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孩子)没想过死,只是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那一天他有自己的看法,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再有一天,他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在乎了别人的看法;最后一天,他只想证明自己的想法。好像是别人给你十块钱,你心情好,说了万般感谢;你心情不好,说别人施舍。而他,别人不领他的情,说他是个疯子;而他,只想证明自己是个天才。疯子和天才只差一道屏障,他为了那道屏障葬送自己。不管是诗人,平民,只要你不承认他的存在,导致他的这场葬礼,就有你一份功劳。最后,疯子和天才,区别只在于得不得到别人认可。你认可一个天才,必须承认一个疯子……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我国的汉语文化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行起来。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及意境分析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2.1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2.2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3.1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3.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4.1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4.2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4.3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136.
[3]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122.
浅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的和谐与冲突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增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直观性。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经典文化作品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模式,实现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和谐关系
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对生活中的事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1、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沉淀的心去体会与细细品味,需要一种氛围与环境。去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共鸣,去感受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普及虽然为人们获取信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时间上与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取新闻简讯、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因为网络上有着众多的各类信息干扰,不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因此,在网络上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还不是很多,网络仅仅只是为人们获取相关的文学资料提供了相应的媒介载体。
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好笔记,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内容较长、情节复杂等特点,比如名著《水浒传》里故事的起因、发展、大结局;还有各种人物关系的衔接与变化,仅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楚的理解经典名著里的文学价值与内涵。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比如,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布置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截止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目标。
3、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己品味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有利于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的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 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11).
[3] 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神话诗人——海子 罗明誉 死是一门艺术, 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 美) 西尔维娅·普拉 (一) 十九世纪末叶以降,诗人为形而上的原因自杀已成为西方思想界中的一个恒常的主题。无论是特拉克还是杰克·伦敦,无论是叶赛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每个诗人个体生命的毁灭都会给西方思想界带来巨大而长久的震动。“诗是一种精神”,因而诗人的死亡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所以诗人之死总是格外引人关切。 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诗人的自杀也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恒常历史现象。首例发生在1 9 8 7 年春天,青年女诗人蝌蝌在自己的床上割断了大腿的静脉血管;1 9 8 9 年春天,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海子将自己纯洁的身体横在铁轨上,被呼啸而过的列车截为两段;4 9 天后,他的北大同窗诗友,另一杰出的青年诗人骆一禾由于长期劳累,脑血管大面积出血,一头栽在广场上;其后不久,又一位北大出身的诗才出从的青年诗人戈麦纵身跳入了清华园的池水之中;此外还有顾城…… 这其中,被誉为“诗坛怪杰”的先锋诗人海子,无论其人还是其诗,都是最为引人关注和最具意义的一位。 (二) 海子,原名查海生,1 9 6 4 年5 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青少年时代的海子就一直生活在安徽安床的农村。1 9 7 9 年,1 5 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 9 8 3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在哲学教授教研室任教,先后给学生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等课程。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他的美学课,据说他在举例说明想象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由于他是一位诗人,他的学生便要他每节下课前的1 0 分钟朗诵自己的诗作。 海子的诗歌创作是从1 9 8 2 年,也就是他上大学三年级时开始的。在从1 9 8 2 ~1 9 8 9 年短短的七年文学创作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近2 0 0 万字的诗作、剧本(诗剧)小说和论文。 当1 9 8 9 年3 月2 6 日下午5 点3 0 分,在出海关和龙家营之间的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身亡,其时他才2 5 岁,他带在身边的遗书上只有九个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带在身边的还有四本书(《新旧约金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和一个桔子。这里之所以要提到桔子,是因为我以为这诗人的桔子具有某种象征意味或特殊内涵,尽管我不能理解! 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 5 年,他曾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 5 年,但是,他末及写满1 5 年便过早地离去了,可就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他却给中国的农业诗歌带来了一次回光返照。 海子是一个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同时,作为诗人他又具有了敏感、易于受害的共性和迷恋于荒凉的泥土的特性。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光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正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 海子的诗歌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声,而他诗歌的内容在时空上的跨度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三) 海子作为一位当代先锋诗人,其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诗歌,而诗歌主要成就和贡献在于他的浪漫主义抒情和史诗式的长诗。不过,要深入谈论海子的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里,我只能肤浅地谈一谈海子诗歌上的独创性和他的诗为一种精神的伟大性。 讲到他的独创,就要讲到由“麦”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语素组合而成的“麦地”、“麦子”等独特的语词。而讲到了麦子,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向日葵。 张承志在《金牧场》里写到:“向日蔡是平民之花,……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向日葵’的含义中对‘崇高者的家’。”这里的崇高者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地主人(平民)。可以说凡·高眼中看到的向日葵,自凡·高后一直是西欧诗歌的一种思想假借和依傍,也就是说,西欧诗人所要表达的一切对大地(西欧大地)的情思都是以向日葵作为一个媒介和归宿的合体,向日葵这三个平凡的语素组成的语词所固有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蕴涵着西欧诗人对大地的所有感情。 可是若干年来,我们中国的诗人也一直跟在凡·高身后高唱向日葵,“错把他乡认故乡”,误以为他乡的向日葵(也可能是长在中国,但其内蕴却是属于他乡的)里也会有中国大地的无情思。这一直妨碍着我们自己诗歌经典的产生。就是海子、络一禾等少数优秀诗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重新进入中国文化的源头,并由海子骆一禾最先发现并说出中国自己的“向日葵”——麦子。麦子之于中国正如向日葵之于欧洲。海子对中国诗坛的贡献由此可见。 麦子虽是如此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作的精品。由麦子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意象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理情感。海子的短诗《答复》: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重建家园》: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生命背景。海子不仅仅发现了麦地,并写了“麦地”系列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中国的史诗提供了一个重要之素——“麦地”意象。 海子对史诗的痴迷追求地实在惊世骇俗。接下来就讲一讲海子的长诗。 著名评伦家王干评述海子的诗是:海子的诗与凡·高的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让人感到生命燃烧时的状态是多么辉煌和炽烈。的确,海子的诗,特别是他的长诗中的那种滚烫的浪漫主义激情实在让人惊心动魄。让我听一听他的诗歌《司仪(盲诗人)》:人类母亲啊——这为何/为何偏偏是你的肉体/我披镣带铐,有一连串盲目/荷马啊,我们都手扶诗琴坐在大地上/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人,给我血迹,给我空虚/我是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至今仍悲惨地活在世上/在这无边的黑夜里——/我的盲目和琴安慰了你们/而他,他是谁?/仿佛一根骷髅在我内心发出的微笑 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我们在落日之下化为灰烬总有一定的缘故/我们在我们易朽的车轮上镌刻了多少易朽的诗?/又有谁能记得,每个人都有一条命/——活到今日,我要问,是谁活在我的命上/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我的故乡?/是谁活在我的周围,附近和我的身上?/这是些什么人或什么样的东西?!/等我追到这里/荒漠空无一人/我在河边坐下/等你等了半天/河水一波又一波/斧子已被打湿 斧子沾满水滴/暗哑的地铺上/忽明忽暗火把/照着满弓一样的乳房/那是什么岁月/我血气方刚/斧子劈在头盖骨 破碎头盖骨/从这一头飘到那一头/孕育了天地和太阳/那是什么岁月/青草带籽纷纷飘下。 海子的七部长诗归入《太阳》,全书没有写完,但七部成品有主干性,可称为《太阳·七部书》,《太阳·七部书》内在悲剧是海子生死的关键。《七部书》的意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 蒙古草原 (鹏) 两河流域 太平洋 (金字塔) (敦煌) 印度次大陆 (鲲) 这个史诗图景的提炼程度具有相当的魅力。海子就是在这个图景上建立了支撑想象力和素材范围的原型谱。海子史诗的这个构图内曾产生过世界最为伟大的史诗,如希腊和希伯来民族的结构最为完整的体系性神话和史诗,因此,在这泛亚细亚的范围内,海子的史诗是必须承受众多原始史诗的较量的。可惜的是,这个宏伟的现代史诗的梦想被海子永远地带走了。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再深入,因为我们从这里至少也可以明白一些诗人的诗歌追求和成就的高度了。 这里再引述一句诗人陈东东的话,以示对海子诗歌的最后评价:“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的是海子的死,及由些引出的8 0 -9 0 年代之交的中国诗人的死。 对海子的死我们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来证明,而对于他的内心冲突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诗来作出猜测性的主观的臆想,所以这里只能从他的悲惨处境(精神和物质环境)来证明。 首先是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渴望飞翔,所以他的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和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 其次,海子的四次失恋,特别是初恋的女孩,与他的死具有重要关系。这从他的诗歌《四姐妹》中依稀可见:“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抱着这一颗/一颗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子/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这里的“绝望的麦子”怎不是绝望的诗人? 除此以外,任何形而上的解释也只能归结为:他为诗歌而死。如果这样,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种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海子是一个寄生命于诗歌的诗人,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写不出诗就宁愿一死的人。 写到这里,让我们相信吧,海子之死,也许意味着永恒的解脱,同时更意味着诗人形象的最后完成。
论点 只有自由的人才可能幸福。 财富和地位并不意味着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人是幸福的。 追求幸福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与人分享幸福会更幸福。 有希望的人离幸福更近。 容易满足的人更容易接近幸福。 有爱才有幸福。 幸福就在身边,要用心去体会。 名言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力享受幸福。——萧伯纳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林肯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里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 王尔德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莫泊桑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欧文 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左拉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么伟大! —— 圣西门 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 狄慈根 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 —— 西塞罗 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 —— 莫罗阿 典型论据一个女 CIO的幸福 ——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 “我其实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当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CIO)陈静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幸福的居家女人。对她来说,幸福的定义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刚刚创业的那段日子,对于陈静来讲,“如火如荼”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银河证券公司下属的 170多家营业部,运行的是9种不同的系统,它导致系统不统一,给互通数据、共享信息带来了许多不便,为了铲平这些障碍,信息部门要进行更换系统的工作。在陈静的直接带领下,组织全员大规模系统测试42次,且绝大部分是利用周末进行的。也就是说,一年当中有80%以上的休息日陈静都在加班。可她却感觉到很彻底的幸福和满足。这就是她的工作,常人不能消受的幸福。 除了工作,陈静还不断学习,并且十分重视注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注意在职教育。她认为搞好在职培训工作,是对技术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负责。于是坚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部门员工进行业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陈静敲开了信息技术的大门,同时她被挖掘出来的管理才能,让她在一个个项目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就是她的学习,是种不断收获的幸福。 陈静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个能容忍并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她的家庭,给她被包容的幸福。 多活 45年 ——幸福快乐比财富更重要 约翰· D·洛克菲勒在33岁时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43岁时,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垄断企业——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但他在53岁时又怎么样呢?烦恼把他搞惨了,烦恼和高度紧张的生活已经破坏了他的健康,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 医生们开始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们为他立下三条规则——这也就是他后来终生彻底奉行的三条规则: 一、避免烦恼。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为任何事烦恼。 二、放松心情,多在户外做适当运动。 三、注意节食,随时保持半饥饿状态。 洛克菲勒遵守这三条规则,因此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他从事业上退休,他学习高尔夫球,整理庭院,和邻居聊天;他打牌、唱歌。但他同时也进行别的事。温克勒说:“在那段痛苦的日子及失眠的夜晚里,洛克菲勒终于有时间自我反省。”他开始为他人着想,他曾经一度停止去想他有多少钱,而开始思索那笔钱能换取多少人类的幸福。他捐助教会,捐助芝加哥大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学,帮助黑人,成立了一个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无知。洛克菲勒他自己怎么样了?他把钱捐出去之后,是否已获得心灵的平安?不错,他最后终于感觉满足了。 洛克菲勒十分快乐,他已完全改变,完全不再烦恼。 他“死于”53岁——但一直活到98岁。 把不幸变成优势 ——用钢铁般的意志在不幸中体验幸福的滋味 曼德拉是南非的前总统。他一生坎坷,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南非前种族主义统治者的监狱中度过的。 他的小女儿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在 17岁时成为著名的《挚爱》杂志的专栏作家。当曼德拉在狱中得知女儿成功的消息时,他激动不已,给女儿写信祝贺。信中写到:“为了适应你今天的处境,你要进行自我调整,设法使自己感到幸福。对此,我激动万分。你说得好极了,孩子,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可把不幸变成优势。” 曼德拉一生都致力于与种族隔离作斗争,多次遭到囚禁,在长达 27年的铁窗生涯中,他依然乐观积极,每天都坚持读书、写日记、绘画、养花,还写信鼓励陷入困境的人们。他的部分狱中绘画作品曾经分别在美国、英国、南非等地进行拍卖,价值达数百万英镑。囚徒生活没能禁锢他的思想和智慧,反而使他的政治信仰和斗争目标更加坚定,性情变得更加深沉老练,观察问题更加周全客观。 1990年,备受迫害和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的曼德拉终于结束了27载的铁窗生涯。1994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王光美与幸福工程 ——让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幸福 王光美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组委会主任。幸福工程是以全国的贫困母亲作为救助对象的一项系统工程。“幸福工程”是王光美在其人生旅程中对人性与母爱的再一次理解、参禅与诠释,也是她晚年生活中最具意义的行动,是其博爱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介绍,每5000元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就可以使一位贫困母亲通过劳动致富。为了筹集资金,王光美委托拍卖公司拍卖了她自己的5件家传藏品,最终成交价为56.6万元,她把这笔巨款全部捐给了幸福工程,这大概可以帮助100多位贫困母亲和她们的家庭脱贫。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幸福工程已在全国的1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1个救助项目点,分别在59个乡、114个村救助贫困母亲及其家庭共2821名(户)。 王光美在开展“幸福工程”中获得了自己的最大幸福。 “我永远替人民做事” ——为人民做事才有价值,才感觉幸福 丁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早年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就决心寻找“一条改革中国的路”。但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前,尽管她抱有济世救国的雄心却苦于报国无门。 直到她认识了瞿秋白等早期共产党人并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她才开始走出知识分子的小天地,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社会底层。 1936年,她奔赴陕北,在与边区人民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灵感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她用笔讴歌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讴歌边区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和生活。解放战争时期,她参加了河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并以此作为素材创作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的优秀作品。 丁玲一生坎坷,建国后曾经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一度被下放到北大荒,但她始终都没有脱离人民,正如她自己所说“和劳动人民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舒服、自由,我从他们那里发现美的东西更多”。 1979年丁玲重返文坛,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1984年3月,她听到家乡成立县文联的消息,立即发去贺电;7月又在病榻上为临澧县文联刊物《澧兰》题写刊名;10月,给临澧二中回信并赠送一套《丁玲文集》。直到她临终前还在顽强写作,她一直都坚持“我是人民的女儿,我永远替人民做事”。 马克思的志向 ——人类的幸福是奋斗的方向 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在谈论自己的理想志向,有的说自己想当官,有的说自己想经商发财,有的愿意当医生,有的却爱上了神甫的职位。而马克思却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在毕业论文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是这样写,也是这么做的。马克思从 1842年初开始给《莱茵报》写文章,他在文章中总是提出一些最尖锐的问题,总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揭露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公开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一边,维护他们的利益。他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他毕生的使命。 马克思终生把为人类谋幸福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生都为之奋斗不已。 “快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不断进步也是种幸福 1925年,苏联著名作家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恰巴耶夫》(又译为《夏伯阳》)和《叛乱》出版后,受到各方的赞扬。他把小说寄给高尔基,希望听听高尔基的评价。半年时间过去了,他终于接到了高尔基的回信。回信中对这两部小说虽然也给予了肯定,更多的却是严厉的批评。高尔基说:“你写得很匆忙,很草率。你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叙述,而不是作为艺术家在描写。两本书写得都不简练,废话很多,有很多重复和解释。这些解释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你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读者的理智。”读了高尔基满是批评的信,富尔曼诺夫不仅没有感到恼怒或者沮丧,反而“快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他立即给高尔基写回信说:“你顺手给了我两拳,而且每一拳都打得是地方,是地方。”不久,富尔曼诺夫就根据高尔基的批评,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对这两部作品精心修改,使它们在再版时显得更加完美。 虽然高尔基给的多是批评的意见,可是富尔曼诺夫却欣喜若狂,这是他的作品可以继续提高和进步的基础,只有不断的进步才可以感觉到幸福。 爱你的本色 ——母亲的爱给人幸福 比利琼,是获得格莱美奖歌曲创作奖的创作者。比利琼的成才道路并不平坦。在他小的时候,由于他比其他孩子矮一点,他被周围的孩子嘲笑。上学或者玩耍回来,他常常抱怨自己不够好,他觉得如果自己高一点,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他一直都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但是,比利琼的妈妈一直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每次比利琼回来抱怨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她就告诉他:“别担心,没关系,你不需要像别人一样,因为你已经是完美的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于别人。你也同样有美好的东西与这个世界分享。我爱你本来的样子。” 多年之后这位无条件爱着儿子的妈妈说过的这些话,出现在比利琼创作的歌曲里面。正是妈妈无私的爱,让比利琼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是完美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梦想——为整个世界创作最好的歌曲。 雷锋的一生 ——帮助别人是最幸福的 说起雷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雷锋是我国上世纪 6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换过好几个工作岗位,他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做好事。他把自己的爱好兴趣,还有所有的时间精力,统统都同党的需要完全融合在一起。 雷锋为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有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病,路上经过一个工地,为热烈的劳动场面所吸引,连自己肚子还痛的事实都忘了,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去。假期里,他经常到车站为旅客们服务,端茶、送水、搀扶老人。他自己的工资不多,却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积攒的钱捐给灾区。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他在日记中写到:“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雷锋同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牺牲后,毛泽东给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从此之后,雷锋就成了做好事的代名词,每年的 3月5日是纪念日,也就是学雷锋日。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 ——幸福需要宽容 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刊登了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故事是这样的: 一群学生出外旅游,在长途车上看到一位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他一直坐着沉默不语。也许是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了他,他终于开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因倒闭破产而被判刑三年,刚刚从监狱出来。在出狱前夕,他写了一封信给乔治亚州的妻子,问她是否还愿意接纳他。如果妻子还在等他回来,还愿意跟他继续生活,就在门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她已经另有所属,没有系黄丝带的话,他会默默地离开,不会打扰她的新生活。 男子的故事打动了所有人,随着离他说的地方越来越近,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忐忑不安。在即将到家的时候,男子甚至不敢睁开眼睛,而恳求司机帮他看结果……终于,谜底揭晓了,只听见司机和所有的乘客同声地欢呼,他睁开双眼,竟然看到老橡树上几百条黄丝带在风中飞舞,顿时所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说里的故事后来被谱成了歌曲,伴着歌声这个故事也传遍了全世界,这首歌就是著名的《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首歌曾在1973年美国排行榜上维持四周冠军。黄丝带也成了美国“欢迎被囚禁的人重获自由”的标志,有久别的亲人归来,就会在家门前的树上系上黄丝带,成了一个风俗。 安徒生一生与童话为伴 ——为了童话放弃幸福 安徒生潜心写作,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童话世界里。 美丽的姑娘叶琳娜·瑰乔莉被安徒生美丽的童话所吸引,被安徒生不凡的谈吐和善良的心灵所折服,她悄悄地爱上了他。有一天,叶琳娜·瑰乔莉向安徒生表露了心中的爱情,并表示永远爱他。安徒生看着这个美丽的姑娘,虽然他也很喜欢这个既漂亮又聪明善良的姑娘,但是,童话创作需要他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爱,他的心中只能容得下童话,容纳不了别的东西,所以,他只能婉言拒绝了姑娘的爱情,他对姑娘说:“对不起,我的爱在童话里。” 临终的时候,安徒生对朋友回忆起这件事情,说:“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安徒生的一生都在为全世界的孩子写童话,创作了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在内的 156篇童话作品,给全世界世世代代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他放弃了个人的幸福,却给人类留下了财富,同时也给天下所有的孩子们带来了幸福和梦想。 马克思和燕妮 ——有爱就有幸福 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才华出众,又漂亮聪明,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在上层社会联姻,她却爱上了出身平凡但有着远大抱负的马克思。为了爱情,她毅然离开了舒适的家庭,和马克思结婚,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流亡期间,他家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严冬没柴生火,生病没钱请医生,穷得付不出房租。家里的铁床、被褥、衣服,连女儿的玩具、孩子们的摇篮都拿去抵押了。马克思写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却没有邮费把手稿寄到柏林去。因为交不起学费,孩子只能辍学。孩子病死了,没有钱买棺材埋葬……面对如此贫寒的日子,燕妮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的爱,没有抱怨没有离开,相反,她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爱。谈到他们的婚姻,燕妮说的是:“我希望卡尔跟我在一起是幸福的,正像我自己希望跟他在一起是幸福的一样。”她曾自豪地说:“我坐在卡尔的房间里转抄他那潦草不清的文章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杜朗找幸福 ——幸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美国作家威廉·杜朗曾经叙述过他寻找幸福的过程。他先从知识里寻找幸福,得到的只是幻灭;从旅行中找,得到的只是疲倦;从财富里找,得到的只是争斗和忧愁;从写作中找,得到的只是劳累。知识、旅行、财富还有写作,带不来纯粹的幸福感。 然而有一天,他从车站出来,看到一辆小汽车里坐着一位年轻妇女,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一位中年男子从火车上下来,径直走到汽车旁边。他吻了一下妻子,又轻轻地吻了一下婴儿——生怕把他惊醒。然后一家人开车离去。这时杜朗才惊奇地发现什么,其实这就是真正的幸福。他高兴地松了一口气,从此懂得:生活的每一正常活动都带有某种幸福,只有好好珍惜现在,才有真正的幸福。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带着某种幸福。那一个浅浅的吻,其中蕴涵着丈夫的关爱,还有父亲的慈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呈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你能说那个妻子在接受那个吻时不是幸福的吗?你能说那个小小的婴孩没感觉到他在被关怀着吗?幸福就是这样被召唤着,不用什么妙法仙方,只是需要你感情的投入。给熟睡的孩子掖掖被子,给疲惫的父母倒杯水,给哭泣的朋友纸巾,给路边的乞丐帮助。在你做这些事的时候,你是幸福的。 哲理材料幸福就是一碗水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我现在这样的生活,我就觉得幸福。”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穿着,轻蔑地说:“这怎么就叫幸福呢?只有像我这样,拥有百间豪宅、千名奴仆,才能够叫作幸福啊!” 世事无常,一夜之间,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他的奴仆们也各奔东西。曾经锦衣玉食的富人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乞丐,只能四处乞讨为生。 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向穷人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穷人不觉得自己贫苦的生活不快乐,他珍惜现在所有的幸福;而富人曾经拥有那么多,变成了乞丐之后,却只向往大夏天有一碗凉水的幸福。 其实,幸福本来就是现在。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拥有母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有一天,小兔子对兔妈妈说:“我要离开家跑啦!” 兔妈妈说:“不管你跑到哪儿,我都会跟在你后面,因为你是我的宝贝小兔呀。” “如果你跟着我,我就变成小鱼在小溪里游走啦!” “那我就变成个钓鱼的人专门钓你。”于是小兔又要变山石,小花,鸟,船,杂技团小飞人,变小男孩;兔妈妈就相应变登山人,园丁,树,风,走钢丝的人,最后变成小男孩的妈妈,张开双臂拥抱住他。 “这样啊,那我还是哪儿也不去,在家当你的小兔好了。” “来根胡萝卜吧。”兔妈妈说。 世界上没有爱是完全无条件的,当然,母爱要除外。不管孩子什么样子,是否取得成就,母亲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棒的孩子。 这种无私无条件的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圈地运动 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从部落首领那里要块土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到了终点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可是地主还没有回来。 因为走得太远,他在路上累死了。 那个地主肯定不会忘记部落首领的条件,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他才能得到他所圈住的地。他一定也不止一次地停住西行的脚步,准备往回返。但这时他可能会想:再走几步吧,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就这样,欲望一点一点地牵引着他越走越远。终于到最后,他走不回来了…… 很多人都说那个地主太贪婪。但很多人都无法拒绝欲望一点一点的诱惑。 故事中的地主无法拒绝诱惑,最终成为走不回来的人。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欲望吸引着越走越远,越走越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幸福的小狗 一只小狗问它的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 狗妈妈告诉它:“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 于是,小狗就不停地追,它要追到自己的尾巴,看看幸福到底是什么样子。 可是,它发现自己怎么也追不到尾巴上的幸福,于是它便把苦恼告诉了妈妈。 狗妈妈说:“孩子,不要刻意去追,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永远跟在你的身后。” 原来幸福是如此简单,无须刻意去追寻,只要你勇敢向前走就会一直拥有。因为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就在我们的身后。而那只小狗只要向后看看,就可以看到停留在它尾巴上的幸福。 其实,人在很多时候都在不停地追逐着自己想像中的幸福,以为那才是自己真正应该得到的。可是到最后,会发现有些东西是自己永远也追不到的;即使追到了,也会很失望地发现到手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是如果你把奔跑的脚步停下来,不再刻意地去追的时候,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渔夫的故事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讲得是有一个很有钱的人一天在海滩上遇见了一位和他一样在晒太阳的渔夫,他就问:“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不出海去打鱼?”渔夫说:“我昨天打的鱼够我今天吃的了。”那个有钱的人说:“难道你不想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吗?”渔夫问他:“你要那么多钱干吗?”那个有钱的人说:“我可以在别人忙碌的时候去晒太阳啊!”渔夫说:“你看,我现在不是和你一样也在晒太阳吗?”这个故事不是告诉我们要不求上进,满足于现状,而是告诉我们对生活不要太苛求,那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生活,感受快乐。 想一想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吧?不就是因为我们对生活要求太多吗?嫌工资低,嫌女朋友不够漂亮,嫌住房不够大……看一看那些抢劫、偷盗的犯罪分子,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的可悲下场吧,他们就是因为不懂得俗话说的“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道理啊。“知足常乐”,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 给人幸福的衬衣 国王有一个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儿子,可是王子却总是闷闷不乐地坐在窗户前。于是国王想尽办法,千方百计要使儿子快活起来。可是,给他看戏,举办盛大的舞会或音乐会,一切都无济于事,王子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红润:渐渐消瘦了。 众多聪明的学者建议,找个幸福的人,一个完全幸福的人,跟王子交换衬衣。于是国王派人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幸福的人,可是高尚的神父还有邻国无上权力的国王都还是不幸福。有一天国王打猎,突然听到有人在唱歌,顺着歌声国王找到了一个正在哼着歌修剪葡萄藤的幸福的小伙子,但是这个幸福的人,他没有穿衬衣。 完全幸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不是居于高位的神父,也不是拥有一切的国王,而是乡间葡萄园里的一个穷小子。他对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即使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也换不来。但他没有穿衬衣,因为幸福不是别人给的,他只有自己才感觉到。 创新论证阿 Q是快乐的,幸福的 快乐、幸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应该是“滤”出来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在《论快乐》一书中说:“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把忍受变为快乐,是精神对物质的最大胜利。”钱钟书认为把忍受变为快乐,是精神之最高境界。 阿 Q,其所以永远快乐、幸福,在于有了压制就有抗争,有了缺憾就向往美满,坎坷与痛苦不仅能激活人强烈的求生存、谋发展的欲望,同时还提供了一方任你打拼的用武之地。 阿 Q说,我哪一天都快乐,这话是对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阿 Q是一个不幸的人,连鲁迅先生也说,他对于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来人认为他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逃避现实和逃避责任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没有土地没有房子没有老婆,被人欺负直到最后被当作革命党而糊里糊涂地被处决,过着最悲惨的生活。可是阿Q自己就一直都过得很快乐,因为吴妈挨打的第二天就忘了,去摸小尼姑的头,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他生活悲惨,却在精神上“常处优胜”,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阿Q其实是幸福的,他能够逆来顺受,把忍受痛苦当成了幸福。
梁实秋-----------早期主要是文学评论《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偏见集》《约翰孙》---------------------中年晚年主要是散文主要是《雅舍小品》系列----------------------跟鲁迅的论战也比较重要《关于鲁迅》----------------------
129 浏览 5 回答
347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
101 浏览 4 回答
217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5 回答
185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351 浏览 3 回答
203 浏览 7 回答
237 浏览 3 回答
240 浏览 5 回答
184 浏览 2 回答
357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