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官网看看 最好是自己亲自去一次啊!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在川西南、滇西北布点的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座落于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世界著名的“钒钛之都”——攀枝花市市中区。
学校占地1260亩, 校舍面积 3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18亿元,馆藏图书83.0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7187万元;教职工917人,专任教师67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210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04人。学校下设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医学系、数理教学部、体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本、专科共50多个专业方向,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等7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总规模1.4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1万余人,成教学生3000余人,生源覆盖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树立起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经营学校,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并围绕“按教育规律育人,按市场规律办学”,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业测评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建校20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近2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其较强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学校也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完善。建有70余个基础课实验室、7个专业技术实验室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100个实习基地。同在攀各大企业联合建设校企共享专业技术实验室7个、实习基地24个,共享实验设备值2600多万元。学校还利用奥地利政府498万欧元贷款,建成16个专业实验室、7个工程训练中心、6个工程技术中心,保证了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到91%以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引入教学环节,已建成实验实习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语言教学中心、CAI课件制作中心和20个多媒体教室等完善配套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校园网双向链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络覆盖校园内学习、办公和生活场所,已完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与行政办公自动化。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和科技开发快速发展。学校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 国家级教改项目“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子课题9项,省级教改项目和省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2个,获省、校两级教学成果奖40多项。学校先后完成各级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项,地厅级27项,企业合作11项;教师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95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100部。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先后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学校建立了奖、贷、补、助、免“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各类专项奖学金覆盖所有本专科专业,对各类高分录入新生给予特别奖励,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利保障。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优秀文明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部门绿化百佳单位”、“先进园林式学校”、“卫生先进单位”、“人才开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校参观访问和指导工作,热忱欢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攀枝花学院!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在川西南、滇西北布点的唯一以工为主的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座落于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中国“钒钛之都”、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市。学校绿草成茵、绿树成林,鸟语花香,湖波荡漾,环境优雅,独具南亚热带特色风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始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49.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79亿元,馆藏图书17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亿余元。下设15
个教学单位,38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021人,专任教师79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2人,有研究生学位的474人。在校学生总规模1.44万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完善。建有17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下设183个实验室(其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164个校外实习基地。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引入教学环节,已建成多媒体教学中心、语言教学中心、CAI课件制作中心、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语言教室等完善配套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校园网双向链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络覆盖校园内学习、办公和生活场所,已完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与行政办公自动化。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和科技开发快速发展。近五年来,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建设省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建设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设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校共承担了科研课题265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1项,省(部)级42项,横向课题42项;取得科研成果奖98项,其中省级5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部、教材130多部;取得专利授权16项。以钒钛材料研究为代表的“学产研”结合模式实践,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2 3
攀枝花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论文
攀枝花的地域文化是指在攀枝花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包括民俗、传统、习惯、生态等在内的文明表现。它在该地域范围内不断地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相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而生生不息并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
1、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研究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初,攀枝花还是一个人烟稀少、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这一地域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之都拔地而起,为攀枝花今天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的“TheBeltandRoad”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攀枝花也顺应历史的潮流,将自身以工矿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做好“钒钛”和“阳光”两篇“文章”为主,同时正着力把自身打造成“中国的康养胜地和四川南向门户”,以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要求。而今恰逢改革开放40年,攀枝花无论在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道路交通或是人们的文化生活、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的形态,它具有该地域的特征和属性,而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它具有攀枝花的地域特征和属性。其主要特点如下:
2·1独特的丧葬文化
攀枝花和西昌同处攀西大裂谷地带,该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其民风民俗、饮食丧葬及民间音乐等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丧葬为例,该地域在丧葬制度方面一直有火葬、土葬、悬棺葬以及彝族的向天坟和一种独特的大石坟墓等丧葬方式。不同的族群根据自己丧葬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丧葬方式且各具特色。
2·2宗教文化呈多样性
由于攀枝花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民族众多,再加上其居民构成方面以移民为主,所以其宗教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在这里不仅有本地彝族民众信奉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而且有我国大部分地区信奉的佛教、道教,还有伊斯x教和藏传佛教,更有远涉重洋而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各种宗教相互并存,和平共处,与该地域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兼收并蓄。
2·3移民文化由来已久
在攀枝花的人口变迁中,其居民构成主要以外来移民为主。[1]据史料记载,包括攀枝花在内的攀西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史有:
(1)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长子昌意率部降居雅砻江,是中原文化与攀西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
(2)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在攀枝花仁和区的拉鲊渡口。战后一些蜀兵就留在本地和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
(3)元朝初期,铁木儿的蒙古大军大规模的远征西南地区并成建制地留在包括攀西在内的当地屯垦。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几十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着各种方言的建设大军响应号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攀枝花,这也是攀枝花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对攀枝花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4多元文化并存
从历史和地缘因素来看,攀枝花被视为属于攀西经济带和文化圈,根据其民族、居民构成成分以及其地形地势等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化。
(1)位于攀西地区的攀枝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人类活动的遗址。其境内的回龙洞古文化遗址是“腊玛古人”的活动遗迹,距今可以追溯到10000至18000年前;在其周边的裂谷南段更有著名的“元谋人”以及更为古老的“蝴蝶人”等。据此彝族学者刘尧江提出了包括攀枝花在内的金沙江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的学说。
(2)从地缘历史来看,攀枝花的地域文化属于滇蜀文化的交融之地。攀枝花处于川西南和滇西北的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位置,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其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四川盆地的蜀文化和位于云贵高原的滇文化的影响。
2·5文化成果形式丰富多样
攀枝花由于其文化多元并存,其文化成果形式也丰富多样。其主要文化成果有:
(1)文化团体的成立和文化场地的修建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攀枝花于1966年成立了战鼓文工团并在1999年与市话剧团合并组成了攀枝花市歌舞剧团;2001年在市歌舞剧团乐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攀枝花交响乐团。并相继修建了攀枝花市文化馆、攀枝花市工人文化宫、苴却砚博物馆以及攀枝化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这些都为丰富攀枝花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文学作品及刊物等成果丰硕。比如1966年的《渡口工人诗歌选》;1973年的《战斗在攀枝花》的报告文学和同年创刊的市级文艺刊物《攀枝花文艺》等。这些文学作品和刊物在一定程度上见证并反映了攀枝花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研究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目的
研究攀枝花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不仅要对这一地域文化进行完整的记录和传承,更要不断地将它发展和弘扬。在研究过程中要找出它与该地域自身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从本地的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来看还远远不够,应挖掘民间传说、历史文化名人、三线建设者们的故事以及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等与一些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赋予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长久的生命力。其次,攀枝花的城市管理者们应科学制定攀枝花地域文化的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各区县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共同推进攀枝花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地域文化,促进本地实体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强攀枝花地域文化与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构筑攀枝花的国际声誉和文化软实力,以推动攀枝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4、结语
为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促进本地域实体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攀枝花应加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明确各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及特色并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南向北进”的枢纽作用。认真培育并打造统一开放的区域特色文化市场,将它打造成川西南、滇西北乃至辐射南亚诸国的具有独特的攀枝花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品牌,才能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提高攀枝花的区域经济和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攀枝花大观[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7·
[2]傅彦瑜·攀枝花地域文化与壁画发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