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论文

2023-12-07 1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论文

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百度百科)

以下从《西方教育思想史》(台湾·林玉体著 九洲出版社)摘录和整理有关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和主张。

赫尔巴特是独子,但由于父母生性不和,“强势”的母亲在他小时以斯巴达式的教育来训练他,因此,赫尔巴特并不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研究法律以便成为官员,是父母对他共同的愿望,但他却喜爱做哲学的沉思,形而上的冥想。十三岁时,赫尔巴特即写文章探讨永恒上帝这种抽象又艰涩的问题,隔年又写意志自由的论文,并开始翻阅逻辑,研读康德的著作,对于《道德形而上学》ᅳ书,印象深刻。在高中毕业礼上,他发表了《评论国家道德的提升与败坏》的演说。在大学毕业礼上,他以拉丁文发表演说,比较西塞洛与康德对“至善极致”问题的讨论。( 老李评 :这些可能与赫尔巴特后来将道德伦理学列为教育学两大主要内容有关,另ᅳ内容是心理学)

校长给赫尔巴特的评语是:“在所有毕业生及他的同学中,赫尔巴特是遵守秩序、举止端正、热心向学、意志坚定的学生;他以勤勉与不懈怠来发展并增进他天生的优秀禀赋。”“天才、聪明、勤奋、用功”等形容词还出现在他的墓碑当中。( 老李评 :赫尔巴特并没有受到父母不和,母亲专制等家庭因素太大的影响,凭着他内在的对哲学的热情,认及理性思维强的优秀禀赋「天才」,加上勤勉、用功,实现了他自身的自我价值,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大学期间,赫尔巴特做过ー段时间的家庭教师。由于儿童期父母的不和,赫尔巴特似乎在潜意识中希望有机会教育儿童:“我将善待他人的孩子,比大人对待我的童年时为佳。”做家庭教师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孩童的第ᅳ手知识,使他在日后写心理学及教育著作时,有了丰富的题材。

教育“学”的基础之ᅳ:伦理学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活动涉及人格发展的全部。在全面的人格整体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应该由教育的过程,把学童塑造成什么,这个考虑就是伦理学或道德学的领域。

教育是ᅳ门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学科,教育的结果,不只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要成长,并且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知”与“德”构成了教育“学”的两大领域;在位阶上,知的层次低于德。知有助于德,但知而无德,其灾难甚于无知者。德如能建立在知上,这是上上之策。

赫尔巴特秉承康德的“善意说”,认为行为善恶的判断,当事者之动机最应列为考虑的对象。换句话说,行为者的出发点,就是判定奖善罚恶的主要依据,而非行为后果之痛苦或快乐。基于善良的动机而产生的伦理规范,属于“必然”命题,而非只是假设性的“若然”命题。( 老李评 :人是欲望的“奴隶”,很难完全做到“为善而善”这ᅳ点,但人也是理性的动物,选择其上学之,虽不能得上,却仍可得中。以高位的“善”准则要求自己,可尽量避免“道德功利化”,直接或间接地有益、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时就“道德”,否则就不予理会,不做甚至做出不道德之事。)

赫尔巴特进ᅳ步将“善意”解剖为五种,期望人们对这个观念获得比较清晰的概念。个人及社会的活动,都应依此作为准则。

1,内在自由:亦即自律,而不是他律。( 老李评: 基于人的意志自由,经过理性思考,以普遍法则为标准,自己为自己立行为准则。)

2,完美:为善而善,不求结果如何。

3,仁慈:对待他人或物,慈悲为怀。

4,正义或律法:个人依正义而行,形成道德规范;社会依正义而行,形成律法。

5,疾恶如仇的心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老李评:这可能蕴涵了“灵魂不灭”,“上帝存在”的假设。)

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成以上道德教育的目标的ー些步骤:

1,管理:约束孩童之“野性及轻举妄动”

2,陶冶:老师以善意、性格、特质等,通过劝告、训诫、提醒、示范及身教等方式,正面且积极地树立楷模,作为学童模仿的对象。这种潜移默化,加上学童道德选择及判断力渐趋成熟,就可以往“自律”之途迈进,并且学童经过此种过程而形成的道德行为或观念,会逐渐根深蒂固而颇为执著。

3,自律行为的培养:培育学童多方面的兴趣。学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应注重全面性。“多方面的兴趣”是赫尔巴特根据古希腊雅典的“博雅教育”而提出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可以发掘学童的潜能。

多方面的兴趣有两大类:

ᅳ大类:对物的兴趣

(1)经验方面: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兴趣。

(2)冥思方面:对抽象概念,理性思考方面的兴趣。

(3)品味鉴赏方面:对价值、善恶、美丑、爱恶等的评断兴趣。

另ᅳ大类:对人本身的兴趣

(1)个人之同情:对个人所生之感情兴趣。

(2)社会之同情:对社会群体之感情兴趣。

(3)宗教之同情:对造物主之感情兴趣。

兴趣虽然多方,但除了要维持敏锐的外界感受度,并打开心胸去接纳外界印象之外,却不可失去自我的整合性,以及将复杂且多样化的兴趣融冶而成为ᅳ种和谐的ᅳ致性。

总而言之,“教育的全部工作及唯ᅳ任务,可以归结成ᅳ个概念——道德”而道德上的善意动机又是人性所有,也是人性所该有,这是“自明”之真理。品德教育的结果,应该使学生“选择善而拒绝恶——这就是品德的塑造。”多方面兴趣的培育,可形成ᅳ种道德上的和谐性和整体性。

教育“学”的基础之二: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生理对心理有阻碍作用(如睡觉时),也有助长作用(如兴奋狂热时),并且内在的观念会引出外在肢体的举动。赫氏的身心论在教育学的应用上很有价值。

根据力学的研究,观念本身就是ᅳ种力,力本身具有“自我保存”功能,当遇到另ᅳ观念时,由于另ᅳ观念本身也是ᅳ种力,遂发生相互作用。

1,如果两种观念之性质相同,则生融合结果。例如红色与蓝色,二者性质相同,结果产生紫色。

2,如果两种观念之性质有别,则生混乱结果。例如颜色与声音,两只黑狗的吠叫声,使我们心中生出两种观念的混乱现象。

3,同ᅳ性质的观念,但力道强弱相互对立,则生厄阻现象。例如,冷热、干湿、大小、轻重、长短、胖瘦、美丑、善恶等。它们彼此之间力道会此消彼长。

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团”的概念:上述三种状况,构成了心理认知上的“统觉团”。

当新的观念呈现时,新观念若与既有观念交集。既有观念如果相当清晰,力道颇猛,则它的位阶处于“意识门槛”之上。换句话说,这种既有观念,是意识状态上的活跃者,当新观念与旧观念有雷同或相似处时,则新观念极容易且快速地纳入旧观念中,“统觉团”更加巩固——新旧观念有了统合感觉(知觉)。

但新观念若与旧观念格格不入,则有下列状况出现:1,新观念的出现如属首次,又与旧观念无关联,因此乃潜伏于“意识门槛”之下,成为“潜意识”。2,新观念在旧有的统觉团中找到有关联的观念,此时经过新观念的刺激,旧观念会有所响应。

“统觉团”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上的重点,他说:“统觉,就先前既有的观念呈现,与新的观念呈现,二者统合所发生的感觉……统觉可以定义为:两个类似的呈现或ᅳ群呈现,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其中之ー受到另外之ᅳ多多少少的改造,但最后结合而为ᅳ。”

新观念如何与旧观念建立起“统觉”关系,这在教材选择、课程安排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是教学成败X的关键角色。新旧观念之联结,就如同呼吸ᅳ般,变成维持教育生命中所不可或缺的ᅳ项活动。

系统教学法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四个步骤:明晰、联合、系统、方法。他的学生发展出五段教学法:

1,准备:教师先引起动机,将拟教的新教材作ᅳ番了解与研究,指出教学目标,注意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对象。

2,提示:清楚、筒捷、并以生动的方式将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

3,比较:将新观念与学生的旧有观念建立密切与直接的关系。

4,总括:新旧观念融合、同化、统整成统觉团,此时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都双管齐下。

5,应用:将新成立的统觉团诉诸应用(解决问题)。

附:赫尔巴特四段教学理论(百度百科)

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明了(Clearness)

“明了”是了解新出现的个别事物,它相当于出现某种新“问题”。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由教师传授新教材。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个别事物,教学速度必须放慢一些并尽量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小步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明了、准确、详细,并和儿童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也可辅之以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其主要表现为注意,注意教师对新教材的提示,集中精神对新的概念、教材进行钻研,努力明了新概念。

2、 联想(Association)

“联想”是将新出现的个别事物与经验观念中的原有事物联系起来考虑,初步形成新旧事物之间的某种暂时的“关系”,它相当于针对新问题而初步提出某种“假设”。赫尔巴特将这种从明了到联想的心理活动称为“专心”。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这种钻研活动可使学生新掌握的观念、教材与以往已有的观念之间产生联系。由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开始时尚不清晰,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心理表现为期待,希望知道新旧观念联系起来所得的结果。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和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自由谈话,引起统觉过程,使新旧知识产生联合。

3、系统(System)

赫尔巴特讲的“系统”是针对初步形成的新旧事物联系(假设)进一步检查,使新旧事物处于恰当的位置。经过“联想”阶段后,学生的新旧观念、新旧知识已经产生了联系,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并寻求结论、规律。学生心理状态是处于静止的审思活动,心理上的特征是探究。教师可采用综合教学,通过新旧教材对比联系,将知识形成概念、定义、定理。

4、方法(Method)

“方法”是通过重复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原来假想的关系。赫尔巴特讲的“方法”即“应用”(或练习),比如作业、写作与改错。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抽象,“因为这里可以表明学生是否正确地把握主要思想,能否应用它们。学生心理状态是学生对观念体系的进一步深思,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学生会产生把系统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要求,其心理特征是行动。教师可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将所领会的教材应用于实际,并发展逻辑地进行思维的技能。

赫尔巴特将系统与应用一起视为“审思”活动,它是由明了—联想构成的“专心”活动的延续。他认为教学的步骤应该是一个从专心到审思的过程,“专心活动应当发生在审思活动能够之前”,必须使两者尽可能地相互接近,而审思又可变为新的专心,专心与审思必须交替进行。这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观念运动过程,通过清楚阶段使个别的观念明确清楚,通过联合阶段使许多个别的观念得以联合,通过系统阶段使已联合的许多观念得以系统化,通过方法阶段使巳系统化的观念进行某种运用,以便使之更为牢固和熟练。赫尔巴特的四阶段理论事实上就是教师呈现新教材,并且让学生感知这些教材,进而使新旧知识互相“融合”并使知识系统化,然后通过“学习”等手段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19世纪形成的五段教学法,直到现在还能见到它的影子,甚至很多学校还完全按照他的关于讲课的程序和步骤在进行着21世纪的教学。

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拥有“统觉”(自我意识)吗?

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形成经过哪些阶段?他的作品有哪些?

赫尔巴特,他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日内瓦——不来梅时期;在这个时期,赫尔巴特应聘了一位瑞士贵族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时间中,他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在此期间能赫尔巴特也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不来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在此同时呢,他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走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的道路。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年~1809年)。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了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他写下了诸多的著作。在他的教育理论形成过程中,在这个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个时期,他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其教育理论。

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在这个时期呢,赫尔巴特担任了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个时期呢,他的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写作诸多著作,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致力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1810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属的实验小学,以便使自己的理论了得到积极的运用与验证,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在指导实验学校的过程中呢让他进一步将早期所提出的关于儿童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得见解加以实际运用。

赫尔巴特在后两个时期写了诸多的著作。例如:《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教科书》,《科学心理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普通教育学纲要》等等。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论文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论文

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在一些学科领域中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最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学者劳顿的理论基础界定。他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教学论产生着影响,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成熟对课程与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吻合。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应该揭示出其隐含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使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好地根据确定的目标展开。课程与教学受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认知受到社会学思维的制约。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在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是哲学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哲学能引导和支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所有学校的课程设计都隐含着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社会学提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意识形态和权力变更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史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都从哲学观念出发,以哲学假设为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纵观课程与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人们对教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要早于对课程的研究。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古代教学经验总结阶段、近代教育教学思想形成阶段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古代西方的学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的教学思想,中国古代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的教学思想,为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教学理论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17世纪上半期出版,系统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广泛普及教育的思想,构建了系统而连贯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卢梭在18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发现教学和活动教学。赫尔巴特于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着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且系统提出了四阶段教学过程理论,从而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紧密统一起来,使教学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的教学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以认识论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其二是以心理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教学的程序、人们对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并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应该实现哪些教育目标?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实现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将如何确定?对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已经达到了课程开发理论的最高水平,从而标志着课程开发的最经典模式的产生。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着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二者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内容与过程独立的二元论思想出发,课程被看作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教材,教学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指导。教材与方法、内容与过程的关系是分离的、独立的。内容与过程关系的这种二元论思想的实质是把知识和知识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分裂开来,使原本相互统一的整体分裂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指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后,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既定的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制度课程,而是学生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总是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美好期望,更加有效地传递社会希望学校所传递的内容。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实施问题,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真正的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如果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时不更新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就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改革。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应该相辅相成。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互相促进,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是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著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心理学著作和教育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著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已成为世界教育名著。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