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非常强调独立人格的塑造。在孟子眼里,最理想的“士”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些都是孟子所宣扬的独立人格。孟子主张理想人格的形成是人的内在伦理本性自然发挥的过程,因而他认为士人的独立品格也是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尤其是在战国动荡,礼乐崩坏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孟子以性善论为逻辑基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修养成为圣贤。此外,他还提倡深造自得,独立地寻求人生之道。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即人在自我修养的时候,要时刻端正自己的动机,时刻反省自身的不足。这样便是孟子所强调的士人应具有独立的品格以及独立品格培养的独立过程。
2.“士”的社会责任
我们前面也说道孟子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仅仅是独立人格的体现,更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在孟子看来,士人不应该只追求
自身品格的独立和高尚,力之所及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追求匡扶天下,教化万民。即所谓“内圣”与“外王”,具体来讲就是孟子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士人的社会责任,也是士人的历史使命,更是士人阶层产生以后其自身一直追求的价值实现。在孟子看来那便是匡扶天下,辅佐君主成就王图霸业。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具体的讲便是积极纠正君主的错误思想,督促、劝戒、鼓励、帮助君主走上仁义之道,从而“一正君而国定”。因而,孟子主张士人应该要“为帝王师”,当然这也是士人所影响君主的另一种方式,其终极目的依然是追求和谐的社会统治和安定的生活。我们知道孟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民本思想”,这在《孟子》一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其用意在于主张士阶层教导君主是为使其明白: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维系好这个根本,国家才会安定。
说到民,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开始,士阶层的一个重要职责的就是化民,就是从事教育,传播知识,宣扬文化。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唯有士人具有够强大的自觉意识,而民则不然。可同时,孟子又认为通过士人对民众的教再加之个体的勤奋修行,这种差距完全可以逐渐弥合。《尽心上》载:“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在孟子眼中君子教化之力竟会如此强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表达的正是此观点。对于教民,孟子代表士阶层首先引导人民:立志于善。
四、“士”精神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发
作为主要由知识分子在组成的士阶层,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六国之士,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曾经一度在历史上扮演着“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重要角色。但是,说到底士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依附于他人,借助于君主,这就决定了士阶层的历史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掌握在统治阶层统治者的手中。无数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秦始皇灭六国焚书坑儒;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八字方针到“打右派,批苏修”的十年内乱,知识分子既是繁荣时期的弄潮儿又是灾难时期的受害者。有学者坦言“自民-国以后再无大家”,诚然,
纵观近当代历史发展,中国知识分子既没有自己的归宿,也没有自我定位,更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他们依违于政治和学术,游移于传统和现代,摇摆于中国和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经常体现为中西价值的冲突”这其中有着历史的原因,也有着政治原因,当然还有着知识分子个人的原因。
孟子眼中的“士”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但理想与现实毕竟存在着差距。真正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又有几人。而荀子则更加直接的将“士”划分为“仰禄之士”和“正身之士”,认为“仰禄之士”一旦步入官场宦海,便无独立人格可言;只有那些不为名利所动的“正身之士”才称得上正人君子。此话不无偏颇,但也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功名利禄斫害士人心灵的残酷事实。再看当下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俨然成了一种职业,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得他们丧失了对家国天下的深刻关怀,削弱了他们社会公共问题的道德良知。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继续发扬孔孟的“士志于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传统,在新时代下应树立起自己的职业道德,即当他对公共问题发言时,不能以自己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需求,而是应该从知识的良知和理性出发"除此而外,还应对社会有着人文关怀,宇宙关切,继承“仁以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元侠《论孟子士的精神》
[2] 刘杨《<孟子>中的士与君子》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17.10
[3] 孙巧云《<论语> <孟子> <荀子>中“士”的形象的发展》 ,《邢台学院学报》 2017.03
[4] 万攀《<孟子>中士人阶层的独立性》 ,《绥化学院学报》 ,2017.06
孟子的传说故事
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休妻的故事
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
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
“别说了,我听明白了。”孟母问明了情况,大声斥责儿子说:“这分明是你无礼,不是你妻子无礼!”孟子有些茫然,他不服气。孟母接着解释说:“不是有这样几句俗话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管是进谁的门,都要事先敲一下门,或者大声地咳嗽一声,好叫人家知道有人来了。不能乘人不备,来个突然闯入。这是常人都懂得的礼貌规矩。可你倒好,到你妻子的燕私之处,进门前不敲门,不声不响地往里闯,见了你妻子蹲着,你得赶紧先退出去一会儿,你却还在看,这叫你妻子怎么办?这不正是你无礼吗?怎么能说是你妻子无礼呢?”
孟子没有想到,母亲恰恰从同一事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批评虽很尖锐,但是句句有根有据,于是孟子赶紧认错。
一暴十寒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
他又作了一个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