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论文

2023-12-12 08: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论文

  旅游资源,从大的类型可分为自然生态景观旅游资源与社会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截至目前,江苏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9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1个。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处于各级旅游度假区内,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考古遗址为度假区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蕴和神秘的色彩,相对人流如潮的自然景观和地面古建筑,考古遗址旅游面临着很多困境。

  文化遗产利用有多种实现方式,但旅游能为人们认识、利用文化遗产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旅游发展已成了不少地区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地区发展的普遍做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如何在旅游中发挥考古遗址的作用,更有利于遗址保护和利用以下做法值得尝试:

  提升考古遗址“颜值”

  大多数中国土遗址,不管什么类型,都是一副破烂不堪灰头土脸的模样,实在让游客提不起兴趣。考古发掘结束后,品相好“颜值”高的文物被取回在博物馆内展览,置于精美的展台,在柔和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展览可以编印成书,精美的文物图片一样备受瞩目。还能以文物为模板,制作各类文创产品,受到人们追捧。然而文物曾经依托的遗址或墓葬,却只剩空壳在那里受到冷落。如果不加以治理或提升,这些考古后的遗址只能越来越破败。人们到遗址旅游,不仅要看到沧桑的历史,还要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

  如此说来,首先要增加考古遗址的“颜值”——通过精心设计保护展示方案,开展一系列环境整治和现场展示利用措施,逐步改变考古遗址的面貌。近年来江苏省开展环境整治或保护展示工程的遗址有:无锡鸿山墓群、太仓樊村泾遗址、盱眙大云山汉墓、无锡阖闾城遗址及龙山石城墙、扬州城唐子城·宋堡城城墙遗址、南京明故宫遗址、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大运河(淮安段)板闸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隋炀帝墓、南京雨花台区天隆寺地块新发现古代墓葬、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等。

  讲好中国故事

  考古遗址可讲的中国故事类型丰富多样,有许多故事可供发掘——历史事件、著名人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等,都是人们关心好奇的地方。如盱眙大云山汉墓、隋炀帝墓代表的汉唐盛世帝王文化一定是普通百姓所渴望知晓的;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南京人是什么样子?汤山猿人可以告诉你;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江苏人民如何生活,草鞋山为代表的遗址可以说明;吴韵汉风是江苏两大文化特色:阖闾城、木渎古城、丹阳葛城遗址和众多的土墩墓印证了吴文化在江苏的发展演变;苏中、苏北的汉代城址和汉墓为江苏的汉文化做了很好的注解。

  透过出土遗物看到江苏经济的发展: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陶瓷、丝织、酿酒、茶叶等经济飞速发展,以下考古发掘中可见一斑——秦桧家族墓、王安石家族墓等宋墓中精美的茶具和酒器反映了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宜兴凤凰村、南京官窑山等窑址出土的晾坯场、窑炉、砖瓦、陶瓷器等反映了窑业技术的发展;再比如宋至明清墓葬出土的大量丝织服装,反映了苏南地区丝织业的兴盛。

  粮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苏湖熟,天下足”,江苏的粮食生产一直为全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从军事性质的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到民用性质的太仓海印仓、苏州和丰仓等,反映了江苏稻作农业经济的发达。这正缘于江苏从八千多年前就开始的稻作栽培种植技术——泗洪顺山集、苏州草鞋山、高邮龙虬庄等大量遗址突出反映了江苏稻作农业发生发展的历程。粮食的生产导致酿造业的出现——酿酒作坊遗址及相关酒具的发现,印证了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江苏“三沟(双沟、汤沟和高沟)一河(洋河)”酒业,均有传承有序的老窖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近年来在宿迁双沟酒厂基础设施改造中发现的宋元时期酒坊遗址,印证了当地酿酒业的历史。265省道建设中发现的金坛丁庄明清窑址,出土大量陶罐,经专家考证是当地用来盛装封缸酒的器具,间接说明了从明代开始的金坛封缸酒的历史。

  基本建设考古也为旅游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故事素材

  考古发掘既可为文献提供鲜活佐证,也可以为没有文献的历史提供越来越多材料,成为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考古遗迹都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工作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透物见人,真实地还原历史,从而发掘出越来越多的故事。我们也可以通过近年来教育、交通及城市建设方面发现的考古遗迹来印证历史:

  1、教育设施建设中的考古发现

  南京碑亭巷遗址考古后,为南京外国语学院留下一处东吴东晋时期园林遗迹。南京天妃宫小学新校址建设发现了龙江关延伸遗迹,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苏州中学校伟长实验部两个校园综合改造项目建设中,发现明清时期和丰仓遗址,这些遗址遗迹将原址保护,将为学生增添鲜活的历史故事。

  2、交通建设中的考古发现

  配合宜(兴)长(兴)高速公路考古发掘清理出东汉至宋代窑址17座,对研究陶都宜兴地区陶窑建造和烧制技术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3座窑址确定将结合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展示馆原址保护,成为高速公路边的景点,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助力。

  3、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发现

  南京华侨娱乐城项目建设中,发现了南京明城墙砖的烧造场地官窑山遗址。市政府已规划对遗迹进行原址保护,建设一座专题遗址博物馆宣传展示。南京雨花台区天隆寺复建工程地块清理的明代僧人墓和宦官墓,是明清时期宦官依寺建坟的生动证明,政府已对新发现的部分墓葬进行原址保护。正在发掘的徐州土山二号汉墓位于徐州博物馆内,有条件边发掘边开放展示,向游客展示汉墓结构和辉煌文物,让公众对考古工作不再陌生,也是一种旅游的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考古故事的重要补充

  考古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以物质的形态存在,比如苏州绰墩遗址是新石器遗址,却因昆曲创始人——唐玄宗时的音乐人黄番绰死后葬于绰墩,使该遗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生了联系;丝织业的织造工艺可以在出土服饰中体现,花纹、面料和质地从汉代至明清不断发展进步,鸿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大面积种植的桑树与当地的丝织业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酿酒工艺也可以在现有老窖坊中发现。洋河旅游度假区内,双沟酒传统而古老的酿造工艺,有考古发掘为证。金坛传统技艺封缸酒的制作与保存工艺,与考古出土的大酒缸有密切的联系。

  高“颜值”加上生动的故事,考古遗址就具备了旅游资源。此后,旅游线路的设计尤为重要。旅游线路设计需要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其中的考古遗址串联成线才方便形成规模效益。各地应该依照本地不同文化对旅游产品进行细分和定位,形成富有本地个性、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

关于保护历史遗迹的论文300字

中国 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分布有许多佛教寺庙、宫殿。从7世纪起,历代活佛都居住在此。拉萨成为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

拉萨西北部的红山上耸立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宫殿依山而立,直至山顶。这座雄伟的宫殿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吐蕃王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所建造的9层共1000个房间的宫殿,命名为布达拉宫。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不提及克里姆林宫,无从谈论俄罗斯的历史。克里姆林宫是历代俄罗斯的皇宫,追溯克里姆林宫的历史,最初是1156年在莫斯科河左岸修建的木结构城堡。1367年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袭击,又建造起石壁石塔的城塞。

15世纪后期,被称为雷帝的伊万四世招集了意大利、俄罗斯最有名的建筑家增修和扩建,使皇宫逐渐形成了今日可见的、显示权力的豪华和壮观。
杰内古城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军征服前,这里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尤其值得夸耀的是古城中央的那座高11米、周长56米,用椰树木为骨架,用粘土建造造型奇特的清真寺。该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装饰效果,这是1907m1909年按15世纪苏丹建筑风格重建的。

重建的清真寺被视为非洲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不过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入内。壮美的清真寺建筑,每周一的大集市以及女人鲜艳夺目的服饰是杰内古城的魅力所在。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

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贝宁阿波美王宫

贝宁南部的阿波美城曾是西非海岸以贩卖奴隶而繁荣一时的达荷美王国的首都。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与“象牙海岸”、“黄金海岸”相并列被称为“奴隶海岸”。阿波美王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1979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位于诺曼底地区一个小岛上的教堂,高出海面150米。退潮时小岛则变成与陆地相连的山丘。教堂的诞生有段神奇的传说。8世纪初主教欧勃尔按照梦中大天使米歇尔的授意在山丘上修建了这所教堂。

奇特的是完工后不久山丘被海水淹没从而形成了今日可见的海中浮岛。11世纪起对教堂进行扩建,足见逐渐新添了罗马式、哥德式、文艺复兴式等风格各异的建筑。
挪威卑尔根

卑尔根市位于挪威西海岸,那里不仅是著名的古建筑集中地,也是汉萨同盟海外行商的惟一例证,还是城市发展初始阶段和北欧木建筑的宝贵遗迹。卑尔根市是挪威第二大港湾城市。1070年挪威王在此建都。

斯凯利格-迈克尔岛

1996年认定为世界遗产,斯凯利格.迈克尔修道院在爱尔兰西南部12海里外的一座仅0.18平方公里的远海孤岛上。建于公元7世纪,为欧洲现存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是反映基督教初期时代的建筑风格的重要史迹。房屋形如蜂窝,沿凸凹不平的岩地而建,没有丝毫的修饰痕迹,惟有十字架显示着这是基督教建筑。

从出土文物和菜地遗迹略可了解当时修道士们在这绝海岛上艰辛的生活状况。由于孤岛与陆地隔绝的缘故,修道院鲜有人造访,故而至今保存着原始状态。此外,岛上又是野鸟栖生的乐园。
埃夫伯里巨石遗址

英格兰南部索尔滋伯里平原上的这座环形排列的巨石遗址直径约为100米。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建造物,有5000年的历史。四层同心圆的石圈中央的祭奠石和旁边被称为脚跟(Hee1-stone)石的玄武石,在每年夏至这一天,两个石头与地平线彼岸升起的太阳连成一线这个建造物的目的是什么还存有众多的猜测:亦或是崇拜太阳的神殿、亦或是天文台、亦或是与宇宙联系的通信点等等,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

多瑙河及布达城堡区

1987年认定为世界遗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被多瑙河分为东西两岸。13世纪起匈牙利帝国在西岸布达建造王宫,西岸从此而辉煌起来。布达市内哥德式建筑与巴洛克式建筑点缀在窄道两旁。东岸佩斯则逐渐形成商业、学术与市民文化的中心地。
也门希巴姆老城

1982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央拔地而起的一片高层建筑群给人一种海市蜃楼般不可思议的感觉。那简练的外观,雷同的造型不由让人联想到纽约的摩天大楼。这些用土坯为建材的建筑群高达30米,在中世纪来说的确堪称高层建筑。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旅游开发与自然遗迹的保护

  现在社会上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在旅游方面参与决策的同志,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决策部门把自然文化遗产单纯当作旅游资源去开发。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我始终坚持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的观点。比如黄山,从旅游部门或旅游角度看,黄山是重要游览地,可称之为旅游资源。但作为政府,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这样去看。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80%左右唐宋时代就很有名气了,许多名山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内涵。这些风景名胜属于保护性的遗产,而不是经济开发性的资产;是社会公众的资产,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特权独享的遗产。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门有的人觉得讲保护就是限制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风景区的保护,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风景区内进行破坏性的经济开发,使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便带动区外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最好的保护,将会带来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我认为“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是个好办法。“山上游,山下住”,这就叫功能分区。把旅游的服务设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游览。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在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黄龙,它叫“沟内游,沟外住”。区内的自然景观保护得很好,区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九寨沟没有执行“沟内游,沟外住”,而是沟内游,沟内住,把宾馆建在沟内,结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沟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还去看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自然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黄山受到的破坏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化”使它的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三化”表现之一是建星级宾馆。这种宾馆每个人占有的空间大,用的水多,消耗的电多,所需的服务人员多,产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筑体量大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有两方面,一是错位开发,二是超载开发。错位开发即搞错了地方,把应该放在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建在了区内,把应该放在山下的东西弄到了山顶。泰山现在已经搞起了三条索道,山顶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筑密度已经达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条索道还没动工,就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反对,因为它破坏自然景观。可反了20多年,却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两条。解放以来泰安市的历次发展规划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山城一体”。可是现在正不断地向上扩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纯粹的经济观点。为了赚钱,不惜糟踏自然环境,违背客观规律。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大威胁: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众旅游和旅游开发。这里所说的失控的旅游,主要指“人满为患”。我则认为在我国的自然景区“屋满为患”更为严重。“人满”还好些,淡季到了,人就会少。人走了,草还会生长出来。可是钢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里,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物栖息地,而且想拆也没有那么容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