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告诉你:林光常所说的牛奶导致缺钙是经不起推敲的,林光常糊弄人的狗屁理论太多了。道理偶就不讲了,给你篇文章看看吧:
《15位专家联合撰文驳斥“牛奶有害论”》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孝曙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等15位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合撰写署名文章,驳斥“牛奶有害论”,倡导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
卫生部网站现将该文全文刊登。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
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春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问 研究员
陈孝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程义勇 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
葛可佑 中国营养学会 理事长 研究员
顾景范 《营养学报》主编 研究员
郭俊生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
何志谦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李珏声 青岛大学医学院 教授
柳启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苏宜香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杨晓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杨月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翟凤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张 丁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赵法伋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
近来,一位博士在他编写的科普著作中及在电视台和一些地区的演讲中,以“完全颠覆传统健康观念”为主题,多次宣传“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牛奶及乳制品为食物过敏的元凶”,“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等观点。这些说法引起了许多观众和读者的疑惑,也引起了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不少专家的关注。作为长期在这些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疾病防治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一致认为该博士的上述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国情,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牛奶是一种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健康的食品
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哺乳动物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仅靠牛奶就可以供给身体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博士认为牛奶有害的证据之一是其中的酪蛋白过多,这种蛋白质“坚硬、粗糙、极难消化分解”。但是国内外多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接近,而且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在营养学上是公认的优质蛋白。在很多营养学实验中,酪蛋白经常作为标准蛋白或参考蛋白。其营养价值虽然比不上人乳,但是却优于大米、面粉中的植物蛋白,而且比肉类和大豆蛋白质的营养评分都高。此外,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
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婴幼儿和少年儿童,以牛奶作为主要辅食,获得了良好的发育和健康状况,就是极有说服力的例证。反之,几年前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就是因为食用的假冒伪劣“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导致了幼儿营养缺乏、发育畸形,严重者乃至死亡。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说明,牛奶这种食品对于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居民,即使在成年之后以至老年仍然大量消费牛奶及其制品,对其改善营养状况、强健体质发挥了有益的效用。
二、提倡母乳喂养婴幼儿并不排斥牛奶的有益作用
应当指出,营养学家历来特别强调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时期最好的食物,只有母乳才能为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供最全面、最合理的必需营养素。但是,在因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在婴儿6个月以后和断奶期需要增加辅食的情况下,在少年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期间,牛奶无疑是可供选择的最佳食品之一。牛奶和人的乳汁确实在某些营养素的含量和比例上有差异,对于新生儿及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来说,母乳肯定比牛奶更好;但是那些缺少母乳的婴儿怎么办?那些逐渐长大单靠母乳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大婴儿又怎么办?所以,食品、营养、妇幼保健等专家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了多种“配方奶粉”,以满足不同情况下婴幼儿成长的营养需求。
实际上,牛奶和人乳在营养成分上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具有很大的类似性。相比而言,米、面、豆类、肉类等其他食物与人乳的营养成分相差更大。人体的成长和健康,有赖于各种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如果因为“牛奶是牛吃的”人就不能吃。照此推论,羊奶是羊吃的,鱼是猫吃的,粮菜等植物性食物在人类栽培之前也是动物吃的草,难道人只能终生依赖母亲的乳汁才能生存吗?
三、增加牛奶消费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讨论牛奶是否有害的问题时,决不能离开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实际营养状况。我国2002年在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陆居民的膳食营养水平在近年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例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达17.3%,贫困地区甚至达到三分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婴幼儿的辅食添加不合理,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牛奶及其制品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而且富含脂类、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等多种矿物元素,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减少儿童生长迟缓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平均每人每年的摄入量只有约8 千克,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每人每年93千克的十分之一,也远未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每年35千克的水平。所以,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别强调“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希望通过增加奶类的摄入,有效改善一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改善居民蛋白质和钙的营养状况。而这位博士宣称“三岁以上,应放弃牛奶的摄取”,既不了解我国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营养学和医学的基本常识。
“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我们觉得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出自一位“博士”之口。即使是营养科学的外行,也不能对这样简单的问题作出如此错误的答案。过量摄入蛋白质确实可能影响钙在体内的保留。但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蛋白质水平并未达到西方居民那种过量的程度。一些美国人将牛奶当水喝,每天可达1000ml以上(含钙1500mg),再加上进食大量的肉类,其蛋白质摄入总量每天超过120克;而我国居民目前每日蛋白摄入大约70克,每日钙摄入量不到400mg。我们建议大家适量摄入奶制品,用牛奶中丰富的钙来补充我国居民膳食钙不足的缺陷,决不会引起钙的丢失。如果喝牛奶真的引起“减钙”,国内外有那么多儿童经常饮用牛奶,那么佝偻病的发生率为何未见增加反而显著下降呢?这种说法对研究背景和现实情况不做全面的分析,断章取义的滥用科学结论,是对科学无知的表现。
至于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问题,仅在很少的人身上发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人对蚕豆过敏,有些人对鱼、虾、贝类过敏,还有一些人对牛奶、大豆、花生、海带过敏。食物过敏主要是少数人具有的过敏体质引起的,最常见于生命的头1~2年,大部分人3岁以后过敏反应逐渐下降,只有1~2%的成人仍然存在食物过敏问题。 相比而言,我国居民更多见的食物过敏源是鱼虾和贝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用少数人的食物过敏问题作为全体国人禁食牛奶的理由。
四、牛奶不是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增加的主要膳食因素
诚如所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膳食模式的改变,我国居民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上升趋势。其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等疾病的迅速增加成为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引起上述慢性病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污染、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运动减少、吸烟、精神过度紧张等,都是这些疾病发生的危险因子。就膳食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能量摄入过高。根据最近的营养调查资料,造成中国居民能量摄入过高的食物主要是油脂和畜肉类。例如,2002年大陆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膳食脂肪摄入量分别达到86克和73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左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乡居民每人每日畜肉类消费量分别达到104克和69克,比1992年平均增加三分之一,而且排在肉类消费第一位的是脂肪含量很高的猪肉。相对而言,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可能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预防慢性病的主要膳食措施应该是控制油脂和肉类的消费,对牛奶横加指责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误导了群众的食物消费。
近年在国外的医学杂志上确实发表过一些有关乳制品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论文,但是更多的研究报道则是乳制品对健康的有益作用。2004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载文报道,摄取过多乳制品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危险;同年的《国际癌症杂志》也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饮食中乳糖与卵巢癌的关系研究,提示乳糖消费过高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生率。上述两篇论文虽然都在美国发表,但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却仍然强调乳制品的营养重要性:“乳制品的摄入关系到整体的饮食质量,以及许多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入。成年人和儿童不应该因为顾虑体重增加而回避牛奶和乳制品。”该“指南”由美国营养学、医学、卫生学等领域数十位著名的专家制订,而且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HHS)与农业部(USDA)联合推出,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一方面是牛奶诱发卵巢癌危险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大力倡导饮用牛奶的指南,到底如何评价牛奶的功过?关键在于人群的摄入水平是否“过量”。《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建议9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天食用700毫升脱脂或低脂牛奶或者乳制品,说明在他们国家引起妇女卵巢癌增加的“过多”乳制品超过这个推荐量。如前所述,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足30毫升),与美国的推荐量相差20多倍。在这样非常低的摄入水平下不考虑我国人民的营养缺乏问题如何解决,反而担心牛奶“过量”引起的乳腺癌,岂非南辕北辙,咄咄怪事!
在此我们呼吁,无论是科普作家还是新闻媒体,在向广大民众进行健康宣传时,都应当慎重对待那些“新的医学发现”。每年国内外杂志发表的医学研究论文数以万计,但是任何科研论文都有其既定的研究背景和实验条件。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并慎重对待那些研究。对于超出常理而又关系广大群众健康的观点,应经过调查,听取更多科学家的意见以后,再作出比较全面地报道。千万要避免单纯追求“亮点”和语出惊人,结果误导读者,甚至使科学转变成谬误。
五、健康教育应当以科学知识为依据,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信口开河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行为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批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是这位博士的言论使我们强烈的感到:健康教育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如果在教育内容方面出现谬误,那么形式上越是生动,引起的不良后果越是严重。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常识,不能信口开河,随意“颠覆”!例如,巴斯德消毒法在改善食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贡献,人所共知。不能为了否定牛奶,就说这种方法“加热后蛋白质会凝固形成坚硬的酪蛋白。……难以消化,易致过敏”。试问:鸡蛋加热后形成蛋羹,豆浆矿化后制成豆腐,都是蛋白凝固现象,难道这些制作方法都有害吗?另外,人体对膳食蛋白质的需求,北京和台湾的学者都参加了联合国大学(UNU)组织的研究,所得资料基本一致。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人每天大约需要从膳食中摄取70克蛋白质,而重体力劳动者则需85克左右。而这位博士为了反对饮用牛奶,提出“60公斤的成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质36克足矣。”如果按照他提出的蛋白质需要量摄入食物,我国居民等于回到了自然灾害时期,国民体质何以保证?类似这样的“新观点”在近来的健康宣教中还时有所闻。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此一一指出。
我们认为这位博士在健康教育中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和可取的。例如,强调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油炸食品,提倡适当的运动和愉悦心情,增加五谷杂粮的摄取量等,都是近年国内外健康教育特别注重宣传的内容。但是,在如何对待牛奶的问题上,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且许多论据有悖常理,使我们不敢苟同。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位博士在自己的宣讲或著作中,尽量避免简单的推测或想当然地就否定公认的科学知识,而应当尊重科学,熟悉科学,宣传科学。反之,不负责任的宣讲一些信手拈来、证据不足、甚至违反科学常识的东西,不仅无益于公众健康,而且对大众造成误导。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必将受到质疑和谴责。
为了更全面的阐述我们的观点,谨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介绍于后,以求共识。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七、如饮酒应限量
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1、杨恩孚,杨光圻,于树玉等.野菜与营养(简化本《常吃的野菜》).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出版,1952。2、杨光圻,胡文娟.高梁粒中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总氮及木糖的分布.营养学报,1956,1(1):57-63。3、杨光圻,向良迪,郑星泉等.谷类、豆类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营养学报,1956,1(2):141150。4、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杨光圻等).硒(Se)与克山病发病关系的研究.1973年沈阳全国克山病病因座谈会资料汇编,1974:181-200.5、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杨光圻等).硒与克山病发病关系的研究.1974年西安全国克山病病因座谈会专题报告资料.6、中国医学科学院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杨光圻等).从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讨论硒在克山病病因中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资料汇编,1977,6-11.7、杨光圻,王淑真,周瑞华等.湖北恩施地区原因不明脱发脱甲症病因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增刊):1-68、杨光圻,王光亚,殷泰安.中国克山病的分布和硒营养状态的关系.营养学报,1982,4(2):191-200.9、杨光圻.论硒和克山病的病因.生理科学进展,1983,14(4):313—31710、杨光圻,陈君石.克山病病因学.(朱育惠,朱宪彝,于维汉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地方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11、王铁良,杨光圻,殷泰安.某些山区木本食物和传统荒年代粮食物的营养价值的研究.营养学报,1985,7(2):128-150.12、郑星泉,杨光圻.中国谷类、豆类及鱼类蛋白质中含硫氨基酸的总量.营养学报,1985,7(3):167-172.13、杨光圻.论当前克山病流行特点和病区居民可能存在的对低硒的适应能力.卫生研究,1986,15(1):23-27.14、杨光圻,硒与克山病病因研究进展和预防.见:沈昭文主编.前进中的生物化学论文集:祝贺王应睐教授八十寿辰.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6-6215、杨光圻.中国硒缺乏和硒过多有关地方病的预防.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5(5):266-268.16、杨光圻.环境膳食与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的流行及其预防.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2):72-76.
题名 责任者 出版信息 索书号
英汉营养学词典 沈治平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7 H316:R151/SZP
实用营养学 蔡东联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R151/*017
现代营养学 (美) B. A. 鲍曼, R. M. 拉塞尔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R151/*010
营养学报 中国生理科学会编辑 科学出版社 1956- R15/1
营养学 概念与争论 Frances Sienkiewicz Sizer, Eleanor Noss Whitney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R151/*009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知识出版社 2002 R151-62/*001
Nutrition :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 营养学 : 概念与争论 / Frances Sienkiewicz Sizer, Eleanor Noss Whitney.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R151-43/SF
营养学初步 (美)格思里(Guthrie,H.A.)著 北京出版社 1987.12 R151/10.9
营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 中国难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 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08 R151/ZSK
营养学基础知识 (德)贝斯勒等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 R151/BSL
营养学新论 徐南丽译 徐氏基金会出版 R151/10.9/(S)-1
营养学基础知识 (德)贝斯勒等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 R151/477
营养学专业课要分类,动物和植物,医学,生命等.具体要查询开设此专业的学校,据说山东中医药大学,扬州大学,上海交大开了,不妨一查.
主编多本书籍,在《Chemospher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Int.Dairy Journal》、《Nature and.Science》、《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营养学报》等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部分著作文章有:1、主编《现代仪器分析原理与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122、主编《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13、主编《食品掺假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4、副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农业出版社2007.85、Effect of inoculating microbe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posting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ic acid.Chemosphere,2007,68(6):368–374(SCI)6、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ur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post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Sciences,2005,17(6):953-956(SCI、EI)7、生活垃圾微生物堆肥水溶性有机物光谱特性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4):735-738(SCI)8、The Technology of the Municipal Soil Wastes Composting[J]. Natureand Science, 2003, 1(1): 91-939、虾青素抗氧化活性研究.营养学报,2007,210、Flavourzyme蛋白酶酶解牛骨制备低聚肽的处理条件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6,27(07):136-1381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虾青素.化学分析计量,2006,15(02):28-3012、苯甲酸荧光法研究牛血酶解液锌螯合物清除羟自由基活性. 安徽农业科学,2007,24(8):7604-760613、垃圾堆肥对难溶性磷转化及土壤磷素吸附特性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142-145 (EI)14、城市生活垃圾外源微生物堆肥对有机酸变化及堆肥腐熟度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06, 27(2): 376-380.(EI)15、黑龙江人参果不同营养成分分析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02,(11)132:70-7116、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形态的动态变化.植物营养与肥料报,2005,11(2):194-19817、接种外源微生物生活垃圾堆肥中的胡敏酸荧光特性.环境科学学报,2005,2(10):1349-135418、生活垃圾堆肥对难溶性磷有效性的影响.环境科学,2007,3(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