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东方航空杂志专栏文章

2023-12-12 01: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东方航空杂志专栏文章

千余年前,诺邓就开始凿井熬盐,而盐,曾经是无比珍贵的资源。这个千年古村因盐井而兴盛,曾是茶马古道上万商云集的商业中心,至今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显赫的民居建筑、20余处宏伟的庙宇,可以遐想当年繁盛的景象。而今,无数游人食客踏入诺邓古村,寻访用诺邓井盐腌制的舌尖上的美味——诺邓火腿,延续着诺邓的传奇故事。

文/杨建开 图/云龙县委宣传部 杨学禹 张衡 杨建开

本文刊载自东方航空《东方风情》杂志2020年11月刊,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诺邓熬盐人

诺邓火腿的秘密,要先从诺邓井盐说起。诺邓古村位于大理州云龙县县城西北约7公里处,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村落,有500余户人家。

步入诺邓古村的第一站就是诺邓盐井,一大一小两个井洞之下的20余米处,据说有10几公里长的甬道,当年的卤工们可以在甬道里穿行。紧挨着井盐的一条小溪里有数不清的鸭子,村民称其为鸭蛋箐,从箐里捡出的鸭蛋滋味已颇像咸鸭蛋。

这里为何会有延续了千年的井盐资源?这就要追朔到白垩纪时期,地质运动使得这里成了内陆海,后来随着水分不断蒸发形成坚硬的盐矿,加之地下水丰富,就形成了卤水。诺邓很早就成为熬制井盐的地区,并因出产富含钾的优质井盐而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极为重要的站点,马帮将诺邓井盐带往远方。

诺邓当地人很早就懂得熬制井盐,据说家家户户都会熬盐。如今村里依然有不少熬盐人,杨斌全就是其中的好手,他是诺邓制盐技艺的传承人,他的祖父曾是诺邓盐厂的工人。

“熬盐也熬人,特别辛苦。”杨斌全此言不虚。诺邓古村座落在山谷里,小小的巷道全是青石板铺就,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至今所有物资依然靠人背马驮,用来熬盐的卤水当然也不例外。

雨季之后,盐井里的卤水纯度较好,杨斌全和家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到村口的井盐处将卤水背到半山腰,沉淀24小时。他在家门口打了土灶,巨大的铁锅可以容纳400市斤卤水。熬盐是力气活,也极其考验耐心,要不断打捞水垢、杂质,大火熬煮5个小时后才陆续结晶出盐。

杨斌全细细地将结晶捞出沥干,再用模具制成份量统一的坨坨盐。400市斤卤水经过了10余个小时的熬煮和繁琐的程序,最终能制成15市斤的诺邓井盐。这些优质的钾盐大多被用于腌制诺邓火腿,也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做为伴手礼。

古老的诺邓古村

行至诺邓古村那棵300岁的大青树下,已是黄昏时分,三三两两的小学生从古提举司衙门的石牌坊下走过,各家各户传出饭菜香味,浓郁的诺邓火腿香让人垂涎三尺。

在这个以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出名的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着一些自家腌制的诺邓火腿。这趟寻找诺邓火腿之旅,我也被村里数不清的古老白族民居深深震撼。"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白族传统建筑布局在这里被完整保留下来。通过颇为考究的木雕门窗,特色鲜明的梁、斗、拱、柱、檐等,可以猜出主人家从前究竟是商贾之家,亦或书香门第。加之独特的地形,屋舍参差错落,户户相连,邻里和谐,古风犹存。

村中的 旅游 打卡地之一“复甲流芳苑”家庭生态博物馆是当地大族黄家第十九代传人黄文光在老宅院上所建。馆内陈列了340余件家族流传的老物件,有乾隆四年的匾额、造型独特的甲马版、宴席用的五格火锅等,可以一窥黄氏大族当年的繁荣。黄文光无比自豪地说:“我们祖上是从福建来此地当盐官的,一共出了4位举人,两位进士,上百贡生。”

云龙县文旅局副局长字学君介绍,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仅诺邓村,举人、贡生、秀才不胜枚举。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诺邓古村近年来 旅游 发展迅速,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2007年,被评选为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村后吸引了很多游客;而让诺邓声名远播的则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一段6分钟长的关于诺邓火腿的影像。而今,诺邓古村里有30多家各具特色的客栈,有400多个床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 旅游 目的地之一,一年四季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探访这个古老的村庄。

诺邓火腿背后巨大的产业链

距离诺邓古村不远处的云龙县诺邓火腿厂,数万只诺邓火腿正在静静发酵。这里有1年份至5年份的诺邓火腿,盐泥火腿已深度发酵5个年头了,空气里弥漫着极其浓郁的火腿香。

早在2003年,诺邓火腿厂就在诺邓古村国营盐厂旧址上成立了。厂长是诺邓人杨伍松,他也是诺邓火腿腌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起初,厂里每年只腌制七八百只火腿,总销量只有30多万元。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厂里的电话就没停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厂里仅存的4000多只火腿很快就销售一空。

市场火热,诺邓火腿厂很快组建了“云龙火腿开发协会”,有26个微型企业和46个会员加入,与176名建档立卡户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党支部+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如今,诺邓火腿厂每年腌制3万多只火腿,普通火腿价格大约在三、四千元一只,品质最高的单只能卖到6000多元,年产值近2000万元。杨伍松心思活络,很早就开始线上销售,产品从整只、上方肉块、三年份生吃片到火腿丁炒饭料、煲汤料都有,价格也从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线上销售占总销量的7成。

诺邓火腿的发展离不开诺邓黑猪的养殖。2003年,诺邓火腿厂建厂同时期,与诺邓相隔不远的长新乡,村民杨娟花也开始带着村民养猪创业,后来成立云龙县长新乡大岩场生猪养殖专业合社。发展至今,合作社生猪存栏2.6万头,出栏商品猪6万头,去年销售收入更是突破9000万元大关,带动当地1657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业,走出了一条依靠产业发展脱贫的“造血”式扶贫之路。

诺邓火腿产业可谓是云龙县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云龙县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生猪全产业链,打造“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云龙生猪产业产值已达4.4亿元,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专心致志养好一头猪、做优一块肉、做精一条腿,坚定不移打造绿色食品牌”的理念下,云龙县正在成为中国特色发酵火腿优势区,山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区,高原地区无公害有机食品品牌打造先行区,成为优质黑猪发酵火腿的数量、品质全国第一的区域。

诺邓火腿的秘密

关于诺邓火腿,杨伍松最早的记忆是童年时祖父给他的生吃片。那时候诺邓虽然家家户户每年都腌火腿,但火腿只在招待最尊贵的客人时才能享用,而且切片非常厚实,往往要比筷子厚,这样才显示出主人家的大方好客之心。每次切火腿,杨伍松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祖父会片出一点给他吃。“嚼在嘴里,那个香味啊,现在都忘不了。”

祖祖辈辈都会腌制火腿,杨伍松1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祖父帮乡邻们腌制火腿,掌握了腌制的技术。这些年来,作为传承人,他也手把手指导当地人腌制火腿的技艺,带出了不少徒弟,最忙的时候,200多人的团队在厂里一起腌制火腿。

杨伍松说,诺邓火腿的选料非常关键,要选择诺邓当地的黑猪,其中又以龙马山一带的黑猪品质最佳,绝佳的气候、海拔条件,纯净的山泉,放养结合的诺邓黑猪生长周期缓慢。诺邓火腿选用的是至少一年以上猪后腿,腌制前要先晾上12个小时,然后撒上当地50度的玉米酒。诺邓火腿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富含钾元素的诺邓井盐腌制,10公斤的火腿一般要用上8两井盐。如今,诺邓火腿厂一年要用掉10多吨诺邓井盐。上盐需要耐心,双手不断揉搓,每一只火腿要揉搓上数千下,在这个过程中,鲜红色的猪肉渐渐变成暗红色。最后,将火腿平放在木缸内腌15天,期间还要不断翻,使其腌制均匀。

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给时间,成千上万的火腿悬挂在阴凉、通风的夯土房里,静静发酵,水分逐渐散发,火腿表面布满霉菌,这一切使得火腿中盐分含量不高,香味越发浓郁。云龙当地的气候尤其适合火腿的深度发酵,气温、湿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理想,是天然的发酵场所。

诺邓火腿的最佳食用年份

一年之后,这些布满霉菌的“丑家伙”就可以食用了,然而,他们最佳的食用时间是在深度发酵的第三年。三年份的诺邓火腿,肉质紧致,颜色成暗红色,可以像西班牙火腿一样切片生吃,滋味绵长浓郁,让人叫绝。杨伍松说,去年有一位俄罗斯的女孩就在厂里一口气吃了6袋生片,第二天又来厂里接着吃。.

杨伍松还将目标瞄准了盐泥火腿,用诺邓独有的盐泥包裹火腿,可以更好地防止火腿脂肪氧化,这大大扩展了储存时间,也增添了风味,诺邓火腿厂的第一批盐泥火腿刚好5年。杨武松说,除了盐泥火腿,目前厂里还计划推出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诺邓火腿酥很快就会上线销售。他还计划将云龙县的两个地理标志——诺邓火腿和矮脚鸡这两种优质食材结合起来,做成熟食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云龙的美味。

诺邓火腿的吃法非常丰富,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吃法。带骨的部分,一般用来煲汤,云龙当地人喜欢加上瓜类豆类、干白菜等一起炖煮,滋味醇厚;

贴近骨头的肉是最好的,三年份的诺邓火腿可以切薄片生吃,还可以搭配芥末;

带皮的部分,则可以蒸煮,切成大片,肥瘦相间,香纯软糯;

大理人喜爱乳饼,乳饼蒸火腿,红白相间,营养丰富;

火腿丁的用处也很大,火腿粒蒸土鸡蛋、火腿粒炒饭团也颇受欢迎。

此外,诺邓火腿也往往搭配各路野生菌、野菜、蔬菜等等,往往薄薄数片就能让寻常的菜色有了不俗的表现。

头等舱杂志广告刊登有哪些杂志?

    头等舱杂志广告
针对的是有较高的消费水平的群体。头等舱杂志属于航空杂志中的一种。头等舱及公务舱的乘客均为精英中的精英。头等舱杂志广告受众群都是政府高官、企业领导、商界名流等,具有高层次、高收入、高消费的特点。下面是广告网的介绍:  目前国内三大航空头等舱杂志分别是:东方航空旗下的《东方商旅》杂志、国际航空旗下的《中国之韵》杂志、南方航空旗下的《云中往来》杂志。
  《东方商旅》杂志简介
  《东方商旅》杂志在东方航空公司所有航班(总公司及各分公司)之头等舱及公务舱座椅的杂志报刊袋内;东方航空公司位于各大机场的VIP休息室;头等舱杂志广告东航酒店集团旗下的29家酒店内(分别位于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湖南、云南、陕西、甘肃)等;发行量:5万册。
  《中国之韵》杂志简介
  《中国之韵》杂志发行渠道:国航头等舱、公务舱以及国航知音卡白金卡金卡会员。发行量:8万册。
  《云中往来》杂志简介
  《云中往来》杂志发行渠道:1、
新版图解高尔夫球常用规则编辑部
,南航所有300多架班机头等舱全线配发(平均每天1.2万人次阅读);2、每期自南航明珠俱乐部中精选16万铂金会员直邮送达;发行量:15万册。

御驾红袍罩,人间第一茶——武夷山茶游记(一)

                  1‍ 缘·启

                清香盈秀色,

                盛誉动京华。

                御驾红袍罩,

                人间第一茶。

对武夷山的印象,源于大红袍——这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茶,馥郁兰花的芳香且“岩韵”明显、耐冲泡。

据说,明朝一举人上京赶考路过一座大山时腹痛难忍,一位僧人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高中状元后,此人前来致谢和尚并将大红袍脱下绕茶叶来源的茶丛三圈,并将其披在茶树上,用锡罐装取其叶带回京城。

后逢皇后重病,百医无效,状元便献上带回的茶叶,皇后饮后痊愈。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他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将红袍在茶树上以示隆恩,并派人监管此处茶园,采制茶叶悉数进贡。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引用的贡茶,盛名自此远播。史料记载可考的六棵母株就位于武夷山的九龙窠。在同行的茶友强烈建议下,刚告别厦门茶博会各类争奇斗艳的茶香、未曾休憩的我们,便匆匆开启了这趟武夷之行。

可能对于喜爱大红袍的茶友而言,那三颗六株屹立于岩石上,历经岁月沧桑洗涤的大红袍母株,就如同爱酒的我们,对于勃艮第罗曼尼·康帝葡萄园的顶礼膜拜吧!

其实,葡萄酒和茶叶,包括咖啡,都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比如“风土”、又比如作为饮品之外的文化属性、亦或是以这些作为媒介,认识并结缘的那些同好之人。

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触类旁通”,包括这次茶展上、以及这次的武夷山之旅,都让我以参展旁观者的身份,学到了很多作为葡萄酒参展商所接触不到的东西。

万物皆学问,在这次茶文化之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 宿·景

美好的理想总会被琐碎的现实打败。为了提前赶到武夷山,临时把动车票从武夷山北改成了武夷山东,下车之后的满目疮痍有些超出想象。

不打表的出租车司机像恶狼一样盯着从火车站出来的我们,嘀嘀打车软件又一直显示“附近无可用车辆”......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武夷山北高铁站更为干净安全。幸好是下午,如果是漆黑的夜里——急速飞奔、在崎岖山路上表演漂移的大巴带来的绝对是惊魂体验!

行驶到了看起来像是城镇的地方,这颗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了下来。入住的民宿也是友人订的,我好像永远是“坐享其成”的那个。

其实也不尽然,只不过我比较随性,觉得旅行是要为作为主人的本我服务的——并不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去过那些地方;也没必要列出详细的清单,一定要把著名的景点一一走过才不虚此行。

记得和薇薇在西班牙巴萨罗纳玩的时候,原本是要拜访高迪的三大建筑,可逛着逛着,就偏离了初衷...但也收获了晒着太阳、在邮轮上漫无目地飘着的一个温暖午后,以及转角处偶遇米拉之家的小惊喜......

并不是在找借口,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美丽真得会给生活带来闪闪发光的幸福感!

采薇人文美宿——原本以为是在依山伴水间的一处民宿,实际上却是一家大隐隐于市的客栈,出租车穿过一条茶室林立的主街后,停在了背靠茶田的街底巷口。

打开车门,浓郁的桂花香,让沿途的担心和疲惫瞬间回归灿烂。十一回家给姥姥过八十大寿时,家属院里也满是桂树,只不过因为南北方天气差异,家里的桂树是淡雅的清香,需要使劲用鼻去闻。

而民宿门前——或者是说弥漫在整个南宁街头巷尾的桂香,却是浓烈奔放、像极了这里的人——毫无保留又迫切地想要将热情和善意传递给来到这里的每位游人!

这家民宿在这条街,应该是个颇为特殊的存在——篱笆院围成的小院落,石头堆砌的小道,厅堂和房间里的原生木制结构,有种极简美学的味道。

最喜的还是那些细微之处的“小雅”——木门把上的铜环、灯开关的铜件儿、床头木架上散开摆放的石头还有形状各异的器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俩长得好看,好心的前台帅哥给我们免费升舱到三楼,据说这里景致更佳~

坐在靠窗的竹制茶几上,眺望街对面梯形排列的茶田、还有更远处的远山青黛。泡上一壶茶,被淡淡的茶香轻轻包裹,思绪就这么慢慢平静下来。

入夜时分,天空变成了一种靛青色的蓝,我们开始了觅食之旅。穿过被朋友戏称为“茶城”的街(其实除了茶叶,还有沉香、木雕、器皿等),遇到了夜晚的南平~

这时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原本的靛青像是被浓墨逐渐环抱隽染,呈现出很多种层次,在灯光的映衬下,变得极为丰富。这种干净、清澈的美丽夜景,也许只能在空气极其干净的这里才能看得到吧。

不知怎么的,又想到了北京冬天那劈头盖脸、包裹着的、令人窒息的雾霾和那种不明觉厉的味道。于是乎,赶紧大大地深吸了几口气,沉浸在有些蜜味儿的芬芳里……

                3 食 · 饮

不知道是底料食材的原因,还是店家耐得住性子熬制汤底——随便一家小吃都能让人体验到满满的幸福感!

这种起源于铅山县的紫溪粉,无论是汤的、还是炒制的,都十分入味,不是那种调料堆砌的味道,而是食物本身的香!再搭配本地冰凉可口的啤酒,满足感爆表~~

当地人推荐的,吃过后幸福得眼睛里会冒星星的店面

酒足饭饱后,慕名来到骏德茶业的旗舰店。因为给东方航空杂志匠人栏目供稿,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留心一些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友人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采访梁骏德老先生,作为金骏眉的首泡制作者,可以说这十几年中国茶叶市场上的红茶热现象和他脱不了关系。茶叶小白的我,也像对待其他领域一样,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接触了解茶叶。

接待的小姑娘一身素雅茶服,圆圆的脸盘配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有种很安静的气场,真正从事茶文化的人,特别是品鉴师,可能都是得自带些禅意的。

比较而言,和那些在大卖场里遇到的,端着一个托盘摆满盛着茶汤的小纸杯、画着浓妆、热情地拦着来往路人品尝茶叶的销售员,的确是有所差异——迫于生计的刻意热情和源于内心喜爱的自发行径,没有对错,只是所处的位置和选择。

在这里尝到的第一杯茶,是正山小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武夷山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下创制。

因为是以星村为集散地,所以又称星村小种。深琥珀色茶汤、灰黑色的茶叶、较浓郁的木香,据说是因为茶叶是用松针或者松柴熏制。

正山发小种的源地是武夷山桐木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山小每公斤售价不足20元,最低谷时,仓库积压上百万茶叶无人问津。2005年,正是这位梁骏德先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金俊眉,带动了整个红茶产业的发展和复兴。

作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的桐木关,是处山脉断裂垭口,海拔1100米,古代为重要的军事基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柯寨”^_^

可惜的是因为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那么容易进得去,也就错过了一睹芳容的机会。希望明年四月份的采茶季可以到那里一探究竟!

这个时节的茶园一片寂静,叶片也在沐浴天地灵秀中努力地吸收着仙气。到了明年四月的采茶季,有了来来往往采茶人的身影,会更平添一份生动的人间烟火吧!

——给未来留点盼头,也不失为安慰当下遗憾的一剂良方...

这张图当然来自于网络,因为我没有去...

品鉴其间,不经意抬头看到右上方电视里循环播放的梁先生的视频,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在铁锅里徒手翻炒茶叶,颇有些武林豪侠”铁砂掌“的气势!还有就是梁先生在熏茶过程中频频摘下眼镜揉眼睛的情景。

茶艺师解释说,那个过程叫做“萎凋”——在烘房的青楼上用松枝烘烤青叶使之受热软化,这个过程要紧闭门窗以免热气散失,在室温30度的情况下,每隔20分钟左右翻拌一次,过程对眼睛伤害很大,很多茶师的视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中就包括梁老先生。

现在从事这个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让我想到几个月前去绍兴学习黄酒时老师提到的,手工黄酒师傅的人数也在骤降,如何守护好这些传统的、民族的东西,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杯茶,梁先生制作的高山老枞样品,一小罐价格不低于6000。这里的 “老枞“,通俗点解释就是指那些树龄老的茶树,一般指生长50年以上,树干上长了很多青苔。一般不施肥,无修剪,自然生长且产量比较低。

像极了葡萄酒里的Vieille Vigne (老藤),尽管从口感上来说,“老”的并不一定就是更好的,还要结合品种自身的属性特色,但这种时间赋予的岁月的韵味,确是让很多茶友/酒友趋之若鹜的。

其中就包括清代儒学家、老茶友梁章钜,他对“枞味”情有独钟,在其《品茶》中如是说:“ 枞味之味,须静心体悟之,微乎微乎!”

想起京城万松老人塔下的正阳书局,门口书架上闲散地摆着些绝版老书,各种类型的都有,上次淘了几本民间章回体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淘宝!

对我来说,“枞味”可能是比起正山小种更为浓烈一些的烘烤、木质的味道,多了些比如粽叶、青苔之类的原始森林气息。开始略涩,几泡之后会出现一些甘甜的回甘。

尽管价格不菲,但我还是更为偏爱第一款正山小种,其实无论哪种饮品,价格高低都不应该成为选择的第一要素。喜不喜欢、喝起来舒适与否,才是最紧要的!

未完待续…

东方航旅杂志怎么订阅

乘坐东方航空航班即可看到。
东方航旅杂志《东方航空》创刊于1988年,是东方航空的中英文双语航机杂志,于所有东方航空国际、地区及国内航班上发行。不需要订阅。
杂志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东方航空杂志可以带走吗

大方点,让乘客把杂志拿走

北京青年报
回答于 2001-08-31
  国外航空公司都会鼓励乘客把机上读物拿走,但国内航空公司却显得很小气。
  常坐外航的飞机,几乎每一个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机上杂志,这些杂志不仅名字起得别致,而且印制精良,文图并茂,令人爱不释手。例如,大韩航空公司的机上杂志叫《晨静》(MORNINGCALM),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杂志叫《发现》(DISCOVERY),香港港龙航空的杂志叫《丝路》(SILKROAD),芬兰航空公司的杂志叫《蓝翼》(BLUEWINGS),澳大利亚快达航空的杂志起名《快达俱乐部》(THEQANTASCLUB)等。机上杂志成为各类广告商所青睐的媒体,文章和广告的作用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成为航空公司的一个“形象大使”。航空公司把航空杂志当成了联系航空运输、住宿、其他交通工具设施、购物、旅游景区等行业的桥梁。
  显然,无论是杂志上的文章,还是杂志上刊登的广告,都需要更多的读者,传送到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多数海外的航空杂志的封面或封里显著位置标有鼓励读者将杂志带走的词语。一般所使用“免费赠阅”,有的还在机上杂志的封面再专门贴一个标签,醒目地写道:“这本杂志属于您自己的,将它带走”(YOURPERSONALCOPY,TAKEAWAY)。这样的说明令人感到欣慰亲切,自然乘客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所喜欢的杂志带走。
  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这方面,中国的民航公司则显得非常地小气,多数机上杂志都有“机上读物”的字样,言外之意是“不得带出机舱”。有的机上杂志上明确地写道“不准带出机舱”的字样,还有的竟然印着“成本费10元”的定价,那就是说,如果带走请付10元。就是摆放在国际航班上的《中国民航》杂志的封面上也清晰地印着“机上读物,请勿带走”。倒是东方航空公司的《东方航空》杂志显得大方,标出了“欢迎取阅”字样,《新华航空》更加恭谦,在封面印着“航机杂志敬请惠存”,实在是难得。
  其实,很多迹象表明,许多航空公司虽然有自己的机上杂志,但并不清楚杂志的作用,经常发现机上杂志陈旧,不能按时更换。最近,就在2001年的7月底,笔者在一个航班上发现,机上摆放的《天津航空》竟然是2000年9月号,出版日期是2000年8月31日!上面还明显地印着2000年夏秋季航班时刻表。
  从总体上讲,机上杂志是个消闲性读物,乘客支付了成百上千元的机票费,送上一本杂志并不为过,况且,这样的杂志又是广告性杂志,应当欢迎乘客阅读或带走。航空公司赚钱主要靠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乘客,而不应当在这样一本杂志上打主意。特别是国际航班,更不应当省这点钱,要是真有乘客愿意带走你的杂志,那说明你杂志办得好,有吸引人的地方,说不定因为这个原因会招徕更多的广告商,吸引更多的乘客呢。在此愿意向中国的航空公司建议,办好机上杂志,鼓励乘客将你的杂志带走,这也算和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吧。

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