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其实属于更深层次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只是这种非均质表现形式与用等值线表示的连续渐变型非均质模型截然不同,它既反映了单元间岩石物性的差异和单元边界,又突出地表现了同一流动单元内储层物性特征的相似性。通过查明储层及其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状态(如几何形态、规模、相互排列方式和接触关系等)和物理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孔隙结构等)在地层中分布的不均一性,具有以下意义:
1)合理划分储集层,预测储集层的分布及性质。流动单元是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成因单元,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等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因此,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与划分,可以合理划分储集层和评价储集层,并进而预测储集层的分布。流体流动性好的流动单元,可作为油气储层;流体流动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如钙质胶结层和薄层砂泥岩互层,起阻挡流体垂向流动的作用,可作为较差的油气储集层;而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的流动单元,主要为泥岩沉积,可作为流体的不渗透层(盖层)。
2)提高渗透率的解释精度。不论是在油气田勘探的早期,还是在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期,渗透率的解释精度是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孔隙度与渗透率成正比关系,然而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给定岩石的任一孔隙度后其渗透率变化很大,但每个流动单元对应一定的线性孔-渗关系,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估算渗透率的精度。
3)确定加密调整及挖潜的对象。尽管不同层段的水洗状况受该井点流动特性的影响,而且受平面上沉积和岩性变化的影响,但水洗程度差异与流动单元的流动特性仍然有很高的符合程度。流动特性好的层段为中到强水洗;流动特性中等的层段为弱—中水洗;流动特性差的层段多为未水洗层段。因此,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提高水淹层的解释精度,进而确定加密调整及挖潜的对象,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4)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剩余油的形成是储集层的非均质性造成的,而流动单元为研究储层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流动单元的研究来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流动单元模型中应包括可能获得的各项信息。在一个研究地区,其最终的模型应该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叠砌组成的。各块体的界线应与断层的位置、岩性、岩相带以及成岩胶结物类型的分布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定量流动模型可作为油藏的代表,以此为依据可以计算油藏的产量、产能,分析注水时注水前缘的推进速度以及注水后残余油的空间分布。
5)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分层依据。油藏数值模拟要进行合理的层系划分与合并,而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渗流)特征,流动单元可为层系划分与合并提供标准和依据,建立和确定更加符合生产动态的油藏模型和油藏特征参数,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