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青网时评文章

2023-12-06 22: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青网时评文章

时评文到底该写点啥?

时评文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

大体结构:“引—点—议—结”。

引:即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点:就是点明中心论点,必须要旗帜鲜明。

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有务实的文风。议论时,可以掺入作者的情感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结:结尾要有力,最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注意:如果需要反驳别人的观点的话,可以先摆出要批驳的对象,然后指出他的漏洞,引例证将其驳倒,再树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议论,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高校学生替课替考,诚信失范并非小事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出现不少替课替考的现象。有学生替别人上课,每月收入数千,替上的课以公共课和选修课为主。替课替考现象还催生了中介,称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来替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新京报》7月10日)

【热点现象,引入话题,引出思考】

调查所反映出的替课替考行为,概率上还属于小众化,并以潜规则的方式存在,但不难发现,此行当已日益公开而泛滥,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不但有供需双方私下直接进行交易,还为此催生了中介组织,实行有针对性的供需匹配。替课替考也催生了一批专业人员,并获得了不低的报酬,若不加有效的干预与整治,纷纷效仿之下,此风必更加难以遏制。替课替考一旦成为常态,不但会增加治理和管理的成本,大学生的学业状况也难以达到预期,而且会颠覆诚信基础,让莘莘学子轻易越过诚信底线去“作奸犯科”,内心的规则敬畏也会荡然无存。

【现象分析,指出替课替考行为是不诚信的现象】

鲁迅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于人而言,诚信是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若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则失去了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资源,注定难以获得成功。一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如此,失信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成为严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诚信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达6000多亿元,产品质量问题达2000多亿元。以管窥豹,因失信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包括潜在的风险几乎难以估量。高校被视为纯洁的象牙塔,是精英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之地,大学生又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潜力巨大

时评800字 快

《2008美国大选:一场游戏一场梦》系列之四

22个月:从不相信会有黑人总统到希望奥巴马当选

让我把时间推回到22个月前,当时我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收音机里播放一个小时的(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面面俱到”节目(NPR “everything considered”)。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电台节目。当天的话题是:美国人准备接受一位女性总统吗?美国人准备接受一位黑人总统吗?一个小时后,收音机里几位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女性总统还马马虎虎,但黑人总统,可能还言之过早。

他们的结论和我的不谋而合。所以,当奥巴马和希拉里竞选时,我认为他会败下阵来。而当他成为民主党候选人后,我又和共和党想到一起去了:民主党这次输定了。后来奥巴马和麦凯恩一路拼下来,我都很少去关心,说实话,由于对美国政治的了解,我并不关心奥巴马还是麦凯恩当选,这一点我已经反复说过。

也许奥巴马和麦凯恩在经济政策上会有所同,然而,那是住在美国的人应该关心的,和我无关。而至于在一些我们中国人更关心的领域,例如国际关系、外交等方面,两个人谁上台其实都差不多。难道你真以为奥巴马上台就会立即把美军从伊拉克撤出来?难道你认为麦凯恩上台就会更关心中国?

一位美国朋友还告诉我,在美国普通选民看来,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减税等经济政策上,可是实际上,美国专家和政府高层有些人都清楚,两人现在的所谓减税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画饼充饥,用来忽悠选民投自己一票。任何一个候选人上去后,他们都会在第一年里迅速改变自己的那些“承诺”。

再说,以我的观察,美国媒体和专家对谁当选的分析早就入木三分,远非中国的一些媒体上的学者和时评家“隔岸观火”所能及。所以,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然而,在离选举还有72小时、48小时、24小时的关头,我却忽然紧张起来,我终于认识到,我其实是很介意谁当选的。

是的,我很紧张这次选举的结果,以致在选举48倒数小时时,我想写一篇文章呼吁我的美国朋友们都去投票——把票投给奥巴马!

奥巴马改变不了世界,但世界会因为他的当选而改变!

奥巴马是谁?我知道多少?其实,我一点也不了解他。22个月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从电视或者车上的收音机里听到他的名字,电脑上不停地跳出他的名字,但我甚至没有去阅读他的简历。在我眼里,他谁都不是(nobody),他能够脱颖而出,把一个代表国家的老兵打下去,完全是天时地利。麦凯恩形象死板,打出的竞选招牌竟然是“County First”(国家第一),他正好碰上布什总统用“国家”把美国人折腾了七八年,碰上“国家”深陷伊拉克,碰上“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从而影响了民众生活,碰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美国人认为“国家”正在错误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还是奥巴马新鲜,以前没有任何政绩,没有固定的形象,想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于是他打出的是: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改变),We Can (我们能够做到)。

奥巴马到底能够做到什么?他能改变什么?我想不但台下那帮年轻人糊里糊涂,恐怕奥巴马也搞不清楚吧。愣头青奥巴马在选举只有48小时时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几句激动人心的话:这次选举不是关于我,而是关于你们的。我们一起,先改变XX州,然后我们就可以改变国家!改变世界!!

奥巴马真能改变美国?真能改变世界吗?我真的不想再多说了,只想说,如果麦凯恩改变不了世界,奥巴马照样改变不了。奥巴马上去后,以他的执政经验,他将会大量使用前期民主党政府(例如克林顿政府)的老臣,还会在华盛顿“旋转门”里挑选一些新面孔。在目前国际环境下和内政外交之下(尤其是经济危机),奥巴马上台后,能够改变华盛顿和美国几个州的经济情况,已经算是不错了——更不用说改变世界。

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我不会把希望寄托在美国总统身上,包括对待中国问题上,我也同样不会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位美国总统身上,因为美国从上到下,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基本上已经有了共识,左右摇摆不会太大。

可是,为什么在美国选举日近的时刻,我突然紧张起来?突然担心奥巴马选不上?甚至想以一个非美国公民的身份去为他拉票,“干涉美国内政”呢?

让我再把镜头转到过去的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里,我有很多时间是在电视机前看大选节目的。我想,即便不在美国生活的人,也能够从众多的频道上看到我所看到的那些内容。你看到和听到了什么?经济政策、减税、水管工Joe、伊拉克政策、反恐、国家安全、国际关系、贸易、两位候选人的家庭、工作背景,以及他们的每一句讲话,他们的幽默搞笑,他们的孩子、妻子或者丈夫的衣着打扮等等……

CNN,BBC, FOX News,CBS……,我有时一小时内换十几个台,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不过,美国媒体实在厉害,他们可以把奥巴马和麦凯恩的一切——从个人打扮到施政细节两相对比,事无巨细地一一展现给观众——可是,你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有?

如果你在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看这些新闻电视和深度分析,你定会像我一样发现少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一样东西是如此的明显,可以说一目了然吧,可是,所有的新闻媒体,所有的节目,所有的评论员和专家却都视而不见,或者说,回避了。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我在说两位总统候选人的皮肤——我在说“种族”。

虽然所有的电视台都故意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政治正确),然而,几乎所有的美国媒体都承认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将是历史性的(historic)!

虽然美国人最关心的依然是经济,想着伊拉克和反恐,可是他们心里明镜似的,美国如果出现第一个黑人总统的话,不但对于美国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世界也将悄然不同。

种族歧视:我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奥巴马当选总统怎么就改变世界了?我们看不出来?你不是说他什么也不能改变吗?是的,你不一定看得出来,因为这个改变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而世界的改变往往是由人类内心的改变引发。

作为一名在海外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人,如果你问我,对这个世界最期盼的是什么,我会顺口答道“没有战争和种族歧视”。而且,相比较战争而言,种族歧视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反而更大,也是引起很多历史上最邪恶战争的根源。

40年前,奥巴马的先辈马丁-路德-金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讲,那篇演讲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可是,那只不过是一个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和邻居(白人)孩子一起上学、玩耍和就业的人类最低等的梦想而已。

然而,如果不是马丁-路德-金那个最低要求的梦想,40年后的今天,我和我的孩子,又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还有大概两千多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这个数字还会急速增加),又会生活在什么样的境况下?

马丁-路德-金是最伟大的,他的伟大除了他本人的远见卓识和勇气,还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最伟大的国家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美国的所有节假日里,只有马丁-金博士的生日是这个白人国家里唯一的一个以个人生日作为国家假日的。

然而,种族歧视真正消除了吗?或者说彻底消除了?我想不但我的回答支支吾吾,很多人都不敢说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作为一名整天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的大地旅人,我对此的认识也许比其他朋友人更多一些。

这个世界最深的忧虑是什么?文明的冲突,贫富差距,独裁和民主、意识形态,南北关系、东西关系……我不否认这些都存在,然而,在我的观念里,我始终认为种族,才是最大的问题。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和屠杀几乎都是因为种族引起的,例如二战时候德国屠杀犹太人和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都和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分不开。种族也是贫富差距、意思形态和文明冲突的重要根源。

现在,在美国和澳洲这些发达国家里,种族歧视不但从法律上完全消除,而且甚至有些政策更倾向于照顾弱势的种族(例如美国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并且白人们再也不会对着你说:黄种人、黑人、棕色人……可是,在内心深处,那种种族的壁垒和歧视,是否还存在?也许,那是一个秘密,一个公开的秘密,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秘密。

正因为有这种秘密存在,所以我和那些白人专家们在22个月前对出现一位黑人总统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态度在奥巴马这匹“黑马”出来后变得犹豫不决。我不能肯定,美国人真的准备好选择一位黑人总统?

难道美国人要再一次展示自己的伟大,就像当初他们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一样,他们又要创造历史,选举一位黑人总统来展示这个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炫耀这种民主制度甚至可以消除种族隔膜?美国人要用一位黑人总统给族歧视划上一个句号?也消除我们所有人心中心照不宣的种族歧视的魔障?他们能够像终结独裁的历史一样消除人类心灵深处最深的痛吗?

人类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种族和政治制度——美国将要在2008年大选中毕其功于一役?

白人、黑人和我的“种族歧视”

美国、澳洲等国家的种族歧视无疑是白人造成的,然而,发展到今天,种族歧视却存在于每一个种族之中。相比较而言,我发现问题最严重的部分反而不是在白人之间。作为白人一直控制的立法和国家机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宪法和法律上彻底消除歧视的历史变革。至于一些白人心底残存的歧视,却不一定能够在现实中造成既成事实和伤害。反而是另外一种残存在心底的东西,造成了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那就是我要说的,残留在被歧视者心底的阴影,更大的阻碍着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美国黑人一直是受教育最低和收入最低的族群,这些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如果说在美国黑人受到歧视的话,那么相比较白人而言,中国人可能是更歧视黑人的。和白人眼中渐渐淡化的颜色(黑色)相比(只是淡化,远远没有消除,过去12小时的民调让人感到惊恐:美国一些州特别是佛吉利亚等,超三分之二的白人把票投给麦凯恩),你看看这次出现在美国投票站的黑人排队长龙,发现他们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投票给自己的“同类”——黑人奥巴马,你会长叹,这些美国黑人眼中才更有颜色和种族。

和黑人族群正相反,中国人重视教育,勤劳。从这个意义上说,黑人目前的处境不能全归罪于历史因素(种族歧视)。虽然很多黑人靠勤奋和教育在美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鲍威尔将军。但在很多人包括他们自己的眼中,他们仍然是白人政府的点缀。直到2008年突然出现了奥巴马,以短短22个月的旋风般的速度,登上美国总统宝座。

这一切对于美国黑人、华人和整个世界的族群的冲击,又岂是什么经济和政治政策可以比拟的?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关心美国的政治,但却不能忽视人类的进步。

然而,这种进步却可能在紧要关头逆转,这也就是我心中的魔障,种族歧视的魔障。到选举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这感觉竟然如此强烈。22个月,奥巴马一直一路领先。如果说,从一开始他就输给麦凯恩,最后也没有选上总统的话,美国会无所谓,世界也能够承受得起。可是,如果他一路领先,只到最后投票的时候,才突然落选的话,那么他就不是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而是败在一些人心中深处的种族歧视的魔障,那么整个美国甚至世界又会如何面对?

美国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被称呼为“布莱德利效应”(Bradley effect)。1982年,洛杉矶黑人市长布莱德利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加州州长,投票前民调显示他大幅领先,投票结果却是他以微弱劣势输给白人竞选对手。这种现象就是心照不宣的种族歧视在作怪,很多白人选民在民调时宣称支持黑人,但在投票时(匿名投票)却把票投给了和自己肤色相同的“同类”。

也许,选一个州长发生这种情况,大家也就一笑置之,最多社会学家研究几年。可是如果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发生这种情况的话,我的担心是,美国渐渐愈合的种族歧视的伤口会被大大的撕裂,从而波及到世界的种族和谐。而两千多万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这就是为什么我深深惊恐美国大选的结果会出现逆转的原因。美国可以承受一个根本没有出现黑人总统候选人的结果,也可以承受黑人候选人民调一直落后于白人而最终没有选上的结果,但却无法承受民调一路领先最后却因为一些人心中的魔障而落选这个结果!

奥巴马当选的意义——我有一个梦!

奥巴马的当选本身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最惨痛的种族歧视的国家,出现了一位黑人总统。马丁-路德-金博士四十年前“我有一个梦”的理想已经实现了,如果还有人认为没有实现的话,那是因为他自己的内心的阴影如此厚重,挡住了他的眼睛。

奥巴马当选首先是给美国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族群带来新的希望。长期以来,黑人问题一直是美国的老大难,甚至贯穿在美国的很多问题之中。其中除了有历史因素作怪(当然主要是白人的问题)以外,也有很多黑人自身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内心挥之不去的“屈辱”和“自卑”感,一直严重地阻碍他们自身的发展。这一点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华侨有很深的感触。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对于生活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要知道,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奴隶和偷渡客的后代,而中国人现在虽然背井离乡,却很少是被当奴隶卖出去的。和中国人注重经济利益有所不同,这些“奴隶”的后代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和政治利益。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个国家是人家的,我们是旅居在此,这里永远不会是我们的。这种思想一直钳制着华人华侨在当地向政治领域进军,反过来又常常损害了华人华侨的长远利益。奥巴马的当选——登上美国最高权力宝座——给所有居住在民主国家的华人华侨带来新的启示和巨大的希望。

法律还是那个法律,宪法也还是那个宪法,然而,我们心中的魔障应该消除了,如果我们被自己心中的魔障羁绊,怨天尤人,那能够怪谁呢?当我们再一次想老调重弹对美国等国家的种族歧视做一番评头论足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先检视我们的内心,想一想,我们首先在内心消除了对自己的歧视了没有?我们为了自己和人家的权利奋力发声了没有?我们努力了没有?我们心中是否曾经有那么一个梦并一直追求这个梦想?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意义就在这里了,这比所谓美国未来四年的经济如何,是否还继续泥足深陷伊拉克意义要大得多。在美国竞选24小时倒数的时候,我很紧张,我眼中看不到经济和伊拉克战争,我看到的是一场心灵之间的南北战争。我忍不住给我的一位有投票权的美国朋友打电话。我在电话里说,你应该把票投给奥巴马,不是因为他的税收政策,不是因为他要从伊拉克撤军,不是因为他承诺要对华人怎么好……你投给他的那一票,是投给一种理念和信念,投给一种希望和理想!美国已经有几十个清一色的白人男性总统了,但没有一个总统被选上后,可以像奥巴马被选上时那样,全世界都可以自豪的说,世界已经被改变,新的历史被创造了!

行文至此也应该打住了,可是,有人问,你的题目里说“我有一个梦”那到底是什么梦呢?其实是什么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有一个梦,那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你的梦是进城的农民工的孩子能够和城市孩子一起进同一所学校读书和玩耍;也许他的梦是不要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就能够投票选择自己的“总统”;或者你的梦是中国不但国家强大,而且人民也富裕,走到世界各地都不再受到歧视;也许,我的梦是中国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也是国家的主人;又或者,海峡两岸都梦想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人能够和睦相处,永不战争……当然,还有很多梦,例如当我们看到美国黑人奴隶的后代当选总统的时候,我们忍不住梦想,山西黑窑洞的小奴隶们都能够在母亲的身边喝上没有夺走他们小生命的牛奶;我们还梦想,十一岁的小女孩在遭到惊吓后,不再被有权有钱有级别的主人威胁;我们也许都做过或者继续在做那样一个梦,在梦中,我们不是二等公民,我们活得有尊严……

你看,有什么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他都有一个梦。奥巴马能够一路走到今天,都是沿着40年前马丁-金博士的那个梦在前行,没有那个梦,他什么地方也去不了,更不用说进白宫了。

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当我们都有了一个梦,当我们都有相同的梦想的时候,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

最新时评文章 800字 (3篇)

“话题奥运”呈现多元中国

  对于中国,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伦敦,北京,8小时时差,跨越洲海的距离。然而,地球日益平坦,一切都如在场,时间、空间,都压不住奥运会在中国舆论场入水时掀起的波澜。
  这无疑是一届“话题奥运”。不光是赛场风云、榜单起落或是明星八卦,更有人的价值、规则伦理、赛制反思……肇始于奥运赛场的讨论,已远远越过竞技的边界,扩展到整个转型期的中国。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从雅典、北京到伦敦,面对刘翔的荣耀、落寞与悲怆,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找到平衡?羽毛球女双被取消资格引来拷问,规则与原则之间的罅隙如何填平,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对冲?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打量世界。陈一冰“以金牌的动作获得银牌”,叶诗文夺冠引来外媒“兴奋剂选择性猜想”,从民族情感、爱国情绪到“受害者心态”,如何认识中国军团崛起中会遭遇的阻碍与焦虑?
  种种讨论背后是思考。规则、利益、道德,竞技体育不过是以极端的视角,再现了这些政治生活、社会矛盾中的关键词。崛起与遏制、融合与排斥、双输与共赢,奥运赛场也不过是用软性的方式,重启了这些贸易争端、国际关系中的潜台词。对于中国,这些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不过,无论抱持哪种观点、争论如何激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本身就意味深长。观念的日渐多元、思维的日渐活跃、舆论的日渐丰富,让奥运会成为四年一点的时间坐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前行。
  信息的充分披露、逻辑的差异进路、思考的不同侧面,让奥运话题有极大开放性,在深化思考中促成观念启蒙。有人从精神角度辨析,有人从规则角度考察,有人从利益角度阐释。全面的探讨,加深了对于规则、对于体育、对于公平的理解,无异“让人们参与了一堂复杂的伦理课”,让人以更广视野、更多角度认识问题。在屡屡为极端情绪所裹挟、为站队问题而纠结的中国社会,这或许能涵养出最需要的开放心态。
  我们不能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观点一致。不过,正因多元,更需在讨论中确定基础、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多元中形成主流。可以争议运动员培养机制,但个人的努力却值得赞美;可以质疑规则的漏洞,但公平竞争、更快更强的底线理应坚守。说到底,观念的交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舌尖上的奥运”,触动的不仅是感官,更是全球化时代体育的“乡愁”。或许,试图“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也会因为在中国引发的种种讨论,激励我们这个奋进的东方国度,在现代化道路中持续生长。

别让保障房成“闹心房”

  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不仅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
  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对6个省辖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结果显示,6个省辖市廉租房的空置率居然高达51%,同时还有4390户违规享受保障房待遇。
  一面是无房可居的低收入者,一面是大量空置的廉租房;一面是符合条件的人住不进去,一面是不该享受廉租房的人享受了待遇……近年来,河南、内蒙古等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大量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是为中低收入者量身打造的安居工程。去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今年不低于7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一共要开工3600万套。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纷纷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头号民生工程、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今天,为什么保障房屡屡出现大量空置、分配不公等问题?
  保障房之所以出现空置,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与需求“不对接”。地段离市中心太远、生活通勤不便、租金定价不合理……这些先天不足,让不少低收入家庭无奈放弃。而审核不严格、信息公开不够,给保障房的分配留下了寻租和腐败的空间,让违规享受保障房的事件屡禁不止。
  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保障房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在任务重、时间短、资金紧、经验不足的压力下,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完成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片面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进度,萝卜快了不洗泥,忽视了前期对住房情况的摸底、项目规划和后期的分配、管理。
  这些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我们至今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模像样的住房普查;没有编制并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绝大多数地方对本地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并不清楚,制定保障房建设目标和政策还在“拍脑袋”;多数地方花重金建设的保障房信息系统还只停留在“电子登记表”的初级阶段;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迟迟无法联网,已实现联网的城市上传的信息仍然不足;保障房建设搞了多年,但住房保障法却至今没有问世……
  对保障房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破解之法。比如陕西对全省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普查,重庆对公租房保障对象不设收入和户籍门槛,厦门出台了保障房地方法规严惩骗取保障房者……这些成功做法都值得尽快总结与推广。当然,住房体系改革更需抓紧推进,通过制度保障来预防问题。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以上。我们希望,相关的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新就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分享保障房的阳光,让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

谁来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

  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PM2.5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
  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精彩实用的《时评写作十讲》

《中国青年报》编辑、著名时评人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虽然是一本学习写作时评的书,仔细读了受益匪浅。不光是时评写作者,就是对于普通的学习写作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实际作用的。

关于时评写作的这十讲,从评论知识的储备开始讲起,结合了评论的附加值、表达效率、评论的选题、角度、到评论的观点与判断,接下来的评论的思维、逻辑和理性以及评论伦理和对中国新闻评论的教育批判等。文章一气呵成,这本书堪称是教科书教材,但不是传授给我们死板的教条,而是激发读者的思想活力。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也从书中归类了几个实用方法。

一 ,多读书。

一个好的评论都是厚积薄发的产物,自己的评论水平还要看自己平时的积累。平时读书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多积累关于评论的问题。也只有多读书才能养成自己的评论敏感。

二,多写作。

平常要多写,多练笔,写得越多养成了写作习惯后,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心中对一个事情有想法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看到一条新闻有表达冲动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好写出来。不要偷懒只是想想,让想法稍纵即逝,不要怕写,写多了写顺了,养成了表达的习惯,掌握了写作的技巧文章就会越写越顺、越写越好的。多写作,既能训练自己的思维,又能提升你的语言能力。

通过多进行写作训练,写多了写顺了就会形成自己的写作语感。要突破自己写作的心里障碍。坐而论道,学生永远学不好评论。要积累自己评论的分寸感,就像许多人赞赏的那种评论:公允而不中庸,执著而不自负,包容而不无原则,成熟而不圆滑,符合常理但不流于浅薄,智慧而非要耍小聪明,幽默而不滑稽,深刻而不苛刻,感性而非情绪化,激情而非滥情,谨慎而不保守,冷静而不冷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情理、法理、逻辑上恰到好处的调和,这就是评论的分寸。

三,多看新闻。

首先,通过日常的关注,培养自己的时代感,对你身处的这个时代有基本的认知。其次,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自己的评论思维。再次,关注时事新闻,可以培养自己的时事联系感。

四,怎样将理论应用到评论中。

有两个原则可以将理论运用于时评中,其一,最好不要照搬概念,而要在理解和掌握后用自己的语言将理论表达出来,明白易懂,没有术语,也没有复杂的长句和从句之类;其二,要使用理论工具去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炫耀。

五,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

要有积累资料的好习惯,可以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随身将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将从书上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记下来。电脑桌面上也永远有一个保存资料的文档,在上网的时候看到有意思的信息和有价值的数据保存下来备用,并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存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文件夹内包含有用的数字、西方公共政策、科学发现、以及评论经常涉及的一些评论话题的资料等等。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方便参考。

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网言网语资料库,网友那些短小精悍的一句话评论,作为资料使用到评论中,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六,对初学者的几个忠告。

每天将自己的稿件和其他作者尤其是优秀作者的同题评论进行对比,认识到不足,学习优秀作者的写法和思想。

少与人争鸣,因为争鸣是浪费时间,大多数争鸣是各说各话,缺乏高质量的思想交锋。

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和信息。读书要记笔记,不要以为在书上画了,那画了的东西就会成为自己的,只有记下来,并一边记录一边与时事结合着思考,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活思想。否则,看过的书基本上等于没看。

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事评论写作指南,遇到这本书像是在写作的黑夜里亮起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正确的方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