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015-08-20 15: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校班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已逐步发生变化,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出现及其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笔者在充分吸收中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入地探讨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 网格化管理相关概念
  美国科学家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曾这样描述:“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讯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笔者更愿意将“网格”理解为把具有共同目标与类似机能的组织划分为规模与配置大致相当的小单元,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与灵活性。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以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
  网格化管理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1)共享性。网格化管理中的各类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同调配,可以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2)立体性。网格单元之间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间,信息都可以无障碍传递,避免了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保证了事件处理各阶段的有机衔接。(3)前瞻性。网格化管理利用网格单元对问题进行处理,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4)开放性。网格化管理充分允许公众参与到问题的处理进程中来,这样可以弥补管理者的不足,推动管理的系统化和全员参与化。
  二 高校班级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以苏州大学医学部2013级护理班为例
  张丽淼等人认为,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这样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就与规章制度的执行人密切相关,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政策执行者无外乎班主任和班干部,如此就有必要审视班干部群体的工作现状和工作中的问题。以下仅以笔者所管理的苏州大学医学部2013级护理班班干部群体为例做一个尝试分析。
  首先简单说明下班级情况,2013级护理班由53位同学组成,在学生民主评议下产生了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11名班干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工作学习中,班干部群体工作学习中暴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班干部之间分工看似较为明确,皆有各自的头衔,但却出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有的同学顾虑“名不正而言不顺”,不敢为班级事务建言献策。班级的管理事务在平常的运作中,逐渐形成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三驾马车,而其他班委集体失语和不作为。这样的工作布局,造成班级管理层的凝聚力不强,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延误同学问题的解决时机。如医学部的重要通知,行政方面往往由班长一人负责传达,而其他班委并未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做好有效衔接。
  第二,班级管理信息传递滞后、沟通不畅。50多位同学组成的班级相对于11名班干部而言,平均每人需要负责4名同学,而往往现实的情况是1对52,不能有效地将消息通知到每一位同学,更别提平时对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深入交流。学期末即出现一位同学因未能及时办理落户手续,造成必须迁回原籍的后果。而这仅因为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在通知时并未落实到每个人。另外,传统班级同学多以寝室为单位,如果寝室的四个同学都不是班级活跃分子,会出现与班级其他同学的脱节,与周边寝室的疏离,参与班级活动积极性低,久而久之,游离在班级之外,成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对于安全事宜仍停留于“事后处理”。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中已经逐渐意识到关节点和重大节庆日的安全预防和宣传,但仍有遗漏。在日常管理中,班长负责统计学生节假日去向,限于精力并未深入了解同学的具体情况。且假期结束后,统计返校学生工作由于责任不清,造成无人问津的局面。如此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开展工作、掌握学生安全信息,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各位班干部因为职责分工不同,掌握学生的信息亦各有侧重点,故而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生动态信息,在处理班级事务中制约较多。
  三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班级管理
  根据学界现有研究,关于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尚属探索时期,理论建构依旧是一个宏大的愿景。本文主旨不在于此,笔者无意对此做过多的评述,仅以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就网格化管理的落实与执行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笔者并未经过严格的网格化管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仅在实践中自觉摸索出一条“网格化管理”的思路,开始时自命为“分区管理”或“片区管理”,至今在班干部群体中仍如此称谓,然为行文方便和对接学术界,故而统一称为“网格化管理”。因此,不难发现,笔者所要论述的班级管理经验如果有“网格化管理”的痕迹,也仅仅可以说是具备了“网格化管理精神”。据笔者目力所及,现下思想政治教育引进网格化管理建构体系,无外乎也是借鉴思想精髓而已,建构高校班级管理领域的网格化管理理论依旧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针对大学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以及班主任角色的定位,网格化管理是笔者认为比较妥当的。
  具体而言,笔者在第二学期伊始,即抽出时间对班级管理实务进行了梳理。总的思路即:理顺班主任、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行,将班主任、班干部的职责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调动学生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引导班级学习生活的良性发展。笔者称此为“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要做什么事”。如此的安排,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这也是笔者尝试网格化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首先从实际出发,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由于自身的教学、行政工作,不可能再如初高中班主任那般样样亲力亲为,故而需要放权。大学班 级的特点不同于初高中和小学的班级,班主任不再直接耳提面命,而是由班干部负责与学校、学部(院)沟通、协调,故而笔者以为大学班主任更应该放权给班干部和学生,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其次从学生班干部角度而言,笔者对每个班干部强调的理念是:做一个班干部必须要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不能影响学习。为锻炼每个履职的班干部,必须将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班干部都能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基于以上考量,故而笔者对班干部队伍进行了以下的改组和管理。
  第一,重组班干部队伍。大学第一学期,笔者在尊重“90后”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班干部队伍也基本处于考察期。虽然期末考试差强人意,但暴露的问题促使笔者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在新学期的班会上,要求组织委员组织班干部改选工作,让原有的班干部做一个一学期履职报告和竞选演说。经过民主评议,重新组织了班干部队伍。在新的班干部会议上,笔者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1)锻炼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的战略决策首先取决于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获得能力;(2)临危应变能力。护理事业未来面临的危机决策情况很多,需要在校内即开始锻炼临危应变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需要对所获得的重要信息与敏感信息迅速做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变班级、网格寝室的计划;(3)沟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协商沟通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集中指挥、充分发挥团队决策优势和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方式。
  第二,落实网格化管理。在11个班干部中,根据班级学生宿舍分布管理原则,将所辖学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每一网格单元基本即一个寝室或两个寝室,形成了每个班干部管理一或两个寝室的责任制,对每一个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对网格内的学生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规定每个班干部要定期与所负责的同学进行交流,上传下达消息,要求班干部对负责的同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生活小圈子,将内向、宅寝室的同学带出来,推广“上自习小分队”任务。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各网格负责人充分发挥社情民意调研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主制度监督员、惠民便民服务员等作用,使得网格负责人真正服务于各小组,努力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向班委会和班主任反映同学的正当利益诉求,建立学生管理的全覆盖体系。网格化管理班级适应了学生从高中的固定教室到大学固定寝室的实际情况,更符合组织扁平化的原则。组织扁平化指的是将全班同学按照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以后,根据就近原则,以班干部为中心,以小组为载体,辐射和引领周边的同学,在网格单位内形成凝聚力。在网格内,班干部不但要起到领导和示范作用,更要成为朋友,主动出击,建设集榜样示范、思想引领、沟通舍情、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为一体的班干部责任区。
  第三,建立班委常委会会议制度。传统班级管理中缺乏班干部决策群体,一般都是班主任主持班级会议,且缺少民主协商形式,即使有也因班主任参与而多了拘谨和严肃的气氛,不利于活跃的讨论氛围形成。故而要注重培养班干部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提议建立班委常委会会议制度。班委常委会由11名班干部和2位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每次会议更换一次,以确保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和诉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可由班委会决议是否邀请一并列席。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中心议题包括总结前两周的工作,筹划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考虑到列席会议人员的时间和开会地点问题,除了定期定点实地召开会议外,还可借助QQ、微信等网络载体,以确保例会的准时召开和计划工作的修订。每次例会纪要要求由文艺委员负责记录,会后发送给与会成员和同学们,使同学们知晓和了解班委会的近期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
  第四,培养班长机制。班长无论在班级中还是班干部群体中都是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需要团结同学,需要在班干部中敲定决策方案和凝聚战斗队伍。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前期工程,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可以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2013级护理班的班长小徐是一个相对内向、尚缺张力的同学。故而笔者学习德国演说家海因兹,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在玩笑中希望班长能在工作中成长起来,能在班干部会议中真正承担起组织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能团结班干部群体。要求在班委会例会中,能领导管理不断碰撞出来的思想和班级管理建议。班委会例会中总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在班主任缺席或不列席的情况下,统筹众议形成令人信服的草案,是对班长的锻炼和考量。在班主任和其他班干部的信任下,班长在进行周工作总结中,就自己的负责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总结的语言越发有针对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辅导员与班主任不能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成为不作为者或“隐形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要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焦方式来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只有正确找寻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共同点,并有针对性地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才能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放权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给予学生们想要的学习生活环境。
  网格化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是班级管理创新迈向成熟的必经阶段,网格单元不仅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同样也是为班级提供服务的载体。通过对单元网格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来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目标。网格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以下特征:(1)主动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由过去被动应对班级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可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2)精细化管理。管理区域的精细化,以及责任到人的管理理念,使得班干部必须将工作精力集中到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关注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是一项尚待深入探索的课题,希冀广大同仁继续努力摸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 系统工程,2005(3)
  [2]张丽淼、杨锐、徐晖.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广价值——以高校管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王景.高校共青团工作网格化管理探析[J].前沿,2013(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