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只有学会了说话,才能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新形势下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 多看,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与周围环境有关,让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发展幼儿语言,,让幼儿要多看,冬天,我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把萝卜挖空后,在里面种蒜,撒上小麦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在下雪天,让幼儿去看雪景,接雪花,幼儿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多看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白雪,景观美极了。然后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婴幼儿的语言词汇。
2 多听,让幼儿有说的兴趣
大家知道人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更何况一个孩子呢。在课堂上,我依据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小奖品的心理特点,准备了许多精美漂亮的小奖品,用鼓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例如:在欣赏故事《小鹿历险记》时,谁答对了小动物说的话,我就奖励他一个小五角星或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使孩子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积累出来的,单纯的集体语言教学活动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去鼓励幼儿说话,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面对集体的关注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直接面对集体,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压力,有可能从最初的胆怯转为惧怕,能在生人或众人面前大胆讲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提高。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到春天,给幼儿讲“春天”里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人小朋友自己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幼儿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春天到了,爸爸可以带我去放风筝了”等。
比如我们教幼儿词汇“五颜六色”时,把幼儿带到教室外面美丽的花坛前,让他们看看花儿都有什么颜色。幼儿边看边说:“红的、黄的、白的…”再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种颜色。他们边点边数,数出了好几种,教师告诉他们:“花儿真好看,五颜六色真漂亮。”幼儿马上理解了词汇的含意,走到另一个花坛时,幼儿自己就说出来了。
幼儿园里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食粮,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和家长要多指导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看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讲述图画中的故事。可以从幼儿喜爱的读物下手,让幼儿欣赏、阅读,问幼儿发什么了什么事情。让幼儿来描述他自己对读物的理解,教师及成人不对幼儿阐述做以评判(做引退者、观察者),并积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情。
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3 多交流,培养幼儿注意倾听
培养幼儿注意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模仿。绐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多给幼儿听光碟故事、轮流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流、共同分享;带领幼儿听多种音乐,乐器的声音、到动物园多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引导幼儿把从教师、父母、小朋友、以及电视中学到的故事讲一遍,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后,要让幼儿讲自己身边发生或者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这样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活动事情的能力,丰富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能力。
4 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和机会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语言信息交流频繁,成为每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仅是指其口语能力,也就是利用口语、说话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从小培养幼儿敢说、愿说、会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语言环境;活动渗透;电化教学
幼儿的语言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能促进幼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及居住环境的城镇化、封闭化,幼
儿日渐缺乏语言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尤其是农村幼儿语言能力大幅度滑坡,幼儿的词语贫乏,语言的完整性、连贯性、流畅性非常不够。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诸
如:幼儿先天的生理发展与认知发展水平,周围环境及成人的影响等等,其中幼儿园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从空间看,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园老师是幼
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因此,幼儿园教育环境、老师的观念、教育方式等都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语言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 1、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只有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语言多用,经常重复的条
件,巩固幼儿语言基础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例如:(1)起床穿衣,教幼儿叫出不同衣服的名称和颜色;(2)进餐时让幼儿说出餐具名称,包括菜名;(3)在
户外散步时,让幼儿自由交流所见的东西,及时丰富词汇。 2、创设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语言能力在交往中得到发展。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我们
在创设活动区活动"学说话"的环境时,注意在提供多种活动材料的同时,也给幼儿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让幼儿避开教师的"监护",打开心扉自由地与同伴交
流。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出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以角色的身份出现,用角色的口吻表达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如在"我是个好宝宝"游戏中,如果扮演客人
的幼儿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会提出抗议:"做客人要讲礼貌的,不是你这样的。"于是,"客人"或会与之辩白:"我是假妈妈。"或改变自己语言表达方式,
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并友好地与周围人交往,语言技巧在游戏交往中自然地得到了实际锻炼和运用。 3、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自由交谈令幼儿讲话无拘无束、思维
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幼儿教师可以在课间向幼儿提出话题,让幼儿自由交谈。例如;今天的天气怎么
样?昨天晚上看了什么动画片?今天为班级做了件什么好事等等,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幼儿在园里草地旁的小路上散步,让幼儿自由交谈观摩所得:花草树木的变
化,昆虫的动态等等。还可联想与爸爸妈妈出外旅行的见闻""在自由交谈中,幼儿的语言得到了锻炼,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提高。
实践证明: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是促使幼儿语言能力不断提高的内在动力;园内的一系列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为幼儿创
设交往的机会,不但能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还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手段。
幼儿的语言学习仅靠语言课及相应的语言活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幼儿的语言训练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1.在语言活动中渗透。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做中求
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因此,在幼儿语言技巧的训练中,提供一些让幼儿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幼儿的语言技巧在做中得
到锻炼,在做中获得发展。如在语言活动《搭积木》中,教师先让幼儿自己搭积木,激发幼儿说出自己感受和体会的兴趣;继而讲述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形象又有趣
地让幼儿在逼真的模仿和欢快的笑声中进行讲述;接着又让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图意。这样通过玩--看--讲--说--再讲等活动,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听、
讲、看、玩的语言技巧得到锻炼和运用。 (三)、现代电化教学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趋势。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而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创设由具有具体感性的
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的情境,能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当动画录像《三只小猪》播放后,幼儿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逼真的形象动物对话和富于动态的
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地进入故事的情境中。看完动画片之后幼儿还兴致未尽,自己也模仿着动画片中角色语气、边对话边表演。由此可见,幼儿语
言表演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高科技迅速产业化的巨大冲击波动下,未来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由于语言教育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的语言能
力的要求将高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以对幼儿语言教育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而发展幼儿的全面素质,更是则
无旁贷。
3月6日 00:17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探索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探索语言训练的序列化,增强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
语言运用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习得,二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要学些什么,有人总感到很模糊,因而教学上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状态上,这就势必造成教学和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探索语言训练的序列化,明确学习语言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研究高中语言教学大纲及高考考纲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把语言表达得规范、简明、连贯、得体是高中阶段语言学习及训练的基本内容及目标。其中,规范是基础,训练的目的是学生自然习得的语言书面化,表达符合社会语言运用的规范。规范的训练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能正确遣词造句,句子的表述符合一般的语法规范,消灭错别字,克服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几个方面。
简明、连贯、得体是比规范更高一层的语言运用能力,简明训练的重点,就是要表达必要的信息时,使用相应的简练的词句,词意明确,根据语境决定详细;连贯训练时要注意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上下文语意的呼应。得体,即是语言运用要注意时间、场合、对象等因素,根据不同情况,或委婉,或直白,或讽刺,或严肃,或幽默。以上三者都是语言运用的期望性目标,是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需要。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性材料,为语言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语言必须以积累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没有必要的积累,识字不多,词汇贫乏、句式单调便谈不上运用。相反,积累丰富,读说听写就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这才具备了提高语言能力的条件。
积累的途径包括:
1、记诵。记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古人一直强调多读,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读课本中好的文章,精彩的文段,优美的词句,并记忆成诵。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达到知识的广泛积累。
2、模仿。模仿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不断吸收词汇,借鉴句式也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模仿。
语言材料的积累,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但教师也应适当地指导点拨,因为学生的认识往往有模糊笼统的毛病。如记了一个成语却不求甚解、读了一个好句不知其妙、背一个文段却未解其意。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点评;哪些文学作品对学生有好处,在阅读作品时把握其中的哪些妙处,从中应学到什么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积累。
研究语言训练的操作化,培养语言运用的技能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反复的操作训练。因为语言能力的形成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所以,学习者要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操作,方能成为能力。反复操作训练要做到:
1、抓住训练的着力点。如果没有找准语言训练的着力点,一味搞无休止的“题海”训练,不管训练量多大,也没法提高训练的质,甚至会使语言训练面目全非。所以不管训练内容怎么繁杂,训练的题型怎么千变万化都要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这几个着力点。
听和读是感受、领悟。也即通过所说的语感培养。语言训练要从听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对语言序列的辨识能力。从而能正确理解语义、品评口头语,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读课本,最好是有感情的读,另一方面对用于训练的语言材料要让学生读,不管什么样的题型,答题时一定要读。
说和写是运用技巧的培养。所以要改变重笔头轻口头的现象,以说写结合作为语言训练的另一个着力点,尤其是说的训练,可以通过口头作文、演讲、辩论、情境对话等形式培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
2、要讲究训练方法的多样、有效。语言丰富多彩,训练形式也千变万化,要提高训练效率,就要讲究训练方法。常用训练方法有:
(1)替换比较法。比较是评价一个词或句子表达的好坏。训练学生揣摩词语的语境义、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提高根据语境选词、选句表达能力,比较是有效方法。如《拿来主义》一课“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一句中的“捧”、“挂”,要让学生体会其妙,可能分别替换成“拿”、“摆”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捧”、“挂”表现出郑重恭敬之态,但毕竟只有几张,又显得那么寒伧可怜,更能揭露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又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看见水生神态不同平常,就问:“怎么了,你?”对这句式特点及表达作用的理解,可以换成“你怎么了?”两相比较,让学生意识到两句都是疑问句,但原文强调了“怎么了”,把水生嫂心中的焦急,对男人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2)照样仿照法。就是提供一则语言材料,分析其内容及语言组合,然后让学生按材料的样式,重造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或句群。这种方法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反复操作,大有裨益。
(3)变换改造法。如长短句互改,整散句互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主动句与被动句互改,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互改,不同的语体的变换,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转述等,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进行训练。
(4)设想创造法。在训练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规定内容时,常用这种方法。如:设计一段早晨海上日出的文字,让学生想象大海和天空在这时的色彩,然后运用比喻手法加以描述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请大家先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1.上课铃响过,张老师走进教室。他说:“上课。”同学们站了起来,敬礼后就坐下了。张老师打开课本,又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然后,他就领着我们读课文了。他先自己读了一遍,他读得好听,我们愿意听。他又叫我们齐读,我们读乱了,很不整齐,他生气了,看了我们一眼,叹了口气。
2.上课铃刚一响过,张老师就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上课!”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同学们刷地站了起来,向老师敬礼。张老师也向同学们回礼。待同学们坐定后,张老师用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习惯地扫视了全体同学一遍,就这一眼,他就知道哪位同学缺课了,哪位同学的心还没有收回来,哪位同学身体不舒服。他打开课本,明确了今天所要学习的篇目。张老师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他读得很好听,像播音员一样清楚准确,又娓娓生动,同学们都愿意听张老师读课文。然后,该同学们读了。第一遍,同学们读得不好,参差不齐,张老师有点生气了,他看了我们一眼,好像在责问:“你们怎么预习的!”但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轻轻叹了一口气。
以上两段文字,哪一段好呢?大家会说第二段好。第二段的优点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来表现张老师。比如同样写张老师进教室,第一段写“张老师走进教室”,太平淡了。第二段写“张老师就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虽然只多了一个“大步流星”,但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再如“张老师用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习惯地扫视了全体同学一遍”,这样的描写来自细致的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观察力是写不好记叙文的。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观察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是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有个成语叫“明察秋毫”,意思是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还有一个成语叫“熟视无睹”,意思是看惯了就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极不关心。这两个成语都是说观察力的问题,而且与习惯是有密切关系的。
观察不仅仅靠眼睛,还要靠大脑去分析。同样是观察,有的人只抓住了表面现象,有的人则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此,观察能力是包括了思考能力的。多看多想,会看会思,就是具备了观察能力。
当然,从写作的角度讲,具有了观察能力并不等于可以写出好的文章来。观察力只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还必须依靠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才行。打个比方,观察好比是拍摄,语言表达好比是后期制作,二者缺一不可。课文《老师,您知道我的心吗》如果没有作者细致的观察,是选取不到那些“镜头”的。《无名花之歌》和《梅之赞》都是以描写细腻见长的,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也不会有那些生动的描写。许多大作家、艺术家,为了选取一个人物原型,不知要观察多少次,不知要观察多长时间。据说达·芬奇为了寻找《最后的晚餐》的犹大原型,曾经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观察,以至于作品中犹大的位置空了很长一段时间。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曾经要求莫泊桑站在大街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并写出他们不同的特点。这些大家尚且如此苦练观察能力,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借助手中的笔表达出来。
有的同学会说,我也注意观察了,可一到动笔写的时候就犯难了。这说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中学生写记叙文,描写是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没有生动的描写就不会有好的记叙文。记人也好,记事也好,都要借助描写来表现。描写分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其中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就非常传神。
需要指出的是,描写并不是非用华丽的词藻不可。描写应该是朴实的,因为朴实的描写能够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那种带着华丽的外包装的感情往往是虚假的。《背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朱自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那一段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借助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的,备受读者喜爱。只有这种朴实的语言才能表达父子深情,才生动感人。
积累丰富的词汇量也是提高语言表达力的有效途径。语言是建筑文章大厦的材料,犹如一块块的砖头瓦块,少了它就什么也表达不出来。中国的汉字多达六万多个,由这些汉字组成的词语则数不胜数。当你掌握了大量的词语的时候,你就会有左右逢源、顺手拈来的感觉,你的任何思想感情都可以用富有神奇力量的汉字表达出来。我们看中国著名的古代白话小说《红楼梦》,会惊讶作者掌握了如此丰富的词汇!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的目的就是让文章更富有表达力。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就很善于运用修辞,比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当孔子听到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的辩解之词后,很生气,他批评冉有说:“求!周任有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在这里连用比喻来批评冉有,形象生动,富有说服力。我们发现,在先秦诸子的文章里,运用比喻来增强表达力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为什么运用了比喻文章就显得格外生动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比喻一般是借助形象,而形象给读者的感受要比抽象的道理更加直观,给读者的印象深。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借助“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形象地画出了主观主义者的特点,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记住这副对联。(二)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活起来,文章充满了生气,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三)运用比喻可以给读者以想像的余地,给读者以启发。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精彩的比喻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之中,你可以去想像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我们看到,凡是文笔洒脱的文章,大都能在比喻上运用自如。修辞的种类很多,不只是比喻一种,像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都可以灵活运用。
修辞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主要指上面所说的修辞格;消极修辞则是指语言的明确、通顺、平匀、缜密,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一般说来,科学、法令、公文方面的文字尤其需要消极修辞。
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标点符号,记叙文尤其如此。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作家,把自己写好的作品寄到编辑部。过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得到回音,便向编辑部去了一封信,信中只写了一个“?”。他便很快接到了回信,信中只写了一个“!”。作家看后笑了,他知道自己的作品就要发表了。一个“?”,表达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即询问作品可否;一个“!”也很明确,即作品很好。你看,标点符号可以包含多少思想情感底蕴!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不善于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太突出了。有的同学在一段文字中除了用逗号就是用句号,单调极了。
标点不仅可以传递作者没有明说出来的信息,还可以表现语气的变化,反映出复杂的情感。鲁迅先生是运用标点符号的楷模。读他的文章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他的笔下,标点符号都变得有感情了,会说话了。请看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标点吧:“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文字中逗号使句子短促,问号强化了语气,叹号直抒作者的心情;作者一共用了五种标点符号,准确地表达了强烈的悲愤之情。
我想,看一个同学是否在语言上成熟了,你去看他是否善于运用标点符号就可以了。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感情可以通过标点符号表达出来。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思维、感情要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借助标点符号才能实现。“我该吃饭了。”和“我该吃饭了?”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而 “我该吃饭了!”则是表达另外一种意思。那么,“我该吃饭了……”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是叫人无法看懂的文章;标点符号运用得不好的文章是不会准确表达思想的文章。同学们,为了写好文章,请你重视标点符号吧!
要注意文章段落的安排。我的一位学生找我给他讲作文注意事项。当谈到作文结构时,我对他说:“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任何事物都讲究结构,世界上还有一种学问就叫结构主义嘛。”他听后似有所悟,对我说:“我好像明白了!”
的确,没有结构的文章是不存在的。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清楚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清楚,反之就混乱。所谓章法,主要就是指文章的结构规律。同学们拿过一个作文题目来,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段落实际上是作者思路的轨迹。通过段落的安排,哪是重要部分,哪是次要部分,前后如何贯通,都能表现得清清楚楚。《荷塘月色》一文为什么不在第一段写荷塘美景,而是先写了三个自然段后再写荷塘美景呢?写完荷塘美景之后,作者为什么不结束文章,却又去写江南采莲的事情呢?这样的段落安排是表现了作者的心灵世界的变化的。《庖丁解牛》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寓言。文章的段落也是很讲究的。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动作;第二段写文惠君赞庖丁解牛;第三段写庖丁谈解牛;第四段写庖丁悟养生之道。没有第一段的庖丁解牛动作,就不会有第二段的文惠君赞解牛的话。而文惠君听完庖丁的一席话如梦初醒,所以才有悟养生的话。这四段文字环环相扣,珠联璧合。如果说,一个善于运用标点符号的作者是语言成熟的表现的话,那么,一个善于推敲结构的作者就是一个成熟的作者。
1.多多读书,忌浅薄无知.
即使是伟大的演说家,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
2.话如其人,忌夸夸夸其谈.
相实无华的语言是真挚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因而,语言的朴素美来自相互的外事态度,话如其人,言为心声,平时为人外世质朴真诚,说话也就自然不会扭捏做作.
3.远离假话,摒除大话.
4.不说空话,制止套话.
5.选择对象,因人而异.
各人所外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外理.
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唯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小学阶段正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要凭借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同时,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有编排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
二、要创设交际情境,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 : "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发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大纲要求,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语言交际的热情。
三、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语言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情情趣的故事。家长或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等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缺乏条理性,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家长或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复述。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生活中,也可让小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同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说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忠恳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把两次谈话的经过、交谈的内容和对自己的触动详细地写进当天的日记。再把这日记拿回家,征求父母亲的意见,并就自己的发展方向或理想、追求同父亲或母亲商谈,达成比较一致的见解,以此达到强化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
四、挖掘有利因素,加强语言训练
从自我体验中引说 。体验是一个人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引起的一系列感受,它能引发强烈的表达欲望。如:过生日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且大多经历过,让学生以模拟打电话的形式互谈过程、谈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与说话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仅能说,而且还善于发挥。 还可针对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进课堂,创设口语交谈情境,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开展"老鹰捉小鸡"、"传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学生在玩中学说,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训练中,不仅学会了应用礼貌用语,思维与口语交谈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
语言训练贵在实践,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意识,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