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11-02 19: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攀枝花学院学报

  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某个言语社团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一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社会中男性占统治地位,被认为比女性强,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导致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述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讨论如何在当今社会改善这种状况。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性别歧视
  
  0引言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男女说话人在使用共同的语言或地域方言时表现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某一特定的语言变体中,使用相应的语言项目去指称男性或女性时,除表示生理的性别差异外,另外附加的特别的含义。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况。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我国,从古至今女性和男性都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女性常处于从属、被排斥、被替代、受歧视的地位,而男性总是处于主导、统治的地位。毫无疑问的,这种男主女从的性别歧视现象也表现在了汉语的各个方面。
  1汉字的构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发生了转变,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男子在社会经济中逐渐获得支配地位,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当男性变成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时,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开始显现。汉语中最基本的语素是单独的汉字,我们从汉字的构造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根源的痕迹。首先分析男、女、妇(妇)三字的构造及含义。“男”字由“田”和“力”构成,而“妇”由“女”和“帚”构成。在《说文解字》中,这三个字被解释为:“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属皆从男。”“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原来妇女的形象是“持帚洒扫”。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们还见到这样的词条“执箕帚:古时指充当臣仆或作为妻子的意思。后专用于借称妻子。”这三个字的解释充分说明了古代社会中男性的地位明显高于女性。
  在《新华字典》中有247个汉字是以“女”作为偏帮部首构成的。其中有些字表示姓氏,如“姚”;有一些字表示具有女性元素,如“姐,妹”;有一些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娇”。但也不难发现,有大部分以“女”作为偏旁部首的字带有一些贬损、侮辱的含义,如奸、娼、妓、妖、奴、婊、嫉、媸、嫖、姘、婪等。而“男”字很少作为偏旁部首出现在其他汉字中,这和古代只把男人看做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关,一般表示与男人有关的文字都不出现特别的偏旁部来强调。
  2汉语的词汇组合
  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性、格等词形的变化,但对语序的要求比较严格。语言的发展也是词汇不断重组、更新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隐含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态度。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性别的偏见。在所有男女并称的词语中,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几乎都是男的排在前面,女的排在后边。例如:夫妇、兄嫂、姐弟、父母、公婆;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痴男怨女,男女有别,一男半女等。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往往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上下等,所以以上这种“男前女后”的词序结构表现了女性在我国历史上受轻视的状况,反映出了男性优于女性的偏见。
  汉语中有些字和表示女性的词连用时,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含义,而与之相应的男性词汇加上这些字则含褒义或为中性词。例如,汉语称女性大龄未婚青年称为“老姑娘”“老处女”,而男性大龄未婚青年称为“单身汉”。“单”和“老”在此都有“未结婚,一个人”的含义,但前者带有明显的贬义,暗示人们这位女性脾气古怪、难以相处、嫁不出去,而后者却无贬义,甚至暗示这是他的一种选择。又如,丈夫和妻子均为夫妻的某一方,但“丈夫”前加“大”字可表示男子英雄气概,而“妻子”只是一个中性词。又如,“鳏夫”和“寡妇”前者意义是中性,不贬不褒,而且很少使用,似乎男子丧妻无关紧要。而后者使用很多,表示了人们对女子的婚姻状况十分在意。而且“寡妇”用在某些场合,常常带有对性的联想,例如谚语中的“十个寡妇九个俏”“寡妇门前是非多”等。再如口语中的“爷们儿”和“娘们儿”,男子用“爷们儿”时带往往是一种自豪,得意洋洋的口气,常说自己是“大老爷们”表示自己的男子气概,而“娘们”或“大老娘们”则代表了一种不屑,是一种轻蔑的口气。如“你怎 么做事象个娘们似的”。女性从不用这个词自称。这也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女性的评价和观感,是女性受到歧视的另一种表现。
  3汉语的日常称谓
  在日常生活和阅读文献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称谓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痕迹。首先从姓氏上看,旧中国男子有姓有名,而女性与男性相比姓名则不受重视,或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婚后即以夫姓加妻妾身份呼之,文雅的如“李夫人”、“赵姨娘”、“王氏”等。在现今,这种状况虽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我们称呼某人的妻子时还是喜欢用“xx太太”。民间对妻子的俗称则是“李二屋里的”、“银杏他娘”、“张家媳妇”等。其次,夫妻本是地位平等的,但其称呼的地位却是垂直的而非平行的。古时候,妇女常自称为“奴、奴家、妾”等,表明她们以奴隶、副室的身分自居;而男子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也用“贱内”、“糟糠”“内人”等。在当今的农村,还有为数不少的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婆娘”、“家里的”、“屋里的”、“做饭的”、“烧火的”等。这些称呼虽然并非表示实际意义,但却反映出女性的生活空间以及的地位。在当代社会的一些正式场合中,虽然会用“女士们、先生们”来指代男女,但我们会发现,女士和先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词汇,在现实中我们很少说xx女士,却经常说xx先生。
  4汉语的人名表
  在一些官方文件的人名表中,我们会发现,在女性名字的后边通常会有备注或注释表明性别,而男性一般没有。在大学的点名册中,通常女同学后边也会有*或其他符号标注。这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男女之间的区别性对待。例如:
  5汉语谚语和歇后语
  汉语中有许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谚语,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积淀过程,而这其中的好多也带有了一些男尊女卑思想的印记。例如:“十九裙钗女,比不上一个踞脚儿”、“三个红花女顶不上一个牛屎汉”、“精女不如痴男”、“生个男孩满堂红,添个女孩年年穷”、“生个女孩生个贼”、“买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妻子面前莫说真,朋友面前莫说假”、“兄弟犹如手足,妻子犹如衣服”、“ 一百多娇女,不如懒汉脚后跟” 等,这些谚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歧视。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社会对女子的看法也可以从这些歇后语中窥见一斑。例如:“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笨婆娘打架——拉拉扯扯”、“笨媳妇纳鞋底——凹凸不平”、“婊子骂娼——一路货色”、“病女卖凉粉——人弱货软”、“吃斋的恶婆子——口素心不善”等等。
  6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汉语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这种状况不可忽视,但要想彻底改变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不应只依赖于对词语的改变,即使从语言中抛弃了对女性不利的词,但它的所指仍然存在。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性别歧视观念,抛弃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给予女性平等的重视与尊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才会得以扭转。总之, 语言的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不管。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汉字的不断规范化,在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下,语言的性别偏见会逐渐地消失。
  
  [参考文献]
  [1]戴庆夏. 社会语言学教程[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2]罗红.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9, (4).
  [3]吴长镛, 姚云竹.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 修辞学习, 2002, (114).
  [4]姚晓鸣.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

关于社会现象论文?

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络,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网路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现象

一、引言

随着网际网路的诞生和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网路的身影。人们利用网路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流,网路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网路词汇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使用的,但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方式,它仍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证,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称代形式、语言变体、语言与性别、语用学等等都是它研究的物件。而网路语言正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路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网际网路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网路语言是网民们在网路聊天室和BBS上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路语言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网路语言的形成

网路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社群***Speech 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语音和语法的异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网民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路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资讯传播方式,网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路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部落格、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路语言。”由此可见,网路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路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著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路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路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路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路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三、从例项中看网路语言的特点

网路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路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路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路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项来看看网路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路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路语言常常取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短语,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暱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路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型别,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路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 *** 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烘焙机***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型别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 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援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路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路高手***,菜鸟***网路新手***,网虫***痴迷于网路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路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菸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网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路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新一代的网路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

四、结语

对于网路语言中的种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应该被予以重视和认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网路文字是对传统文字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搞,是不能接受和纵容的。其实,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兴起都有着它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路语言其实是一种语言变体,它是一种言语现象,它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在虚拟的网路空间中,网路语言出色地完成了其作为交际工具的任务,而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浅谈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

摘 要: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们因为各自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导致在语言使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有心或无心的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词汇。面对种种语言歧视,正确的面对和修复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以确保语言使用的纯工具性。

关键词:语言;歧视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一、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

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型,汉语中的“他”也正能反映出人们的这一认识。“他”在语用上完全偏向于男性,不论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可以指代男性和女性,而“她”只可指代女性。在指代一群人时,即使只有一个男人,也不能用“她们”,仍然要用“他们”来指代。这种完全以男性的视角来定位的语言现象就是男性语言泛化的表现。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伪娘”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络在一起,与青春联络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弃妇”、“失宠”等。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对19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包含有“女”字的简体字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中表贬义的字就有十几个之多。

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二、社会角色歧视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最近很多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高速成发展,很多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从事建筑、维修、运输等工作,成为时代的新工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农民工”。“农民工”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词。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这词语取代了最初的“盲流”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不过近些年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称谓越来越多地提出疑义,主要是针对这个词语背后的歧视意味。

其实,“农民工”一词并不规范,这个称呼既不是职业的标准分类,又不是社会分层的正式的概念。按以往的标准说,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按现行标准,农民工应划分到劳动职业阶层。这一不规范的概念之所以仍然长期存在,主要缘于人们对于城乡这一最大差别的优先分类。

人们通常以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来标识社会身份,区分职业属性,而很多农民兄弟们即使告别了土地,也不能与工人并称为现代工人。社会的这种定性式的称呼带有社会歧视的意味,使这些农民兄弟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卑微。

三、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语言中的地域歧视在地理行政区划上表现的较为明显,以前,苏北人被称为“江北赤佬”、“上海人的陪衬人”、“江北猪秽”等。已经作为特殊专有名词的“河南人”、“四川民工”、“湖北佬”、“外来妹”、“乡巴佬”以及描绘河南人、苏北人、四川人、湖北人的种种文字,都透露著这样一种资讯,这些新词语的生成实质上是发达文化群体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人作为陪衬和附属来看待,而这些被歧视的人则终日躲在发达地域人们的阴影下生活,暗淡著而又无奈著。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拉大。贫穷地方的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才产生了歧视,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四、职业歧视

语言中的职业歧视主要表现在对从事低等职业的人的称谓上,如将回收废品和垃圾的称做“收破烂的”,将清扫街道的人称为“扫大街的”,将照看孩子的人称做“看孩子的”,将靠唱歌为生的人称为“卖艺的”,将清扫厕所的人称为“掏大粪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称呼虽然仅是口语词汇,并未进入书面语,不过也很不规范,是将一些生存群体在尊严和人格上予以矮化,这些人在主流文化中屡屡被轻视,甚至被当成了嘲讽的物件,没有稳定的社会定位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这些职业称谓包含着人格歧视。 简言之,就是一类职业的人看不起另外一类职业的人,也就是什么职业吃香,什么职业不吃香,从事吃香职业的人看不起从事不吃香职业的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高贵和低贱较量的产物,而评判的标准就是“权”与“钱”。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歧视现象在一些公开场合逐步有所淡化,人们也开始正视分工不同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互融关系。于是在语言方面也自主取消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所谓“低贱职业”都重新加以换名,如“打大街的”己被“环卫工人”取代、“失业下岗人员”被“自由职业者”所代、“剃头匠”也逐步转化为“理发师”、“美容美发师。

五、人格歧视

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对人格权认知方面的缺陷,许多人还严重缺乏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自觉性,或者,即便有一些认知,也是属于初级阶段,在不以为然的心态支配下就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人格歧视”就是这样产生的一种不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所谓“人格歧视”,是指具有某一方面优势的个人或者群体,出于对他人的不平等心态,公然实施的轻蔑或者轻侮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凭借自己的优势,不把他人的人格尊严放在眼里,并且以一定的行为表达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蔑视。

称呼具有区隔的作用。近些年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语,这类称呼大多将被称呼者的某类特征作为标志,屡屡被突显出来,比如“留守儿童”、“艾滋孤儿”、“特困生”、“问题青年”、“弱势群体”等,着实值得人们思量。

至于像“女强人”这一流传多年的谓呼,实则是把女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女性的美好品性对立起来,冠上了“女强人”的帽子就意味着失去了贤良、温柔的特性。上文提到的“农民工”,其实就是新劳工,社会却偏偏要在称呼上将其出身标注出来,这充分反映了人们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称呼成为一条鸿沟,使彼此无法逾越,成为不同类别的人们之间很深的隔阂,也造成了新的社会歧视。凡此种种,都提醒人们,要小心使用称谓。在突显一种特性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会暗淡另外一种特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新的歧视。

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态、一种政治权势的反映。因此,关于语言中的歧视现象,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去理解语言中的歧视问题,

一是语言有二元分类的特性,一是大众集体心态和观念的影响,还有就是文化霸权,或者说是“权势概念”在起作用。如果说语言性别歧视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那么观察语言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和职业歧视现象则可看出现代人的集体心态。

有学者指出,对诸如“河南人”这种类似的丑化与歧视的称呼,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讯号,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要比已经暴露出来的东西可怕得多,反映了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以取笑羞辱贫苦百姓为乐趣、为时尚,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以“经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切,这不能说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危险的讯号。同时,在传播这种歧视的同时,人们的口舌相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己则偏安一隅,泰然观看事态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看客心理。如果任由这种集体心态发展下去,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很多社会变化都是从称呼的改变开始的。改变称呼是为了改变称呼的特定内涵。上文提到的几个称呼的改变也说明了社会的宽容、进步和对某类人的理解。称呼的改变使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身份不固定的人群获得了应有的自我价值,进而实现了自我的中心化。一个社会的结构、制度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但是称呼却可以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引导社会观念,淡化歧视色彩,在一定的氛围内改善关系,在这方面语言可以发挥一定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晓义.言语交际[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春.性别语言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张承平,万伟珊.汉语语言歧视现象散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3***.

[5]高朝阳.从历史文化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5***.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例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巨集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界定

  一、专业定位

  首先,运用SWOT方法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组合分析,目的是找准专业定位。

  一外部因素

  1.外部机遇O1未来的管理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是黄金职业。25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建设正在进行,就业机会更多更广。2.外部挑战T1各大学扩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逐年增加。2学校的优势专业不是管理类专业。3重庆高速发展,外部人才吸引力加大,就业压力将更大。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优势S1专业办学时间较长。2师资较好,教师专业背景具有可塑性。3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国家课题,部分老师科研实力较强。4部分老师与企业合作比较多。5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高2.内部劣势W1专业方向还没有凝练。2学生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有待加强。3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4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5实践实验教学滞后。6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优势—机遇SO

  从毕业生考察,专业的就业领域比较宽广,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良好,重庆地区对此专业需求旺盛。

  四优势—挑战ST

  面临兄弟院校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严格。

  五劣势—机遇WO

  招聘单位都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而我校该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还不够。还缺乏必要的培训手段,即使就业前景很广,找工作也有难度。

  六劣势—挑战WT

  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属于一般性本科院校,必须特色立专业。通过对专业定位的分析,明确了市场需求决定专业办学,根据内外部条件设定专业特色模组,加强产学研合作,面向就业与应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等重要原则,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对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参考国内50多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后,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法律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及 *** 部门中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重庆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去向及未来趋势,以及师资情况、专业学生规模、生源质量与专业设定的匹配性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培养面向大中小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实际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人力资源规划等具体工作的应用型高阶专门人才;二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培养面向 *** 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应用型高阶专门人才。从而解决了专业发展长久以来定位不明确的痼疾。

  二、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解决的是培养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学校标准、企业标准以及专业标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进行了认真的制定,最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为课程设定奠定了基础。学校标准与专业标准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企业标准尤其是地区企业标准一直以来都不明确,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

  我们选择了重庆地区50多家公司的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经理或者主管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其比例是按照上届毕业生所选择的行业以及企业进行分配,目的在于调查企业对HR毕业生的素质需要,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中比例最大的是制造业占21.44%,其次为管理咨询业占7.14%,还有通讯交通、房地产、医药、物流等行业;企业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23.49%,私营企业占11.23%,还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重庆地区用人单位最看重HR员工的素质是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办事能力以及协调关系方面,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职能不谋而合;其次是个人品质,要求会做人,正直,守信;专业知识素养排在第五位,这说明专业成绩只能说明是否具备HR的基本条件,能否做好则取决于多个方面。说明我们在专业课程之外,必须设定大量的素质培养课程,通过综合教育计划及第二课堂、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三、课程设定

  课程设定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实现。在课程设定方面,主要应该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调查本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

  主要分为本专业高年级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以前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否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校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反映部分课程没有实际作用,例如《社会学》,还有数学的课程不够专业、社会调查没有开等,说明课程设定内容必须务实。毕业生意见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认为要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尤其是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应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力度。

  第二,调查企业对课程设定的意见。

  要求被调查者从我们列出的23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或者相关课程中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若干项,不定项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平台课中,绩效管理、招聘管理、劳动法规位列第一,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外语和营销管理依次往后排列。后又在前程无忧网、58同城网、智联招聘网等蒐集分析了1000多则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招聘广告,通过广告频度分析发现,毕业生上岗工作的关键知识技能主要为:招聘管理以及劳动法知识的运用,这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我们的调查结论。

  第三,对课程知识体系衔接关系、学时分配结构进行梳理。

  通过对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发现存在部分课程知识内容重叠问题,同时还缺乏部分课程,知识点缺乏整体完备性。通过课程体系调整,增加企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社会调查方法等13门新课,取消了实施效果不好的课程如社会学。在学时方面,增加招聘管理课程学时,减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课程学时,增加毕业实习时间,减少毕业论文时间,对课程之间的重合知识点进行论证,重新论证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该培养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是在广泛听取教师、企业及学生意见,借鉴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提供了借鉴。
  篇2
  浅析工商管理教育现状及展望

  摘 要:谈及工商管理教育,就不得不提经济的发展,因为工商管理教育是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不健全、只能不完善等,工商管理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本文基于此北京,对工商管理教育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并对工商管理教育做出了展望,其中包括为改善当下的教育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育;展望;措施

  一、工商管理教育概述

  工商管理硕士,也就是工商管理教育,简称为MBA。尽管工商管理教育在中国己经有十五年的发展历史,但人们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内涵认识还比较模糊,直接影响着对其市场适应性重要程度的认识。工商管理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企业或 *** 经济管理部门有实践经验的现职人员,且必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学生在修完一定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以及其他要求后,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级各类工商企业。从性质上讲,工商管理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工商管理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只分析其核心内涵。第一,教育物件。工商管理教育在招生方面特别强调申请者的工作经历。在企事业或其它部门工作过三年以上,有实际经验的在职人员受到欢迎。第二,培养目标。工商管理教育的侧重点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培养适应工商业实际需求的中高阶管理人才。第三,课程。对MBA的培养,在巨集观上应包括工程管理、生产、流通、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以及房地产、金融、旅游以及资讯咨询等内容;在微观上要涉及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如企业战略、生产组织、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人事管理、投资管理、跨国经营,以及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激励机制等知识和能力。第四,教学方法。工商管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多样而灵活,如案例教学法、专案教学法、商业游戏竞赛等。每种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工作的特点。第五,学制。工商管理教育的学制更为灵活。一般院校均设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一些专案还在授课方式、时间和地点的安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第六,社会联络。工商管理教育极其重视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络,并且把社会联络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通过广阔的校友网路,学生在就读期间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商业人士沟通,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工商管理教育现状

  相对于其他的工商专业类教育,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是短暂的,而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更为短暂。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一缺乏大型的实习基地和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工商管理教育是应用教育,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工商管理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大型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目前比较有名气的院校还有实习基地而一般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很欠缺,企业对工商管理教育了解还远远不够。建立良好的校企交流对工商管理教育就业也有很大作用,对企业提供了人才后备库,是一件双赢的事,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力度。

  二发展不平衡问题

  由于历史、经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工商管理教育培养院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东西部院校间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间的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理位置差异成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痔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该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国家要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提供智力支援,工商管理教育毕业生是中坚力量,可东部考生不愿意报考西部院校,西部考生也想走出西部,借此机会到东部发达地区读书,西部院校尽管每年也招够了名额,可留在西部支援西部大开发的还是远远不够。教育部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发展的不平衡。重点院校有较多的经济和政策支援,社会对她的认可度比较高,毕业生就业较好,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考生,也比较容易选择优秀生源。

  三、工商管理教育展望

  从整体上来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会迎来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要想让工商管理教育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对现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的改善和调整。

  一调控教育规模,建立合理的层次结构

  我国管理教育的层次主要划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不同层次的管理培训,在专业设定上也比较复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管理教育特别是本科和专科教育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总体供给规模基本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工商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形成对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工商管理教育的巨大需求。从国家的角度,需要对整个管理教育的结构加以调整。参考欧美国家管理教育发展的特点,建议遵循“市场认可,分类指导”原则,使我国管理教育中各层次的教育有较好的衔接和恰当的转换关系,实现不同层次、型别的管理教育有机结合。为此,可以将管理人才和相应的教育机构分为互相衔接的层次实施不同的发展政策。

  二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市场化运作

  为使工商管理教育与社会需求实现协调发展,首先需要 *** 转变职能,减少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微观管理,加强巨集观调控,增加学校的办学自 *** ,将招生权和学位授予权真正下放给工商管理教育机构,使其根据市场需求资讯调整招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活动,从而“以自身看来合适的方式自由地分配资金;自由地招收教职员并决定其工作条件;自由地选择学生;自由地设计和传授课程;自由地设定标准和决定评价方式”。 *** 应该发挥好服务职能。工商管理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教育市场还不很完善,配套 *** 中介机构还很缺乏,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密。在这种情况下, *** 应在宣传教育理念,提供工商管理教育市场资讯,提供师资培训,促进教育机构和企业的联络,加强中国本土化案例建设和流通,促进对外合作交流以及扶持教育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待解决的适用性问题。研究表明这些问题是有措施解决的,今后的发展是有策略可用的。除了文章中所述的问题或者建议,工商管理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和改进。如提升我国工商管理教育适用性的策略与制度方面,从方向性、概念性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其具体实施手段和过程,设计出符合我国实情的改革方案。再如,从国际比较、产业结构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在微观层面的适用性;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工商管理教育在巨集观层面的适用性等。

  参考文献

  [1]关于设定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J].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1990,10.

  [2]许士军. 美国大学管理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及展望[J]. 台大管理论从, 19905:21.

  [3]杨行昌.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市场适应性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

  [4]刘鸿渊, 侯亚辉. 我国 MBA 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3.

  [5]戴继平. 我国 MBA 学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资讯与管理工程版, 20068.

  [6]施杰, 贾生华. 论我国 MBA 教育的隐优与创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