25 % ,个人投资的只
有5 %;目前,日本的机构投资者控制了大公司70 %
的股权。
4. 资本主义所有制所包含的社会经济关系愈来
愈丰富和复杂。股份制等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使资
本主义所有制摆脱了个人所有制的封闭性,走向开
放和兼容,形成一个容许不断吐纳和不断变更组合
的构造。所有权的流动性得到了保障,股权、股票等
资本权证使或大或小的资本所有权都有机会参与柔
性的投资组合,在这里,企业法人及其特殊的治理结
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 占据了独特位置,投资
者作为财产终极所有者取得了股东或董事的身份,
由此产生了丰富、复杂但又确定有序的经济关系。
法人所有制使这种状况进一步延伸,资本的个人所
有权不仅要通过股份制结构,甚至还要通过交错投
资的复杂的法人所有制结构,才能得到最终的体现。
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市场(股票市场、产权市场) 作为
所有权实现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介入进来,又使企业
特定的所有制结构面向社会与公众,从而与社会和
公众发生联系。最后还应看到,在机构法人所有制
和国有制场合,资本生成过程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
机制,社会化的机构法人和负有社会责任的国家财
政预算成为一种独特的“转换器”,将保险费、税收等
项资金转换为社会资本。总之,当代西方国家的所
有制结构,包含着十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也是生产社会化难以避免的结果。
(二)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变化的原因
1. 科技进步。在战后展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中,出现了一些极富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同时传统
产业也得到了改造,从而使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需求的社会规模也迅速增大。在此过程中,生产经
营规模的扩大从而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风险从而
投资风险的增加,经营难度从而资本所有权实现难
度的提高,都对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包括个
人所有制的相对衰落和各种社会属性的新的所有制
形式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下述各因素
对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变革的作用和影响,几
乎无不与科技进步有关。
2. 生产社会化的新发展。在科技进步的基础
上,生产社会化有了长足进步,这不仅表现在企业规
模的扩大上,还包括分工的深入发展、协作的加强和
生产经营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生产社会化的进一
步发展,使得原已存在的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主要
采取个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对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产生更大、更紧迫的强制。
从股份制、法人制、国有制等所有制形式的社会属性
可以看出,其发展动力主要就是来自这种强制。生
产社会化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我扬
弃,迫使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从相互联合、融合和最
终实现的社会化方面寻找出路,大型、巨型公司的出
现与发展,企业的大量兼并与联合,机构投资者的出
现,国有企业的发展等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形式。此
外,生产社会化还引起经营管理专业化的深入发展,
大型、巨型公司和特殊机构的经营与管理,需要熟练
的专业技术人才来从事,原先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
的个人所有制显然已不适应,两权的分离及其完成
的社会过程(如“经理革命”) ,给各种非个人所有制
形式及其治理结构的发育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3. 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与生产经营规模化
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力量空前强大的竞争主体,而且
提供了种类日益繁多的竞争手段和方式。产出能力
的增强与扩张势能的聚集,迫使竞争者全力以赴地
运用多种手段去争夺市场、垄断技术、打击甚至消灭
对手。这种情况从两个方面加速了资本主义所有制
的变革:一方面,为了能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尽可能
地扩充自己的实力,为此需要实行个人所有权的联
合与融合。合作制主要就是出于在激烈竞争中首先
保证自己生存、减少大资本压迫与盘剥的需要而获
得发展的;股份制则主要是为聚集能够参与剧烈竞
争的资本量而不断壮大的。另一方面,无情的竞争,
无论胜与不胜,都会促进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
在一方取胜的情况下,胜者的力量与地位得到增强,
其资本结构的社会属性将更加明显,那些失败的竞
争者,则成为别人吞并的对象,从而加快所有权的联
合与融合;在双方都不能取胜的情况下,为避免两败
俱伤,竞争的双方往往采取“不赢则合”的策略,联合
起来共谋发展。因此,竞争是科技进步———生产社
会化发展———竞争激化的因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它从多方面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系的变革。
4.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面对生产社会化同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之间矛盾的激化和竞争的加
剧,国家不得不出面实行宏观调控,全面干预经济生
活。国家为化解矛盾,鼓励各种非个人所有制形式
发展,加强必要的立法,确立或进一步稳固股份制、
法人制、国有制、合作制等的法律地位,帮助构建其
内部结构。国家整顿经济秩序,强化市场功能,使得
股票市场、产权市场、保险市场等直接有关所有制变
革的中介环节运作得更加有效。国家为缓解劳资矛
盾而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各类保险基金的生成
和机构法人所有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国家鼓励“职
工持股”和“职工分享利润”的法规政令及相应的优
惠政策如税收减免,也刺激了股份制和当代资本主
义所有制社会属性的发展;最后,为了实行有效的宏
观调控,国有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5. 资本主义生产主体态度的转变。在上述因素
的连锁作用下,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包括资产阶级国
家和资本所有者,对有关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一系列
问题,态度有了程度不同的转变。这种转变包括:认
同由资本所有关系衍生的各种权利的重新分配,其
中主要是所有权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承认早先是
其雇员的经理阶层充当法人代表并执掌资本的占
有、支配和使用权;承认实行福利政策的必要性,承
受税率较高的企业所得税以供国家财政对保险福利
事业的转移支付,认缴雇主替雇员承担的保险费,实
行企业补充退休金制度等等;接受“企业民主改革”
的概念,发展各种“参与制”,其中包括“职工所有权
分享”和“职工利润分享”,如此等等。这些态度上的
变化无疑为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机构法人所有制
等,创造了合适的发展条件。应当指出,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生产主体的活动
与作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当代西方国家
科技进步、生产社会化等客观因素如果没有资本主
义生产主体态度适当转变的主观因素作为中介和配
合,是难以实现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各种变革的。
(三)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变化的启示
1. 资本主义所有制具有某种“自调整”机能。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一直被
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受到国家宪法的保护。在当今
西方国家,这种情况依然照旧。但是,当代资本主义
所有制变化的实际情况表明,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
的这种恒久不变性,是同所有制形式的可变性相结
合的,并且是用后者来实现和保证的。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
障了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的实现,个人所有权的发
展反过来也推动了个人所有制的发展。但是,资本
主义个人所有权并未把个人所有制当作唯一的制度
形式来固守,当它在个人所有制形式下同生产力发
展及其权益的实现发生矛盾时,就转而寻求新的适
当形式。这一过程从19 世纪下半期股份制萌生开
始,至今从未间断过,并在战后导致各种社会化的所
有制形式侵占了个人所有制的世袭领地而居主导地
位。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变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
义个人所有权确立了一些适合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实现和发展的社会化制度形式。如今,资本主义个
人所有权不仅仍然可以通过个人所有制来实现,更
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股份制、法人所有制等一系列
后起的制度形式来实现。当代西方国家的所有制结
构,无非是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实现和表现自己的
制度形式的结构。这种情况表明: (1) 制度形式对所
有权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可以进行变与不变的有
机组合,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除非按照生产社会化
的本性及时变换自己的制度形式,否则就有遭到生
产力发展否定的危险; (2) 在当代西方国家,资本主
义个人所有权并非直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而
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制度形式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结
构; (3) 资本主义所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
础部分,具有某种适应性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断的自
我调整,实现变革,是其所有制关系对应生产力新的
发展要求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不能低估更不能无
视资本主义所有制这种“自调整”机能,否则我们难
以对资本主义总体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判断。
2.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不等于资本主义私有
制。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将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划等号,并
据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划等号,即资本主义所有制
=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例如我
国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定
义就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
动者为特征的私有制”(见《政治经济学辞典》(上
卷) ,许涤新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20 页) 。从
前述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演变的实际情况来看,这
种认识有值得推敲之处。
由于战后各种非个人所有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形式的发展,个人所有制不仅无法作为资本主义所
有制的代名词,甚至也不能作为代表资本主义所有
制演变的形式,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同样,通过个
人所有制的等式中介,将资本主义所有制同资本主
义私有制简单等同起来,也是不尽妥当的。考虑到
生产社会化因素在所有制形式演变中的强大影响和
明显反映,二者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差异的。首先,资
本主义所有制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制度形式的结构体
系,如果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所有制体系,那么
合作所有制由于它以平等、互利为宗旨,并不是以剥
削雇佣劳动为特征,因而它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私有
制范畴的所有制类型与形式,这表明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所有制体系并不能用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涵盖;
如果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所有制体系,那么战
后发展起来的法人所有制中的机构法人所有制,其
资本的生成、使用与权益的实现过程,都同资本主义
个人所有制等有明显的差别,并不存在以个人所有
权为核心的私人占有的形态。机构法人所有制并不
以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为基础,其资产只是在一个
社会性主体手中,并为一个社会性目标时才转换成
为资本,尽管它也追求盈利,也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
过程,但最终的收益权和分配权并不还原为个人所
有权,因此,它也不能简单地被认定属于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范畴。其次,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系包含
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之间
存在着微妙,有时甚至是很明显的差异,对比这些差
异,可以发现它们并非仅仅具有数量方面的含义,而
往往包含着质上的变化。例如股份所有制,一般说
来,其核心仍然是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但与所有权
一起构成所有制关系总体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
权,却明显趋向社会化,其实现表现为整整一个系列
的社会过程,因而股份制场合存在的资本主义私有
制关系,已经大量地渗入了非私有的因素,也就是马
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的那种社会性
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私有制处在一个
自我扬弃,也就是说包含着自我否定的过程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据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来确
定股份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起码有失准确。
这种情况,在法人所有制的场合尤甚。与此相关联,
最后,当代西方国家的国有制所包括的经济过程以
及其中的社会关系,也难以用资本主义私有制来简
单概括。国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强制实现的结果,这
种所有制类型与形式之所以为生产社会化所接纳,
自有其特殊之处。如果仅仅用资本数量的集合和主
体的变换来解释,是很难同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典
型的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区分开来的,而如果它们
果真没有一点质上的不同,单纯的形式变化又有什
么实际意义。事实上,国有资本生成或其来源就与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明显不同,它不仅仅来自资本
所有者(企业所得税、遗产税等) ,也来自劳动者(个
人所得税、消费税等) ,而且,在聚集过程中并不是资
本,只是到了政府手中并经过财政投资的媒介,才作
为资本得到运用。国有资本运用过程中的所有、占
有、支配和使用关系,已经同私人性质相异化。国有
资本往往不以投资的利润回报为目标,即使获得收
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内,在社会层面上也
不可能由资本所有者所独享。而且无论怎样,国家
作为公共机关,其政府必须面向整个社会承担责任。
因此,以国家和政府的资产阶级主体属性来确认国
有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显然难以准确概括国
有制所包含的上述一系列有别于诸如资本主义个人
所有制之类“规范”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经济关
系。相比股份制,国有制是对资本主义财产私有权
的更高发展等级的扬弃,它用社会化因素对私有权
利的否定也更为清晰。尽管还不能判定当代资本主
义的国有制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但起码可以
说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高级扬弃形式,带有明显
的非资本主义私有化倾向,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向
社会所有、社会占有制过渡的中间形态,即列宁所说
的“社会主义的入口处”和“最后一级阶梯”。因此,
简单地用资本主义私有制也不足以反映资本主义所
有制关系在国有制上的巨大变化。
依据上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
义私有制之间,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二者既有内在
一致性又有一定差异性。
3.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并不改变资本主
义的基本性质。尽管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重大变化导
致我们改变以往的一些分析结论,但必须看到,迄今
为止,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千变万化,始终是在资本主
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并未造成资本主义基本性质
的改变。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简而言之,就
是资本主义对个人发财致富的绝对主张和保障。从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实际也是人类追求自
身利益和幸福的一种客观选择,其形成和完善于文
艺复兴运动、新教运动和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意
识形态比较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但这个意识形态
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最根本的内容,是在对人本主
义核心中的人作界定和诠释时,把人仅仅归结为个
人,也就是说,仅仅在个体的意义上理解人:人世间
的一切就是个人的一切,一切都必须从个人出发,并
以个人为归宿———人的理性是个人的理性,人的权
利是个人的权利,人的需要是个人的需要,人的发展
是个人的发展,人的幸福当然也是个人的幸福。据
此,它所主张的民主、自由等等,首先属于个人权利
的范畴内。这就是资本主义历史眼界内的人本主
义、博爱和人道的人本主义,最终被归结为绝对的个
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具有上述特定涵义的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
态,首先,确立了个人富裕和幸福的制度目标。资本
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既然主张一切都从个人出发,把
人的价值仅仅归结为个人价值,把人对自然、社会和
自我的解放定义为个人解放,就必然把资本主义制
度所标榜的对人的幸福的追求,归结为个人的幸福,
从而把个人发财致富和由此而来的幸福,作为天经
地义的信条和制度追求的最高境界。个人富裕和幸
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的最高准则和人们
行为的普遍规则。其次,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构
造。为了保障个人发财致富的最基本的权利,资本
主义发明了它特有的财产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资
料私有制,其核心是资本的个人所有权;为了保证生
产成果的个人归属,它又创立了按要素分配的分配
制度,其核心是众所周知的“按资分配”。一个资本
的个人所有权,一个按资分配,资本主义就这样按照
个人发财致富的最高准则,以资本为中心,完成了自
己最基本的构造。
由上可见,所有制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目的
所在,而只是实现个人发财致富目的的手段。显然,
手段的变化不能等同于目的的变化,相反,手段的变
化恰恰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最终实现目
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
本主义的基本性质,而是为了在战后崭新的科技、经
济与政治发展条件下实现个人发财致富而不得不作
出的调整。资本主义所有制再怎么变化,资本主义
主流思想价值观、宪法精神、行为规范、利益实现机
制等等,都没有改变,并且始终都要符合作为资本主
义基本性质的表现和实现形态的所有这一切。马克
思、恩格斯对股份制所说的“扬弃”概念,非常适用于
这里的分析:所谓扬弃,就是既有保留又有放弃。资
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目的根本不在于“放弃”资本
主义,而在于保留资本主义,为保留而放弃,放弃仅
仅是保留的手段和方式,保留才是这一扬弃的真正
目的,也就是说,扬弃并未超越资本主义的自身范
畴,仍然是在坚守个人发财致富最高准则的前提下
进行的,并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准则。如果资
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
那它就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就不应该再在这个范
畴内进行探讨了。

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3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9万元,周转时间为6个月;雇佣

您好,根据题意可得:剩余价值率是:m={(30*10000)-(90000*12/6+30000/10)}/50*100*12=150%。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30万元*1/10+9万元*12/6)/(30万元+9万元) 约等于0.54次。年剩余价值率是:M=m*n=150%*12/6=300%。政经是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门课程,也是经济科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它主要描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依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现象认识经济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发展史、自然科学、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等基础知识。
拓展资料:
1、固定资产投资以货币形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购建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相关费用的变化来表示。包括房地产、建筑物、机械、机械、交通工具,以及企业对基本建设、改造、大修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建立和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部分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固定资产建设和购置工作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指标。
2、新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部分更新的大修属于日常生产活动的一部分,发生的大修费用可以计入成本。为非常规大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计入固定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根据现行的投资管理制度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大修、维护和保养性质的项目如设备大修、建筑物改造和加固、农田水利工程及堤防、水库、铁路大修等可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或者不计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最后以项目实际情况为准。通过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门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自1996年建立以来,在完善宏观调控、调整投资总量、调整投资结构、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为应对当时经济过热情况适当提高了比例,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适度降低了相关比例。2015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批准,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此次调整重点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固定资产资本金比例和相关内容2009年确定的投资项目,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有利于提高投资能力,增加有效投资,加快补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发展“短板”,促进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以改革谋生。

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