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与译文之间存在不对应现象,但不能将之简单地归为翻译质量问题。本研究主要以贝克的叙事学框架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源文本和译文的叙事框架、翻译策略以及框架所涉及的价值观念、思维体系及话语权力,指出官方的主流话语、译者及其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doc,毕 业 设 计(论文) 外 文 文 献 翻 译 文献、资料题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 (部):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外文文献翻译 保存奇迹 …
杂志名称:文化遗产 出 版 社:中山大学 全年期数:6期 配送次数: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配送方式: 普通快递 杂志社简介: 《文化遗产》(双月刊)创刊于2007年,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 ...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 [导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
如何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2 月11 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首发式上,有专家提出,“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一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词,“英译汉做得不够好”,造成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并现场发问“能不 能翻译得符合中国国情一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社会 ...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活动; 4.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 (二)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活动; (三)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与译文之间存在不对应现象,但不能将之简单地归为翻译质量问题。本研究主要以贝克的叙事学框架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源文本和译文的叙事框架、翻译策略以及框架所涉及的价值观念、思维体系及话语权力,指出官方的主流话语、译者及其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doc,毕 业 设 计(论文) 外 文 文 献 翻 译 文献、资料题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 (部):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外文文献翻译 保存奇迹 …
杂志名称:文化遗产 出 版 社:中山大学 全年期数:6期 配送次数: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配送方式: 普通快递 杂志社简介: 《文化遗产》(双月刊)创刊于2007年,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 ...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 [导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
如何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2 月11 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首发式上,有专家提出,“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一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词,“英译汉做得不够好”,造成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并现场发问“能不 能翻译得符合中国国情一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社会 ...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活动; 4.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 (二)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活动; (三)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