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食品与发酵工业投稿流程

2023-12-11 1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食品与发酵工业投稿流程

该刊对稿件格式要求如下:(1)本刊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因此 投稿的稿件中请不要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其他联系方式。第一作者信息、论文指导老师信息、论文通讯作者等文章所有作者的信息请在“投稿步骤”的“填写作者信息”环节中详细注明。文章录用后,最后一次修改稿中,请将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英文)、项目及其编号、作者学历职称等信息一并注明。最后一次的修改稿中的作者姓名要与投稿是登记的作者姓名一一对应,否则刊登的文章作者姓名以投稿登记时的作者姓名为准。文章的审稿意见点击“审理过程”即可查看。(2)页面设置:上、下、左、右均为2厘米,装订线设为0 厘米。纸张要求用A4幅面,每页要求47行,每行47个字。(3)字体及段落:全文字体(包括文章的题目、英文摘要的题目)要求用“宋体”,字号为五号字(注意,不是5号字,5号字就太小了,打印出来根本看不清楚),包括文章的标题也是五号字体。段落为单倍行间距,“段前、段后”要求为“0行”,取消“定义文档网格”。(4)中外文参考文献按如下格式书写:期刊:序号 作者姓名(不超过3人者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文题[J].期刊名(外文期刊可用标准缩写,请加缩写点),年,卷(期):起止页书籍:序号 作者姓名.书名.版次(第一版不写)[M].出版地:出版单位,年.起止页标准类: 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5)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要求控制在20~25条之间。如果问题可致电编辑部咨询。联系方式是:100027 ,北京朝阳区霄云路32号 《食品与发酵工业》编辑部

食品与发酵工业投稿求助

食品与发酵工业 [0253-990X]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0.49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0.473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食品工业 - 第2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食品工业类 - 第1位
主题分类:
Agriculture Sciences: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2:食品工业: TS2:食品工业

发酵的工艺流程是什么

1、发酵生产流程三个阶段:
上游、中游和下游。
(1)先进行高性能生产菌株的选育;
(2)然后在人工或计算机控制的生化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生产目的代谢产物;
(3)最后收集目的产物并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现代意义上的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发酵工程经历了“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发展阶段。

1、手工加工
发酵工程发源于家庭或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农产手工加工),后来借鉴于化学工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近代发酵工程),最后返璞归真以微生物生命活动为中心研究、设计和指导工业发酵生产(现代发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
2、近代发酵
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凭借祖先传下来的技巧和经验生产发酵产品,体力劳动繁重,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生产。
于是,发酵界的前人首先求教于化学和化学工程,向农业化学和化学工程学习,对发酵生产工艺进行了规范,用泵和管道等输送方式替代了肩挑手提的人力搬运,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把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成功地推上了工业化生产的水平。发酵生产与化学和化学工程的结合促成了发酵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3、现代发酵
通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工业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时变的)、非线性的、多变量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的生物学过程,按照化学工程的模式来处理发酵工业生产(特别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化学工程的角度来看,发酵罐也就是生产原料发酵的反应器,发酵罐中培养的微生物细胞只是一种催化剂,按化学工程的正统思维,微生物当然难以发挥其生命特有的生产潜力。于是,追溯到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技术的生物学内核(微生物),返璞归真而对发酵工程的属性有了新的认识。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定,使发酵工程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发酵工程进入了生物工程的范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