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粗糙脉孢菌生物工程学报

2023-12-07 15: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粗糙脉孢菌生物工程学报

(1)从合子到8个孢子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两次分裂各复制一次,共复制了两次.由成熟生殖细胞单独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因而上图中8个子代菌丝体都是单倍体.若要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细胞,染色后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按顺序前四个孢子应该基因组成相同,因第一和第二个孢子是由同一个母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若性状不同,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若第二和第三个孢子性状不同,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3)①从图示关系可知,B突变型脉胞菌因合成酶2的基因缺陷,不能合成瓜氨酸,故在其培养基中要加入精氨酸或瓜氨酸.
②若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则该突变为显性突变,A突变型菌株为杂合体,让其与隐性野生型菌株杂交,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杂交后的会出现1:1的分离比,即野生型:突变型=4:4.若A突变型菌株是由位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野生型:突变型=3:1.
故答案为:
(1)两      单倍体     形态、数目和位置
(2)a、c        a、b、c
(3)①精氨酸或瓜氨酸    
 ②野生型菌株     基因分离    野生型:突变型=1:1    野生型:突变型=3:1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试分析五大共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
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
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历史上自然发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实,操纵子学说的提出,遗传密码的揭示,基因工程的开创,pcr技术的建立,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的提出,以及近年来生物三域理论的创建等,都是因选用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为此,大量研究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微生物还是代表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在经典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先驱者们意识到微生物具有繁殖周期短、培养条件简单、表型性状丰富和多数是单倍体等种种特别适合作遗传学研究对象的优点,纷纷选用粗糙脉孢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t 系噬菌体作研究对象,很快揭示了许多遗传变异的规律,并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从1970 年代起,由于微生物既可以作为外源基因供体和基因载体,并可作为基因受体菌等的优点,加上又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种“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为基因工程中的主角。由于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等方面的优越性,还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
培养技术的发展,这种“微生物化”的高等动、植物单细胞或细胞集团,也获得了原来仅属于微生物所有的优越体制,从而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试管和培养皿中进行研究,并能在发酵罐或其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和产生有益代谢产物。此外,这一趋势还是原来局限于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一整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急剧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各领域发生横向扩散,从而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7.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是核心期刊吗

在最新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可以查到,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时 也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是双核心期刊,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