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年网时评文章

2023-12-12 05: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年网时评文章

时评文到底该写点啥?

时评文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

大体结构:“引—点—议—结”。

引:即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点:就是点明中心论点,必须要旗帜鲜明。

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有务实的文风。议论时,可以掺入作者的情感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结:结尾要有力,最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注意:如果需要反驳别人的观点的话,可以先摆出要批驳的对象,然后指出他的漏洞,引例证将其驳倒,再树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议论,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高校学生替课替考,诚信失范并非小事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出现不少替课替考的现象。有学生替别人上课,每月收入数千,替上的课以公共课和选修课为主。替课替考现象还催生了中介,称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来替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新京报》7月10日)

【热点现象,引入话题,引出思考】

调查所反映出的替课替考行为,概率上还属于小众化,并以潜规则的方式存在,但不难发现,此行当已日益公开而泛滥,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不但有供需双方私下直接进行交易,还为此催生了中介组织,实行有针对性的供需匹配。替课替考也催生了一批专业人员,并获得了不低的报酬,若不加有效的干预与整治,纷纷效仿之下,此风必更加难以遏制。替课替考一旦成为常态,不但会增加治理和管理的成本,大学生的学业状况也难以达到预期,而且会颠覆诚信基础,让莘莘学子轻易越过诚信底线去“作奸犯科”,内心的规则敬畏也会荡然无存。

【现象分析,指出替课替考行为是不诚信的现象】

鲁迅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于人而言,诚信是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若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则失去了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资源,注定难以获得成功。一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如此,失信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成为严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诚信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达6000多亿元,产品质量问题达2000多亿元。以管窥豹,因失信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包括潜在的风险几乎难以估量。高校被视为纯洁的象牙塔,是精英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之地,大学生又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潜力巨大

最新时评文章 800字 (3篇)

“话题奥运”呈现多元中国

  对于中国,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伦敦,北京,8小时时差,跨越洲海的距离。然而,地球日益平坦,一切都如在场,时间、空间,都压不住奥运会在中国舆论场入水时掀起的波澜。
  这无疑是一届“话题奥运”。不光是赛场风云、榜单起落或是明星八卦,更有人的价值、规则伦理、赛制反思……肇始于奥运赛场的讨论,已远远越过竞技的边界,扩展到整个转型期的中国。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从雅典、北京到伦敦,面对刘翔的荣耀、落寞与悲怆,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找到平衡?羽毛球女双被取消资格引来拷问,规则与原则之间的罅隙如何填平,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对冲?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打量世界。陈一冰“以金牌的动作获得银牌”,叶诗文夺冠引来外媒“兴奋剂选择性猜想”,从民族情感、爱国情绪到“受害者心态”,如何认识中国军团崛起中会遭遇的阻碍与焦虑?
  种种讨论背后是思考。规则、利益、道德,竞技体育不过是以极端的视角,再现了这些政治生活、社会矛盾中的关键词。崛起与遏制、融合与排斥、双输与共赢,奥运赛场也不过是用软性的方式,重启了这些贸易争端、国际关系中的潜台词。对于中国,这些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不过,无论抱持哪种观点、争论如何激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本身就意味深长。观念的日渐多元、思维的日渐活跃、舆论的日渐丰富,让奥运会成为四年一点的时间坐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前行。
  信息的充分披露、逻辑的差异进路、思考的不同侧面,让奥运话题有极大开放性,在深化思考中促成观念启蒙。有人从精神角度辨析,有人从规则角度考察,有人从利益角度阐释。全面的探讨,加深了对于规则、对于体育、对于公平的理解,无异“让人们参与了一堂复杂的伦理课”,让人以更广视野、更多角度认识问题。在屡屡为极端情绪所裹挟、为站队问题而纠结的中国社会,这或许能涵养出最需要的开放心态。
  我们不能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观点一致。不过,正因多元,更需在讨论中确定基础、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多元中形成主流。可以争议运动员培养机制,但个人的努力却值得赞美;可以质疑规则的漏洞,但公平竞争、更快更强的底线理应坚守。说到底,观念的交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舌尖上的奥运”,触动的不仅是感官,更是全球化时代体育的“乡愁”。或许,试图“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也会因为在中国引发的种种讨论,激励我们这个奋进的东方国度,在现代化道路中持续生长。

别让保障房成“闹心房”

  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不仅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
  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对6个省辖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结果显示,6个省辖市廉租房的空置率居然高达51%,同时还有4390户违规享受保障房待遇。
  一面是无房可居的低收入者,一面是大量空置的廉租房;一面是符合条件的人住不进去,一面是不该享受廉租房的人享受了待遇……近年来,河南、内蒙古等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大量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是为中低收入者量身打造的安居工程。去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今年不低于7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一共要开工3600万套。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纷纷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头号民生工程、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今天,为什么保障房屡屡出现大量空置、分配不公等问题?
  保障房之所以出现空置,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与需求“不对接”。地段离市中心太远、生活通勤不便、租金定价不合理……这些先天不足,让不少低收入家庭无奈放弃。而审核不严格、信息公开不够,给保障房的分配留下了寻租和腐败的空间,让违规享受保障房的事件屡禁不止。
  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保障房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在任务重、时间短、资金紧、经验不足的压力下,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完成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片面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进度,萝卜快了不洗泥,忽视了前期对住房情况的摸底、项目规划和后期的分配、管理。
  这些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我们至今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模像样的住房普查;没有编制并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绝大多数地方对本地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并不清楚,制定保障房建设目标和政策还在“拍脑袋”;多数地方花重金建设的保障房信息系统还只停留在“电子登记表”的初级阶段;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迟迟无法联网,已实现联网的城市上传的信息仍然不足;保障房建设搞了多年,但住房保障法却至今没有问世……
  对保障房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破解之法。比如陕西对全省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普查,重庆对公租房保障对象不设收入和户籍门槛,厦门出台了保障房地方法规严惩骗取保障房者……这些成功做法都值得尽快总结与推广。当然,住房体系改革更需抓紧推进,通过制度保障来预防问题。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以上。我们希望,相关的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新就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分享保障房的阳光,让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

谁来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

  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6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其中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但农村环境却令人揪心。这不啻是一个提醒:当全社会的“环境权益”意识越来越浓、一个PM2.5就可以在全国引发一场“城市环境风暴”时,有多少人注意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
  农村环境何以失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有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更要关口前移,防止城市“人人喊打”的重污染工业潜入广袤农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也才可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

时评|网络表情符号变迁,警惕语言简单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5%的受访者注意到网络聊天中一些词语或表情意思改变了,58.2%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产生变化是因为公众对新鲜事物包容度提高。

 该调查发布后在新浪微博上引发了一轮关于“聊天时你还会用微笑表情吗”的大讨论,许多用户表示自己只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使用微笑表情,和长辈聊天时则避免使用微笑表情。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在青少年语境中,微笑表情表示的已绝非“友好”这一含义,还包含了很多其他与之完全相反的含义:嘲讽、无语、生气……表情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其本身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产物,但随着青年人群的不断壮大,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原有语言的破坏和曲解。面对新兴网络事物多一些宽容自然无可指摘,但需警惕语言的过度简单化。

诚网络表情符号变迁是是网络中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网上聊天的普及,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中,表情和词汇的含义解读更加丰富,变迁也随之产生。表情在诞生之初只是创作者从生活经验出发,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为目的创作的产物,只是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聊天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演化出多元化的含义。网络传媒中人们出于“求异”和“跟风”心理,而置换该表情原初的普遍的公认的寓意,赋予其新的、更微妙的含义,是一种非常复杂微妙的群体心理的体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聊天词语、表情含义的变化在广大年轻人群体中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成为年轻人的特定语言,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产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它破坏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甚至由于过度使用,连其本身所代表的意象都被忽视了。“菊花”、“翔”、“哲学”等原本具有美好含义的词语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被强制赋予了许多并不雅观的含义,这其中固然存在网络语言本身的“戏谑性”的原因,但其对语言本意的扭曲和覆盖已然存在,并将会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得世俗化,而语言也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简单化。

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当这一工具被不断的缩减,人类的表达能力也必然受到限制。在国庆阅兵之时,这样一个段子再次被首页火热转发: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虽然是调侃,但现实是着的确成为网民们的常态,面对各类事件和各种事物,不少网民的语言往往已经简化为“卧槽”和“啊啊啊啊”这样的简单语言,以同样的语言来表达不同场景不同时刻的不同心情,笔者认为,这绝不是词语含义的丰富化,而是语言的简单化和贫乏化。

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词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一再简化也许是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浮躁氛围的体现。网络语言是对语言的丰富的发展,在宽容其发张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大众适度使用网络语言,切勿过火。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