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论文

2023-12-07 12: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论文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体育素质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探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分析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功能,立足实际提出可行的途径,对高校体育素质有效推行,为体育素质教育提供有效有益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1、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1.1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水平的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这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更适合青少年人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大环境下,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天赋充分发挥,大幅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结合社会实践和磨砺,提高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讲,是对人理想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特长继续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1.3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进行素质训练,使之能逐渐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校体育素质的目标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让大学生将锻炼身体记在心中,实践到生活中。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必须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一切深层素质的起点,是一切行为体现的支撑。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的重要环节。

2、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2.1 使教育促进生活化

体育教育包含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安全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等,因此切不可将体育素质教育独立看,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项使大学生简单掌握某项技术能力的学习,而应彰显运动本身背后蕴含深刻的道理,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合理竞争精神等通过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适应能力,这些对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2 促进身心成长

纵观我国从古至今以及世界各个国家,无论其贫穷富有、和平混乱,每一个国家都不曾将身体素质的培养遗失,体育永远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惧艰险的精神,使他们身心健康向前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自信、自尊、团结、创新意识的树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3 加速人格完善

一个人的人格包括性格、道德以及社会品质。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于对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对其自身品质,如勇敢、坚定、忠诚、合作和创新的培养普遍较少。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品质,使之全面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都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在体育竞争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竞争是公平的、纯洁的,体育是挑战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展现个人魅力良好的舞台,是他们看到体育深层的胜利和失败、对抗和合作、竞争与分享。

3、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

3.1 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她告诉我们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体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面的人,充实人生经历,提高身心素质,使人展现出体育本身对社会发展积极地推进作用。对大学生强调体育素质绝对不能仅仅从单纯的体育活动出发,而应将终身体育的思想传播出去,使大学生能真正理解体育所蕴含的的无穷能量,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他们能找到合理的释放压力的方法,提升生活乐趣。

3.2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反映和对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不懈坚持。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可以使他们清晰的了解自己需要依照自身的意志认真完成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视为如同个人一日三餐一样伴随一生,自觉的去贯彻终身体育的精神。在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对于少部分厌恶运动的学生,可以刻意的组织集体活动,使他们多融入其中,逐步培养体育意识,使之能与终身体育相联系。

3.3 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是身体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包括丰富的感知能力、一定的个性条件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教师在平时体育课上应注意自己的言语行动,应理解学生的失败,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影响学生,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多采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内心出现抵触情绪,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建立。

3.4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在学校可以实行的范围之内,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多个俱乐部,鼓励学生创办自身热爱运动的社团,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多接触体育,多参与体育。学校多给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力,逐步养成体育兴趣,从而积极地将自己投入其中,增强体魄。

3.5 课程内容推陈出新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不当,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想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要将课程主要内容推诚出新,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基本课程,是关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巨大影响因素,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注重培养体育兴趣,强化体育意识,努力为终身体育作为铺垫,使之能更好的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全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勇.全面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2013(1).

[2]闫冬.对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3(20).

[3]马襄城.普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构建研究[J].体育时空,2013(10).

[4]张朝霖.浅谈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体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教育论文

浅谈体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教育论文

体育就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我们都号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智育都寄予身体,所以说体育课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而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各项机能有着显著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使新陈代谢得到改善,骨骼的结构和性能也发生变化。可使少年骨长径生长速度加快,对身高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经科学实践证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的学生的身高要高6~12厘米。

体育锻炼对身体的良好作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实现的。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灵活性和耐久力都会得到提高,从人体活动上看,表现出机灵、敏捷,它自然反映着大脑本体的敏锐、灵活,对于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而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在自然环境中接受寒冷和炎热的刺激,从而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体育运动对意志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群体协作意识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些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意志力的表现。

意志力的培养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体育运动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疲劳等),参与者越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把在体育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转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

2。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体育运动使人们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取得这些自我成就的同时,心里产生的愉快、振奋和幸福感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3。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亲和力。一些体育集体运动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取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的学生,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只有在体育运动中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也只有在团体协作中学会尊重别人,所以说体育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增强个性、完善人格,提高素质的重要课程。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如何克服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索质教育按照课程标谁的设计思路力求突破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思想,将定性评价与定t评价相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论文“大学阶段如何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体育素质”1000字左右在线等!急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思维法着重论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特征/内容/对策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查阅文献,目前围绕着这一课题虽有一些零星的表述,但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仅供参阅。
1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教体改革,1985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鉴于此,1993年党中央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鲜明地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了尽快统一认识,转变教育观念,1994年李岚清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随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应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至此,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个体性
指教学对象而言。无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度紧张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关键性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智力方面
3.1.1基本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
3.1.2基本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3.1.3基本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非智力方面
3.2.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的根本。
(2)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3)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对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大学生既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3.2.3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2.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还包括竞技场外的体育行为,即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对方和比赛结果,自觉地控制情绪与行为,为双方的精彩表演喝彩,做文明观众,当文明啦啦队等。
3.2.5体育文化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丰富的内涵。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体育文化外在的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4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认真地加强领导、监督与管理,恪尽职守、狠抓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4.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4.1.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有资料显示普通高校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具有普遍性”,已经引起各个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健康教育有关。因此,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尽快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4.1.2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4.1.3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于谁是教学的主体,学术界曾
有过争论,虽有异议,但基本形成共识,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4.1.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5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中,“系统学习”的模式似乎是被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用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形成学生的复现认识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而且硬性灌输,被动参与和机械性模仿,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可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与教学条件的可行性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4.2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必须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
4.2.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观察和了解,一些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愿望,只是由于缺乏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和教师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使锻炼计划搁浅。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建立若干个辅导站,通过教师定期的辅导与学生的进“站”锻炼,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意识,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
4.2.2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鼓励他们定期地举办各种比赛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2.3延长场馆时间,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决定》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为给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必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4.2.4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激发他们为了比赛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等。
4.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才,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切实地做好“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他们进修和拿学位,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普遍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项目)的申请与使用等,这是稳定人心、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
4.4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围绕着“高校体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做法。
4.5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与体育情感,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贯彻与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