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们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划分,通常是以历史朝代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等几大部分。这种划分方法固然十分流行,但却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也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试图从思想内容或文体形式方面来划分,但又感到过于笼统,难以细分。因此,必须另僻蹊径,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才能有所发现。笔者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深切地体会到文学语言的嬗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于是,笔者依照文学语言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将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简要划分为以下四个重要的历史时代:1.滥觞时代。从传说中的苍颉造字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文学的萌芽与诞生期,其范围涵盖了先秦文学的全部内容。在这漫长的历史年代,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古老的象形文字,动人的神话传说与歌谣,以及灿若繁星的文学作品等,其中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以《春秋》、《左传》和《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老子》、《论语》和《庄子》为代表的诸子散文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正式诞生。它不仅在文体上呈现出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而且在语言上形成了足以供后世景仰垂范的文言语体,从此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先河。2.文言时代。从两汉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壮大的黄金时代。首先,在体裁上出现了辞赋、骈文、诗词和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文学式样,促进了古代文学向多元化的蓬勃发展。其次,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如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和李清照等,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第一流的语言大师,他们不仅直接继承了文言文的写作规范,并加以发扬光大,而且还勇于吸收当时的大众口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形成了以“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为标志的独特景观。尤其是唐宋诗词与散文,更是使文学语言达到了高度规范与经典化的程度,形成了后世难以企及与超越的巅峰。此外,当文言文学达到鼎盛之时,唐代的变文和宋代话本小说的出现,奠定了白话文学未来走向繁荣的基础,并为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3.文白时代。从元明清到近代,这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并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白话文学以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文坛上咤吒风云,大显身手。元曲以其口语化的特点和与唐诗宋词的精美典雅迥然有别的艺术韵味,昭示了中国诗歌创作流向的重大转变。《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白话戏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三言”、“二拍”等长短篇小说,共同构成了白话文学创作的辉煌历史。在白话文学突飞猛进、如火如荼之际,文言文学也并不示弱。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小说,秉承魏晋志怪、轶事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在四百余年白话文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如孤峰般巍然屹立潮头,笑傲江湖。更有桐城派散文的悄然崛起,重振古文雄风。文言白话如双峰并峙,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又一个黄金时代。4.白话时代。从五四运动至今,是白话文一统天下的时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是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致。早在清末民初,黄遵宪就提出了“语体改革”的设想,裘廷梁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倡导诗、文与小说“三界革命”和“新文体”,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随后在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等人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倡导“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向文言文发动了最猛烈的进攻。1920年,北洋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文言文,规定全国的学校一律使用白话文进行教学。从此,白话文以崭新的姿态登上文坛,成了唯一正式的书面语言。中国新文学在运用白话文写作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鲁迅、郭沫苦、徐志摩、沈从文和老舍等许多伟大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白话文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者: smile667788 2006-9-26 17:01 回复此发言--------------------------------------------------------------------------------2 从中国文学的语言变迁看当代文学的语体多元化 *转贴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充满了戏剧性。当白话文的先驱们在奋力摧毁文言,描绘“国语的文学”的灿烂前景时,恐怕根本就没有料到后来所出现的一切现实,并非象他们当初所设想的那样完美。由于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从而使文学最终沦为了政治的附庸与婢女,再加上对传统文学的彻底决裂与反叛,所以在白话文一统天下,经历了几度短暂的繁荣之后,其异化的本质也日益显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思潮向多元化的发展,当代文学创作更是江河日下,无可奈何地跌入了历史的低谷。因此,当代文学的变革势在必行,又一个“凤凰涅盘”的时代即将来临。那么,当代文学变革的突破口在何处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如当年新文学的发展是从语体变革开始一样,当代文学的突围也必须从这里着手。笔者近年来经过深刻的反省和思考,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首先提出了“打破白话垄断,倡导语体多元”的新主张,试图通过提倡文言文的复兴、白话文的分化、欧化文的独立和网话文的崛起等,彻底打破目前白话文和普通话写作垄断文坛的局面,从而推动中国文学的变革与发展。“语体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文言文的复兴文言是在先秦典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古汉语的书面语言,用它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文言文学。这种语体在产生之初,是和当时的口语十分接近的,甚至有些文言作品事实上就是口语的记录,如孔子及其弟子所编撰的《论语》等。然而,由于书面语言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不象口语那样活泼善变,因此在后来出现了口语与书面语相互分离的现象,即通常所谓的“言文分离”,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近现代白话文运动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言文合一”,建立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语文新体系。虽然这是对汉语书面语系的一次最彻底的改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消除口语和书面语,以及书面语内部不同语体之间的差异。瞿秋白所谓“书本上写的言语应当就是整理好的嘴里讲的言语”,①这种言文完全合一的理想化状态,迄今为止没有出现,恐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抹杀语言与文字的差异性而强求言文合一呢?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诗歌、散文主要用文言写作,戏剧、小说主要用白话写作,这两种语体可谓自成体系,各有千秋,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郑敏认为:“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文言文在语法之灵活、信息量之超常、文本间内容的异常丰富、隐语和感性形象的突出诸方面,都证明其是一种十分优越的语言形式。”②只要把文言诗歌与白话诗歌放在一起相比较,就会看到文言语体的巨大魅力。然而,上世纪初的白话先驱们却错误地将这两者对立起来,扬此抑彼,结果是白话一语独尊,文言则被打入冷宫。可是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当代的白话文学能够凭什么样的作家或作品,来证明自己的确比古代的文言文学更优秀、更伟大、更高明呢?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莫大的黑色幽默。既然如此,复兴文言创作,重振古文雄风,也就势在必行了。文言复兴的意义十分重大,既有利于丰富文学创作的语言形式,促进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也有利于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弘扬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还可以促进诗、词、曲、赋、骈文等优美典雅的文体的回归,因为它们大多是以文言为主要语体的。当然,笔者倡导文言复兴,并不是要用文言文来取代白话文,也不是象明朝前七子所主张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那样,模拟照搬,生吞活剥,而是要使文言文在现代汉语写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又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创新包括思想主题新、内容材料新、语言词汇新和表达方式新等,从而最终创造出一种既符合传统规范,又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全新的语言体式,促进现代语文与文学创作的发展。作者: smile667788 2006-9-26 17:01 回复此发言--------------------------------------------------------------------------------3 从中国文学的语言变迁看当代文学的语体多元化 *转贴文言复兴不仅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切实的可行性。由于白话文本身就脱胎于文言文,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留有文言文的深刻印记,再加上有无数优美的文言作品可资借鉴,因此,从白话过渡到文言写作并非难事。例如在2001年高考时,一个中学生以文言写作的《赤兔之死》被评为满分,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这说明文言写作并非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严复、林纾翻译的文言作品和辜鸿铭、钱穆、钱钟书等人撰写的文言著述倍受推崇,金庸、梁羽生等文白交杂的武侠小说受到普遍欢迎,也可证明这一点。目前,在海外和台港澳地区依然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的文言作品,广大海内外华人以及专家、学者等也经常用文言撰写文章,甚至还有不少青少年学生也喜欢文言“模仿秀”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文言复兴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必将会迅猛发展成燎原之势,而现在正是为复兴文言而振臂高呼之时了。2.白话文的分化清末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根本目标,就是打倒“言文分离”的文言文,倡导“言文合一”的白话文。那么,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白话文呢?白话先驱们的思考与提法也各不相同。胡适把白话的特点归纳为三条,即是“说白”、“清白”、“黑白”之“白”,进而提出规定一种“标准国语”,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主张。钱玄同认为:“制定国语,自然应该折衷于白话文言之间……”③傅斯年则主张:“采用各地语言,制成标准之国语”,④甚至是“欧化的国语”。周作人在《理想的国语》中说:“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和成语,而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和外来语,组织适宜,具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⑤这些提法乍看起来都是各有道理的,但实质上却仍然过于笼统与含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笔者通过对上世纪白话写作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在所谓“白话文”的共同称谓之下,其内部的语言形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差异。例如,曾经受到胡适热情赞扬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就属于方言文学。朦胧诗、现代派与后现代派那样的作品,应该是欧化文学。冰心、李金发、废名和俞平伯等人广泛运用文言词汇写作,从而使作品呈现出“白话文言化”的特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故此,笔者认为,现代白话文完全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大众化的白话文,即普通话写作;二是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地方话为特征的方言化写作;三是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即口语化写作;四是受西方语言影响的欧化语,即欧化文写作。从现在白话文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独霸文坛,形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话语霸权,而方言化、口语化和欧化文的写作,一直处于边缘化与被忽视的地位,其实这是极不公平的。笔者提出白话文的细分与定位,就是要彻底打破普通话的话语霸权,使方言、口语和欧化语的写作等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文学语言“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与确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现当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就可清楚地看到白话诗内部的分化与差异。早在“五四”时期,胡适提倡方言俗语入诗,后来却遭到了众口一词的否定,许多人主张用“雅言”写诗。在经历了“方言”和“雅言”的轮番交替之后,诗歌却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大概是当初的批评者所未曾预料到的。当代诗人于坚把新诗的语言划分为两个向度,即普遍话写作和口语化写作。他认为:“普通话把汉语的某一部分变硬了,而汉语的柔软的一面却通过口语得以保持。”普通话“使汉语成为更利于集中、鼓舞、号召大众,塑造新人和时代英雄,升华事物的‘社会方言’”,而“汉语的更丰富的可能性,例如它作为诗歌的非抒情方面、非隐喻方面,坚持从常识和经验的角度,非意识形态和形而上的而是生命的、存在的角度方面,”只有在口语写作中才得以保存。因为口语写作软化了“变得坚硬好斗和越来越不适于表现日常人生的现时性、当下性、庸常、柔软、具体、琐屑的现代汉语,恢复了汉语与事物和常识之间的关系。口语写作丰富了汉语的质感,但它重现具有幽默、轻松、人间化的和能指事物的成分。”⑥这一论述也许有点以偏概全,但却明确地说明了普通话与口语化写作的客观存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虽然我们有时很难将普通话、方言化、口语化与欧化语的写作截然分开,但它们之间在形式与风格上的差异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以断言,白话文的进一步分化定型,方言化、口语化和欧化语写作的迅速崛起,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作者: smile667788 2006-9-26 17:01 回复此发言--------------------------------------------------------------------------------4 从中国文学的语言变迁看当代文学的语体多元化 *转贴3.欧化文的独立欧化文,或称欧话文,主要是指直接借鉴与摹仿外国文学的语言形式而创作的一类文艺作品,如朦胧诗、现代派与后现代派文学,以及翻译文学等。如果把这种欧化文同传统的白话文,包括普通话、方言化、口语化写作等相比较,我们就会看到,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在文本结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巨大的差异。欧化文的出现,无疑是现代白话文发展转型的必然产物。早在白话文创立之初,由于异常的干枯、贫血,于是为了弥补词汇、语法的不足,白话文的先驱者就大量地吸收借鉴西方的词汇、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法,从而创造出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正如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所说:“我们不特觉得现在使用的白话异常干枯,并且觉得他异常的贫——就是字太少了,补救这条缺陷,须得随时造词,所造的词多半是现代生活里边的事物;这事物差不多全是西洋出产;因而我们造这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的意味。”甚至 “直用西洋人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一切修词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现在的国语,欧化的国语,因而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⑦傅斯年的这一论断,不仅深刻说明了欧化文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而且还对现当代文学语言的嬗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深远的影响。除了在文学创作方面主动吸收外来词汇、句法与表达方式,形成具有欧化特色的风格之外,近现代时期大量翻译文学的涌现,也有力地推动了欧化文的形成与发展。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的翻译家,使用文言语体翻译西方名著,虽然影响巨大,但也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他们认为,以旧形式表达新思想不能做到“等值”转换,缺乏准确性与精密性,往往谬误极多,甚至“失真”。于是,鲁迅便主张“直译”或“硬译”,倡导“宁信而不顺”。后来,随着外文翻译越来越多,白话文的欧化现象自然就日趋严重,欧化的白话文本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欧化倾向,历来颇受争议。有人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人以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为由,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这种欧化倾向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还不断地花样翻新。例如,新时期文学中先后出现的朦胧诗、现代派和后现代的作品,即是这种欧化语体的重要表现。对于这种欧化语体的发展及其演变,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加以对待,任何漠视和片面否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既然白话文的欧化和欧化的白话文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对现代汉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正面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完全肯定它的存在价值,并且努力使之从现代白话文中独立出来,彻底摆脱其从属地位和尴尬的处境,从而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体式,即地地道道的欧化文。这样不仅是对“五四”以来,汉语欧化现象的充分肯定,而且还可以为许多别开生面、另有韵味的欧化作品,争取到合理合法的地位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其不再被目为现代汉语的污染物而得以健康发展,同时还能使许多诗人和作家的艺术创作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4.网话文的崛起网话文也可称为网语文,它是在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本形式。网络语言是计算机与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现代科技所衍生的语言之花。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写作,在网络论坛BBS上发帖或上网聊天时,为了追求输入的方便与快捷,于是大量使用计算机健盘上的英文字母和数字,以及计算机内部储存的各种图形符号,同时还对现有的字词、句法加以改造重构,对原有词汇赋予新的含义等,从而最终造就了一种由汉字、数字、外文、符号、图形以及音乐等所构成的超文本系统。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新语体,具有新颖性、便捷性、形象性和幽默性等特点,因而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厚爱,并且出现了向大众传媒和社会用语转移与扩散的新趋势。这种以网络语言为基础所形成的网话文,不仅在词汇、语法上与传统意义的白话文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在传播方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纸质文本变成了电子文本。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网话语体已经大量出现在网络文学、游戏文学之中,显现出一种全新的风貌。有专家预言说,网语必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语言,并代表着未来汉语的发展方向。由此可以预见,网语文学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迅速崛起,成为当代文学中一股势不可挡的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作者: smile667788 2006-9-26 17:01 回复此发言--------------------------------------------------------------------------------5 从中国文学的语言变迁看当代文学的语体多元化 *转贴综上所述,笔者所首倡的“语体多元化”的理论,就是通过文言文的复兴、白话文的分化、欧化文的独立和网话文的崛起等,最终彻底打破白话文的语言垄断和普通话的话语霸权,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呈现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局面,这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对上个世纪新文学发展的肯定与延续,更是开启了中国语文走向未来的新里程。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用各种不同的语体形式来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应该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固然要考虑到普通读者的接受能力,但同时也必须满足多种层次读者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一元化”、“一语化”的文学观念,建立现代的新型的“多元化”、“多语化”的理论体系,从而最终实现对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等所倡导的白话文理论的彻底超越,真正实现中国文学向现代化的伟大变革。笔者深信,依照中国文学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当代文学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第五大历史时代,即以现代白话文为主体,文言文、欧化文、方言与口语化写作共同发展的多语化时代。这将是一个思想之花自由绽放,文学体裁层出不穷,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新世纪。让我们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文学语体多语化时代的来临!参考文献①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瞿秋白文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638页。②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25页。③钱玄同:《尝试集序》,《新青年》第4卷2号。④傅斯年:《建设的文学革命》,《新青年》第4卷4号。⑤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夜读的境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版,第779页。⑥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诗探索》1998年第1期。⑦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版,第232页。说明:本文发表于《求索》2005年第1期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态,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以说现代性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方面促进了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对文学艺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1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定义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在文学领域中,有很多学者认为,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审美的现代性的体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存在。严格的讲,文学现代性是很难定义的,总的来说,文学现代性是一个系统,具有审美、启蒙等功能,而文学现代性的中心则是审美现代性。
2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2.1审美现代性有悖论性:
对于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是有一定差异的,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不仅考察了科学方面现代性,还从主题、审美观、言语、个人等方面考察了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是集中国人情感、梦想、生活追求、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存在。在审美现代性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审美现代性有一面很容易就消失了,而另一面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要通过艺术处理手段留住审美现代性容易消失的一面,从而将其变成永恒的话题,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下,传统艺术中的灵气逐渐消失,可见审美现代性是具备两面性的,它不仅能促进新审美观念的产生,还会对传统艺术审美造成打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中,存在着经验世界具体性和现代经验零碎性的特征,由于世界是由碎片组成的,因此,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碎片在文学中的地位,通过碎片的重组来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
2.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两难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进程又有很大的差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而言,不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的发展成果,还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中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主要差别在于:(1)语境不同,西方的现当代文学现代性是对古典文学的反抗,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要在反传统中凸显民族特性,还会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防范现代性存在的陷阱。(2)文学表现形式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其现代性是传统理性推翻后的直接体现,是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世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生存与现实和传统的夹缝中,具有文学艺术的探索性、先进性,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民族精神面貌。(3)内在机制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由于存在的流派比较多,虽然矛盾重重,但是西方现当代文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资本主义进程出发,对人的精神异化进行分析,寻求人类最好的归属;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集体为主,社会现代化、民族独立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终归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当代文学虽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并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陷入既反对中国传统,有对西方的现代性产生质疑的两难境界。
2.3文学现代性体现的怨恨情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在排斥着现代性,在肯定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矛盾的看待它的落后性,我国现当代知识者不得不面对现当代文学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局面,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审美体验归结为“怨恨”。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这种怨恨紧密相连。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不是自身发展的产物,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现代化与传统冲突的怨恨,也体现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怨恨。
2.4文学现代性的转型:
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是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始的,从实际创作看,鲁迅是从精神感受、文学观念等方面来体现文学现代的。此外茅盾在《蚀》中,通过知识青年的情绪感受来体现文学现代性,在《子夜》中,通过火车、轮船、烟囱来体现出主人公对“现代”的向往。在胡适、鲁迅、茅盾等作家的带领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逐渐发生了转型,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向了“现代性”的高潮,也逐步去除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弊端。
3总结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产生于西方现代性的压迫,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存在两难性,并且有一定的怨恨情结,同时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性中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探讨[J].才智,2015(01):325-326.
[2]李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探讨[J].文艺生活旬刊,2015(04):9-10.
[3]郭剑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评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J].浙江社会科学,2010(03):120-122.
【摘要】自从有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分,近两千年以来,两者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怎样的现状?中国古代的文学资源又该如何继续发展,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对此本文主要从这三点着手分析,以此促进我国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以及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近代社会发展以来,文化的发展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变迁,在现代和传统的交界之下,国内外相融合的发展中,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在古代文学资源的影响下是如何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呢?这种进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种标准为依据的呢?同时应该如何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把握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呢?传统价值观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的语境局势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在坚船利炮的协助之下打开了我国国家的大门,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与西方技术发展先进之间的差距,深有感触的文学人士开始将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壮我国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战中来,一场场关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铺天盖地的袭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带有一定的仓促性,将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打入了深渊,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文学革命,自1917年开始在我国拉开了帷幕,带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蕴含伤痕的各类文学著作,九叶诗派等等,到当前各类穿越小说、都市言情的泛滥,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学好似给人一种繁荣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细探究来看,这种繁荣的背后,所谓的文学大都不过是浮夸的、虚无的,并且在国外西方世界的影响之下,关于民族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处于瓶颈状态。
2.文学“断裂层”。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发展史,还没有哪一本比得上《红楼梦》的小说,也没有一首能够和唐诗三百首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非只是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产生的尴尬,在面对世界经典文学时候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之感。但是作为一门独具感性气息的学科,文学不仅应该有着现代社会的影迹,同时还不能脱离历史母体。纵观现代看似发展繁荣的文学界,和古代文学有联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编著的《屈原》、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宋之问的《武则天》,等等,可以说与历史有关的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对古代文学的观望,使得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出现了裂痕,就现代文学来说,古代文学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势必会腐朽没落。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上述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语境出现了裂痕,也就是所谓的断裂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缺少了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文学资源的匮乏吗?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编写人员。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多么的深厚和丰富。
1.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为后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古代文学和历史文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啊,先秦名著就有《诗经》、《庄子》和《周易》;东汉和西汉时期,出现了拥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史记》;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更是如泛滥之江河,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唐宋时期的“诗仙”、“诗圣”、“诗鬼”所写诗篇千古流传,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诗词文人独领时代潮流;元代的杂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厢曲》、《牡丹亭》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明清时期,古代文学更是走上巅峰之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爱情、诗词歌赋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更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除了这些,各类民歌、史记也不甘落后,壮观了古代文学。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说起文学资源的文化传承,我们不得不感到羞愧,在传承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主动积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克服两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将想当然的这种想法克服掉,在当前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去改变文学资源的发展,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演变。但是这种想当然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是应该站在真实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传承和接受。第二应该站在多种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解读,历史的久远和文学资源的丰富这两大特点使得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对此就必须要求工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单一的角度去褒贬历史人物和事实,应该做到客观性和广义性的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文学也必须紧随其根,而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尽管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为了弘扬现代性,而企图将古代文学抛离出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这一丰富的源泉的,如当代以人为本的意识离不开古代文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审美离不开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诗歌更是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的思想。因此当前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发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潜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自我发展。在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无非就是做到返璞归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如此才能使得心灵获得慰藉。因此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学资源为根本和指引,现代文学是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如果不能将现代文学的语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学也是不能有效发挥出其资源力量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和古代文学资源的挖掘,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现代文学是在我国发生了历史变化之后,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对外国文学所接受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其在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的时候所运用的现代语言,而且对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体裁。另外在各类表现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写手段都给予了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和世界文学潮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精神层面来看,不管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古代文学的精神注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所体现的主要是精神文学的层次,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而现代文学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论,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学思想。第二、在现代文学的内涵中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学意识是个性主义或者人道主义,这种因素是古代文学中所不具有的,它们是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解放最终都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解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学中是不常见的。第三,古代文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符号的文学形式,而现代文学则是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白话文这一语言符号虽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使得现代文学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而小说和戏曲则是处于边缘发展的形式;而到了现代,小说则成为了主流发展形式,诗歌和散文则处于了边缘发展。结语:纵观上述,我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学资源,需要被充分解读和挖掘,二者之间要想得到永恒发展就必须不断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的发展,有效实现我国文学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发.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沉思[J].东岳论丛.2010(01).
才五分,兄弟你真是抠sir
211 浏览 3 回答
212 浏览 2 回答
340 浏览 2 回答
153 浏览 5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5 回答
242 浏览 4 回答
204 浏览 2 回答
288 浏览 3 回答
307 浏览 2 回答
104 浏览 3 回答
102 浏览 3 回答
183 浏览 2 回答
157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