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地理学报参考文献

2023-12-07 01: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地理学报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地理学报的论文格式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1) 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资料。

(2) 来稿(包括图、表及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0个版面(10 000字)。稿件请用WORD文件,论文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期刊格式。

(3) 内容摘要100~200字左右, 关键词3 ~ 7 个,包括:研究专业、研究要素、研究方法、研究地区。

(4) 论文的1、2、3级标题分别按1,1.1,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5) 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6) 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t”等。各种专业术语一律按已颁的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7) 表格格式为三线格 (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明1)。表格标题为中英对照,在表格上居中。

(8) 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凡涉及国界线的图件,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有审图证明的亦可。插图标题为中英对照。在插图下居中。

(9) 参考文献 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出版的用脚注说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引用之处在右上角标注编号)。引用他人的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 如J. C. Smith 文献著录为 Smith, J. C. 为便于国际检索机构和读者查阅,中文和非英文参考文献应译成英文。(先英文,后其他语种文。)排列顺序为:
1) 专著: 作者(列前3名). 书名. 版次(首版不录).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 文集: 作者(列前3名). 文题. 见(In): 编著者.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3) 期刊: 作者(列前3名). 论文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

(10) 英文摘要篇幅为半页,其中应有简要的研究方法、关键的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和基本观点。

(11) 来稿发表与否,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本刊印刷版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光盘版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制作;网络版由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和中国知网发布。来稿一经采用,将以三种版面形式刊载。稿酬在论文采用后一次付清。请勿一稿多投。稿件若不被采用,本刊将通知作者。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12) 为保证审稿的公正性,本刊采取国际惯用的盲审制。

(13) 为便于联系,请作者来稿时将姓名、单位、城市、邮编、E-mail地址和电话号码附上。
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传送:

自然地理、环境科学、遥感与GIS在自然环境中应用稿件传送到: , 电话:
经济地理、土地利用、遥感与GIS在经济地理中应用稿件传送到:, 电话: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会给作者回信。

《地理学报》编辑部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 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 城市规划, 2001,(01) .

[2] 俞德鹏. 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J]. 城市问题, 2001,(01) .

[3]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 地理学报, 1999,(03) .

[4] 程茂吉. 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影响与对策[J]. 城市问题, 1998,(02) .

[5] 张启春. 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 江汉论坛, 2003,(04) .

[6] 李建宁. 对强化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探索和设想[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1,(03) .

[7] 石人炳. 浅谈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

[8] 张朝斌.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

[9] 陈映芳.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05,(03) .

[10] 孟光辉. 浅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机制[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1,(04) .

[11] 辜胜阻,刘传江.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J]. 人口研究, 1996,(03) .

[12] 辜胜阻,杨艳琳.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 探求, 1996,(03) .

[13] 林晓红,孙跃明,朱梅芬.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的问题、思考和建议——江苏省昆山市个案分析[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06) .

[14] 王旭. 流动人口犯罪控制论[J].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

[15] 陈君武. 我国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

[16] 段成荣. 我国的“流动人口”[J]. 西北人口, 1999,(01)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