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VIE模式之法律风险与制度回应的方式研究

2015-08-24 14: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赴美上市IPO,对于国人和海外投资者有着不同的感情。对于国人而言,既是骄傲,也令人唏嘘。令国人骄傲是因为一个拟融资150—200亿美元,估值1500—2500亿美元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令国人唏嘘的是,国人无法分享中国企业的成长。对于海外投资者,纽约时报则提醒投资者不要忘记那件曾经发生在阿里巴巴身上的事情①。互联网行业作为外资资本最关注和投资最多的领域,外资PE/VC却不持有一丝一毫的股份。到底阿里巴巴的股票该不该买?投资阿里巴巴有什么风险?这还要从阿里巴巴采用的VIE模式谈起。
  一、VIE构架基本概念界定
  (一) VIE概念界定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译之可变利益实体,国内理论界也称协议控制,是指被投资企业拥有实际或潜在的经济利益,但该企业股东本身对此经济利益并无完全的控制权,而是由实际控制该被投资企业的主要受益人所享有,并且需要将此被投资企业做并表处理②。通俗的理解,VIE架构就是一种在境外设立并上市的壳公司依靠协议或者合同安排来控制境内实体公司,从而实现境内实体公司境外间接上市的法律结构。
  主要受益人对于这种经济利益的享有不是源于股权,而是源于协议或者合同。在协议控制模式下,境外主体与实际运营业务的境内实体公司之间的连接并非股权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合同的特殊控制关系[1]。
  (二)VIE模式构架和构成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VIE模式最核心的架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境外上市主体(母公司,融资主体)、境内壳公司(外资全资子公司,WFOE,Wholly Foreign Owned Enterprise)①以及境内经营实体公司(暨外资受限业务牌照持有者)。其中,境外上市主体一般是WFOE母公司,境内外资壳公司与持牌公司(内资经营实体)是协议控制的双方。VIE结构中,境内外资壳公司和持牌公司一般通过签订多个协议来设立其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这些协议主要包括资产运营控制协议(其目的由境内外资壳公司实质控制境内实体公司的资产和运营)、借款合同和股权质押协议(即通过境内外资壳公司贷款给境内经营实体公司的股东,境内股东以股权质押的形式来锁定股权)、认股选择权协议(即当法律政策允许外资进入境内实体公司所在的领域时,境内外资壳公司可提出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成为正式控股股东)、投票权协议(境内外资壳公司可实际控制境内实体公司董事会的决策或直接向董事会派送成员)、独家服务协议(境内外资壳公司向境内实体公司提供某项服务,而境内实体公司的利润以服务费等方式支付给境内外资壳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转移)。
  通过对于概念和具体内部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VIE模式是通过协议控制来取代股权控制,并且一般都带有某种规避法律的意图。投资者通过重大关键的协议来架空股东依法所有的股权。当投资者和股东利益高度一致或者高度重合时,协议具有稳定性。反之,则具有巨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VIE模式,构架如此复杂且其本身又有着无法确定法律风险,但却又如此流行,这与VIE模式所具有的巨大“魅力”是分不开的。VIE架构不仅规避了国家对于外资的某些产业限制,使得中国创新产业得到大量国际资本投资,同时也绕开了海外直接IPO的高财务门槛,加速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进度。这些年来,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教育培训等几乎所有海外上市公司,都是VIE制度的受益者。通过VIE的制度安排,解决了国内创新型企业资金短缺的瓶颈[2]。可以说,没有VIE结构,就没有中国某些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二、VIE模式出现的原因探究
  对于VIE上市模式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法律规制与金融创新(反规制)博弈的结果,是国家对于资本市场和战略产业法律规制和资本属性的博弈的结果,具体也就是集中表现在我国资本市场准入标准、新兴行业风险性和投资者退出预期三者之间的矛盾。
  (一)我国资本市场准入标准的“高门槛”
  在VIE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两高”。“一高”是指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这就容易导致企业在国内上市无门,被迫选择VIE构架上市。例如,具有高度成长性的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期几乎不可能达到主板上市条件,而国内创业板和中小板也存在着类似的门槛限制,大批优秀的成长型企业“上市无门”。相比之下,境外证券市场比如美国、香港等上市门槛较低而且程序相对便捷,为未盈利但成长潜力巨大的高科技企业实现融资提供了可能性。“二高”是指国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门槛限制高。企业海外上市,一般可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也称红筹上市)。但证监会的相关法规规定②,严重抬高了国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的门槛。相对于国内资本市场“一高”而言,国外资本市场的准入标准则非常合适,但偏偏又受制于“二高”。企业只能曲线上市,而VIE模式也成了企业曲线上市最佳的选择[3]。
  (二)行业特性
 这种行业特性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二是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①。行业高成长性的一个表现就是资金需求量特别大,而恰恰这种行业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存在着外资准入限制②。根据我国的外资准入管理制度,国内很多高成长性的新兴行业是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比如互联网,工信部就明确规定ICP牌照只能由内资企业拥有,这也是为什么VIE模式在互联网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直接原因。与新兴行业资本高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人民币投资基金发展滞后,投资理念偏于。
  (三)资本的属性使然
  规避管制创新理论③认为,创新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创新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而产生的。资本的本质属性就是逐利。行业高成长性的特征当然就隐含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投资者有可能 在短短几年内赚的盆满钵满,也可能血本无归。投资者在承受高风险性的同时就要预期着高收益。当政府的管制影响到高收益的回复,创新或者法律规避就不可避免。VIE模式就在资本逐利属性驱动下产生[5]。VIE模式被称为“金融创新”,一方面使某些企业海外上市拥有了可操作性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使海外上市成为外资退出以获得回报的最佳途径,满足了资本逐利的要求。
  三、VIE模式之于资本市场法律风险分析
  综合所述的概念和原因,我们可以定性VIE模式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金融创新”。但这个创新对于新兴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VIE模式一方面使外资企业规避了外资行业禁入政策,使其得以顺利进入原本对其封闭的限制或者禁止行业。另一方面也使新兴行业的企业缩短了登陆资本市场的进程,促进了新兴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和投资获 益的双赢[6]。正是这样看似双赢的局面,使得无数的企业纷纷借道VIE模式前赴后继,海外上市。但是,VIE模式这种规避法律的金融创新,本身存在合法性的隐患。近些年来的宝钢上市失败④、支付宝重组、双威教育退市⑤、新东方VIE调整⑥等一系列关于VIE模式事件的发生,也让理论界和实务界逐渐意识到,VIE模式绝非一劳永逸的上市灵药,它所带来的风险也需要引起企业的充分警惕。本文认为VIE模式的法律风险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VIE构架中控制协议合法性风险
  VIE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一系列以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协议”,这些协议,前文已经有过简述,不复累述。如果单纯从每一个合同角度来分析,这些合同或者协议均由双方当事人在意思表示真实有效的情况下依法订立,并且每个合同不存在着违法的内容,均是日常投资事项操作。甚至在一般情况下为保证VIE协议形式上的效力,一些关键协议也履行了相关登记或备案登记手续。可以这么说,单个协议具有合法的完全的实质和形式。但是VIE每一个协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其作为一个协议共同体发挥作用时,其真实意思和实际目的是通过VIE协议设立协议控制架构,来规避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限制,满足企业对于资本的需求。综上所述,VIE模式的方式,就是使外国投资者规避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相关限制或禁止的行业限制或者是规避《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境内关联企业的审批程序①。总之,笔者认为,如果将全部相互联系的VIE协议看做一个整体,其完全符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构成要件的,可以依据合同法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认定VIE协议无效②。合法性问题是VIE模式永远脱不开的最根本的法律风险。
  VIE这一整套协议看似无关实际却密不可分,其设置都是为了避开限制外商投资的政策。但对于VIE模式合法性,我国政府一直处在静默状态,既不否认,又没有明确承认。一方面,如果突然宣布VIE结构不合法,影响将是跨国界的。VIE结构里的海外上市公司,只是因为能够享有境内公司的利润而有商业价值。如果协议出现重大法律问题,上市公司将一文不值,那么这对海外上市(以及还没上市)的企业股东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也必将产生重大波及。如果承认VIE结构的合法性,那么对于某些法律的修改也将是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7]。笔者认为,从长远利益来看,为避免法律风险,应该修改相关法律制度,将VIE模式合法性予以明确。
  (二)境内经营实体股东与境外投资者利益冲突的风险
  在VIE模式构架中,最重要的两大主体就是境内经营实体股东(其也是海外上市公司的股东)和外资投资者(当然外资投资者也是公司股东,只不过是海外上市公司的股东)。两者本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但两者不和谐的关系也从来不少,也从不鲜见。这既是双方利益分歧使然,同样也是控制协议双方打法律擦边球的必然隐患[8]。
  在VIE构架下,境外上市主体的授权代表、境内外资壳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以及境内实体公司董事长一般都由创始人担任,这样的一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使得创始人能够完全控制境内外资壳公司和境内实体。所以,出现纠纷时,大多公司也都采取和解的办法解决纠纷,这也是被迫无奈的选择。
 (三)其他风险
  本文认为上述两大法律风险是VIE模式最根本的风险,除此之外,VIE模式还存着这外汇管制、税务等法律风险,笔者在此就不在展开论述。
  四、对于VIE构架法律风险的制度回应
  VIE模式存在的缘由根源于资本与法律的博弈,源于法律制度与行业特征之间的矛盾,那么对于VIE模式的风险应对之策,也就必然从中采取。本文从宏观(制度)、中观(政策)和微观(公司治理)三个角度进行简单分析。
  (一)宏观制度角度
  在宏观层面上, 要完善国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准入门槛,使企业留在国内资本市场。毕竟VIE模式产生的原因就是新兴企业想进入资本市场但“不够格”又“出不去”,只能“曲线救国”。
  1.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自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喜的是,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地方四板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架已经成型,虽然短期内还很难衡量这个市场能为企业股权融资提供多大帮助,但长远来看,这为企业登录国内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11]。这样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就可以从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谋求自身的定位和发展。
  2.降低国内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定位于为创业型企业服务的创业板。跟境外资本市场相比,国内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很高,尤其涉及一些对于企业实际盈利指标,这就把许多成长性很强但短期不能盈利的企业给排除在外。国内主板、创业板过高的财务指标,不是一般企业在短时期内能够企及的;其次就是进一步降低海外直接IPO的财务门槛和行政限制,让境内公司可以更加容易的直接海外上市而非通过离岸公司的间接模式。VIE模式本质上是绕开高门槛和行政审批,如果彻底铲除境内企业海外上市企业的制度障碍,也就等于消灭VIE结构存在的根源。可喜的是国内创业板对于首发的财务标准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同时国家关于海外直接上市的限制也初步放开[12]。
  3.改革发审制度,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国内资本市场,现在还在实行严格的核准制,核准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积极意义,但现在的发审制度本身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改革发审制度,使我国资本市场能够以更宽容的心态接受新技术、新经济模式的企业挂牌上市,为高成长性的企业挂牌上市提供便利的通道。
  (二)中观政策角度
  在中观层面上,要加快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一方面要适当程度上放开产业限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交流。
  1.在逐步放开外资在华投资的产业限制的同时,积极促进国内人民币投资基金的发展。以中国互联网产业过去十年蓬勃发展为例,本文认为外资并非如新闻报道中的洪水猛兽,也并不以危害当事国经济安全为目标,而且现实中。除此之外,就是要大力促进国内人民币投资基金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人民币基金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投资理念保守、投资力度弱,这既与外资投资基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也与我国创新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相匹配。
  2.我国证监会应该与境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建立起合作监管机制。因为VIE架构主要运用于境内公司境外上市募集资金的情景,合作监管当然是防范VIE架构法律风险的必要方式。如果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与国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合作监管机制,那么就会及时了解运用VIE架构至境外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与运营动向,对其是否触犯我国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及早作出判断,采取措施。此外,也将会对恶意利用VIE架构进行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产生震慑作用。在现阶段,我国监管机构也可以鼓励境内实体股东将离岸公司带回中国,将其离岸控股公司与中国运营公司合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机构对于这些公司的监管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股东们可以真正拥有运营资产。当然,这既需要我国监管机构制定合适的规则,也需要修改相关的外资限制法律来使其可能成为现实。
  (三)微观治理角度
  在微观角度,采用VIE模式的企业要加强自身公司治理建设。控制协议的履行不能仅仅依靠股东的道德素养,要通过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来取代股东个人的道德素质规范,防患于未然。相对于宏观、中观角度的应对措施,加强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也是上市公司股东与境内实体公司股东之间防范利益矛盾,最具有操作性的措施。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采用VIE构架的公司要注重加强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要改善股权结构,防范股东利益矛盾,要确保境外上市主体、境内外资子公司(协议控制者)以及境内实体公司(协议被控制者)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避免境内股东与协议控制者经济利益的纷争。二是要尽量避免股权集中所带来的风险,提前建立纠纷解决机制,确立好相应的违约补偿方案,以此降低违约风险。三是公司章程里应该明确规定VIE协议变更程序或者机制,比如VIE协议的更改或终止必须经过境外上市主体派往境内全资子公司的独立董事的书面同意等等,来保障VIE结构的稳定性。
  五、结语
  阿里巴巴的IPO再次将VIE模式推到了风口浪尖。实务界认为VIE模式的诞生为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带来了福音,是继传统红筹上市以来,对海外上市制度最为彻底的改进。VIE构架,无论是定性为金融创新也好,法律规避也好,总能反映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某些制度性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改革得以进行的原因和改革要具体针对的对象。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是喜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注册制的推进、新证券法的修订等等,都为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既是不断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手段,也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我国证券法制建设也有必要回应资本市场创新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地通过制度变革促进和规范市场创新,实现规范与创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军,鲍治.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法律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8-82.
  [2]冯英.VIE模式评述—基于对支付宝事件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7).
  [3]徐红娟.VIE架构风波引发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