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说集。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方”, 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①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南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罪恶和腐朽。因此,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中夹杂着极度厌恶之感。
而今,福克纳已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试验小说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等人一起,大胆运用新的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受弗洛伊德等人影响,他在作品种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此外,福克纳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精神。他的小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扭曲与异化的问题。一般认为他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是美国哥特小说的一大杰作。”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既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以及写作技巧在当时社会都是的独一无二的。
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爱米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可否认,福克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觑。如《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管家迪尔西,《八月之光》中的莉娜•格洛夫等,她们善良﹑活泼,体现了人性传统的美德。通过作品,福克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南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而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爱米丽。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与欣赏。在小说中,爱米丽的抗争最终被社会镇压,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探求自我身份认同却最终失败的悲惨命运。
在男权社会,女性一般都是被忽视的对象,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的边缘化人物。纵观整个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是一部男性的历史。文学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女性形象都被男性压迫。她们没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她们所能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男性社会对她们的施舍。在这部小说中,爱米丽恰是处在这种境况中。
在家中,作为家庭中统治者的父亲始终控制着爱米丽,始终恪守着传统的教条。为了保持爱米丽的忠贞纯洁,他赶走了所有爱米丽的追求者。父女二人生活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维系着整个家庭,控制着每个人。在父亲眼中,爱米丽仅仅是他的个人物品,他可以控制她的所有行为,包括爱情和婚姻。爱米丽被剥夺了一切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利。 在此,我们可以把爱米丽的生活看作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男权社会中她始终是笼中之鸟﹑父亲的物品。事实上,即便父亲死后,爱米丽还是被控制的,父亲的言行始终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中,父亲的影响始终存在。当爱米丽遇到了荷默,小镇上居民不断表达对她的同情与不满,认为卑贱的北方佬配不上纯洁的爱米丽。表面上他们是为了保持爱米丽的贞操,实际上他们需要的只是精神支柱,即所谓的父权社会下传统的道德观。但此时爱米丽认定荷默是可以陪伴她一生并与之建立美满家庭的那个人,从而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身无分文仅靠出卖劳动力领取日薪过活的北方佬。即便身份悬殊,她仍然愿意与他共度后半生。但是,荷默却更喜欢男人,据说他曾经跟一个年轻男人在麋鹿酒吧喝酒。所以当得知荷默准备离开小镇时,爱米丽用砒霜毒害了他。小说中, 作者在描写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直接陈述爱米丽的内心煎熬,而是通过小镇居民的眼睛告诉读者她是多么痛苦。“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出现在小镇的街道上” “当我们再次见到爱米丽小姐时,她变胖了,而且头发变成了银灰色.”
小说中大量细节都展示了荷默的离开对爱米丽造成的痛苦,但这些叙述并未超出读者的想象。直到小说结尾处,读者才从梦中惊醒—是爱米丽毒害了她的恋人。这样的结尾给了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比起一般的直接陈述,小说结尾恐怖式的处理给读者更大的心理冲击,这也达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纵观整部小说,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男权社会,爱米丽意图反抗只会最终失败。在小说中,爱米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她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生活状态,在父权制度统治下,女性的反抗是徒劳的。通过哥特式小说的形式,作者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的黑暗与丑陋并强烈谴责南方社会中非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这是造成女性反抗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部小说除了可以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爱米丽的悲惨一生外,它的价值还在于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社会的腐朽,因此我们从社会学解读一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福克纳笔下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真实的反映了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社会的变迁,通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即福克纳的“南方情节”。同时,作者运用现代写作技巧再现了他的主题,如农奴制,父权制社会,以及种族歧视等等。爱米丽生活在一个被压迫的社会,她忍受着来自父亲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与荷默相处时,二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小镇居民歧视这个北方佬。这一行为反映了南北方的不平等。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位伺候了爱米丽一生的老黑奴形象,这便引发读者关注美国南方农奴制问题。事实上,内战结束后农奴制就被废除,但爱米丽却始终雇佣黑人奴隶,这一点也反映了女主人公始终拒绝放弃过去社会中白人所拥有的优先权。爱米丽死后,这位老黑奴也神秘地失踪了,甚至作者在小说结尾也没有解释,这也说明了黑人地位的低下,社会种族歧视严重。
评论界对除了对小说的主题十分关注外,对其写作手法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一些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的叙事手法过于神秘晦涩。但正是这种写作手法凸显了小说的恐怖氛围,塑造了生动鲜活人物形象,从而有利于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南方社会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性的扭曲。《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故事几乎都是以“我们”展开讲述的。“我们”去为爱米丽送丧,“我们”看见爱米丽的大木屋被时光抹煞了原有的庄严,“我们”听说爱米丽年轻时候的荒.唐事情……这个“我们”努力想让自己的叙述更加客观,对镇子里居民大都以“妇女们”、“男人们”相称,然而文本中的“我们”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述者,“我们”是她的故事的见证人。“我们”眼中的故事并没有按照传统的逻辑顺序发展,而以福克纳最喜欢的意识流手法创作,即“我们”想到什么说什么。如果将各部分分开来重新组合的话,故事仍然完整。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整个故事充满悬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读者的心也悬了起来, 最后更被爱米丽奇怪的杀人行为震惊。这种特殊的的艺术技巧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在封建的美国南方社会,爱米丽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急切的希望得到爱却始终得不到,最终只能通过把爱人杀死才可以留住对方。这是一种扭曲的人性,也是心理学手法运用于文学创作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上我们分别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简要的分析了一下这部小说,除此之外,仍然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 例如:文体学角度,历史学角度以及神秘主义等等。所有这些分析策略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将杰斐逊时期美国的南方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情节并不复杂,却给读者留下深印象,成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写作技巧都使这部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使之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