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手工艺是我县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大名县西付集乡位于大名县城东南20公里,是民间草辫工艺的主要发祥地。草编工艺,据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期间(约1730年左右),从山东掖县传入我县境内,起始,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辫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辫手工艺品在我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在大名县建草辫厂后,我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草编工艺品
云南用来编结的植物有麦秆、稻秆、鸡草、蒲草、包谷叶、麻线等。“云子”围棋盒就有一款以草编制。在云南各地城乡,还可常见稻草编的草墩、蒲草编的凉席、包谷叶编的坐垫地毯或乡土装饰品。
民间草编
清代、民间时期,昆明农村的草编种类繁多,除了生活用具以外,民间艺人还用麦杆草编制玩具,装饰物品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草编逐步消失了。目前在呈贡尚存的彩色草编菱角花出自几位高龄村妇之手,小小菱角在她们的妙手之下可进行多种组合,构成表达各种内容、有观赏性的挂件饰物。
色彩绚丽的草编
在我国南方,人们用稻秸和麦秆编织许多叫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中,则用俯首皆是的芨芨草编制成门帘、墙帷和席等工艺品。
芨芨草,古代称“息鸡草”、“白草”,根系发达,生长繁茂,生命力极强,分蘖多,每丛少则几十根,多则上百根,粗细如女同志打毛衣的竹针。它坚韧、细长,富有弹性。当地少数民族多用它编席、筐和扎笤帚。但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牧民却用它来做毡房里的装饰品。每年9月,是芨芨草成熟的季节,牧民们把它们收割回来,暴晒数日,使其干透,剥去外皮,按需要截成各种长度。编织成了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把羊毛染成五颜六色的线,一种方法是把彩线缠在芨芨草上,按图案花纹进行编制;另一种方法是用彩色毛线和芨芨草}昆合编制。哈萨克妇女大多采用几何形纹样,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变化多样,富有牧区的草原气息。柯尔克孜族的芨芨草编花样较多,有的和绣花毡上的图案相差无异,有的则采用独特的编织方法,把飞禽走兽、高山瀑布、花卉异草编织在门帘和墙帷上,各种图案美观大方,线条清晰,色彩艳丽。
形式多样的芨芨草编不仅是叫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而且是毡房里阻挡蚊蝇进入和保持屋内空气流通的佳品。盛夏,牧民们常将毡房四周的毡子撩起来,这样使室内的空气流通,蚊蝇不致宜钻入,使人感到舒适欢畅。
芨芨草编结实耐用,可以成为牧民的传家宝,市场上无出售,是牧民们自产、自用的专利产品。
莞草编织技艺
草席是人类从树上居到洞穴居的家具之一。在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出土的战国墓砖,上有清楚的席纹,工整细致,显示东莞草席历史的悠久、工艺技术的高超;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的字样,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了王室的青睐;又据《宋起居注》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这说明在我国南北朝的`刘宋时期(420—479),东莞人已大量生产草席。
东莞的草织品可以分为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辫席类、草席类。,主要分布在东莞厚街镇、道滘镇、虎门镇、莞城、望牛墩等五个镇区,尤以厚街镇草席为主要产区。这些地区,优质莞草、草织品产量高,出口很畅销。在上世纪80年代前,在广东出口产品中,东莞草织品不逊于蚕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莞草编织品以生产床席和地席的草席类为主,在东莞草织史上,曾经以厚街涌口村的五昌生产的街市席(即床席)久负盛名。因此,以草席编织工艺为例,其一般工序包括:挑草(挑水草)、染水草、晾晒、行绠、晾晒、剪席、拍席、捅(统)席九部分。以芥黄席为例,其制法是:先把水草挑净(除焦尾,去幼小),水浸一昼夜,脱胶晒干,精选德国进口芥黄粉染色,后用粗麻绠织成。其特点是经过染色等加工后,在阴雨天无发霉,耐用不褪色。因芥黄席制作精良,花样新颖,中外有名。因芥黄席制作精良,花样新颖,深受人民的喜爱,买两张皇后席作为结婚嫁娶的必备物品成为了当地人的重要风俗。
解放以来,道滘是草织主要镇区之一,草织品有草篮、草盒、提花席、方席、蒲团席等品种。但自1979年开始,原材料短缺价格上升,造成草织行业走下坡路。1983年起,东莞推行引淡驱咸,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又因国际水草市场滞销,草席行业逐渐消失。后来塑料制品的发展完全取代了原来草织产品的市场,东莞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被逼停产。
小小草编从传统手工业向工业社会“看齐”
“水稻是米缸,草帽是钱庄”。
这曾经关于草帽的定义如今越来越丰满了,小小草帽开始从传统的手工业向工业社会的前进方向“看齐”、“再看齐”。
40岁的岑凯从小看着母亲编草帽赚工钱,明白了一个道理:家家户户悄无声息的传统手工编织业,与机器轰鸣的现代工业相比,“身子骨”还是不够强、不够壮。“以前母亲们赚的是微弱的手工费,几块钱一顶的半成品卖给外商,外商只要稍加装饰包装,转手就是上百元。”
瞧明白了中间的“门道”, 岑凯办起了自家的草帽公司,从进料到设计、从手工工人到包装全部拿下。
“草帽的原料费并不高,重要的是设计。”岑凯动起了脑筋,把每年的国际流行元素引入草帽编织,让草帽也时尚起来。
走进岑凯的草帽公司,地上堆满了这一季的新品,一款纯白色的“草帽”特别引人注目,它由纯白的草皮编织而成,织法是普通织毛衣的平针样式,帽沿上还戴着一朵“波西米亚”风情的大花朵,别有风情。
“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乍看像由白色的草编织而成,不明真相的人还会常常‘追究’这质地柔软而细腻的草是什么品种?其实这是由纸质材料仿制而成。”岑凯说,用纸草编草帽是因为纸草不容易断,编织起来很方便,又不像真草那样粗细大小不一,更精致。
长河镇的草帽确实变样了。昔日单一的席草、金丝草已不在话下,现在溪草、南特草、龙须草、玉米皮、麦秆草、狼牙草、纸草等20余种各种特质的草,都能拿来编草帽,甚至棉、涤、丝绸等都能仿制成草条。
“各种材料强度、韧度都不一样,发挥所长,就能编出多种样式的草帽,以后,我们还会开发更多的材质。”岑凯的“草帽王国”平均年产量达到2000万元,最多的时候做到5600万元。
长河镇像这样的新一代草帽人不在少数,全镇草编企业11家,产量6000千万顶,产品销售超亿元,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在这些“草帽王国”背后,更多支撑起长河草帽的普通人似乎也察觉到了变化。
“工艺改进太快,花样太多,我都有点不自信了。”50多岁的罗杏娣编了大半辈子的草帽,她发现这几年草帽的样式越来越多了,咸草镂空花帽、麦秆伴花帽、麻质休闲帽、休闲蘑边帽、拉菲草帽等等,就连她这个公认的“能手”,也不得不重新努力学习新的编织方法。粗粗估算,目前在草帽上运用的编织方法有3000多种,比如,传统方法是秆为原料编辫子,如今多了以布、线、纸编辫子的草编织法。
“编法复杂了,价格也上去了,编一顶花色最复杂的草帽能赚40元,一年下来,一般妇女都能赚个一两万。”在罗杏娣的眼里,一切正在慢慢“回复”到草帽的鼎盛期,那是春来草编“发新枝”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