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收录
刊名: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Journal
of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办:长沙电力学院
周期:季刊
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673-9140
CN:43-1475/TM
邮发代号:42-140
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SA
科学文摘(英)(2011)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Journal
of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季刊)曾用刊名:长沙水电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创刊,主要刊载电力系统自动化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电网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供用电技术、电能质量与节能技术、电力自动化设备、热能动力工程、动力与机械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新能源技术、电力系统通信、计算机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土木建筑工程、电厂化学与环境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由原水利电力部管理的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于1986年创立出版了《长沙水电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期刊也随之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自2007年3月正式出版 。
一、著作类: l.《聊斋志异全本译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 2.《诸葛亮:智圣人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书名改为《诸葛亮的人生哲学》。 3.《历代寓言小品》(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4.《历代尺牍小品》(参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5.《后汉书辞典》(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6.《中华巫术》(与高华平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 7.《(今注)新译西京杂记》(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8.《(今注)新译燕丹子》(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9.《三言二拍佳篇鉴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 10.《爱国将领的故事》(与程翔章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二十五史通鉴》(主编),团结出版社1997年。 12.《书画同源》(与程翔章合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的命运》(与程翔章共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古文阅读精要》(独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古代汉语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大学语文》(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今注)新译曹子建集》(独撰),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二、论文类: l.《也释“潦清”》,载安徽师大《学语文》1984年第3期。 2.《〈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载《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21期全文转载。 3.《说“飞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l期。 4.《〈楚辞〉语词别释三则》,载《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5.《试解“吹彻”的“彻”》,载广西大学《语文园地》1986年第2期。 6.《关于虎符的一点说明》,载江西师大《读写月报》1986年第5期。 7.《屈赋拾诂》,载《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8.《小议〈公输〉中的“云梯”》,载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88年第10期。 9.《关于〈五人墓碑记〉的一个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2期。 10.《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l期。 11.《〈左传〉讽刺艺术浅论》,载《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 12.《“审谛”释义小议》,载《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 13.《不能把柝与刁斗混为一谈》,载华南师大《语文月刊》1989年第7期。 14.《屈原创作审美心态初探》,载《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l期。 15.《〈孔雀东南飞〉悲剧美简议》,载《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l期。 16.《漫话古诗文中的蝉》,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哈尔滨《知识文库》1991年第8期全文转载。 17.《略说〈鸿门宴〉的喜剧性》(合作),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l期。 18.《王夫之诗论中的诗创作心理学思想》,载《时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 19.《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摘要转载。 20.《〈庄子〉艺术变形及其审美特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1.《唐诗色彩描写漫说》,载武汉大学《写作》1992年第6期。 22.《锐情开拓,新意迭出——读〈中国佛教与美学〉》,载湖北文联《艺术与时代》1992年6期。 23.《〈唐宋词百首详解〉摘瑕》(与王武子合作),载《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6期。 24.《清代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关系》(与王武子合作),载广东《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3期。 25.《简谈明清私家图书的藏与用》,载《时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 26.《大潮中的图书馆人》,载1993年4月15日《长江日报》。 27.《唐诗与唐代茶文化》,载1993年3月1日《湖北教育报》。 28.《论八股文的衰亡》(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l期。 29.《也释“羽校”》,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l-2期。 30.《“望其旗靡”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 31.《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著——阮忠〈庄子创作论〉评介》,载《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图书出版工作》1995年第l期全文转载。 32.《放达之中见悲愤,豪健之中藏忧勤——读陶渊明的〈杂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 33.《文化-心理视野中的〈庄子〉变形艺术》,载《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1期。 34.《屈赋解诂一则》,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35.《古代南斗星名辨》,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 36.《“倾城倾国”释义商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7.《〈风尘三侠〉赏析》,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一书,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 38.《唐代清明节与扫墓风俗问题辨证》,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39.《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0.《屈原赋语词考释二题》,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社科专辑。 41.《〈离骚〉“鸷鸟”释义之我见》,载《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1期。 42.《“吹寒”、“寒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 43.《关于宋词中若干熏香类词语的解释》,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44.《也释“香篆”、“宝篆”之类》,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5期。 45.《屈原赋“不豫”新解》,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46.《“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别解》,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47.《说“撩乱”》,载《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 48.《〈楚辞〉解诂四则》,载《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49.《对〈马氏文通〉的一点质疑》,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0.《〈国殇〉“凌余阵”新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1.《〈九歌〉“展诗兮会舞”考辨》,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52.《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载《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3.《“灵轩”释义辨正》,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4.《“知方”释义辨正》,载《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 55.《说“麝煤”》,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 56.《唐宋诗词释词二则》,载《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57.《吸取解释学精华 实现训诂学改造》,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8.《大学古汉语文选教学激趣法试探》,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9.《比较互勘在古文阅读及教学中的运用》,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60.《〈涉江〉“齐吴榜”释义商兑》,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1.《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2.《〈广雅〉考释二条》,载《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 63.《朱熹的经典解释学原则》,载《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10期。 64.《以类而推 脱然贯通——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5.《试论朱熹“切己体察”的解经方法》,原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6.《朱熹“随文解义”法简论》,载武汉大学《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67.《朱熹揆以常情的解经方法》,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8.《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69.《以心体之 重复思绎——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与饶琪合作),载《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朱熹经典诠释的社会担当意识》,载《光明日报》2009年10月19日第12版。
一、主持或独立承担的国家级(3个)和省部级社科项目(7个):1、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英国经济发展中的外国人和外 国资本,经费7万元,2004-2007年。2、199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世纪西欧城市新论 -城市与社会经济全局发展之关系的研究,经费2万元。已于2000年2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结项。3、199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16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研究,经费0.8万元。己于1995年3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组织鉴定结项。4、教育部“十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第一批项目(2001年11月下达):转型时期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形象研究,经费5万元,2001-2005年,已结项。5、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全额资助项目:16至18世纪社会转型时期西欧各国城市发展不同道路的研究,经费1.6万元,已于2001年结项。6、 2000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欧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人和商人集团研究,已结项。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转型时期商人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形象研究,经费4万元,已结项。8、湖南省教委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素质教育与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经费1万元,已结项。9.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下达):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科学和技术,经费0.6万元,2006-2008年。10. 主持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转型时期英国的地区经济及其整合》,经费2.00万元,2008年12月。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3个)1、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吴于廑先生主持的“八五”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研究(1992年下达):郑和与哥伦布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总经费5万元。本人为子课题“东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负责人。2、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刘明翰教授主持)研究:欧洲文艺复兴研究,总经费6万元。本人为子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技术”负责人。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侯建新教授主持):15至19世纪西欧社会过渡问题研究,项目总经费10万元。三、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6项):* 2008年12月,著作《走向重商时代》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年6月,学术专著《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4月,《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获“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3月,《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7年12月,《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2年6月,论文《十六和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1978—1989)优秀成果奖”;四、已出版的著作(著作18部,译著2部,未注明者均为独著,论文同):1、《欧洲文艺复兴史·科技卷》(刘景华、张功耀著,学术代表作),48万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2、《走向重商时代 —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学术代表作),3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3、《大国衰落》(刘景华主编),38万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4、《城市转型和英国的勃兴》(学术代表作),20万字,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5、《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学术代表作),29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人类六千年》(上、下)(学术代表作),100万字,花城出版社2000年7、《东方的‘西方’——日本国的起落兴衰》(刘景华主编),36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8、《梦幻帝国 ——星条旗与世界》(刘景华、赵士国),37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9、《‘日不落’的落日 ——大英帝国的兴衰》(刘景华主编),3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10、《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要》(刘景华、刘新庚),34万字,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11、《世界文化典籍导读》(刘景华、王茂侠编著),30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12、《世界史画卷·欧洲卷》,17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13、《世界史画卷·德意卷》,16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14、《世界史画卷·英法卷》(刘景华、刘启良),16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15、《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历史学卷》,38万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1月16、《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政治学卷》(刘景华、李群编著),33万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1月17、《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文化、社会、人类学卷》,34万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8月18、《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地理、旅游、探险卷》(刘景华、曹松林、隋阳编著),40万字,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19、《过渡期的英国城市》(薛国中译、刘景华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20、《美国工业设计史》(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编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五、主编的丛书(3套)1、《外国政体和官制史丛书》(共8部),湖南师大出版社1998—2000年出版。2、《20世纪大国丛书》(共4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3、《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已出6部),花城出版社2003—2005年出版。六、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共16篇):* 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创新者 ——庞兹和他的《欧洲中古经济史》、《中世纪城市》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 ——“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三十年(侯建新、刘景华)载〈世界历史〉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刊* 文艺复兴研究成就的最新展示 ——〈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前6卷的学术特色载〈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人文关怀的技术体现》 世界历史 2006-5* 《多模式的封建时代,多元化的精神文明》 世界历史 2007-3* 《十五十六世纪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姚凯、刘景华) 世界历史 1986-3* 《十五和十六世纪英国城市劳动者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世界历史 1986-7*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转变及其意义》 世界历史 1989-6* 《近代荷兰经济兴衰演变的全景图》 世界历史 1991-4* 《海上马车夫何以落伍?》 中国社会科学 1991-6* 《评〈商品经济与荷兰近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993-3* 《生产不足论: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问题的新思考》 世界历史 1993-4* 《乡村工业发展:英国资本主义成长的主要道路》 历史研究 1993-6* 《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经济结构因素分析》 世界历史 1996-1* 《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 1997-1* 《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和消极作用》 世界历史 2001-2* 《<社会转型中的西欧与中国>读后》 世界历史 2002-5* 《商人研究新视角》(刘景华、沈琦) 史学理论研究 2004-1* 《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史学理论研究 2004-3七、其他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在其他核心刊物或重要论文集、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历史学年鉴评介、摘要)* 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及大国衰落问题载〈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世纪英国的意大利商人(刘景华、宋家臣)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文艺复兴欧洲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兼谈李约瑟难题载〈经济-社会史评论〉第4辑(2008年10月)* 汉萨商人在英国的活动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刘景华、宋峻)载〈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近代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刘景华、徐艳丽)载〈史学集刊〉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摘要2009年第11期* 试论崛起时期英国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4-15世纪英国大众生活状况探讨》(刘景华、张道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4-4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2005-5 全文转载* 《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 史学集刊 2006-3* 《近代枪炮的起源》 历史教学 2006-7* 《欧洲印刷术与知识的大众化》 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中国学者对英国中世纪城市的研究评述》(刘景华、陶峻) 都市文化研究(第二辑),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封建时代中西城市比较的几个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7-2* 《人文主义学者的技术情怀》 人文论丛(2007年辑),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世纪英国市民的社会与经济生活》 现代化研究(第四辑),教育部南开大学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 《世界历史新四分法》 全球史研究(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2008年12月* 《前工业时期英国城市问题的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6-5* 《领导者的地位与阶级的形成》 武汉大学学报 1986-3*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问题新认识》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论丛 1986-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2期重点摘登* 《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述要》 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4* 《乡村工业兴起与西欧的早期近代化》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89-1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89-4全文转载* 《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危机论》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0-1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0-5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0-5全文转载* 《周围农村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1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0-4全文转载* 《英国城市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0-3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0-10全文转载* 《试论历史的横向发展》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0-4 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丛刊1991-3全文转载* 《15、16世纪英国城市劳动者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商人资本历史作用的局限性简论》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1-3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前资本主义部分》丛刊1992-1全文转载* 《十五世纪以前中国航海技术的考察》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科技成就与管理》丛刊1993-3全文转载* 《十六世纪前后英国城市经济考察》 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三编,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冲击农村的第二次高潮》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3-3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3-10全文转载*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的各种学说及其评析》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4-2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4-6全文转载*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3 《世界史研究年刊》总第2期(1996)重点摘登* 《论中西封建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差异性》 载中国史学会编:《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 ——全国首届青年史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世纪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考察》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96-1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6-5全文转载* 《意大利中世纪城市衰落的历史过程》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7-1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丛刊1997-5全文转载* 《阿拉伯人造船和航海技术考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3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8重点评介* 《重新认识中世纪天主教的历史地位》 武汉大学学报 1997-6* 《论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6* 《世界文化概论》 载何祖健主编《大学生文化名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霍尔顿“后封建社会”理论评述》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8-1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丛刊1998-4全文转载*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冲击农村的第一次高潮》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9-1 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丛刊1999-6全文转载* 《从对自然的认识差异到真善美观念的不同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一说》文明比较研究 创刊号(2000),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大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办* 《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过渡某些问题的再思考》 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
胡潇,二级教授、博导,198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研究员,先后在湖南省委《新湘评论》、理论研究室、湖南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1984年起,相继任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二处处长、湖南省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省市课题10项,国家课题“媒介认识论研究”获优秀结题评价。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生产方式的辩证法研究,文化现象的认识论研究,农村改革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思想问题的意识论研究,民间艺术的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发生学、结构学和认识论研究,马克思基本理论的解释学研究,媒介现象的认识论研究,精神文化的逻辑学研究,社会空间现象的唯物史观研究,出版《理想与现实的沉思》、《文化现象学》、《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文化的形上之思》、《唯物史观第一原理》、《缘道》、《意识的起源与结构》、《马克思的解释》、《守望精神家园》、《媒介认识论》、《文化的意识与逻辑》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文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刊发论文4篇次(有一篇为中、英文版),其他学术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50来篇。长期担任学科建设负责人,主持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省优秀专业、省重点学科、省精品课程、市名牌专业建设。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主持全国学术会议3次,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发言3次。科研业绩得到学界好评,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自1984年以来,先后担任湖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全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理世界》编委、《哲学年鉴》特邀编辑,全国马哲史学会、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特聘社外审稿专家,广东省哲学学科组成员,中山大学、湖南师大博导等学术职务;1992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6年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2009年分别获广州市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术专著题录1、《理想与现实的沉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文化现象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5、《思想哲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文化的形上之思》——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7、《唯物史观第一原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意识的起源与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缘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马克思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守望精神家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媒介认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3、《文化的意识与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学术论文题目选录2014年:1、《第三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李捷;孙经先;胡振平;胡潇;鉴传今;吴波), 《 现代哲学》 2014/01。2、《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 哲学动态》2014/04。2013年:1、《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01。2、《早期马克思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伦理学研究》2013/02。 3、《从解释学的“前见”看意识形态》,《 现代哲学》2013/04。 4、《论网络文化对哲学思维的解构》,《学术研究》2013/10。 2012年1、《空间的“生产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多维释义之一》,《哲学动态》2012/09。 2、《意识形态虚幻性的认识论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与研究》 2012/08。 3、《“第三媒介”对言语行为的变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1。 4、《论资本逻辑给电视文化带来的病相》,《江汉论坛》2012/03。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2/01。2011年1、《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现代哲学》2011/06。2、《媒介研究的认识论呼唤》,《哲学动态》2011/12。2010年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0/04。2、《幻象背后的生活真实》,《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5。3、《意识形态幻象思维的主体性解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5。4、《语言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建构机理的认识论分析》,《哲学动态》2010/11。2009年1、《“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4。2、《语符“能”、“所”关系中的认识论意蕴》,《现代哲学》2009/0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哲学研究》2009/09。4、《论当代媒介研究的哲学偏差》,《哲学动态》2009/07。5、《语言文字的认识论揭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生活化》,《教育评论》2009/03。2008年1、《关于主体性的实践唯物论解释》,《哲学研究》2008/12。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胡潇;黄禧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3。3、《浅议非线性系统理论对矛盾辩证法的补正》,《 学术研究》2008/12。4、《辩证法研究亟待加强》,《学习时报》2008/01。2007年1、《论哲学的真理性执著》,《求索》2007/01。2、《哲学教学中的讲理》,《教育评论》2007/06。3、《辩证法范畴体系建构论的回顾与断想》,《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5。2006年1、《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研究》2006/08。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06/02。3、《哲学的反思与超验》,《现代哲学》2006/04。4、《论哲学的文化品格——也谈“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2。5、《“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马克思解释学思想片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8。6、《论哲学的逻辑缜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1。2004年1、《生产方式辩证法元理论的审视》,《教学与研究》2004/11。2、《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伦理学研究》2004/05。3、《法律思想的认识论分析》,《学术研究》2004/11。4、《论思想模式及其涵化机理》,《 湖南社会科学》2004/05。5、《生产力自组织的技术观照》,《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6、《毛泽东之生产方式辩证法思想的理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2。2003年1、《言语的诠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5。2、《媒介与认知论纲》,《学术研究》2003/02。3、《论文学中的典型》,《湖南社会科学》2003/04。2002年1、《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11。2、《论电子文化对哲学思维的逻辑消解》,《哲学动态》2002/09。3、《论电子文化言说图式对哲学思维的解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9。4、《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的逻辑图式》,《求索》2002/02。5、《媒体文化与思维方式——论印刷文本与电视图象的逻辑特质》,《湖南社会科学》2002/01。6、《论印刷文化的逻辑构型——关于文本思维的语言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2/05。7、《论自思的形成及其对理性智慧的发生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2001年1、《论个体无意识的非个体性》,《开放时代》2001/04。2、《论先验自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6。3、《论意识的自觉》,《学术研究》2001/03。4、《由知其在知到知其所知》,《现代哲学》 2001/01。5、《论自我意识的动力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01/01。6、《论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求索》2001/05。2000年1、《努力保持一股强劲的进力》,《广东社会科学》2000/03。2、《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广东社会科学》2000/01。1999年1、《集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的互融性》,《开放时代》1999/06。2、《论现代观察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论设定》,《学术研究》1999/11。3、《简论阐释中的主体性真实》,《现代哲学》1999/04。4、《空间“雕塑”的心理学观照》,《南方建筑》1999/04。5、《论阐释中的个性与共性》,《求索》1999/04。6、《论思想认识中的非逻辑机制》,《武汉大学学报》1999/02。7、《论阐释中的实践理念》,《湖湘论坛》1999/05。1998年1、《理性自我在观察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1998/06。1997年1、《论工具活动与思维起源》,《求索》1997/03。2、《陈白沙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年鉴》1997年。1996年1、《论思想二元构成的意识特质》,《江西社会科学》1996/03。2、《论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开放时代》1996/04。3、《论思维与想象的互生成机制》,《求索》1996/05。4、《论思维与想象的互整合机制》,《广东社会科学》1996/04。1995年1、《荧屏引出的文化忧思》,《开放时代》1995/04。2、《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广东社会科学》1995/03。3、《意识新论》,《求索》1995/06。1994年1、《历史辩证法的辉煌》,《广东社会科学》1994/01。2、《论民间象征艺术的思维张力》,《求索》1994/05。1993年1、《农村改革的文化变迁》,《江汉论坛》1993/02。2、《民间象征艺术寻因》,《求索》1993/05。1992年1、《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社会学研究》1992/03。2、《论科学的文化品格》,《现代哲学》1992/04。3、《民间艺术的哲学寻绎》,《求索》1992/06。1991年1、《论行为文化的无意识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07。2、《宗教信仰的文化心理》,《湖南社会科学》1991/02。3、《乡土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91/05。4、《论“实践精神”掌握世界》,《求索》1991/02。1990年1、《论雅文化与俗文化》,《求索》1990/02。2、《论直觉》,《海南大学学报》1990/03。3、《文化是意识的唯一表演》,《湖南社会科学》1990/03。1989年1、《民族的文化觉醒——中国八十代年文化热片论》,《湖南社会科学》1989/02。1987年1、《试论新技术革命的成因和动力》,《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02。1986年1、《生产力决定作用相对性的系统分析》,《求索》1986/04。1985年1、《论生产关系接受生产力作用的内在机制》,《求索》1985/01。2、《论机构改革的经济机制》,《经济日报》1985/12。1984年1、《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质量对应运动》,《求索》1984/01。2、《从质和量的对应考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中国社会科学》1984/04。1983年1、《试论生产力的定性定量分析》,《湖南师院学报》1983/03。1982年1、《论精神文明中两类知识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求索》1982/04。2、《旧生产关系质的改变对于新生产力量的扩张有决定作用》,《湘潭大学学报》1982/04。3、《生产力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新湘评论》1982/02。1977年1、《反革命的政治骗局》,《中山大学学报》1977/05。1976年1、《形而上学猖獗 意在篡党夺权》,《广州日报(头条)》1976/12。1975年1、《奴隶阶级哲学初探》,《光明日报》1975/04。2、《林彪“二合而一”哲学批判》,《中山大学学报》1975/03。论文资料搜集来自于百度、中国知网等网站。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一代复一代的学人,秉承历史使命,张扬时代精神,求真向善审美,传道授业解惑,领引莘莘学子,修身修业,成人成才,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卓砺奋发,创造未来。“光荣属于人民教师” !—— 胡潇 教师的椅子由四条腿支撑着:人格,学识,辛勤,奉献,这远胜于君王的御座。—— 胡潇 教师不是用力量说话,而以真知善意躬行育人。他为人指路,所指的方向是你的,也是自己的。—— 胡潇 胡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省学位办哲学学科组成员,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学会副理事长。自2004年到广州大学以来,创办一个新学院,全力推动本科教学评估和建设,狠抓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奋发图强,全力拼搏,业绩突出,为大家公认。2005年被广州市教育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考评为优秀,2007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定为市管优秀专家。(一)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认真教书育人 胡潇同志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与湖南师大联合培养研究生时,三年内共指导博士2人,硕士6人。硕士生中1人提前毕业考上浙江大学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论文写作、成果发表等方面继续得到胡潇教授指导、帮助,现在复旦大学任教;4人以优秀论文毕业,当上了大学教师。为了对学生精心施教,他不远千里,不厌其烦,每年都要自费三、四次去湖南指导学生,从开列书目、确定论文选题到难点突破、论文定稿,总是严格要求,精心施教。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多篇获得优秀评级,有2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有3篇论文公开发表,1篇发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胡潇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谢伟强的毕业论文《曹操人才观片论》,难度大,且用半文半白的文言文写成,胡老师先后与该生讨论了17次,除了指导学生完善论点、论证外,还字斟句酌地为其训诂,最后该生以优秀论文通过学位答辩,并考上华师的研究生。平时,学生有困难,胡老师总是关心备至。他上2004级本科生的课,发现一学生经济拮据,立即倾囊相助;他在该班还出资支持学生为身患绝症的教师捐款,让学生充满爱心;2008年底一学生住院手术,经费困难,他带头捐资千元,并动员其他方面相助为其解难。近几年他多次资助经济紧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渡过难关、继续学业,总金额近5000元。每次上完课,总有一些学生要围上来询问各种问题,他不厌其烦,细细解答,全然不顾还要赶车回城。他的教学很能感染学生,深受学生欢迎,一些已上完哲学课但未听他讲课的高年级学生,又跟着重修一遍;2005年,当他为思政专业2005级学生授完最后一堂课时,学生以全班名义,送他一件印有青年人大头像的青春衫“班服”作为留念;当他上完全校的美学公选课时,一学生竟拿着一个苹果塞给他,深情地说:“胡老师,九点多了,你还没吃晚饭,先充一下饥吧!” 2007年,当他授完思政专业2006级2班的哲学原理课之后,全班学生每人签名留念送他一本纪念册,给他以盛情赞扬,非常认同他的学识、教学方式和他对教学高度负责的精神,并当场集体合影留念,众口-词:“真希望还有机会听胡老师的课” !其教学效果亦年年获得“优秀”评价,各门课程平均达93分以上。 来广州大学以后,在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方面,胡潇同志亦是倾注心血,从严要求,悉心栽培。他所指导的学生学习上进,表现诸隹,学业成绩突出。2008年毕业的两名硕士生,学习中都遇到男友分手、失恋痛苦的问题,一度心灰意冷。胡潇同志耐心细致反复做她们的疏导工作,并约她们与他指导的己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生集会交流,利用同辈人的经历化解人生的迷失,重新振作学习精神。之后两学生放下包袱,潜心学业,各方面进步明显,成绩居前,两人共发表论文12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评价,毕业后分别在大学和重点高中任教,受到单位好评。诸如此类,当学生半个家长的事还很多,研究生们大事小情总是把他作为最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有力地调动和保护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茁壮成长。学生们的突出表现让其他同学甚至老师都很羡慕,殊不知背后是亲切的关怀与辛勤的劳动。 (二)潜心学术,努力探索,科研成果丰硕 2004年以来,胡潇同志曾主持4项省级课题,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市教育局重点课题,均已结题。争取到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一项市级后期资助项目。据统计近五年间他发表论文29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8篇;出版著作4部,再版个人专著1部,其中独立撰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3部,主编专著1部;另外还有主编待出版的哲学原理教材1部,个人已发表的成果共130万字。此外,他还分别与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三个单位签订了三本书的出版合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他治学严谨,科研成果质量高、社会评价好。近几年,他获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这在有9个哲学博士点、1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高水平学者强手如林的广东,广州大学的教师荣获这些奖励实为不易。在一些前沿领域,胡潇同志的学术探索有鲜明的创造性,他在全国率先肯定并研究了马克思元哲学的解释学思想,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文摘》转载;他率先提出、论证了哲学教学生话化的理念,并设计具体实操模式;他首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念9种解释视域,在国内外开风气之先,引起强烈反应。鉴于对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的认可,他曾被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邀请担任广东省“十一五哲学规划”组的副组长,执笔起草了“广东十一五哲学发展规划”;多次任省基金课题评委、组长、优秀百篇论文评委、社科成果评奖委员,担任省学位办哲学评议组成员。2005至2008学年度,胡潇同志每年的科研积分,相当于专职研究人员2人/年左右的工作量。这对于既要教书又要抓管理的他来说,业绩的完成只有一个办法:少休息,多加班。他常常是深夜睡觉,五点起床。对此,同事们说他是“六十岁的年龄,三十几岁人的精神和拼劲。” (三)全力推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大见成效 2004年7月,胡潇同志作为院长,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广州市第一家公共管理学院,创办了第一个社会学系。他求贤似渴,四处招揽人才,先后联络、接待近60位“双高”人才,有时一年上百次地跑学校人事处办理引进人才的各项事宜,先后共引进8位教授,16位博士,其中有3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和1名归国博士。目前,学院已有14名教授、20名博士,根本改变了原来学院人才结构门类不全,学位、职称偏低的落后状态。他大力扶持年轻教师,积极动员并切实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除4人获得学位以外现在还有14名青年教师读博士;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立项申报课题,策划并资助出版著作18部,资助发表在权威刊物的学术论文10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教学论文11篇。其中经他亲自修改过的论文、课题书就多25件。他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在他的大力帮助下,一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晋升为教授,一举突破了原法学院五年无人评正高的闷局。随之,由他直接指导的黄禧祯副教授又晋升为教授,并评为学校首批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他倡导并推行“苦练内功,广借外力,高搭平台,快速发展” 的建院方针和有效措施,2006年学院获得1项国家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市级课题;2007年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又获两项国家基金课题。至2008年底,学院50个专任教师共获103项课题,课题数为全校第一,科研经费数倍剧增。近几年全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28部,2007年仅思想政治教育系就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9篇,科研实力显著提高。作为学术带头人,胡潇同志全力倾注学科建设。他千方百计筹措40多万元经费资助论著出版、发表;他全力拼搏,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团队力量,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授予权,作为方向带头人参与两个硕士点和一个省级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的申报,这使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布点数量在全校文科位居第一。同时,他还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重点扶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市名牌专业,主办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参加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一次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引起热烈反响。这为学院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快速发展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认同,几年来国务院学科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重点大学博士点带头人先后来院讲学的就有23人次;在2008年国家学位办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研究教育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在参评的69所大学中列35位,超过一些重点大学和同类专业的博士点单位,人们称赞公共管理学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迅速崛起。 (四)狠抓教学改革和建设,创名牌,出精品 承接学院原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在全校率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后,胡潇同志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帮助优化队伍,争取课题,出版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增厚课程建设持续发展力量。同时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寻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的差距,强化整改措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一个新专业占四分之三的新建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胡潇同志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优选和凝练其特色,明确进取方向,强化建设措施,使学院拥有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近期胡潇同志按学校要求牵头组织哲学优秀教学团队,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新一轮上水平的建设。他多方采取有效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生活化” 为主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11篇教研论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改革和建设方案,优化教案和课件,重建试题库,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哲学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已有成果和工作基础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之后,胡潇同志牵头分别申报了省、市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评价。现在,又拟定了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组织发表一批教研论文,系统地展开了评教评学,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进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全面审视、优化和完善制约与体现课程质量的各个要件和元素,准备以全新而完备的样态冲击国家精品课程。胡潇简历胡潇,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学科带头人,兼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生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基金课题1项、省市课题16项,独立出版《文化现象学》、《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缘道》、《马克思的解释》等学术专著11部,主编和参与撰写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高校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摘50余篇;论著成果480余万字。获各种奖励15项,其中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市级一等奖2项。信守的学术理念是:求真问是,精骛八极;会通至道,心游万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