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杂志

2023-12-08 12: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杂志

名家思想(3)王夫之德育思想探究 涂爱荣 王娟理论探讨(5)马克思与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维度 韩叶秀 杨成(8)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异化与重构 李海玉(10)体验幸福:“高效教学”的落脚点 李存生(12)论教师缄默知识的构成及其显性化 杜爱慧(14)教师德育能力研究论纲 林海亮(16)对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 方良元 陈炜(18)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初探 闫丽君(2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 郭晓霞(24)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当下性”价值的探讨 胡前滨课程改革(26)后现代视阈下的语文新课程研究 吕映(29)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 肖军飞 刘大伟(32)谈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杜志强 董方(35)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 王艳萍(37)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 王影(39)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随堂组合式试讲”研究 廖圣河(41)高校思政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讨 曹必文(43)谈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拓展 肖咏梅教学研究(45)图式理论在商务语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李波(47)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杜娟(49)关于写作教学起点的思考——来自杜威经验课程理论的启示 周子房(51)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再研究 梁淑梅(53)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的设想 唐俊 易其顺(55)再论唐代前期“六胡州”治城位置——与王乃昂、黄银洲、何彤慧三同志商榷 姬咏华 杜咏梅(5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新探 曾咏辉(59)谈公示语汉英翻译勘误中的笔译实践教学——以哈尔滨市公示语英译勘误为例 金海云(61)区域普通高校实施英俄双外语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陈艳玲(63)浅论后课改时代课堂教学的去功利性 李克军(65)对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刘派(截取部分目录参考)

教育杂志有哪些

一类期刊: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大学教学、高教探索、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苏高教、数学教育学报、教育科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大学教育、教育与经济、中国电化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理科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教育学刊、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评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职教论坛、复旦教育论坛、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校教育管理、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探索、中国远程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开放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思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与现代化、高教发展与评估、高教论坛、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理工高教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大学教育科学、中国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教育学术月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化学教学、外国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成人教育、人民教育、生物学教学、辽宁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大学(学术版)、教育导刊、教学与管理、教育月刊、中小学管理、中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通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物理、化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教学、中学政治教育参考、物理教学、中学化学教育参考

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高校的教育责任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人成长。思政课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道德品质。

一、思政课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中性化的哲学内容,是以各类物质资料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实践,生活也是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满足需求、相互作用、创造意义的互动过程。思政教育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从本质而言,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与生活之间息息相关,融于一体,真实的生活可以对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生活化,需要通过在教室内营造出生活化物质环境,让教室具有生机、活力,为学生营造出具备生活化气息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来开辟专门的思政教室,针对性布置思政教学环境。

(二)推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思政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从几个层面着手:

1. 应用生活化教学语言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多是为学生讲述深奥的哲理,只是集中在理性认知上,没有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语言是重要的教育工具,也是教育最为直接的方法与途径。在语言的生活化方面,要求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理论用形象、生活的语言描述出来。

2. 营造平等师生关系

        要营造出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而是要转化为“好为人师”,构建出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学习氛围。

(三)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思政理论内容,对于乏味、陈旧的知识缺乏兴趣,但是,由于阅历较少,学生无法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来梳理、整合内容,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1. 优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环境上,并非消耗巨资来改善物质环境,更多的是在细节方面的优化,为学生营造出具有思政教育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身处校园环境,就受到陶冶,通过无意识状态下的教育,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 发挥特殊节日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饱受多次苦难后,依然还屹立不倒,有很多值得刻骨铭记的日子,在思政教育上,要充分挖掘出特殊节日的教育价值,如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等,即可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对发生过的历史有清晰感知和认识,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报效祖国、发愤学习。

3. 创新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实践方式,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手中的手机来记录下新农村变化,通过真正的感知来触摸时代脉搏,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元,具体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政课程教育内容的目标来出发,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4. 发挥出现代传媒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高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思政生活化教育上,也要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构建出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这在引领政治方向、传播政治信息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五)让思政教育走向社会生活

        走向社会生活,就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实践来认识、提升自我,尽管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十分精彩,但是,大学生不能永远禁锢在校园生活中,总要投入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对于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思政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可,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思政教育的生活化,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接触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一教学形式值得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进行广泛推行。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探讨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探讨论文

摘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就感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对豫西南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缺乏成就感,一些教师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加大重视程度、改变教学观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调查分析;职业焦虑

以豫西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为基点,从关注和关心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调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本研究涉及师范院校、理工院校和医药院校三类具有代表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调查对象,自行编制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问卷》,该问卷设计有30个题目,包含3个一级因子,(教师课堂教学的体验,教师职业发展的体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问卷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1]。发放问卷80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率95%。

一、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现状及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成就感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思政课教师总体测评平均分较低,最低分也较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成就感,对自我能否完成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推测和判断也较低。从三项一级因子的得分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自我效能感测评的平均得分最低,接近比较不同意的分值,说明教师对自我认可度低,对教学工作信心度不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得分为28.3分,接近同意的分值,说明教师虽然对目前的教学缺乏成就感,但是对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信心和好的期待。

(二)学生的表现影响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对教学成就感的影响三项得分中教师的分值较低。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的数量是多维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控性难度加大。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对专业课更高的重视度,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漠视,如“小悦悦事件”等,学生的这些表现都会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成就感和教学满足感偏低,体验不到该课程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愉悦感。

(三)思政课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

在教师职业发展体验维度,其中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得分最低。思政课教学的目前存在着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高要求与现实环境满足缺位的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潮冲击和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外部环境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一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和职业预期缺乏应有的信心,对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方面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对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倦怠[2]。思政课教师大多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提升,地方高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相对也较少,导致部分教师,特别是低学历、低职称的教师理论自信还有待提升。

(四)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成就感存在显著差异

医学院校教师教学成就感低于理工科院校,理工科院校低于师范院校。不同职称教师职业成就感存在差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种职称级别中,助教最低,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助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其他职称教师。不同学历教师职业成就感也存在差异性。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对策

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缺失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势在必行。其一,从教师个人来说,首先,教师改变观念,坚定信念,坚守阵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静下心来,坚定信心,坚守阵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阵地,在自己的一方沃土潜心耕耘,用理论的魅力和坚定的信仰来照耀前行的路。其次,拓展平台,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艰巨的挑战,要求教师更要从理论素养上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再次,改进方法,改变现状,改善环境。思政课教师要改变旧观念,改变旧方法,以改革来促发展,让思政课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最后,关注学生,关注自身,在与学生良性互动确立教学的双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了解学生的现实诉求。

其二,从学校来说,首先,重视思政课教学,在学时和实践教学上予以重视和保证,不能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其次,要为思政课教师搭建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思政课教师因为教学目标特殊性及知识体系更新的高要求性,导致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和进修机会。再次,加强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和学生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学生测评体系的重要指标。复次,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多开展相应的活动,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如理论知识竞赛,理论学习和讨论,讲课比赛,讲课录像展示,组内互相听课、评课等活动来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最后,关注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差异性,进行有针对地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如多关注女教师和助教的发展诉求和现实境遇。为低职称、低学历的教师创造职称评定的机会,请一些有经验教师指导科研,教学等,多渠道帮助和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3]。其三,从学生来说,尊师重教,加强与教师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教学中成就感的缺失,幸福指数的偏低,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表现有关,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改善教学效果,学生是关键。首先,学生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之钙,学生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学生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与教师及时的反馈沟通。再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将思政课教学中的收获、体会和感悟,真正内化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作者:张丽娜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睿.我国不同类型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现状及比较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3(9).

[2]赵简,张西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3]周金妹.职业学校教师成就感的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以合肥市职业学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

河北传媒学院通常是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河北传媒学院是本科大学。自2020年开始,河北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批,教育部门并没有划分河北传媒学院是二本还是三本大学,毕业证上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是几本只是民间的说法。

根据考生所在生源地的招生批次来看,河北传媒学院不是一本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二本大学或本科大学。如果考生生源地为甘肃、四川、广东、江西等地,由于该校在这些省份按照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河北传媒学院在上述省份是二本大学;如果考生生源地为河北、湖南等,由于该校在这些省市已经取消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的录取批次划分,合并为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也说该大学在上述省份是本科大学。

河北传媒学院优势专业主要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广播电视学、表演、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学院历史:

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北传媒学院,成为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

2009年6月15日,学校获准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1年10月,学校经批准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单位。同年年11月,研究生院成立。

2013年10月,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签署协议,两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表演系变更为表演艺术学院。

2015年,学校表演艺术学院与音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表演艺术学院。成立了河北传媒学院信息技术与文化管理学院。4月9日,被河北省教育厅选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20年被命名为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现有兴安校区、警安校区和鹿泉校区三个校区。设有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舞蹈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艺术体育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音乐学院、信息技术与文化管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足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等教学单位。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2000人。

2021年河北传媒学院院系设置:

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与科技。

舞蹈艺术学院:舞蹈编导、舞蹈表演。

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漫画、影视动画(专科)、游戏设计(专科)。

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美术学(绘画、文物鉴定与修复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雕塑、书法学。

表演艺术学院:表演、表演(学前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专科)。

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播音与主持(专科)。

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文学、录音艺术、戏剧影视导演、有事编导专科、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科)、摄影摄像技术(专科)。

国际传播学院: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信息技术与文化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艺术体育学院:休闲体育,表演(体育表演)、表演(国标舞)。

2014年第十八届党课结业通过率:

艺术设计学院报考人数77人,及格人数(65分以上)41,通过率53%;表演系报考人数39人,及格人数24人,通过率62%;影视学院报考人数101人,及格人数90人,通过率89%;音乐系报考人数23人,及格人数7人,通过率30%;艺术体育系报考人数五5人,及格人数5人,通过率100%;舞蹈学院报考人数14人,及格人数3人,通过率21%;新闻传播学院报考人数69人,及格人数64人,通过率92%;管理系报考人数22人,及格人数18人,通过率82%;外语系报考人数15人,及格人数11人,通过率73%;信息技术系报考人数23人,及格人数12人,通过率52%;动画学院报考人数17人,及格人数2人,通过率12%;中文系报考人数13人,及格人数8人,通过率62%;研究生处报考人数六人,及格人数2人,通过率33%。

2020年专接本河北传媒学院各专业录取率:

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计划数30人,录取率12.5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计划数60人,录取率1.46%;网络工程专业,招生计划数80人,录取率1.95%;广播电视学,招生计划数80人,录取率6.61%;新闻学专业,招生计划数90人,录取率7.43%;表演专业,招生计划数50人,录取率47.17%;广告学专业,招生计划数70人,录取率22.44%;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计划数60人,录取率22.90%;动画专业,招生计划数30人,录取率13.39%;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计划数55人,录取率48.03%;摄影专业,招生计划数55人,录取率18.03%;环境设计专业,招生计划数60人,录取率7.2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招生计划数30人,录取率4.95%;舞蹈编导专业,招生计划数20人,录取率5.97%;舞蹈表演专业,招生计划数30人,录取率8.96%;音乐表演(声乐)专业,招生计划数80人,录取率16.67%;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生计划数20人,录取率12.82%。

教师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 1154 人、外聘教师 356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1332 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419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437 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720 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

教学成绩:

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学校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数为146项,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数为92项;本科生获省级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奖励数为7项,获省部级以上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数为493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发表作品6篇(册)。

近五年来,承担《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融合媒体视域下媒体经营管理研究》等国家及省厅级以上纵向课题270多项,横向课题9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60多部,播出作品190多部,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40多项,获得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励670多项。师生原创舞蹈《中国梦•太行情》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乐婆婆的心事》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动画片《郭守敬传奇》获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电影《旗》获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儿童片、最佳音乐三项提名奖,电影《绿色长城》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科教片奖,纪录片《美丽秦怡》获中国(威海)国际微电影盛典银贝最佳纪录短片奖。专题片《中国城轨》《维持原判》《今日横街镇》、动画片《天眼归来》《海底小纵队》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大型门户网站播出。原创舞台剧《小兵张嘎》《幸福国际庄》等连续在国内外演出。承接了电影《建党大业》《建国大业》《突击再突击》《吕建江》和电视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区小队》音乐制作及后期剪辑。师生摄影作品、视频作品多次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比赛并获奖,舞蹈、音乐等专业师生多次参加央视、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网络春晚、五一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演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国家和河北省重要活动或会展的解说,声音作品经常被主流媒体或文化项目所采用,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公益海报设计、绘画、京绣及其他手工艺作品屡次获奖。“融媒体综艺节目制作”获评国家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影视类专业项目制教学范式研究与实践”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荣誉:

截止至2021年,该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被授予“全国十大民办高校”“全国五A级社会组织”“河北省绿色学校”“河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十佳高校团委”“河北省红色社会组织”“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荣誉称号。获得 “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省级示范学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之星优秀组织奖”等多种奖项。“文化新零售电商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物联网智慧舞台研发基地”等多个项目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被河北省民政厅评为“红色社会组织”。被河北省民政厅评为庆祝建党百年“突出贡献单位”。该校“录音艺术”和“融媒体采写”两个教学团队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一流教学团队。

中央和国家重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及各大网站先后予以报道。连续多年被校友网和其他评审机构评为中国顶尖级民办大学、全国民办艺术类高校第一名、河北省民办高校第一名。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河北省级重点发展学科1个。

河北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广播电视编导。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翻译硕士。

硬件设施:

根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拥有“媒介融合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全媒体数字音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24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4000平方米文化创意产业园每年可供3000名学生实习,1200平方米演播厅、400平方米融媒体演播厅、全景演播厅、虚拟演播厅、特种摄影实验室、混录棚、拟音棚、预混棚等达到国内和行业先进水平。

图书馆中外文纸质图书193万余册,电子图书239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3.7万种。购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超星汇雅电子图书、畅想之星电子图书、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e博在线等数据库24小时供读者使用。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引进超星移动图书馆APP,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手机端使用电子资源、浏览图书馆各类服务信息、馆藏图书查询和网上续借等服务。安装了超星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e博在线触摸屏综合展示系统等固定电子资源阅读平台。校园信息化建设满足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要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