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2、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3、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先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5、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
书 名 编 著 者 出 版 社 版别 中国文学史 中国科学院史文学研究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中国古代文学 于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0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著 中州书画社 1982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 1981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诗集传 [南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中华书局 诗经今注 高享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楚辞补注 [南宋]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 1957 楚辞集注 [南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文选 [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 1977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2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 1961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3 左传译文 沈玉成译 中华书局 1981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玉台新咏 [陈]徐陵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 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1964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1959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汉书 [东汉]班固著 中华书局 1959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陶渊明集校笺 [东晋]陶渊明著 龚斌校笺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6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庾子山集注 [清]倪蟠注 中华书局 1980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 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 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诗品注 陈延杰注 作家出版社 1961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 1960 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 1975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 1982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 1963 郭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全唐五代小说 李时人编校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 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 1975 陈子昂集 [唐]陈子昂著 中华书局 1960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注 中华书局 1961 李太白全集 [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 1979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 1979 杜甫传 冯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 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 1962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 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柳河东集 [唐]柳宗元著 中华书局 1961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琦等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词 综 [清]朱彝尊、 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 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宋诗抄 [清]吴之振等编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欧阳永叔集 [北宋]欧阳修著 商务印书馆 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 1962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 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宋史 [元]脱脱等著 中华书局 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 196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 元老著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 1982 梦粱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 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活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 古代白话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0 古今小说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拍案惊奇 [明]凌氵蒙 初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水浒后传 [清]陈忱著 作家出版社 1956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著 古籍出版社 1980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著 人民史学出版社 1959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孽海花 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 录鬼簿 [元]钟嗣成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元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 1957 明代传奇全目 傅惜华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明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 1958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李渔全集〉〉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元曲选 [明]臧懋循编 中华书局 1958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 中华书局 1959 元人杂剧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0 元散曲选注 王委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1 盛明杂剧 [明]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六十种曲 [明]毛晋编 中华书局 1958 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董解元西厢记 [金]董解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清忠谱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 1955 一捧雪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 1955 长生殿 [清]洪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等编 中华书局 1973 清诗选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明文在 [清]薛熙编选 光绪江苏书局刻本 清文汇 沈粹芬、黄人等编 上海国学扶轮社本 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笺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二、参考书目 文史述林 高亨著 中华书局 1980 先秦文学论集 胡念贻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中国神话通论 袁珂著 巴蜀书社 1993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诗经学史 洪湛侯著 中华书局 2002 屈原与楚辞 姜亮夫姜昆武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屈原论稿 聂石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先秦辞赋原论 姜书阁著 齐鲁书社 1983 赋史 马积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 1983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 1958 汉魏六朝诗讲录 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诗十九首解 张庚解《艺海珠尘》本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魏晋风度研究 马良怀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魏晋思想论 刘大杰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 1996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2000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杜晓勤著 北京出版社 2001 唐诗大辞典 周勋初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李白诗论丛 詹瑛著 作家出版社 1957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白居易年谱 朱金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大历诗人研究 蒋寅著 中华书局 1995 全宋诗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宋代文学通论 王水照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史论 王兆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唐宋词风格论 杨海明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宋词散论、词学论稿 詹安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灵溪词说 缪钺、叶嘉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南宋词研究 王伟勇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7 中国词学批评史 方志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 祝尚书著 巴蜀书社 1995 唐宋诗之争概述 齐治平著 岳麓书社 1983 宋代文学研究 张毅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1 东坡诗论丛 苏轼研究学会编 齐鲁书社 1983 东坡文论丛 苏轼研究学会编 四川文艺 1986 江西诗派研究 莫砺锋著 齐鲁书社 1986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著 中华书局 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东方出版社 1963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编 作家出版社 1957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二集 作家出版社编 作家出版社 1959 吴梅戏曲论文集 王为民编 中国戏曲出版社 1983 五大名剧论 董每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 宁宗一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元明清戏曲戏曲探索 徐扶明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中国古代戏曲论文集 王季思著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中国戏曲文学史 许金榜著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关汉卿研究论文集 古典文学出版社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元杂剧论集 李修生等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元代杂剧艺术 徐扶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元曲百科辞典 袁世硕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元杂剧史稿 李春祥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五大名剧评述 孙逊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五大小说评述 李厚基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明清传奇史 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琵琶记》讨论专刊 《剧本月刊》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江西文艺研究所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李渔研究 黄强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洪升与《长生殿》研究 孟繁树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汤显祖传 黄文锡关凤雏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长生殿》讨论集 中山大学中文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散曲通论 羊春秋著 岳麓书社 1992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夏志清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
童鞋真巧,偶也是考这个专业滴~~~北大中文系都是米有参考书滴,八过有考上滴前辈提供的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理清章节脉络,注意对主要作家的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考点较少,不常出题。《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精读。不能放过每一句,包括章节后的注释。《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 南开大学出版社 精读。理清章节脉络,注意对作家的评价和课后思考题。《欧洲文学史》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虽然很全面,但篇幅较庞大,适宜查阅。《东方文学史通论》 王向远 上海文艺出版社 选读日本、朝鲜、越南文学部分。《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注意比较文学流派发展和学科内部基本理论概念的定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乐黛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不直接出题,但为基础。《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胡经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了解每一个文艺思潮观点。《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 上海译文出版社 精读。注意选段前的简介。《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张少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读。知识点琐碎,要反复地看。《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一起努力吧,复习加油~~~
去九九书城网看吧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1956年梁守槃(40岁),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为首批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初始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荣誉。获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中国一糸列导弹从梁守槃开始。他不是两弹一星成员,但他是两弹一星的奠基者。破除万难为航天事业初创奠定基础,一生共获两次一等功勋,纯金功勋,闪闪发光,可见他在导弹和航天居功厥伟。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中国将8个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沈元参加组建工作并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在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卓越建树。在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办学方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及实验条件建设、科研教学组织领导以及计算机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预见到宇航事业和火箭、导弹工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一整套新专业,这些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北航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中型超声速风洞,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轻型旅客机、探空火箭、无人驾驶飞机等型号的研制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其间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他是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老师。6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获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荣誉奖,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获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北航高等理工学院也叫“沈元荣誉学院。北航最高荣誉奖叫“沈元奖章”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在中国极度需要科普的时候,为中国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对祖国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为了记念他的功绩,把国际上的一颗星命名为高鲁星。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高鲁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大成,对当时中国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识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可见他在国际天文学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在医学院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增设病理、物证、人证、化验等研究室,添设所用的仪器设备,为培养法医人才、接受检案和法医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他编审法医学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医检验人才。他为医本科学生或者将从事司、检、法工作的学生上法医课时,编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医学教材。如《医师用简明法医学》、《法官用法医学讲义》、《犯罪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他主要论文有“二十年来法医学之进步”、“最近法医学界鉴定法之进步”、“疑案鉴定实例”、“法医学史”等40多篇,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北平医刊》、《法医月刊》等杂志上。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同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旋即转习物理。1927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应聘为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1935年9月,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获得美国的“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荣誉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电机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弃高薪厚禄,回国报效中国。他以非凡学识、才智,高尚修养为中国教育贡献巨大。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中国物理学开拓者,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双奠基人。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生物化学界一代巨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并且是我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并获比利时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最早派出学农的留学生之一。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应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到北京中央观象台任技正、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还在参谋总部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气象学。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陈俊武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陈俊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攻坚克难,急国家之所急;矢志创新,与国家共奋进,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陈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陈俊武的典型事迹树立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典范。新时代奋斗者都应像陈俊武那样,以关爱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用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为中国开创了石油炼制、煤化工领域的多个世界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时代楷模”荣誉奖。最美奋斗者奖。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把石油科学带到中国,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在应用的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进展和突破。“页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求以页岩油为原料,制取优质油(包括机油)的途径。开展硅酸铝裂化催化剂的研究,为石油和催化科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一个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巨人,他才是那个真正改变国家之一的人物,填补了中国石油方方面面科学的空白。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贯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为争取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组织领导了远洋测量船队的组建和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张震寰还主编了《中华气功大典》。他还是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长。由他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的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机的国家之一。他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为加强国防科技事业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 。中国为了记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绶琯颁布小行星命名书:谨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学领域统一译名的巨人,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赋予新中文无可估量的价值,让身怀中文的学者能站在世界竞争之颠。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史学家、中西数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与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丰,是该项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通过国内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大专课程;同时开始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本图书馆的资料,在1915—1917年间,即当李俨刚刚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与著名的数学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拟提纲,书名为《中国数学史》,再由当时正在美留学的茅以升译成英文转交史密斯。但这一编写计划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此后,1917年发表了《中国数学史余录》,1919年又发表了《中国数学源流考略。一生前后共发表了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种。可以说,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李俨编写《中算史论丛》1—4集(商务印书馆,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论丛》最后编定,前后历经30余年,可称为是他毕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数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约术、大衍求一术、纵横图、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贾宪三角形)研究、方程论、级数论各篇。中算史新资料的发现,以及明代算书志、清代中算著述集录等。明清时期传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关于对数、三角术、割圆术、圆锥曲线等方面的研究。编写《微积分学初步》(1936年)《中国数学大纲》上、下册(1958年,《中国古代数学史料》,《近世几何学初编》。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田昭武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研究、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 。1949年,开始独立主讲《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主干课。他还承担国家部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性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担任主讲 。田昭武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设计和推广多种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中国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后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共35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为1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七项。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他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1956年在军委卫生部领导下,他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中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他在甲状腺激素(TH)的系统研究中,解开了TH作用机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在异军突起的核素示踪技术的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领域内以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生物医学及药学研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作者。特别是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任标记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间,在他的领导下,从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产了总计多达1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他筹建了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摄影(PET PECT)中心。在我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核医学就是运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科学。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PET、SPECT、甲功仪、肾图仪、放射性活度计以及用于放射性治疗的伽玛刀、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直线加速器等设备,就不难明白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所开创的中国核医学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成为亚洲核医学领域的领跑者。
北大没有列,据别人说重点看看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据说北大考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建议你去“北大中文论坛”看看。
1、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3、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4、黄祯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世界病毒学界所公认,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流行规律、免疫诊断、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了疫苗研制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5、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论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科学家
百度百科-苏步青
百度百科-竺可桢
107 浏览 4 回答
245 浏览 5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261 浏览 2 回答
106 浏览 2 回答
134 浏览 12 回答
199 浏览 7 回答
347 浏览 2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114 浏览 6 回答
134 浏览 4 回答
302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35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