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汉朝的历史小论文

2023-12-08 06: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汉朝的历史小论文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都享有巨大的声誉,对历史的影响也十分大,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而汉武帝则对汉朝的综合能力提高到空前绝后的鼎盛程度,相比较,汉武帝功大于过,先说汉武帝刘彻吧。   下诏求贤,唯才是用。   汉武帝上台不久便开始下诏求贤,不论贤人之身世,才能无贵贱之分,唯才是举。得到了英勇的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将才的拥护,又网获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其中对汉武帝思想触动最大的则是儒家学者董仲舒及贤惠的卫子夫,这些人对当时的汉朝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废黜百家,独尊儒学。   昔者汉武帝从董仲舒之言,推崇儒学。董仲舒则提出了“大一统”政策,即“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并上书汉武帝罢黜其他学派,大力推崇儒学,必然使国家思想一统。汉武帝听从建议并采取了措施,大力倡导儒家的”君权独尊“思想,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家的特殊地位,断绝了其他学派的人获取功名利禄之路。这时汉武帝思想的一个区域,也叫“废黜百家,独尊儒家。”   巩固国家统一与“推恩令”   自分封制后,许多外部王国都野心勃勃想称王,与中央对抗,此王国问题到汉景帝时便十分严重,而汉武帝听从了臣下的意见颁发了“推恩令”--以使更多皇子皇顺领受国恩为由,让诸侯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们,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侯国。这样的层层分封的办法让王国力量分散,难与中央对抗。使王国问题正式解决。   开发边疆,远征西域。   汉武帝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大力扩建了军队,起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大将,使西汉军队战斗力大增,曾多次大败匈奴,打败匈奴之后,有设置了“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重置县郡,加强对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的管辖。使西汉成为了西域少数民族的大帝国。   此上都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虽然汉武帝也有过错,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心中他任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论东汉兴亡议论文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从一个失去爵位的刘氏子孙,一介草民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光复大汉的历史使命。在接下来的汉明帝汉章帝的共同努力下中兴了大汉。延续了大汉的国作。两千年后的今天。回看东汉,除了光武中兴。最让人熟知的却是黄巾军起义后的军阀混战。许多看客也许会和笔者一样有着相同的看法。东汉王朝是强大的。比之西汉王朝其繁荣程度也是不差的。
我们判断古代的一个王朝是否繁荣其实只需要看他的人口便可以知道。人口能说明很多问题尤其在古代(别扯现在的中国,这是捣乱)因为人口的多少决定于国家的粮食产量。粮食多当然养活的人也多。而只有在有人耕作的情况下地才产粮食。所以至少证明这个国家没有大规模的战乱,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耕者有其田。人民生活至少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知道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人们来说。有地就是衡量是否幸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黄巾军大乱前的东汉王朝有5000万人口。这其实已经接近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上限。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上限是有提升的。从这个方面来看东汉王朝是一个不择不扣强大的王朝。中国历史上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成就。举例:西汉王朝:一句犯我强汉,虽远必诛。或许就能概括其成就。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也不用言说。北宋时期:单看宋仁宗皇帝时期群臣名字就知道那个时代文化是多么的繁荣(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欧阳询,苏轼,苏撤,苏洵.黄庭坚等等…)清朝时期:康乾时期的中国占世界GDP的一半比现在美国还高。那么我们就要问问这个东汉王朝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国家如此强大却没有做出什么让后人记得的大事。反而大家对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更加的了解这是为什么呢?
讲道这里也许大家会把问题归结到三国演义这本奇书的身上。诚然如此奇书必定是有很大因素的。但是唐朝也有安史之乱,大宋也有岳飞抗金。由此改编而成的戏剧小说诗词不比三国时期的少。但是却一点也不影响大家记住唐朝的繁荣富强。大宋的经济文化。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东汉这将近200年时间到底干什么去了?答案只有一个。内斗,因为内斗所以抽不出身干别的什么事情。古语讲: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才有闲工夫去做其他的事。同样也是因为内斗消耗了国家的实力使它也没有过多的资源去干别的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内斗?又是谁跟谁内斗?这个内斗是怎么开始的?这个内斗怎么就结束不了呢?这个国家的内斗是循环的而且还是反复出现的。那么一定是体制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深究东汉王朝的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是那句话。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的要考虑借鉴前朝亡国的教训,兴盛的原因。那么东汉王朝他的建立有着西汉帝国这么一个老师。东汉王朝还是少走了很多的弯路的。至少是汉武帝以前的阶段她是直接跳过得。第一中央集权制是必然的。第二地方诸侯是限制的。以这两条来建立一个国家。当然是好的。那具体的执行呢?光武,明帝,章帝。这三个皇帝时期。基本来说是严格执行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东汉帝国历史上留下的功绩几乎全都是这祖孙三代完成的。举例:重新控制西域。疏通黄河治理黄河水患。伏波将军平定越南(著名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到了章帝以后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太子继位时年龄过小无法亲政.于是由太后摄政.年轻的太后在朝廷也没什么势力.只能依靠自己娘家的哥哥弟弟们.就此外戚把持朝政开始了.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国家控制在外戚手中于是日思夜想希望把权力拿回来.可是一个小孩子.从小长在深宫大院.除了皇帝的名头外没什么势力。诸侯王在推恩令的作用下也是有名无实。所以皇室的力量也是没有的。身边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集团.于是就出现了小皇帝依靠宦官的力量夺权.成功后宦官专权的情况.终东汉一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交替出现.而这种形势的出现使得东汉王朝在章帝以后基本就没做出任何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能获得足够历史地位的成绩.简单的说就是他的实力足以做出点什么可是却什么也没做出来.历史成就与后世的唐宋明清等朝有明显差距.究其原因.便是长期的内斗消耗了国家潜在的实力比如开疆拓土的潜力,打下来的地方还控制不了。举例:越南。统治者(皇帝)实际掌权者(外戚或者是宦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权力的争夺上,也没有更多的对于国家未来的规划.最终导致国家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却一件都没有去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同饱受伤病折磨得姚明没能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
梳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认一件事情.内斗是东汉王朝最大的问题.当我们翻看东汉王朝的历史.不难发现光武,明帝.章帝三位皇帝在朝时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前文有提到)而章帝以后基本没有成绩.原因是内斗.那么为什么章帝以前就没有外戚专权.而章帝以后的东汉历史犹如克隆的一般反复出现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夺权。在到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在夺取。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我想合理的解释是皇帝即位时年龄过小.为什么会过小呢?老皇帝死得时候太年轻.也许是这个家族守到了诅咒。臆测看客务要认真。本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唯独这个活多久,真是解释不了得。纵观东汉历史除了光武皇帝刘秀活了63岁.汉献帝刘协活了54岁.汉明帝刘庄活了48岁.其它皇帝都没有活过40岁.父亲都只活了这么点儿子即位时肯定大不了东汉王朝除了明帝外其它皇帝继位时年龄都没有超过20岁这样就给了外戚掌权以绝对的机会。一定会出现外戚掌权.逐渐架空皇帝.那么为什么外戚已然架空皇权,甚至达到了毒杀皇帝废立皇帝的地步.既然都能到这一步了那么为什么却从来没有东汉的外戚篡权自己当皇帝的呢?(曹氏也该算军阀吧)
原因之一是整个刘氏天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传统礼教制度禁锢住了当时人的思想使其不敢大逆不道.篡位夺权.这就要归功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以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决策了.举例:吕后当年如此权威也仍然承认天下仍然是刘氏的天下。仅仅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如果只是这样当然是不足以说服我们的.因为王莽篡汉近在眼前历历在目.如果礼教控制成立.对于王莽事件便无法解释.我们当然不能够解释为王莽事件有其特殊性.这样的解释基本就属于不负责任的推托.一旦发生解释不了的事情都可以加上一句有其特殊性.如此来看待历史是要出大问题的.到此结论只能是礼教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杜绝大部分人对最高权力的觊觎.但是如同王莽一样的人是没用的.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东汉外戚没能从外戚变成皇室.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外戚每个朝代都有却唯独在东汉王朝特别严重而且始终无法根治.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看一看东汉王朝专权外戚的成分纵观整个东汉,选后大致不超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绕等功臣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笼络功臣.为什么要笼络功臣,而不是像汉高祖刘邦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这样解不是更简单吗?而且还免得他们日后专权。光武帝刘秀比汉高祖刘邦善良。这个肯定是不可能的.政治上没有善良与不善良的.只有利益,一切决定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换句话说当年高祖杀功臣是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而今天光武帝不杀功臣反而笼络功臣也是为了维护大汉的统治.一个用刚一个用柔.并不代表谁善良.只是时移世易下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已.高祖时期的政策上一章已经有过具体的详述在此就不多讲了.主要来看看光武帝的考虑.光武帝与高祖时期最大的区别在于高祖时期有同姓诸侯帮助皇室控制国家所以高祖皇帝敢于大杀功臣.而光武帝时期一开始依靠同姓王的坐镇但是又害怕同姓王造反。于是用推恩令等等各种限制,使得诸侯王实力不断下降。但是皇权仍然需要完成对天下的掌控.所以不但不能擅杀功臣反而还要笼络功臣.因为功臣集团在地方上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大量的家奴.最后家奴成为了地方上一种变相的军事存在(刘秀取消常备军,改为募兵制这些家奴在打仗的时候就是征召对象).导致了功臣集团逐渐向仕族阶级过渡.出现了中央到地方的一整个关系网.在此情况下东汉初年的政治体系逐渐清晰了起来.皇帝控制朝中望族.朝中望族的各个家族控制着地方。皇帝再以联姻的方式.将各个家族变成皇室的姻亲.完成对其的控制。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既然望族掌握着中央到地方的如此大的实权.还控制着皇帝为什么没有取而代之呢?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释。原因之一望族内部分化严重.不当权的望族反而与皇帝更为亲近.当权的外戚害怕成为众矢之的.始终不敢取代刘氏.但是他们还是在做着努力.比如和帝时期的窦氏.便做了许多工作.如开放盐铁等等.尽量的拉拢其他中小地主阶级.。(注意窦氏这样做证明了他们对皇位是有想法的)结果是:没用。为什么?有实力的拉拢才是拉拢,否则就是在壮大自己的敌人。人家不回应你。人家凭什么拥护你当皇帝呢?尤其是最有势力的几家望族。比如日后专权的梁氏。这些人肯定不会支持你窦氏。
为什么一定要其他望族支持呢?西汉时期王莽代汉其他望族就支持吗?我想可定是有反对的。为什么王莽敢于不顾反对现在的外戚都怕呢?这个问题可以参看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后。天下望族的能量。那些家奴可不是善茬。没有其他望族的支持。一家是搞不定这些准军事组织的。
所以东汉王朝始终没被外戚取代的原因是:外戚始终无法获取大部分地主阶级的支持。那么其他望族为什么不支持外戚呢?这就要归结于皇室与大量的联姻.皇室与功臣集团结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体制.维护皇室就变成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优点。缺点是这个体制又必然导致外戚专权。只要有一个皇帝即位时年龄很小那么外戚就必然专权。但是外戚无论怎么专权。却也没办法撼动皇权。这样的循环由体制造就。所以想在这个体制框架中解决是不可能的.举例:和帝年间除掉了窦氏外戚.恒帝年间除掉了外戚梁氏.他们既然除掉了外戚必然知道外戚存在对皇权的危害。必然会希望根治这一顽疾。可是无从下手解决.因为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刘秀立国之本.皇帝本身就相当于天下最大的地主.而外戚集团则是隐藏在天下中小地主中间。要保证以后再不出现外戚乱政的局面就必须打击地主阶级。但是皇帝可以消灭一家外戚,他可能消灭天下的地主吗?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以后外戚不乱政,你还能把林子砍咯?面对这样一个制度.和帝,恒帝束手无策。立国之本不可动摇。不但是个绳结还是个死扣无解。除非推到重建。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刘秀制定的政策在长期的执行当中逐渐出现一个趋势。皇帝的权利越来越空洞。没有根基(也许在刘秀意料之外)皇权的行使有赖于中小地主阶级.而皇帝得传承之所以不会跳出刘氏集团.并不在于刘氏集团拥有多大的实力.而是在于其它几家较大的地主阶级对于现在掌权的外戚集团的制约.出现的结果是皇族没有实力叛乱.外戚在望族集团内循环.当其中一个望族变为外戚的时候.其权力又被其它望族牵制.无法篡权.保证了刘氏集团对于皇权的实际控制.这个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针对的这几个集团.一刘氏宗亲.避免他们实力过大争夺皇权.效果很好终东汉一朝没有出现皇室叛乱问题.二功臣集团.三地方实力派.四外戚.后面这三种势力在西汉王朝的办法是功臣集团直接杀掉.地方实力派用皇室取代.外戚则是用来平衡皇室宗亲.西汉遇上的问题是功臣集团杀光了当然有什么问题.皇室宗亲和外戚集团一个接一个的出问题最后亡在外戚的手里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光武大帝别出心裁的把功臣集团地方实力派综合在一起并且把他们全部变成了外戚。
如此一来等于天下都是刘家的亲戚.刘家通过朝中的望族对天下完成控制.无论是那家望族上台变成外戚,其他的望族都是敌视的。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联姻的问题。而是权与利的互相交融。皇权几乎交融进了每个望族的权利中。而望族之间却无法做到。这就保证了。外戚专权可以,其他望族不反对。过几年没准我家内姑娘也成太后了呢?想换皇帝,没门。我们大家都不跟你走。举例:和帝,恒帝灭外戚都是用宦官的力量。后世也有效法的魏国曹髦不也是带着宦官去杀司马昭吗?结果:成济一戟刺曹髦于马下。你看都是宦官帮忙诛杀权臣。和帝,恒帝都成功了。原因就在于东汉没成济这样的人。人家不跟你外戚走。所以东汉的皇室虽然很弱,经常出现小皇帝.废帝。明帝以后除去献帝没有一个活过40的。外戚宦官轮番掌权,比起皇帝掌权的时期还长。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换了其他的朝代亡了八次了。而东汉始终屹立不到。体制的作用想必大家也是看到了的。
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西汉帝国走得是镇压.而东汉帝国走得是融合.镇压走的时而太平盛世,时而风浪骤起。不反抗的时候天下升平。一反抗便是疾风骤雨.西汉王朝四次外戚叛乱十多次诸侯谋反。相反融合虽然走的步步惊心,章帝之后天天都在宫斗.时时不得安宁.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不坠.在黄巾军起义之前。正是由于这个体制的互相制约。皇权无数次的出现危机,外戚无数次的登上巅峰。却始终无法动摇皇权在刘氏中间传递。直到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打破了这一体制的平衡。望族终于脱离了这个体制。一旦脱离在也无法束缚。这是下一章的内容这里就不详述了。

国家的渐进,制度的渐进。这是一个明显的过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背后不是勇气。而是另一个山上有更加凶猛的怪兽。异性诸侯.同姓诸侯.都靠不住。天下还需要控制。皇权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完全的控制全国。所以刘秀只能选择中小地主阶级。但是其后的一系列影响却是刘秀所无法估计的。历史真的很有趣。一个王朝因为什么兴盛,便会因为什么而灭亡。举例:大秦因为严法而平灭六国,因平灭六国而名垂千古。却也因为严法而失民心,因六国旧贵失其天下。西汉王朝因平灭皇室诸侯得以集中力量。因为集中力量而在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却最终因为皇室被平灭而无实力对抗外戚失了天下。如今的东汉王朝因地主阶级的拥护而起风云,两百年后也因地主阶级的割据而失其鹿。东汉是如何矢其鹿的。地主阶级是如何崛起的呢?
公元184年汉灵帝年间。爆发了全国性质的农民起义。正是黄巾军起义吹响了东汉王朝倾覆的号角。这次起义规模很大。可是却在不足一年时间便被镇压。(大规模的没有了小规模的还持续了许多年)。但是以东汉王朝当年对全国的控制力,怎么就能如此迅速的击败了起义军。依靠地主豪强。那么为什么地方望族有能力平灭叛军呢?一个家族盘踞在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土地必定有大量的人耕作。这些人就而久之就成为家奴,家奴变成私人武装。天下无数的中小地主就等于无数的准军事化组织。只是身躯一动便迅速解决了黄巾军起义。我们终于见识到了100多年蛰伏后地主阶级的能量。全国无数的准军事化组织出现了。接着各个军阀互相吞并逐渐的产生了几家大的军阀。经过40年的吞并战争最后由三家地主军阀刮分了东汉。
那么地主阶级的实力当然不是公元184突然有的。肯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甚至有的重东汉初年就开始了积累。举例:伏波将军后人马腾。那么我们就要提问了。为什么早就有实力而却一直不发作。一直等到184年才出现呢?如果看客仔细看过上一章便会知道。大汉帝国在当时产生了一个微妙的政治平衡。地主阶级又实力,却谁都不愿意率先发难。所以一直持续到公元184年。这一刻黄巾军的出现使得东汉王朝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各个望族开始了以平叛为名的大起兵。叛乱平息后却不愿意就地解散。逐渐的控制了望族所在的附近地区。军阀割据开始了。所以黄巾起义是压死东汉王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出现直接打乱了东汉王朝所依赖的一切。一旦政治平衡失去那么改朝换代的进程就已经启动了。谁也无法阻挡。
那么为什么黄巾军会起义呢?难道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当然不是。土地兼并严重。是原因。很多分析到此就为止了。我想也许有很多看客与笔者一样会默默的问为什么?是啊为什么?地主政治。皇帝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外戚是第二大的地主。其他朝中望族是第三大的地主。而且随时准备接上一任外戚的班儿。在东汉王朝几乎是有多大的官。你家就能有多大的地。这一点很重要。在九品中正之前都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地主兼并小地主,小地主兼并老百姓。所以大量的土地兼并出现了。而且皇帝还不管。是皇帝不管吗?不是。是他没法管。国家就建立在这些地主的支持上。除非不准买卖土地,否则没戏。你不准买卖土地谁支持你。王莽的例子摆那呢。总结来说笼络地主是东汉立国之本。土地兼并又是各个大小地主的立身之本。死扣无解。除非推到重建。这个死扣直到400多年后才被解开。在这就不加详述了。
之前不是讲到了政治上的微妙平衡。使得皇帝的位置在刘家一直传递下去吗?现在怎么就变了?曹魏代汉其他望族不反对了?是滴。不反对了。为什么?跟皇帝走的都没兵。不跟皇帝走的都有兵。有枪就是草头王啊。从董卓进京开始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开始割据四方。皇帝变成了地主阶级更进一步的阻碍。而不在是盟友。下面的有实权的文武百官都听军阀的。在刘秀的体制中玩了100多年的地主阶级。发现我直接起兵比在那内斗强的多,快的多。而且成功的几率更大。当天下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东汉的游戏玩不下去了。东汉走到历史的尽头,成为了必然。
明君在朝,汉室延续。昏君当政,汉室蒙尘。影响汉室推倒重建。

公元前154年由于景帝削藩刘氏诸侯叛乱史称七王公元220年曹魏代汉。汉朝结束。接下来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面对着满天下地主阶级的私人武装。最为强大的三个军阀也不过是这些地主阶级私人武装的总头目。我们没次翻看这一时期的历史。总是看到互相如何攻伐。但却很少看到三大集团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做为无数私人武装的总头目。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整合内部。所以在内部做的文章远必在外攻略所做的多的多。下一章我们来具体看看魏蜀吴三国是如何处理其内部构件的问题的。

写一篇小论文,评秦皇汉武

秦皇汉武功过之我见
秦始皇,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汉族,出生于赵国。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
汉武帝,汉族,名刘彻,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后人有云: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可见这两位古代君王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凡功绩。
秦史皇及汉武帝对于历史发展的主要功绩有:
政治方面:
秦始皇:
1.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确立至高无上无上的皇权.
3.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4.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很大的影响.
汉武帝:
1. 设置内朝,控制外朝
2.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王侯的权利
3. 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4. 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同时,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经济文化方面:
秦始皇:
1.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2. 统一了度量衡.
3. 统一货币.
4. 统一车轨,修驰道.
5. 开挖灵渠
6. 书同文,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
汉武帝:
1. 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 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 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4. 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军事方面:
秦始皇:
1. 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
2. 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 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汉武帝:
1. 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秦史皇及汉武帝对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过错有:
秦始皇:
1. 焚书坑儒使得许多重要文献失传,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
2. 为了显示自己建立的大帝国的强迫人民出力替他建造一所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花费极为庞大,内部布局极为奢华。
3. 征用了七十万犯罪的人,替自己建造一所规模十分宏大的俪山坟墓。
4. 刑罚及其严酷残忍。其中死刑就有弃市、腰斩、车裂等等名目,罪名比较中的犯人,他们的亲属也要被一并处死。
5. 赋税苛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残酷,把赋税的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汉武帝: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 好大喜功,连年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虽然是匈奴再不能与西汉抗衡,保护了中原农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巨额沉重的军费,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3. 及其奢侈,宫殿、苑囿建了很多,对外国的使者和来汉贸易的商人也摆大国的架子,任意赏赐。
4. 年老之后,和秦始皇一样也想长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药。晚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秦始皇和汉武帝一直都是历史上颇受争议,却又常常被摆在一起比较的两个帝王,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一些微妙的相似之处。秦始皇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焚书坑儒,开辟疆土,横扫六合,可谓雄才大略;他又穷及奢华,为自己建造阿房宫,骊山墓,实施苛政,使百姓民不聊生。汉武帝刘彻文韬武略,欲有一翻作为,他尊崇儒术,国势强盛,消弱封国加强中央集权,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大败匈奴,结束了汉前期忍让的和亲政策,巩固了边疆,稳定了朝野;但他广敛钱财,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唐朝诗人李祈在其作品《古从军行》中也有过“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之词对汉武帝讽刺,汉武帝本人晚年也有自悔之意。两位皇帝在文治武功上都很有建树,在横征暴敛上也是可以比肩,在迷信方士上亦是不相上下,而残暴的秉性更是如出一辙。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以片面的成败来凭断而需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看待:毛泽东曾评价过汉武帝“雄才大略”;孙中山曾将秦皇汉武、拿破伦、元世祖相提并论,称之为“有志之士”;宋朝学者朱熹说过“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汉武帝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史学大家吕思勉在他的《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其推行的法律规定确有后人值得借鉴的价值。
综上所述,从凭断一个人的总体素质上,秦皇汉武在性格上确有人性中残暴等缺点,甚至也犯下过不可弥补的重大错误;但从凭断一个帝王的角度上看,秦皇汉武不失确为成功的帝王,他们伟大的功绩,帝王的风采,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求一篇评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论文

武帝
【千秋功过】
【旷世武功】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二分之一。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执政。其时匈奴气焰嚣张,西域神秘莫测。
汉武帝绝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亲外交”,忍气吞声,换取短暂和平。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开拓。
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实现对匈奴的战略包围。年仅18岁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历朝历皇,谁可比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千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汉族政权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第一次运筹帷幄征战匈奴,马邑之战失利。但是,短暂的失利,丝毫不能影响24岁天子的征战豪情,反而促使汉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抛弃汉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亲国策,全力出击匈奴!变和平体制为战争体制,弃祖宗制度启现实制度。其间的勇气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曾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篇踌躇满志、殷情恳切的求贤《诏》,收录在萧统《文选》中,千百年来,英雄传诵,志士吟咏。当年汉武帝以此“广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观汉武帝一生功过,此语更是恰如其分!汉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霍去病虽未学,但可见汉武帝深通兵法,这是他成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的基础。
论及汉武帝一朝的军事战役,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远在庙堂之上,那位足以与西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匹敌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开战,韩安国、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孙弘、主父偃等当朝新锐,纷纷高唱反调。群臣应者寥寥,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总指挥却岿然不动。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都由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至于具体的用兵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遗。
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到达今天西方的中亚,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吉辽,南方的海南与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但44年旷日持久的征战杀伐,毕竟劳民伤财。对于汉武帝的军事外交战略,司马迁也非常矛盾。《史记·匈奴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少数民族史,司马迁给匈奴立传,把匈奴看作炎黄子孙之一,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位: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悲剧,战争使双方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虽然当时的汉帝国,还无法形成统一的多民族背景,两个民族最好的办法也应该是和平相处。可惜,到了汉武帝时代,和亲政策已走入绝路,不得已而对匈用兵,司马迁对此是理解的;而战线越拉越长,汉武帝偶有任人失当,司马迁也是痛心疾首。
为了宠幸李夫人,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数万人出征,讨伐大宛,不过艳羡其汗血宝马。结果,打了两年,军队损失十分之八。如此轻率,可谓草菅人命!
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时间是抚平创痛的良药。和平年代,人心思定,我们早已无法体察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所以,今人的评价理智多于感情。而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与天下百姓一道,亲历家园变废墟,忍看朋辈成新鬼;一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害无动于衷,必然会对汉武帝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评。
【千古文治】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
一统江山容易,聚拢人心困难。秦皇汉武深解其中三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度陈仓,设立五经博士,为尊儒打基础。即位之初,汉武帝迫不及待,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一位寂寞书生董仲舒,凭《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据此,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秦代至汉初,选拔人才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
文景崇黄老,宽厚无为,垂拱而治;汉武帝则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而其中尊儒兴教,首立太学,尤予后世以至深影响。倘非此举,儒家学说何以成“教”?倘非此举,华夏文明何以存续?倘非此举,学而优则仕何以体现?
然而,后世不乏对《天人三策》,对“独尊儒术”深恶痛绝者,他们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儒家对中国政治:以人为本,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独尊儒术”让人们都懂得礼义教化,精忠报国等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儒家对人才素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汉武帝时代,对应内在的儒家统治思想,就是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设计一整套执政方针。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对此,司马迁击节称道!《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曰:
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秦行郡县,不王不藩,是真正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体制。刘邦建汉,首封异姓诸王,后封同姓诸王。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着眼,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继而,吕后大封诸吕,终酿祸乱。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县以推行国家政令,此后两汉四百年,虽有外戚、党锢之祸,但无藩镇之患。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击权贵即其大手笔之一。
打击不法豪强与贪官污吏,势在必行。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极端,难免会带来各种后遗症。
司马迁对此直言不讳: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汉武帝称赞这样的杀人魔王,提拔他担任中尉,赐予更多的生杀大权。惨遭宫刑、深受酷吏之苦的司马迁,能不有非议吗?
【毁誉参半】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个错误,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当年天真无邪的“彘儿”,如何蜕变成一个既可爱又可怕的皇帝?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正所谓: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
长城巍然,丝路悠长,大赋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秦始皇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