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某些机遇,但是也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外资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水平高,而中资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少、服务手段明显落后,今后对于像我行这样的城市化银行的冲击尤甚。 本着“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我们必需以服务作为求得生存发展的突破口,在改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做文章。 银行是个服务行业,而营业部则是银行的“窗口”。因此,服务就是营业部的灵魂,是树立银行形象的有效途径。礼貌待客是银行服务的第一件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需了解客户的心理,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委托的事情迅速妥。就目前而言,我们只要能让“上帝”与我们平等,能让“上帝”受到的待遇相当于我们的熟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客户的批评。如今,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有的受气了、受损了,就要设法理论一番。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改进。 优质的服务还需要银行内部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任何一个单位,如果缺少了协作精神、整体观念,必将是一盘散沙,难有作为。银行的业务没有一项是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互相牵连,彼此之间难免会有磨擦、矛盾,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多从本部门查找原因,而不应互相指责、推委责任。一个部门重不重要,在行里有无地位,关键要看该部门工作业绩如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业绩要想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必须要善于与其他部门紧密协作,服务意识、“配角”意识首先要增强。 优质的服务还需我们不断改进落后的服务手段,在增强服务功能,开发服务品种上,应始终坚持超前的服务意识,从“一切想着客户、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务于客户”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功能,才能使我行在未来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啊,好不容易交了4年学费、挤破了脑袋熬出了头,终于要毕业了,却碰巧赶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全球金融海啸,就业不完蛋了吗?
以前说就业难,是指找到一份工作简单,但找到薪酬较高、待遇较好、还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的工作就难了。现在的就业难似乎更提高了一个档次:就连再也普通不过的、可替代性极强的工作,大学生都似乎在拼、在抢——也就是说,把美好的工作环境打破、把期待的薪金高度拉下来、把几年后买车买房的理想踢到九霄云外,这些还是不能保证你能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更别提我们有点“奢侈”的生活梦想。
但我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堂堂“学士”(可谓脑力劳动者一族),非要跟一帮体力劳动者抢工作?“学士”怎能跟农民大叔一样成为市场上你死我活的竞争者?大学生怎么就沦为了大白菜?(农民兄弟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的福祉比某些贪官污吏多了去了,在此对比大学生与农民工,没有歧视农民工的意思。术业有专攻,我只是想说:学士做的事情应该跟农民兄弟不同,但“应该”的事情总是理论上的东西,现实中有太多“不应该”的事情正在发生)
人类文明进化到了今天,社会内部各层面充满联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背后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它们不是像教科书里写的那么死板而让人丧失学习兴趣,它们活生生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幸福感。让我们来看看其内在的逻辑。
成才与就业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培养三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
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 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二、要提升三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尽自己所能,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就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投身建设社会的实践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毕业生们关心的是找工作的问题,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如果要在香港从事媒体工作,现在是一个很差的时机,都在裁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凤凰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但是意味着不会加人,也有公司会请人,但是都是趁机裁掉高薪的,聘请可能是抵于之前市场标准的新人,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
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每个毕业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工作都会有一种预期,在这种预期下面,往往会把那些和自己设定的标准不相符的工作机会推掉。可能是工资太低,也可能是职位不是自己想要的,对于这一点,在目前这样的时势下,我能够给与学生们比较实际的建议是:先做了再说,因为现在是人挑你,不是你挑人。
同样的情况,其实不单单是在媒体这个行业,投资银行肯定是重灾区,想当年世道好的时候,投资银行高价抢人才,让这个行业成为最受欢迎,也最让人羡慕的一行,因为一毕业就能够取得的年薪,可能是其他的行业,做几十年也没有的。于是不少人,不管自己是否喜欢,看在钱的份上,削尖脑袋也要进入这一行。
这又是一个问题,读书挑选专业的时候,不是依照自己的兴趣,而是看这个专业的前景,大学四年,似乎目标很明确,但是这样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转变的影响,因为行业是有起伏的,需求是会改变的,往往几年之后毕业,世道已经变了。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传媒专业上,这一点,学校富有很大的责任。前些年媒体行业很热,于是大大小小的学校都开了传媒专业,收的学生人数还不少,可是,理性一点点想想,媒体才那末多,除非转行,退休,不然萝卜坑早就占完了,哪里有这样多的机会。但是学校才不管这些,收了学生,赚了学费再说。如果说要提供实用一点点建议,那就是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应该看看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到底有多少,当然,就业率也可以有水分,一定要小心。
朋友的孩子今年报考美国的MBA,分数很高,自己的经历也很好,之前在美资投行工作过两年,照理说,是那些一流的商学院抢着要的,但是这次他确心理面很没有底,这是因为,今年竞争太大,那些被华尔街抛弃的银行家们,不少选择重回校园,回商学院缓两年,等待两年后,市道能够好一些。
不管官员们如何信心喊话,经济变差这是现实,那些坦率的经济学家会老老实实告诉大家,经济就是有周期性的,前些年毕业生市场上抢着要,现在没有人要,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依靠信心就可以改变的。既然这样,找工作的时候,降低一些要求,有机会就要牢牢抓住,那才是最最实际的做法,除非是那种,工作不是为了糊口,只是为了兴趣。
想当年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工作说好找,也不好找。一些一心要找铁饭碗和当时大家心目中的好工作的同学,看着他们找关系,跑后门,真的是相当辛苦,结果还可能临门一脚,败在了竞争者的手上,我们这些不在乎铁饭碗和名声好不好听的人,倒是机会不少,反正就是要一份工作,有工资,能够学到东西。大学已毕业,我去了深圳,做过国企的总经理助理,做过接线生,酒店前台服务员,之所以接受这些工作机会,是因为至少我需要有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收获是:见识到三教九流,学会分辨不同的人,还有,就是能够练习英文,反而是那份总经理助理的工作,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发呆。最大的收获,最后从酒店被挖槽去了当时的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年轻人找工作,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空间,既然年轻,可以尝试不同的行业,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不喜欢,或者对于待遇不满意,可以耐心等待机会。只是,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不管怎样的工作,既然接受了,就要好好做好每一天,因为很多时候,机会就是自己的表现争取来的,而自己可能还不知道。
不过说真的,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竞争要比我们那个时候严峻的多。因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算是有人可以开后门,但是社会还是需要一批能够真正做事情的人,于是普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透过接受教育来找到机会。但是现在,不再是开后门的问题,而是很多人的起点就要比大部分的同龄人要高,没有了一个公平的起跑线,那就谈不上竞争了,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让下层的人向上冒升的机会,社会的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这样形成的精英阶层,能够为大多数人着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