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2023-12-08 03: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是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希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摘要】就业是每个人和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是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出。针对当前大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 毕业 生就业信息的作用与来源;紧接着分析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巨大压力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 措施 和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渠道 ;措施

一、就业信息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关于 教育 方法 与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刚刚迈出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的就业信息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灵活地调整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社会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输出的人才。[1]朱继光(2009)曾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此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当今就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就业要求,发现的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缺陷。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是私人企业。

2、学校校园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校园网就业信息具有参考性。

3、社会人才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所涉及的岗位多,信息广泛,是获取各种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

4、报纸或新闻媒体。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一般繁琐,缺少针对性。

5、亲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此外,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步入到了市场经济,但在户籍、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存在错位,这同样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现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较发达的城市。但许多大学生由于户口问题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创业申请贷款资金,梦想也就随之化为泡影。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企那样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五险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或小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失衡。传统关于大学生是宝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增长率与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悬殊甚大。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突破700万。这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规的教育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总之,[3]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世纪的经济法则已经表明,未来的 职场 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使得企业掌握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毕业生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来抬高用人标准,对一般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简历不屑一顾。他们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 口号 ,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其他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愿意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职方式

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为影响很大,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环境适宜的工作场所。同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滞后的就业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因此,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有业无人,有人无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任意放纵自己。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能力没有得到较高的提高。此外正确的求职方式同样是获取理想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求职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求职方式主要有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以及电话求职。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不同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求职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径。[2]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面对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的不对称现象,当前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辅助、以学校推荐为媒介、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根本”的就业机制。

1、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坚持为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鼓励他们到贫困和偏远的地区磨练自己。第二,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为了实现大学生由岗位竞争者向岗位的开拓者的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贷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这种做法使得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调整培养结构。国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将相应的指标和政策及时传达到各个高校。

2、社会方面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三大产业所能吸收的就业潜力也在逐年改变。因此,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问题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第一产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就业岗位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大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30.3%,上升了大约7个百分点,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1.4%上升到2012年的36.1%,上升了5个百分点,并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例。

3、高校方面

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学子们往往由于涉社不深、缺乏社会 经验 、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处碰壁。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要让所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开设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实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高校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产生对着门课程的兴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当面临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时,学生们应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远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可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区别相互关系

内职业生涯规划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等因素的结合及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的前提,它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职业生涯规划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结合及其变化的 故事 外职业生涯通常是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

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范围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让他们了解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方面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凡事都要请教父母或询问朋友,缺乏主见。但对于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正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争取的时期。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能提升人的内在动力。创新本质上概括了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 文化 素质的人。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极大丰富和扩展了人自身的内涵。江泽民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点、要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奋斗和进取的动力,那么他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竞争。第三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具有指导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样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5]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朱继光:.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4]、李军锁、王胜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开复:《成功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篇二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 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 考研 ”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 报告 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 出国 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3、求职材料弄虚作假,用人单位核查露破绽部分大学生为取得用人单位的垂青,达到吸引用人单位注意的目的,在求职材料上做手脚,夸大自己的成绩,为自己任意添加求职的筹码,制造虚假证书欺骗用人单位,或是在简历上作假,任意拷贝他人的实习经历等,诚信意识薄弱。结果,协议签订后,有些用人单位一核查,问题便出现了,从而协议也解除了。

4、能签约先签约,签了后约毁前约缺乏责任意识,不履行承诺行为。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漫天撒网的向很多用人单位散发自荐材料,一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毕业生签约的单位若不是自己理想的单位,遇到更好的单位那上就与原单位解除协议,从而用人单位需要重新招录毕业生,增加了招聘成本。或者有的毕业生对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就业协议书的具体内容不了解,随意的就在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觉得自己吃亏时,只好选择违约,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诚信缺失。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自身的期望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课堂,高校应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完整体系,并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就看不清社会的前途,认不清前进的方向,走不好人生的道路,担不起社会的责任。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的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学生搭建课堂内外实践的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等活动,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展择业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及各层次、各科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势。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就业;高校;职业指导

根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70万,加上往届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海归等,全国有近1000万的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经济发展和就业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经济繁荣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反之,经济衰退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

一、“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时期,“新常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经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新增岗位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只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势必对扩大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

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依然两难并存,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在一批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难以招到员工。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的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因此,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响应,多方服务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根据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自主创业”+“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转变,近五年内,大学生创业比例倍增。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9%,与2013届、2012届(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3%、2.0%)相比有所提升。创业理想是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48%),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才创业的仅为7%。这都反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

(四)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据工信部2015年3月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将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9.23%。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时代。微博、微信、APP等掌上信息“微模式”,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时间,让服务和沟通更加便捷、高效,移动互联网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一)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

“新常态”不匹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5月发布了名为《一个价值2500亿美金的问题:中国能否填补技能缺口?》的报告,研究者估算到2020年随着人口总量下降,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中国至少短缺24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麦可思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追踪的数据支持了这一预测,即2010-2020年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会出现增长,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建筑业。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跟上“新常态”经济的行业需求,高校课程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匹配,造成就业难。

(二)职业指导和服务存在不足

职业指导和服务涉及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1.大学生求职就业是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而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来支持、促进就业,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政策落实难,针对性不够强,资金扶持不够,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担心长期发展问题,不愿意到城乡基层就业;中小企业的待遇、社会保险也让部分毕业生不愿选择;而有些优秀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却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而放弃。2.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参与较少,用工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户籍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一再被拉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习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2016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企业出于成本和利益考虑,对女大学生或明或隐的性别歧视恐将加剧,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难上加难”。3.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许多高校由管理岗位教师和辅导员担任职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性欠缺且流动性较大,效果不理想;二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始于大三,终于毕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脱节,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较少;三是大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课程建设比较薄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四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更高层次的目标。根据麦可思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1%,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6%。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及其家长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就业期望值仍然过高,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准确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对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需求了解不足。在择业时重点考虑工作地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等因素,将眼光放在大单位和热门行业,有些家长更是不愿意子女到基层就业,人为设置了就业门槛和障碍,导致就业难,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高校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就业创业的政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获得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分年级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帮助刚入学的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并探索自己发展的潜力,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对学生开设的课程着重进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基本工作能力是进入各行各业工作都应具有的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要求进行小班教学与讨论,并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三阶段开设的课程应继续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实习和就业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此阶段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进行分组辅导,提高针对性。大四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直接的就业创业指导,多渠道及时提供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高校要把握“双创”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联合企业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和服务,加强创业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引导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高校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应该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服务,联合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精细化的职业指导

从近几年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尚未就业或者就业满意度偏低,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1%、56%。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知不足,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规划不符合自身情况,不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等有关,导致毕业时盲目就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积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习实践活动,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适宜进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时,辅导员可以对他们进行情感和思想的引导,以更加积极合理的心态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配合,家长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改变“求安稳求面子”的心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错误 包括以下几种观念:一是“铁饭碗”观念。计划经济时代“统分统配”,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固定的工作,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导致现在有些人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求保险,难以接受“双向选择”的现实。二是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较小,大学毕业生就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业时层次也比较高。抱有这种观念使许多大学生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惟恐自己的就业岗位低于人们的期望,因此,把目标定位比较高,而导致就业难。三是“学而优则仕”观念。几千年沿袭的这种封建观念余波不息。现在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唯有公、检、法和一些党、政部门,除此之外,别的几乎不予考虑,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四是不少家长“家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不仅仅满足于子女上大学,而是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又好的工作,做“人上人”。殊不知父母的这种良苦用心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就业目标过窄,影响其就业。五是社会对于大学生过高的期望,认为大学生就该“大”就业。达不到社会期望,大学生觉得枉为“大”,没面子。 2.用人单位观念错位 许多用人单位过分求高,在选择毕业生时表现“高消费”,他们往往不考虑实际需要而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用人条件。在招聘中奉行“博士求之不得,硕士双手欢迎,本科考虑考虑,专科这次免谈”的选人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 职位数之比为1∶0·43。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这些无形中都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3.毕业生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 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主流,经济发展呈信息化、区域化、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呈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渗透和汇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知识的综合及广博程度不够,加 上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致使课程建设落后,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教材改革滞后、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不能反映最新前沿学科发展动态,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与市场需要之间有较大偏差。 4.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缺乏主动性和长远规划 从现状看,多数高校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及文件传达、信息服务和手续办理上,服务对象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这些与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综合素质、身心特点和爱好特长选择适宜的职业,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忽略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准备的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延长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5.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 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一般不希望所用的毕业生“学非所用”。而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统一运行的,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长线长,短线短的现象仍较突出,而学校依然一年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正如工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供大于求”一样,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出现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 6.不良社会风气干扰就业市场 这种风气使双向选择受到了限制,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造成了就业排外性。这些都干扰了双向选择的公平性,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关系就业致使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形成了在岗售人员素质劣化,却排斥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造成就业困难。

以“论十二五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某些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会是某些国家部门的工作重点,很多小规模的煤厂、电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将会被关停。这将加重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这也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与此相关的内容是,“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过去的2010年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服装、玩具、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资本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完全放开的话,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第三,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可能会压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阵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首先,外资金融部门的进入会挤占国内金融部门的市场份额,从而缩减国内金融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其次,外资金融部门的经营效率较高,它们进入国内市场会迫使国内金融部门提高效率、裁减冗员,这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在金融部门的就业。

  从总体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专业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民法及跟节能环保、新能源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机遇较多;金融、外语及跟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挑战较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