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康,1917年9月1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父亲为银行职员,母亲毕生操持家务,对他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品德培养都要求甚严。刘建康幼年就读于上海毓贤小学,毕业后入苏州中学初中部,后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1934年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当时生物系老师除荫祺、刘承钊、陆近仁、李惠林等既授课又搞科研,教书育人,使刘建康深受教益。1935年生物系曾在上海举办了一个淡水生物展览会,系里指定刘建康随刘承钊去布置展览。通过这次展览会,刘建康对淡水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读大学四年级的刘建康随校迁到浙江湖州,一个月后,又撤退到四川,借读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于1938年毕业。由于学习刻苦认真,他在大学期间一直被评为优等生,获得过国内和美国教会大学校际“BBB”(Tri-beta)荣誉毕业生奖章。大学毕业后,经刘承钊推荐,于1939年到当时迁至四川北碚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当伍献文的研究生。伍献文是刘建康在鱼类学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方面获益最多的导师,两人共事达40 余年。在伍献文指导下,他所从事的鱼类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1941 年任该所助理研究员,1945年升任副研究员,其间于1944年考取中英文教基金会第八届留英公费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英科技合作馆馆长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介绍,于1946年1月到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后问学于实验胚胎学家H.霍尔弗雷特(Holtfreter)和N.J.贝锐尔(Berrill)。1947年秋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Ph.D.)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为《筒螅生殖巢的形成与种质细胞的起源》和《种质、魏斯曼、与水螅纲》,与导师贝锐尔联名发表在1948年的美国《形态学杂志》和《生物学季度评论》上。刘建康根据对筒螅的检查和实验所得的结果,指出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筒螅研究中有观察上的错误,并进一步对其种质连续学说提出了质疑。刘建康获博士学位后,随即应美国伍兹霍尔实验细胞实验室主任R.钱勃斯(Chambers)之聘,任该实验室副研究员,从事微体操作和组织培养实验。一年后应麻省北安普顿(Northampton)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M.罗士(Rose)之聘,任动物癌症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员。钱勃斯和罗士对他的才干极为赏识,都劝其留在美国,罗士学主动提出要他把未婚妻也接到美国来并允诺安排其工作。刘建康表示他的科学研究事业在祖国,谢绝了他们的挽留,遂于1949年2月回国,在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刘建康任该所研究员,在该所设在无锡的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工作;1951年兼任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其间曾编著10万字的《鱼》一书,所得稿酬全部捐献以购买飞机大炮,支持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秋水生所迁至武汉,刘建康除继续任研究员外,先后担任鱼类学组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1979年担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任所长,1987年起担任名誉所长。1989~1993年任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刘建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生物学部常委。他还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197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第一届、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1986 年8月~1990年6月),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专家组成员(1984年~),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专家(1986~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老师(1981年~),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1987年)。刘建康是湖北省科协第二届、第三届主席(1984年1月~1992 年4月),1992年起任第四届名誉主席;1980年~1993年任政协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93年5月起任政协湖北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曾提交《关于开发湖北水体生物生产力的战略设想》报告,提出开设湖北“四湖”地区,组建湖北省环境与国土研究中心等建议,均被采纳并得到落实,对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刘建康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86年至今先后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88年当选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1992年当选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刘建康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当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他还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1979年~);中国鱼类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1979~1989年)、名誉理事长(1989年~);曾任《水生生物学报》主编(1984~1990年)、《海洋与湖沼》学报副主编(1984年迄今)、英文版《中国海洋湖沼学报》编委(1982年~)、德国《应用鱼类学杂志》(Joum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编委(1985~1992年)、中美《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学报》(Bl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ees)编委(1997年~)、德国《FRESENIUS环境快讯》顾问(1991年~)。刘建康曾作为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代表团成员出席“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议,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成员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还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报告论文。他还非常重视培养年轻的科技力量,先后招收培养研究生14名,其中博士生11名。1992年,刘建康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第9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春霖转为着重开展海洋鱼类的研究,这是他科研生涯的后一阶段。从1951年开始,张春霖领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鱼类研究工作,鉴于中国科学院设立的水生生物研究所主要是从事中国淡水水生生物的研究,而因中国海域广阔,对其海产鱼类过去研究很少,文献十分零散,为了能给国家提供较完整的鱼类资料,给中国的海洋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他积极提倡、发起和组织有计划地调查全中国海区的鱼类。1951年初,他就让他的学生李思忠调查河北省海产鱼类;1951年底,他的学生成庆泰博士自法国留学回国,领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的鱼类分类调查工作;1952年在张春霖、成庆泰二人领导下,将“中国海产鱼类的调查研究”上报中国科学院,作为两所长期合作的科研计划。先自渤海及黄海开始鱼类调查,1953年底首先完成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文稿,1955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鱼类学专著。自1954年始,又扩大联合上海水产学院朱元鼎,开展南海鱼类的调查工作,由朱元鼎承担软骨鱼类的研究。不料1957年整风反右,张春霖领导下的一些主要科技人员被冤诬为“右派反党集团”,随后全部中青年科研人员下放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临时设立的三门峡、白洋淀及十三陵三个工作站养鱼劳动,因而南海鱼类调查不得不长期停止,直到1961年初才让仓促交稿,这就是196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海鱼类志》。尽管此书包括860种鱼,似乎是一部中国空前的鱼类学巨著,但实际上遗漏很多。在此书内有朱元鼎写的软骨鱼类74种,成庆泰及其学生写鲈形目的大部259种和月鱼目2种,其余525种都是张春霖和他的学生郑葆珊、李思忠、王文滨等承担编写的,绝大部分都是1957年夏以前的存稿。《东海鱼类志》则仅做了年余专门调查即仓促写出。中国海鱼调查虽长期遭上述不幸,但从这三本书已可较清楚地了解中国从渤海到南海鱼类的大致全貌,迄今仍是研究中国海产鱼类最重要的参考书,并为编著中国动物志中的海产鱼类奠定了基础。张春霖不愧是中国海鱼研究的主要奠基者。 张春霖命名的鱼类至今仍被鱼类学家公认为有效的有秉氏墨头鱼(Garra pingi pingi Tchang,1929),异鳔鳅(Gobiobotia boulengeriTchang,1929),四川鲴(Xenocypris sechuanensis Tchang,1930),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1930),云南鲤(Cyprinus yunnanensis Tchang,1933),大头鲤(C.pellegrini Tchang,1933),花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gani Tchang,1935),黄氏四须鲃(Barbus huangchuchiensis Tchang,1962),中华棘茄鱼(Halieutea sinica Tchang et Chang,1964)等20多种,并常被鱼类家引用。
鱼类的应用价值:
鱼类作为实验动物在国外已较普遍,目前国际上已培育成纯系的鱼类有虹_、亚马逊花_、新月鱼、青_和斑马鱼等,其中超过50代纯合性的鱼类近交系有新月鱼、斑马鱼和孤独拟胎_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剑尾鱼近交系已经达到了第26代。鱼类不仅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也可应用于医学研究。比较医学研究证明,鱼类的器官系统无论在解剖上还是生理上都类似于哺乳动物,鱼类的生物学性状完全可以与人类的相应性状类比。鱼类作为实验动物已广泛用于胚胎学、遗传学、内分泌学、毒理学、药理学、行为科学、比较病理学、环境科学等实验研究领域。尤其越来越多应用于急性毒理实验,评价药物及化学品等毒性,用于环境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杀虫剂污染的监测。有人推测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可能将涉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学习鱼类知识的目的:了解鱼类的地理分布、洄游习性、年龄生长和食性、病害防治、人工孵化。学习鱼类知识对渔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鱼类知识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一门较为古老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引进,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生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一门学科。
20世纪末,我国全面启动了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育与教学改革,一些水产院校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鱼类知识的3门课程,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生生物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将鱼类学和鱼类生态学的生物学部分合并为一门新的鱼类学;将水生生物学形态与分类部分独立为新的水生生物学;将鱼类生态学的种群生态学部分和水生生物学生态部分合并为新的水域生态学。
学习鱼类知识的性质:
鱼类是海、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又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蛋白质来源。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习鱼类知识主要有下列一些方面:
<1>鱼类形态学<即系统解剖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解剖构造,了解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类型与其发展过程,阐明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
<2> 鱼类分类学:研究各种鱼类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各类和各种之间的差别和特征,掌握鉴定鱼类的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分类学的研究是以古鱼类学、形态学、发生学及动物地理学为基础,在海洋、湖泊及江河水库的调查、捕捞、养殖等工作中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
<3> 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习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子<如水温、盐度、饵料等〉的关系。
<4> 经济鱼类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产量、分布及习性等。如从广义的范围来讲,鱼类学还可以包括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等。鱼类研究的发展与渔业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长达18000多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还有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在内陆还有纵横交叉的大小湖泊和河川,在那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