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教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教育研究
江苏教育
PS:大概有这么几种,合适请采纳 :)
有用大大滴。。
应该是邵阳学院学报。邵阳学院是邵阳市唯一一所高校,而且是二本类院校。与邵阳市政府平级,因此邵阳学院学报也相当于《邵阳日报》。至于江苏教育学院恐怕要差一点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曾参” 之 “参” 读音辨正季 文 曾参 ,孔子的弟子 ,字子舆。关于曾参之 “参” 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 ,即读 “参” 为 “shē n” 。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 《古代汉语》 (修订本)第一册 《论语· 学而》 篇 , “曾子 ,名参(shē n) ,字子舆 ,孔子的弟子。 ” 杨伯峻先生的 《论语· 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曾子 ,孔子学生名参(音森 shē n) ,字子舆 ,南武城人 ,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 再查现今最具权威的 《汉语大词典》 (第 5 卷 780 页)“曾参杀人” 条 ,也把 “参” 注为 “shē n” 。以上几本著作影响甚大 ,因此曾参之 “参” 读为 “shē n” 几成定论。其实 ,关于曾参之 “参” 的读音历史上一直有两种。 《论语· 学而篇》 陆德明 《释文》 曰: “参 ,所金反 , 又七南反” , 《礼记· 擅弓上》 陆德明 《释文》 曰: “曾参 , 所金反 ,一音七南反。 ” 显然 ,选择 “所金反” 即读为 “shē n” ,选择 “七南反” 则读为“cā n” 。追溯其由以上两音变为一音 (shē n)的演变过程 ,我们发现 ,读 “参” 为 “shē n” 最早见于汉朝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 “林部” 的 “森” 字 , “森” 字下注释为 “木多貌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再查陆德明 《经典释文》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中 《孝经· 开宗明义章》 中注道: “参 ,所林反。 ” 以上诸例说明:许慎是主张读 “shē n” 的;陆德明在注 “参” 中 ,两次用 “所金反” ,一次用 “七南反” ,说明他也是偏向读 “所金反” 的。宋代大学者朱熹 《论语集注· 里仁篇》中就注道: “参 ,所金反。 ” 由于许慎的 《说文解字》 和朱熹的 《论语集注· 里仁篇》 对后世影响很大 , “参 ,所金反” 即注 “参” 为 “shē n” 的读法一直站统治地位。对 “参” 的注音 ,我们如果仅从读音到读音上进行考查 ,可能只能陷入循环往复的论争中 ,很难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因此我们从周秦时代人名与字的关系入手来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关于这一点 ,清代很多学者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清代巨儒王引之在 《春秋名字解诂自叙》 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名字者 ,自昔相承之诂言也。 《白虎通》 曰: ‘闻名即知其字 ,闻字即知其名’ 盖名之与字 ,义相比附 ,故叔重说文屡引古人名字 ,发明古训 ,莫著方 人此。 ” 钱馥、 胡元玉、 刘师培、 黄侃等人亦对古人名字有自己的看法。钱馥曰: “始馥读许氏 《说文解字》 , 至古人名嘉字子孔 ,名方 人字子游诸处 ,知古人名字有可以为声音文字之证者。 ” 历代各大家黄生、 惠栋、 钱大昕、 阮元、 段玉裁等都对先秦人物名与字的关系有所考证。许多训诂文章亦以人物名字为其论断佐证 ,阐发已发。王引之把春秋人物名与字的关系定为五类:一曰同训 ,二曰对文 ,三曰连类 ,四曰指实 ,五曰辨物。 “辨物” 类有两层内涵: ①名与字的关系是同一事物的总属概念; ② 名与字的关系是某物与其功用的关系。考察 “曾参 ,字子舆” 的名与字关系 ,再以王引之的归类为据 ,应定在 “辨物” 类。对 “曾参” 一名 ,王引之云曰: “曾参字子舆(见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参 , 读为 “骖” 。 《秦风· 小戎篇》 笺云: ‘骖 ,两马 非。 ’ )桓三年 《左传正义》 云: ‘初驾马者 ,以二马夹辕而已。又驾一马为两服为参 ,故谓之骖。又驾一马谓之驷。名骖字子舆者 ,驾马所以引车也。 ” 翻检一下先秦典籍 ,我们就会发现先秦人物名与字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人名与字的 “辨物” 类关系也广泛存在着。如:齐步叔乘字子车 ,洪恩波曰: “说文: ‘驷 ,一乘也。 ’ 《周礼· 校人》 郑司农注云: ‘四匹为乘。 ’ 古者驾车 ,通以四马。 ” 再如秦公子钅 咸字伯车 ,钅 咸 , 《说文解字》 注:钅 咸 ,膏车铁钻。王引之曰:钅 咸、钻古字通。此外还有:齐公孙捷字子车;孟轲字子舆等等。因此 “曾参字子舆中名与字的 “辨物” 关系在古代亦属取名的常识类别。其实 ,清代学者对 “曾参” 的读音也是有异议的。如:卢文弓 召 《经典释文· 考证· 论语音义》 云: “曾参 ,所金反 ,又七南反。案曾子字子舆 ,当读为七南反而与 ‘骖’ 同 ,而今人咸不然。 《孝经音义》 止有所林反一音 ,非。 ” 洪恩波在 《说见圣门名字篡诂》 中曰: “恩波谨案说文: ‘森读如曾参之参’ ,知参读森音 ,其误久矣。 ” 王筠在 《说文释例》 卷十一中曰: “森读若曾参之参 ,案曾子字子舆似取参乘义。根据春秋时期名与字的对应规律 ,我认为 “曾参” 之 “参” 读为 “cā n” 应该是对的 ,卢文弓 召等人的意见值得重视。 (责任编辑 木 子) - 0 9 -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Powell.Families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