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尼古拉斯·亨利,一位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专长于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管理研究。他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享利教授著书十余本,发表论文几十篇共论文获得过《美国公共行政评论》颁发的埃德文·O·斯坦恩奖。他曾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新默默西哥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所领导的佐治亚南部大学曾被CNN专题报道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颗新星,而他本人也步入了佐治亚州100位当代最有影响人物的行列。
二、主要观点及结构分析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共行政的学科发展范式、公共组织、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政府间关系以及行政伦理等。
这本书分为4篇。
第一篇讲的是公共行政的范式变迁,既讨论公共行政的思想史。“学科发展历史的回顾是重要的,因为公共刑侦人员怎样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在民主政体中的适当行为领域,通常属于学术殿堂所形成的观点,而不宜在权力的回廊里所形成的”。
此外这本书是从美国人的视角探究公共行政的研究与实践,焦点是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作者提出“定向”(locus)和“焦点”(focus)为公共行政的特征。“定向”(locus)指改学科领域设置在“哪里”。公共行政的一般定向是在政府官僚体制,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焦点”(focus)是指该学科领域专门研究的“什么”。本学科的很多焦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改变。
“范式1:政治/行政两分法(1900—1926)”时期(弗兰克·古德诺和伦纳德·D·怀特)强调 “定向”,即公共行政学的学科领域应该设置在哪里的问题。(公共行政应当以政府官僚制度为中心;任何政府都存在政治与行政两个领域;)“政治不应该侵入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导致科学性研究;公共行政能够成为‘价值中立’的科学;公共行政学的使命是经济性和效率性。”“公共服务运动”为本学科领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打下基础。
“范式2:行政学的原则(1927—1937)”时期(魏楼拜、古立克和厄威克)焦点不需要框架,公共行政领域存在某些普适性的公共行政科学原则,任何行政领域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技术问题来进行研究。 “公共行政的声誉达到了高峰”,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应运而生。
“范式3:作为政治学的公共行政学(1950—1970)”时期,公共行政学回到了政治科学“温暖的怀抱之中”。行政学研究丧失了焦点,很大程度上重建了政
治学与公共行政学间的联系。而公共行政学在政治学领域内也沦为二等公民,也迫使一些学者积极寻找发展的新路径(案例研究+比较和发展行政)。
“范式4:作为管理学的公共行政学(1956—1970)”,侧重的是焦点而不是定向,没有血缘关系,更加独立从而拥有自身发展的独立空间。管理范式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者反思“公共性”问题,为行政学提供了复杂的、高度专业化和专门化的技术。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应是组织理论,应该用普通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取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范式5: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公共行政学(1970—)”,交叉学科项目的发展以及“新公共行政”的出现,学术和实践团体越来越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公共行政学界和公共行政实践者自我意识增强,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第二篇是公共组织。从公共组织的脉络、构造、材料角度,研究公共组织的运作。在讨论组织是什么时候的时候,作者运用模型—一个实验性质的定义,研究对象错提供的资料上。模型是一种自由的研究途径,可以适应不同的情景。组织模型的不同,结论就不同。最后作者从统观组织理论的知识演进,转移到思考它的结构(fabric),探讨组织(尤其是公共组织)怎样适应,以及如何围绕在组织周围四周的各种社会理论产生连接。
在第二篇的'最后一章中,作者以将人与组织如何互动、为何如此互动作为研究焦点。由此,作者在书中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公共组织的研究途径、结构和人因素,从而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公共组织行为。
第三篇,公共管理。在书中作者认为公共管理的崛起,不仅相对于政治科学而言,而且也相对于公共行政而言,部分意味着他们希望改善效率与效能的技术,其学术地位能够获得提升。在这四个章节中,作者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管理的理念发展,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公共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篇,政策制定与执行。第四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公共政策。所谓公共政策就是公共行政人员所依据以便执行的事项。作者将公共政策的不同途径作为探讨政策执行的导言,而后介绍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两种范式:渐进主义范式和理性主义范式,并分析这两种主义的不足,从而引出公共部门的经验——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战略规划范式。第三部分作者将焦点放在特定范畴上,即公共行政人员个体在公共政策形成中的伦理决策,并且在书的最后,阐释了公共行政人员应敬业精神。
三、观点评述
看完后最大的体会是这本书把美国的公共行政基本体系都详细的介绍了。在美国文化下的视角下,介绍公共行政的产生到发展,再到五次范式的变迁。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书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第十章——公共政策及其执行的途径。书中说“理解公共政策这一分支领域的一种途径是将它一分为二。”其中一个分支系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渐进主义范式。它关注某些问题的实质性,并且常常冠名为“一些实质性领域的政治学”。其焦点在于共政策过程,也就是政策过程在某一特定领域是如何运行的,并试图客观地描述这个政策过程。
查尔斯.林布隆认为把渐进主义即“不连贯的渐进主义”。渐进主义范式在行政决策制定的定位,是一个保守的趋势;人们以满意、合意的心态,介绍过去的各种政策。这样的情形是会阻碍创新的作为。而且因为社会目标很难加以操作定义,渐进主义的途径当然较理性、系统的途径难以实施。最后,渐进主义政策总比理性主义政策,更具有政治上的方便性,正是社会价值政策是指重新在分配的基本所需。
第二个支系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理性主义范式。它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产出与效果。它关注于指出制定与执行更好政策的更优途径,而不再太考虑公共政策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与领域。公共行政人员在这一支系里处于支配地位。
理性主义试图成为渐进主义的对立面。理性主义致力于理解现存社会中所有被接受的各种价值,并赋予每一种价值一个相关的权重,然后发现所有可选择的政策方案,知道每种方案的所有后果,计算选定任何一个特定政策后在机会成本考量上对其余选择方案有何影响,以期在最后能选择一个在社会价值成本收益考量下最具有效能的政策选择方案。理性主义模式存在的子集有公共选择模式、排他性/消费模式以及技术评价模式。
两个模式在相互竞争。渐进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说他们的途径对行政组织所呈现的复杂现实生活而言太过机械化;它所作出的预测常常是错误的等。渐进主义所面临的批评是它是建立字讨价还价概念基础上的;渐进主义不注重模式的运用;渐进主义者缺乏想象力等。
四、结合当代观点,我的启示
以上的决策为中国政治现实提供好了帮助,但是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要有自己的政策制定的特点。就理性主义而言,它的前提是决策者是理性的,对决策信息有充分把握,而且对决策所带来的后果及影响有充分认识,对收益与后代有科学评估。中国以往的政策过程就很难说是理性的结果,从《中国国家治理制度方式变迁》这本书得到证实。就渐进主义模式而言,多元决策和精英决策都是由外部力量对政府施加压力和要求,其前提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而在中国,
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的。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体现为“内输入”的特点。“内输入”是指在社会没有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其特征表现为权力精英之间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远抉择下的社会互动。“内输入”突出了权力精英在中国政治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权力精英队社会利益的综合与表达)。
由于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分化出相应的利益集团以及其他社会性的政策输入结构,所以党的群众路线的决策,以及党的领导和政府官员们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和决策方法,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主要是由党组织和政府内部的各级官员来体察和认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利益多元化,经济改革的步伐快于政治改革,“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增多,政策制定的社会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要求“内输入”主体多元化,满足改变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们的社会期望的增长。“内输入”中政府同时承担利益聚合与表达将不了避免地造成政府在两种角色之间协调的困境,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要求和日益增多的社会,政府是否满足于纯粹的回应作用,以及能否满足不同社会利益的要求,是当前政府决策面临的问题。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科技与管理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正在于它特殊的研究对象--行政。行政管理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行政机关,在我国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客体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我国行政管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和方法。该学科密切关注理论发展和我国行政发展的实践,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分析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特别是中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不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反映行政学的发展,广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原理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深入而被人们揭示。因此,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学派,不同教科书,有不同的或大同小异的体系。
但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
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研究方法
行政管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此外,还有哲学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同时又揭示行政组织管理社会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的规律,所以具有社会性。它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规律又为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所接受和共享。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广泛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但又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内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规范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学揭示国家行政管理规律,诸多管理原则、程序、机制、方法、手段带有规范性。但是,决定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因素是多元的,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行政管理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主要方法
1、行政管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行政方法即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 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指导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的总和。
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基本手段。主要有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工作手段。
(2)行政程序。它不只是一种办事的手续,也是一种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程序。
(3)技术方法。 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它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的手续,减少办事时间;减少行政成本;各个步骤或环节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采取任何一种新的方法都要以人为本。
行政方法的特点: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创新性、民主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5)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一直以来似乎被大家当作同一概念,那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公共行政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公共行政也在不断变化,政治、法律方面的力量和因素不断地在影响和干预公共行政,使公共行政已不再是从前简单的“积木式”的架构,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那些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现代公共行政的方法,在现在看来似乎显得“薄弱”了,似乎很难对现代公共行政这一概念研究透彻。这是我阅读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这本书之后的感受,它使我领略到从三个不同途径研究公共行政魅力,使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公共行政。 这本书是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德博拉•戈德曼•罗森布鲁姆等人所著(David H.Rosenbloom Robert S.Kravchuk Deborah Goldman Rosenbloom),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教授校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四个部分,十三章。
扉页上是这样简介该书的:“本书是美国行政学标准教材,它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描述、阐述和分析公共行政,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内容涉及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组织、公共人事管理、公共预算、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与民主宪政以及公共行政的未来等。在公共行政理论和典范竞存的今天,本书不论在内容、概念、方法以及写作风格上,都不失为一本经典著作。”
也正如它写在扉页上的简介一样,“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写作内容、风格方面主要是内容详实,案例丰富,能够符合常人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提的是翻译的很好,的确不愧是大师(张成福)校译的,阅读起来比较顺,跟中文原著可比,不会出现译本常出现的“拗口”难读的情况,所以“不失为一本经典著作”。
第一部分主题是“导论:定义、概念和环境”,包含三章内容,第一章,公共行政的学科与实务的意涵:不同观点下的思考;第二章,美国行政国家:发展与政治环境;第三章,联邦制与府际关系:美国行政国家的结构。这部分介绍了本书的知识框架,定义了公共行政的概念,概述了公共行政研究三个的途径,即管理、政治与法律的途径,介绍了美国行政国家兴起的根源和过程,以及美国行政国家的结构。该部分从宪法基础、公共利益、市场机制、主权、管制与服务等角度分析了公共行政之公共性,从管理、政治、法律的角度拓展了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美国行政国家兴起的介绍了,阐明了美国行政国家政治背景,通过从联邦制到州府的关系、权力的介绍,展现了美国行政国家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主题是“核心功能”,包含五章内容,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过程;第五章,公共人事行政与集体谈判;第六章,预算与财政;第七章,决策;第八章,政策分析与执行评估。这部分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的核心职能,即组织、人事、预算、决策、政策分析和评估,从组织理论的介绍开始入手,通过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径分析了公共组织的发展及行为过程,从公共人事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描述入手,介绍了公共人事行政的管理、政治与法律的不同取向,从美国预算发展的情况及预算程序和行为方式入手,介绍了管理、政治、法律三种不同途径对国家预算的干预,从管理、政治、法律的三个方面的决策模式分析,阐明了不同的决策模式和方法,通过对政策分析、政策执行的管理、政治、法律三种观点和政策执行评估的介绍,阐明了政策设计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主题是“公共部门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集中分析”,包含一章内容,第九章,管制行政:公共部门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的分析。这部分围绕管制这个公共行政领域的主要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了行政管制的起源、发展、结构、过程以及管理、政治、法律三种途径的管制行政观。
第四部分主题是“公共行政与公众”,包含四章内容,第十章,公共行政与公众;第十一章,公共行政与民主宪政主义;第十二章,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第十三章,公共行政的未来。这部分从公共行政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公众怎么评价公共行政的,以及公共行政又是如何看待公众的,通过分析管理主义公共行政和政治取向公共行政的价值与民
主宪政主义的价值和原则之间存在的冲突,阐明了宪法的价值和原则与公共行政的价值和原则在发展中会一直处于既互相冲突又互相依赖的“伙伴关系”,从对公共行政官员监督的必要性和困难的分析,以及对公共行政官员监督的管理、政治、法律等不同途径的方法的探讨,阐明了个人职责的重要性。最后一章预见性地阐明了未来美国公共行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受政治观点的影响和主导,更加强带法律的重要性,更强调绩效……强调个人责任以及新的行政文化的发展”等等。
本书将公共行政进行解析,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给予评价和探讨,并且将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观点进行整合去研究公共行政,从而将一个立体的公共行政展现了出来,使阅者更清晰得看到了美国公共行政,并以此看到了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蓝图。
读书笔记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常用的形式有:
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公共事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合作方式,即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发展与转型阶段,国家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如今都面临着革新慢、转型难、升位周期长等改革困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与重要的战略调整与发展机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定位;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1
第1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时代任务
?1.1专业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设置年龄来看,其在我国是一门新兴专业,从1998年 教育 部在正式将其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 方法 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 保险 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专业学科知识建设与发展,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复合型管理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公共事务处理和公共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逐步成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也完善,人民生活也明显改善,社会多阶层的多元化需求也呈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散化与利益的多极化使得社会公共事务日趋纷繁复杂,而这种社会事务管理上的变化也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原有的公共事业及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第2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专业定位模糊
如何将专业定位清晰合理,长久以来,一直都是本专业深入发展与壮大,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从而提升社会认可度的的一个重大瓶颈。从发展程度上来看,其仍属于一个新生专业,许多院校对它该专业的性质、目标、任务、定位等内容,尽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其依然不是很明确、合理。该专业从1998年,正式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时,其制定的目标过于宏大,起点很高,落点难以把握。虽然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给了各高校更多的专业特色发展空间,但从长远来看,尤其在该专业刚起步的十几年里,其很容易造成如各院校办学规模扩张过大,专业定位冗杂,就业方向不清晰,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多种不良后果。
从培养目标来看,笔者认为,本专业应更多的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化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与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地域性与特殊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的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更加具体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将更加有助于本专业的社会性发展,从而更快的提升专业整体形象和整体实力。
2.2优秀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2.2.1师资水平不高
?专业定位的角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落点在“公共事业”四字上,而核心是“管理”。但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院校承担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专业知识都拥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又极为缺乏最重要的管理实践 经验 。而纯理论式的教育与形式上的期末测验,将严重危害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将深度影响管理类课程的内容落实以及其他专业教育的开展,从而就无法真正让学生领会到该专业的核心魅力所在。
?2.2.2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杂乱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学院按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要求,兼顾科学知识的内在动态联系而组成的各门教学科目系统,它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特点,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工作协调支点。
如今,大多数院校普遍缺乏科学的教程编排和改进体系,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普遍的缺乏实践性与连续性。尤其是在结合自身院校优势学科方面,没有很好、具体地将学科的优势与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等特色方面的整体形象建设详细、规划周密。公共事业管理,从根本上讲,仍属于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综合类学科,不同于具体的如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以及 企业管理 等其他专业性强的管理类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势,笔者认为,就在“公共”上,如何体现“公共”二字的内在课程设置优势,如何将“公共”二字的丰富蕴含与特色展现出来,这些都是该专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亟待突破的地方和急切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3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突破方向
3.1培养目标大众化、具体化
从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开始,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多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绝大数院校依旧保留着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教育部对公管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宏大,专业设置应用性不强,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留有“空白”。从长远来看,这从专业性上来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实施。而从整体性来看,这也从专业认识上严重影响了该专重视的社会认可度。所以,未来这也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角点与起飞点。
?3.2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该专业的在校实习以及 社会实践 一直是其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师资资源的局限也从一定方面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运用性建设。从专业性来看,管理方面的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在实习过程中 管理知识 的运用一直是棘手解决的问题,但即使从态度和努力程度上来说,我国绝大数院校做的都还是不够的。同时,各院校应重视 职场 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退队,在有效控制教学规模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合理、有计划、针对性的将年轻的老师、教授“送出去”,也要有诚意、周期性的将已经成功的管理人才请到课堂上来,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真正的做到,在课堂上就有能力给广大学生提供最实际、最生活的管理经验。
3.3重视社区化方向的转型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国家重要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随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变,国家农转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社区形态化的生活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基木单位,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大部分生活将在社区内进行,越来越多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将由社区管理机构来组织。因此,社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与此同时,与我国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相比较,社区管理机构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却严重缺乏,社区管理人员的学历、年龄、专业背景极其不适应需要,管理方式也严重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现代化需求。这种问题,尤其在我国西部以及绝大数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
3.4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表达虽简单,但挑战却不言而喻。但无论如何,一个专业的出现,究根本原因,仍是国家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国家教育水平,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改进革新的重要转变与发展方式。如何更理性的认识国家发展模式,如何更好的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如何全面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这些问题,依旧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突破点。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0L]。(1998-7-6)
[2]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0L]。(1998-7-6)
【摘 要】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新兴领域公共事业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促进其 逐步成熟。而其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的探讨研究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本文根据个人浅薄简介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做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主体 探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新学科,发展至今也有将近十年时间,有发展迅速的时期,但纵观这十年总体发展而言,发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到现在为止依然存在很多定位难、发展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 反思 ,认真研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做出准确的认知。只有认清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才能更有助于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以及了解我国公共事业改革途径和方向。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
1.从公共事务概念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内涵
从广泛意义来说,公共事业是针对整个社会事业或者社会公众事业而言,其所有者或者主体就是社会公众。因此,我国的公共事业本质是与国际上常言的社会公共事务接近,也就是社会公共事务,均涉及到全体社会公正的生活水平与共同利益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与最终结果。社会公共事务的内涵主要在社会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之内,一般社会产品又分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两大类别。这里所指的公共产品,就是对物品及劳务的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而不是任何一个人能独自享受;公共产品具有强制性、非排他性、无偿性、不可分割性的特点,私有产品则是非强制性、排他性、有效性、可分割性的产品。所谓的准公共产品,就是在具备公共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又具备一定的私人产品性质,但是总体上倾向于公共产品,例如涉及到社会公众并对整体生活质量与共同利益产生影响的营利性产品等。可见,以国际公共事务的角度出发,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公共性,凡是与社会公众利益紧密相关,如制定公共政策、安排制度、执行政策等事物均在此范围之内。
2.从公共事业管理出现原因分析其内涵
除了广泛与狭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概念,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还应该从公共事业管理出现原因分析其内涵。公共管理事业是为了提高政府对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手段,以维护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的顺利实现而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已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政府倾向于人为成立、集中决策、分层管理的体系;市场则属于自发而成,分散决策、鼓励自由竞争的体系,他们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并相互取长补短。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已认识到市场自身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无法自发形成有序的宏观经济,不能发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公共产品质量、加强公共服务等职能,而这些缺陷,恰好可通过社会公共部。门即政府来承担。因此,政府在界定其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主体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缺陷,给予合理干预,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开展,保证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平等。
二、界定公共管理主体内容
经由对公共管理事业内涵大概分析之后,我们基本上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我们认为,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 依照法律规定专门从事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维护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的总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行政性组织, 它们是掌握行政权力, 承担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职能, 如承担教育事业管理的教育行政部门, 文化 事业管理的文化行政部门, 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卫生行政部门等等;另一类是社会性的组织, 我们通常也把它们称为类行政组织, 它们承担部分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 但它们不是政府的构成部门, 不掌握行政权力, 如社会中的各种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城市(镇) 公用事业部门(自来水、电力、煤气、公交) 等等。
(2)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及秩序为主要职责。能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服务、安全和秩序, 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为社会公共生活提供直接支持和保障的管理部门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那些起间接作用的组织(如政府办公厅等行政辅助机构) , 从严格意义上讲, 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3)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从事对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生产和提供的过程中, 绝对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其活动实质是对社会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而不能像私人机构那样要以盈利为目的。公共事业管理尽管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但这种管理活动也需要付出管理成本, 那么这个成本费用由谁来支付? 我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财政拨付; 二是有偿服务收入(按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取的费用) ; 三是通过社会的赞助、资助、捐赠、彩票收入等筹措的资金。
(4)工商组织、行政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区别与联系。工商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工商组织是绝对的社会性组织, 它主要从事社会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 以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既有行政性的也有社会性的, 其存在的目的是规划、组织、监督、协调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它不能, 而且也不允许以赚钱为存在的目的。必须注意的是, 有些工商组织也承担某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但它们属于公共事业的作业层, 而不是管理层, 它们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往往是业务委托关系,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公共事业的管理主体。行政组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它必须责无旁贷地贯彻和执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 优先保证统治阶级政治利益的实现。而公
共事业管理主体,无论作为行政性组织, 还是社会性组织,其主要职责不在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而在于为社会公众的社会生活提供必须的公需产品和服务,它的政治色彩已经大大降低了, 比如行政性公共事业管理组织, 尽管它在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过程中仍然要坚持统治阶级所确定的政治方向, 贯彻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 但它所涉及的具体事务, 大量的是管理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不是政治层面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应该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职能性、法制性的特征,这里不一一解说。
由以上我们可 总结 出公共事业管理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 服务性。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 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作为根本宗旨。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产生的缘由, 就是社会公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如何使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得到最有效的维护和实现? 这一点, 促进了人们对共同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组织和有效调控, 于是产生了对公共利益实现过程进行规划、组织、调控的部门, 这即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第二, 公益性。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从事公共事业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过程中, 都把如何代表好社会公众的利益, 如何实现好社会公众的利益作为唯一的目标价值, 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不允许以牺牲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局部的利益, 这些都体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公益性特征管理主体的公益性特征。
第三, 社会性。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直接从事社会事务的管理, 它以承担社会职能, 服务社会为根本宗旨。
第四, 职能性。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层次性决定了承担解决社会事务的组织, 必须根据社会事务的性质进行专业化分工, 每一个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均承担某一方面的特定职能, 以专业性的方法和手段, 致力于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五, 法制性。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尽管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 但它的产生及其活动方式不能超越于国家法律之上。
本文根据个人粗线理解,简单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内涵出发简单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做了简单探讨。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还在发展中不够成熟,但其学科的建设已开始受重视,已开始得到国家扶持,因而相信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在政府的组织带领下会慢慢发展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