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1],其生活压力比非贫困生大得多[2]。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贫困并不必然导致心理问题,消极的自我概念是导致贫困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消极的自我概念表现在对自身和周围人际与环境的不客观或消极的认知、对自我有着消极的情感体验,不能接纳自我,也不能很好地调节和规划自我等等。要维护贫困生心理健康就需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笔者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深化自我认识、提高自我接纳水平、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并在大一贫困生中实施,从实践效果来看,对促进贫困生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与对象本团体辅导实务研究是在西部地区一所高校的计算机系开展的。笔者采用“自我接纳问卷”[3]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4]对该系大一新生中的所有贫困生(是经过学校按相关政策、标准和步骤进行评定的)在2008年11月底进行测量,筛选出自我接纳在平均分以下、同时心理压力感在平均分以上的同学,也是填写愿意参加团体辅导的同学。自我接纳分数遵循从低到高进行选择,心理压力感分数遵循从高到低进行选择。依据以上条件共筛选出被试24人,随机选取11人作为实验组,13人作为控制组。从12月开始针对实验组开展了“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九次主题活动(中间间隔了一个寒假),2009年4月初实验组团体辅导结束后的两周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均施以后测。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2.团体辅导方案简介依据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的理论知识及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团体辅导方案。包括“相逢是首歌、感恩成长之路、打开心灵之窗、独一无二的我、我爱我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逆风飞扬、珍惜拥有—快乐生活、分别是明天的路”等九次活动。初期的第一、二次活动目标在于促进成员的熟悉和融入,以及初步、总体上的自我认识与接纳。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结构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方面,中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三、四次活动为第一阶段,重点在于促进深入的自我认识;第五、六次活动为第二阶段,重点在于促进高度的自我接纳;第七、八次活动为第三阶段,在自我认识与接纳的基础上,促进自我调控。末期第九次活动目的在于总结和巩固团体收获,加强自我接纳与自我调节。
活动形式多样,有语言交流、文字探索、成人仪式、绘画分析、冥想活动、意象分析、知识传授、角色扮演、团体游戏、歌曲欣赏等等,尤其注重每项活动后的反思和分享。
二、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1.心理测量结果两组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我接纳总分、心理压力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实验条件相等;而两组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自我接纳程度显著高于控制组(P<0.01),心理压力感总体水平则显著低于控制组(P<0.01)。因为两组成员除了是否参加团体辅导,都是在同样的大学环境里生活,可以推测该团体辅导起到了提升自我接纳水平、减轻压力感的效果。
实验组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01),压力感水平也得到明显的缓解;而控制组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则发现:控制组自我接纳程度几乎没有变化,压力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可以预测,随着时间的进展,大一贫困生越来越多地碰到经济、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接受过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贫困生,由于他们具备了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去应对现实中的困难,其心理压力感将能得到缓解。否则,心理和应对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压力感将会随之提升。2.成员对团体的满意度“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估表”是团体动力研究专家徐西森设计的[5]。采用10分法对九个命题进行评价,1为极不符合,10为极符合。第十项是开放式题目:“我认为可以改进的是什么”。结果描述统计如表1。
表1实验组团体满意度评估描述统计(n=11)编号项目MinMaxMSD1我能在这次团体中向别人表达我的看法5108.001.782我喜欢这次团体活动6108.651.353我觉得在这次团体活动中学会了如何关怀别人5108.101.334我对自己越来越了解5107.451.435参加团体使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4107.651.636在这次团体中我乐于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验3107.901.867我觉得这次团体经验很有意义5108.801.408我觉得这次团体活动大家互相信任而坦诚5108.401.469我喜欢工作者的带领方式7109.150.88
可以看出团体成员们对整个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有着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对工作者的带领表示非常满意(M=9.15),总体上也觉得这次团体经验很有意义(M=8.80),表示喜欢这次团体活动(M=8.65)。觉得在团体中大家相互信任且坦诚(M=8.40),而且在团体中学会了关怀别人(M=8.10),能在较大程度上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M=8.00)。在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M=7.90)、对自己的了解加深(M=7.45)、自信心提高(M=7.65)等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认同,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个别成员在团体中的自我开放度还很低(Min=3),自信心也有待提高(Min=4)。可能某些成员由于自己的个性、经验和心理顾虑会有所保留,或者团体的氛围还存在某方面的问题,使得成员不能完全地开放自我。比如对第十题的回答中,几位成员提到有个别成员存在不够守时守纪和较少真诚表达的现象,对团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他成员可能会因为心情受到影响而不能更加积极地表达,其自己的收获也不会太大,工作者需要对这类成员引起特别的注意。同时,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团体辅导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成员们变得很完善。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和长时间的磨练。团体辅导能提升成员的自我意识,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成员们需要在生活中进一步实践团体中的理念,在一步步探索中加深自我认识,在点滴成绩的积累中提升自我接纳。
三、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
——治疗性元素分析1.治疗性元素的涵义“治疗性元素(Therapeutic Ele
ments)”由Irvin Yalom提出,是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取得团体效果的保证,是决定团体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Bloch和Crouch给治疗性元素制定了一个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概念和体系。他们指出治疗性元素是能改善团体成员的一种治疗成分,也是团体领导者、被治疗成员和其他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一些功能元素。他们总结出以下治疗性元素:植入希望、普遍性、辅导、利他主义、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洞察、接纳、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等。[6]笔者借助治疗性元素来研究积极自我概念团体之所以产生效果的内在原因。2.治疗性元素在本团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这项贫困生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过程中,通过工作者和团体成员的互动,培养和形成了各种治疗性元素,比如“辅导”、“植入希望”、“利他主义”等元素始终贯穿于团体辅导过程中。“辅导”既包括工作者提供相关知识与资讯,也包括成员之间提供的资讯及建议。在各个阶段,工作者提供了不少有关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知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与方法、自我接纳的意义与自我接纳意识如何培养、自我监控和调节的方法等方面的资讯。让成员们对这些方面有理论上的认识,调动起建立积极自我概念的兴趣,了解实现积极自我概念的途径。成员之间也分享自己的经验,给予其他成员意见与建议。“植入希望”是该团体一直重视的,工作者引导成员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用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贫困和压力。工作者强调自卑自闭、自暴自弃只会让人更加消沉而导致失败,不良的状况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而改善的。也通过一些自我挑战性的活动使团体成员获得成就感、启发积极意义。工作者还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举例和分享优秀贫困生事迹与心声,让成员们获得希望,积极探寻改变自我、发挥自我潜力的方法。一些思维和行动具有积极取向的成员也给团体注入了希望。成员们怀着希望,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团体活动,探寻自我、接纳自我。“利他主义”是成员们通过互帮互助而产生的助人愿望。团体中有成员提到自己的困惑和痛苦时,或成员需要一些资讯和实际帮助时,其他成员大多能积极倾听、接纳、鼓励、支持并付出实际行动。成员们在这个利他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而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这一点也能加深他们对自我的肯定。在该团体的不同阶段和活动主题中,各种治疗性元素分别体现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以下将分别陈述。
在加深“自我认识”这一阶段和主题中,起作用的治疗性元素主要包括“洞察”、“自我表露”、“普遍性”等。工作者设计了“心灵之窗”、“我的自画像”、“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原生家庭和重要他人探讨”等主题活动,促进成员们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洞察,发现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理想中的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成员们在包容、支持性的团体环境里把这种深刻认识与重新发现在团体里表露出来,并获得别人的反馈。成员们在交流中发现了大家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和困扰:比如经济贫困、家人艰辛、家庭责任大、学习择业及人际方面压力大、自卑等等。这种“普遍性”让成员们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大家有共同的处境和类似的问题,也存在很多相似的责任、追求、理想和内在潜力。从而在团体中产生一种归属和信任感,不会有自卑、受歧视和疏离感,使他们更愿意去交流和探讨改善自己的方法。当然重视“普遍性”,也不要忘了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关注成员特有的需求。比如有些成员的自卑和消极情绪特别严重,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提升“自我接纳”这一主题中,“情绪宣泄”、“接纳”等治疗性元素表现出极大的重要性。工作者首先让成员们宣泄自己对自己的一些消极看法和负面情绪体验,认识这些看法与体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引导分析这些消极体验的非理性性质,并通过一些冥想活动如“我爱我自己”宣言,带领成员们与自己的心灵接触,接纳独一无二的自己,接纳自己的多面性,接纳自己与周围的关系。还运用自我优点探寻的活动如“我的象征物”、“天生我才”等发现一个积极意义、充满能量的自己。成员之间的平等、不批判、互相接纳、互相鼓劲、利他行为等也能促进大家的自我接纳。
在加强“自我调节”这一主题上,主要起作用的治疗性元素包括“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等。团体参与者在一种双向的学习过程中,一面输出知识,同时也接受信息,产生互相鼓励和模仿的机会。针对怎样节制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等话题,工作者设计了“我的五样”、“逆风飞扬”、“构筑愿望”等活动,成员们都表示在团体交流中结交了难得的朋友,也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和积极之处。“替代学习”意思是通过观察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恰当,最终得到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团体中这种学习是时有发生的,一些成员学习刻苦、一些成员踏踏实实勤工俭学、一些成员忙于参与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和服务他人,这些都成为学习的对象。工作者做出的榜样以及提供的优秀案例也鼓舞了他们。而个别成员极为消极的自我认知,或个别成员责任感不强、比较散漫等现象,也会给成员造成触动,反思这些心理和行为的不利之处,以及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事更为合适。3.团体中治疗性元素产生的原因治疗性元素与团体改变的元素和技巧是不同的,团体改变的元素和团体技巧是工作者增进治疗性元素的途径。本次团体辅导之所以产生了治疗性元素,促进团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主要在于三点。第一,该团体注重良好氛围的培养,形成了安全、温暖、平等、接纳、支持、开放式沟通、积极向上的环境特质,促使团体成员能够放松地交流、深刻地思考、尽情地学习,认真演练、无私帮助,这些为治疗性元素的形成铺垫了基础。第二,活动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有效性。主题活动能传授心理知识和引导成员们进行深刻的洞察和表露,一些辅助性游戏活动则能调动成员的
参与兴趣、培养团体的默契,这成为治疗性元素形成的载体。第三,工作者不但注重专业知识与方法的使用,更注重个人的修养,始终以成员们的利益和需要为重,积极引导团体成员表达和互助,并对成员们的改变怀有极大的信心。工作者乐于反思,每次活动后都填写“团体领导者个人评估”表[7]来反思工作过程,除了做好团体的安排和带领工作外,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放下自我防卫和优越感,与成员一起探索和成长。总之,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治疗性元素形成的关键。
[1]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09—1011.
[2]陈琴.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09—611.
[3]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8(1):20—22.
[4]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 23(4):47—51.
[5]刘梦.小组工作[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4—205.
[6]陈蓓丽.寻找迷失的角色——上海乳腺癌患者社会工作支持小组的过程分析[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5:27.
[7]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