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后,现代建筑渐渐成熟定型,标新立异的艺术本性再次抬头,国际式风格的单调枯燥使人厌倦,返朴归真成为建筑界的一大潮流。随着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人们重新注重于情感生活。在这种风敢笼罩下,各地带有浓郁乡土芬芳的传统民居受到愈来愈大的关心。在欧美,大家频频回首“无建筑师的”建筑时代;在中国,趣味中心转向苏皖渐的青瓦粉墙、云贵的轻捷干栏、华北的四合院以及广大丘陵和高原地区的各类生土建筑。与此同时,随着国际性能源危机的出现,地区性传统建筑,特别是一土建筑良好的节能效果得到普遍赞赏。正是在这种情形中,客家土楼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史学工作者日益热烈的注意。人们发现,除了功能完善以外,更有那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朴实无华、而壮丽非凡的形象。一、客家土楼的类型与特性生土,是人类文明初期干燥地区普遍采用的天然建筑材料。在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这4大古文明摇篮里,石器人建造过各种各样的生土建筑。毫无疑问,在石器及其以后的铜器时代,生土极好地满足了经济,适用这两个基本的建筑要求。随着铁工具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生土因其在耐久和美观的两方面的弱点而渐渐被木、石材料所取代。这种趋势在那些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但在不少封闭落后、生产滞缓地区,情形有所不同,那里的居民无法受惠于文明世界的成果,不能抛弃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据估计,直至今天,全球总人口中的大约四分之三仍将生土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他们主要分布在亚、非和南美等发展中国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客家土楼同今日留存的那些原始建筑大不相同,它们绝非全面落后的反映。在土楼发生发展时期的客家人居住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水准不低于同世界的任何其他地区。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这里也要明了,虽然土楼一词可以指以生土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2层以上的房屋,但我们着重研究的对象不是那些广泛分布在黄土丘陵地区的一般性小型简易的生土楼房,而是集中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那种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物。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概括分类,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分析起来,客家土楼建筑具有下列5种优越性:1、充分的经济性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转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呵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物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军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