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学校体育,必须反映如下时代特征:健身性、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经济性、主体性、选择性、多样性、民族性、开放性。本文以以上内容为依据,较为全面地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响应我国“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提高教学效果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教学理论依据。 一、武术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和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而武术就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途径。
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应用措施硕士论文
第1篇: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才愿意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认真地听教师的讲解,学好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初中生的发展需要开展教学,这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途径。
一、做好课堂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在一上课的时候,讲课方式就毫无激情,只会照本宣科,缺乏新意,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也会觉得教师的教学单调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样后面的教学也很难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需要做好课堂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方式是有意思的,这样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可能在刚刚上课的时候,采取的热身运动,一般都是慢跑或者是原地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可能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还会觉得有趣,但是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可能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创新,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前导入,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表演花式篮球,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他们童年时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到体育课堂上,如踢毽子、跳皮筋等,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优化练习设计,突出多样化和趣味性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并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只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主要还是来自学生的练习,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将教师所教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在体育课堂上,不少教师所采取的练习方式都较为机械,比如说练习项目以考试的要求为准,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这种练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不利于他们兴趣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练习的时候,应当优化设计,可以采取多种练习方式,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学生感受到练习的趣味性。如,教师可以在练习的时候,引入一些小游戏或者是设置一些小比赛,如在进行篮球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互相比赛竞争,这样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采用激励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难以找出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一个班级里也难以找到两个相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身体素质等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十分热衷于体育学习,有的学生则较为反感体育学习,还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体育学习能力强,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体育接受能力也比较弱。
由于这样的一些情况,不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体育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班上的学生,如班级里某一位同学在训练的过程中取得了进步,教师应当及时提出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强烈,兴趣也能得到较好的激发。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学会对学生激励,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采取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也比较重,渴望接触新鲜事物。在教学时,教师如果长期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认为教师的教学枯燥无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体育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学会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不能被自己的思想所束缚,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认识到体育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总之,体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观,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2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体育课程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初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调重复,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等,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成为阻碍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笔者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校和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片面地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和升学率,要求学生和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他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他们不重视体育课程是因为体育课程在中高考中不占份额,对升学没有直接的影响,
他们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落后
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基本都是教师在教学一些简单的田径项目和各种体操,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使原本就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更让学生难以接受,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体育课时较少,教材老套,脱离学生的实际
新课改要求体育课时一星期有4~5节,但实际分配下来的体育课时基本都是一节或者两节,体育课程安排课时少,是限制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传统的体育教材较为陈旧,而且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一种方法和理论指导,缺乏技术的主要特征与关键的技术分析,远离实际,年级跨度大,教材容量太大,学生在上课时每个项目都要学一点。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会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体育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任务,学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科学的重视,将体育课程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通过增加体育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锻炼。学校要将重点放在更新体育教材,完善体育设施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体育锻炼的良好平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另外,学校要注意增加体育课时,给学生足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
2.丰富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教学内容的单一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体育教师要将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引入体育课程中,如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最为热衷的活动,将这些体育项目带到体育教学中,让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更
好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以完成当堂教学任务为目标,简单给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运动积极性的提高,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如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另外,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如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完善体育设施,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篇:新课改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带领来完成相应的任务,还有些教师就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对于缺乏一定自律性的学生是十分不可取的。要改变体育课堂上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进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一、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教师都十分倡导的教学原则,这对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有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体育训练任务,但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全部完成这些任务就会显得吃力,而且,同样的训练任务也不利于其他学生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训练与指导,从而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勇气与能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学习能力也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亲身示范、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在学生实践锻炼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尽量避免不规范的动作出现,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并且,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设计不同的体育运动目标,让学生不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使其在轻松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锻炼。
二、鼓励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学生只有自己参与体育运动,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与乐趣。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其更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在语文、数学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便能学会这些内容,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则要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地尝试实践,他们才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积极参与锻炼,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概括讲解了篮球运动的基本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直接进行篮球运动,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或者会采取不太恰当的方式进行合作,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总结,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弥补不足。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三、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寓教于乐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发展期,通过采用有趣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室外进行的体育课更有助于学生思维与身体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好玩的特点,为其设计相应的体育游戏。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接力跑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接力跑,最后计算小组的总用时。这样的游戏方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游戏,还可以让学生在跑步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释放。并且,学生竭尽全力地奔跑也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接力形式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寓教于乐,从而真正地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为其今后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4篇: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所提出的理念中就包括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实践的形式存在,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将正常的课程教学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呢?值得重点关注与探讨。
一、初中生心理素质现状以及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在提出有效的对策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目前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以及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初中生心理素质现状
心理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处于初中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压力、外界新鲜事物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初中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抑郁心理,就是初中生无法应付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其次是逆反心理,初中生对外界存在抗拒心理,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育还是家长的劝解都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最后是封闭心理,常常表现为不爱与人讲话,封闭自我,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以上都较为典型,当然也存在其他方面。
2.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相关素质,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两个面有机结合,不仅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的教学要求,而且在体育活动的帮助下,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
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如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利用竞赛的机制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
2.激励教育,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生的综合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高,难以较快地融入不同的环境中,这一特点会阻碍初中生的进步与发展。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体育教师有必要在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激励教育法,对学生的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磨炼,以此来达到加强的作用。具体来讲,比如在进行800米的长跑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时间,对于在规定时间内跑完的学生并且成绩前列或者是进步最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学生予以相应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营造比赛氛围,磨炼学生意志
心理素质在很多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奥运健将在比赛的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有再完善的技能也是无法得以正常地发挥,同时,假若初中生在考试过程中心理素质不佳,则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氛围,通过激烈的比赛,让学生置身于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以此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通过体育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5篇: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运动损伤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体育学习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辅,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人的精神活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动作操作不当或是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身体损伤,为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有碍体育运动的开展及普及。
一、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
1.直接原因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有: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较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点;等等。
2.诱因
一是学生对运动损伤认识不足,在课堂上看到一些安全隐患会认为“自己不会在此出现损伤”的学生出现身体损伤的可能性很高,此外,有的学生忽视动作的规范性和身体的承受能力,擅自增加运动强度,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二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在进行一些活动时没有控制好重心的位置,使身体与机械或器材发生碰撞,造成损伤;三是运动量过大,大学生身体素质差,若教师安排的体育运动负荷量大,就极易造成损伤;四是动作不规范或动作粗野,有的学生故意损伤他人,缺少道德教育,这是体育课上容易造成损伤的一个原因;五是天气恶劣,冻伤,中暑以及光线不良也容易造成损伤。
二、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及措施
1.正确认识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要做好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工作。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上出现运动损伤,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一些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在课上教授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内容,还要拓展其他的宣传渠道,为学生和一些教职员工传授保护措施,避免运动损伤出现。
2.合理安排教学量及运动负荷量
在体育课上,学生运动量过大就会造成运动损伤,适当的运动量既能锻炼身体,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项目要求,合理安排运动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3.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在进行热身运动前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准备:一是根据体育项目合理安排热身运动的动作和运动时间;二是学生仔细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是否能进行该体育活动;三是天气情况,天气恶劣不适合进行户外运动,需要安排室内运动等。在进行热身运动时要注意易受伤部位的运动,增加拉伸运动,提高肌肉的弹性,避免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
4.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在课上除了教授学生项目运动要领,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对“吃不消”的学生要求低一点,休息时间多一点;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充分发挥其身体优势。此外,活动量还与上课时间有关,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运动量要降低,因为学生处于空腹状态,剧烈运动容易出现体力不支、昏迷等情况。
5.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排除心理障碍
在体育课上,体育运动场所器材数量多,容易出现碰伤等,教师要会紧急处理伤口,学生还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教师对此类学生要进行开导,安抚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处理,用科学的办法进行预防。笔者提出增加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热身运动和合理安排运动量等措施,旨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试迷体育运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谈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学之一,是连接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乃至终身体育的一个关键所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为怎样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献计献策。
一、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二)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在上排球传垫球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会,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在尝试中动手、动脑,主动向老师提问,然后经过老师的引导、示范,使学生能领悟新的教学内容,能主动地去继续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在身体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
(二)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
(三)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
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四)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五)体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让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或担任各种竞赛的裁判工作。通过实践,丰富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六)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欣赏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各类专项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基本技术和战术要点及裁判法等。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体育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体育的未来,什么是体育的精神和宗旨,并崇尚体育道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现代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着眼于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作为中学的体育,应注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有效的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掌握如何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能否使学生快而准确地学会并掌握你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具体表现。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加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简单谈谈自己在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的教学新理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体育课的学习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发挥其主动地位性,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法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进度和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准备活动中,每节课有一组的体育值日小组长带做准备活动,这一组的每个同学带做一节徒手操,并要求后做的`学生不能重复前面学生做过的内容。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给大家带了一节自己掌握的准备活动,也给了其他同学以启发,从而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形成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教学应根据他们这一特点,把活动的安排和他们时期特性结合起来。比如说,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鼓励、引导学生探究新方法、新技术。
二,做好课前准备。
1、备教材,备教法
教材是一堂课的依据和内容,而组织教法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才能更好地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教学任务、对象,抓住教学关键,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要灵活,手段要多样,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现有的场地器材,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愉悦身心为前题,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加强自身修养,严以律已,为人师表;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讲解示范要准确无误;口令清晰宏亮;要精讲多练,给学生以完整美观的、正确的技术动作及概念。
2、备学生、备场地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易集中,容易被一些新的、优美的动作技术吸引,因此,教师应提高业务能力,注重力与美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理解动作的要领,有目的的去完成每个练习。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是备学生。要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1、低起点。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他们乐学,并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所谓低起点指对部分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放低要求,并适时的鼓励。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有学生不敢跳,可以放低高度,用橡皮精代替竹竿,还可以在下落的地方置一块海绵垫子,学生跳过了,不要忘了称赞他们“你真行,动作完成的不错。”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前抛实心球教学中,有学生就是不及格,于是我就把她们集中过来,分别叫两位好、差生出来投,叫她们自己比较,归纳。最后一起总结出只有一定的速度和高度才会有远度,球的空中路线是一条抛物线,而不是一条射线。问题解决了,前抛实心球的技术也提高了。又如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存在着重心高、身体不正、动作太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课前制定了一个运动处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问题一一归纳出来,再把如何纠正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运动处方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动作改进了,课堂效率提高了。
3、勤练习。由于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于是在平时的课中留有时间给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创,小组练习,小组展示、自我评价或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动作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练习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四,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学生是学心的主体,学习情绪是上好课的前提之一和基本条件之一。现代学生绝大多数怕吃苦受累,他们虽然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大都自我约束能力差。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克服与消除各种心里弱点及障碍,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及个性,达到创新目的。学习性趣浓厚、信心足、斗志高,从事各种体育锻炼能做到不怕苦、不怕累,学习自觉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五,加强安全教育,以保证教学效。
加强安全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的安全教育。特别是进行器械体育课的教学时,除安全教育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确保教学的安全。因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故此,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教育应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逐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整体参与,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体育教学最终所追求的目标。
343 浏览 3 回答
116 浏览 4 回答
342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104 浏览 2 回答
334 浏览 3 回答
163 浏览 2 回答
198 浏览 2 回答
190 浏览 2 回答
312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
248 浏览 6 回答
155 浏览 2 回答
194 浏览 2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