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元史纪事本末相关研究论文及书籍

发布时间:

元史纪事本末相关研究论文及书籍

中华上下五千年,秦朝通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全球通史。我推荐的这些书你看完了绝对有用,并且都是历史考试经常涉及的。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 第一编 古典文学 第一章 古籍分类 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 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 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 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 第二章 诗文总集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 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 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 (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 (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 (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 (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 第三章 诗文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 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 第二节 诗话 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7. 明胡应麟《诗薮》; 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10. 清袁枚《随园诗话》; 11. 清赵翼《瓯北诗话》; 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7. 刘大櫆《论文偶记》。 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 第一节 词总集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7. 叶恭绰《全清词钞》 8. 陈乃乾《清名家词》; 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 第二节 词话 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 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2. 明人辑《元明杂剧》; 3. 明沈泰《盛明杂剧》; 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5. 明毛晋《六十种曲》; 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 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 第三节 小说集 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第二编 历史要籍 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 第一节 二十四史 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 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 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 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 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 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 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 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 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 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 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 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 第二节 二十五史 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 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 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 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 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 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 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 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 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1. 东周孔丘《春秋》; 2. 东周左丘明《左传》;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11. 清陈鹤《明纪》,(明代); 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4.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5.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6.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7.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8.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9.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0.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1.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12.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 第三编 目录学 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 第一节 史志书目 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 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1.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2.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3.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4.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5.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6.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7.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 第十章 专科目录 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1.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2. 万曼《唐集续录》; 3.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1.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2.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 第四编 古代汉语 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 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1.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5.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6. 北宋丁度等《集韵》。 第二节 常用字典 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2. 清阮元《经籍籑诂》。 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1. 清刘淇《助字辨略》; 2.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 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1.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2. 清翟灏《通俗编》; 3.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4.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 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1.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2.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 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 第十三章 1.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2. 清王昶《金石萃编》; 3.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4.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 第十四章 1. 清戴震《考工记图》; 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6.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8.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9.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10.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 第七编 诸子集成 第十五章 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 清焦循《孟子正义》; 3.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4.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5. 清魏源《老子本义》; 6.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8.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9.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10.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11. 秦商鞅《管子校正》; 12.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13.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14.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15.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16.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17.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18.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19. 汉陆贾撰《新语》; 20.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21. 汉桓宽撰《盐铁论》; 22.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23. 汉王充撰《论衡》; 2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25. 汉荀悦《申鉴》; 26. 晋葛洪《抱朴子》; 2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8.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第八编 常用类书 第十六章 1.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2.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3. 唐徐坚等《初学记》; 4.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6.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7. 宋王应麟《玉海》; 8.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9. 明俞安期《唐娄函》; 10.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11.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12.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 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 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 第一节 《楚辞》 1.《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3.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5.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6.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 7.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8.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9.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10.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1.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6.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7.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二节 诗文集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3.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7.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8.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10.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 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1.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2.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3. 任讷《散曲丛刊》; 4.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5.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6.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7. 郑振铎《清人杂剧》; 8.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9.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10.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11.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12.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13.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14.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15.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17.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18.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19.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20.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21.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22. 汪辟疆《唐人小说》; 2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24.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25.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26. 吴晓铃等《话本选》; 27.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28.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 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2.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3.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5. 林纾《春觉斋论文》; 6.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7.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8.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9. 郭绍虞《宋诗话考》; 10. 刘师培《论文杂记》; 11.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12. 唐圭璋《词话丛编》; 13. 唐圭璋《宋词纪事》; 14.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15. 中华书局《新曲苑》; 16.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1. 王伯祥《史记选》; 2.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3.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4. 束世澄《后汉书选》; 5. 缪钺《三国志选》; 6.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8.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9.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10.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11. 瞿蜕园《通鉴选》; 12.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13.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14.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 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1. 马叙伦《老子校诂》; 2. 高亨《老子正诂》; 3. 朱谦之《老子校释》; 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5.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6. 杨伯峻《列子集释》; 7. 高亨《墨子校诠》; 8. 谭介甫《墨辩发微》; 9.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10.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11. 黎翔凤《管子校注》; 12.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13.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14.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15. 王利器《新语校注》; 1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17. 何宁《淮南子集释》; 18.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19. 汪荣宝《法言义疏》; 20. 黄晖《论衡校释》; 2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2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 第一节 《诗经》 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2.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3. 余冠英《诗经选》; 4.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5.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6.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7.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8. 高亨注《诗经今注》; 9.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10.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11.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12. 王力著《诗经韵读》; 13.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 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1.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2. 顾颉刚《尚书通检》; 3.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4.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5.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6.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7.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 第十编 常用丛书 第二十一章 1.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2.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3.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4.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5.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6.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 第十一编 期刊 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1.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2.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4.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 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1.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3.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4.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5.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

1、《明朝那些事儿》、《华丽血时代》、《刀锋上的文明》(后两本为赫连勃勃大王之作),《晚明七十年》(十年砍柴)——以上均非历史专著,但是只要你不是以历史研究的态度看这些书的,都能满足要求。最重要的是其幽默风趣,看了以后记得住。史实基本正确,不会有什么严重的误导。2、《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本书的全球视野很不错,把整个世界史连起来了。而且配有地图,描述深入浅出。比较适合初学世界史的人看。这本书是专著,也就是说不带有调侃性质。论趣味性不及上面的书,但是胜在严谨学术。3、《叫魂》(孔飞力)、《王氏之死》(史景迁)这两本书是关于清史的。是美国学者写的书。相当学术,历史系科班学生看的专业书也不过如此。但是其优点就是描写细致,切口很小,趣味性较强。体现了作者强大的能力,以小见大,整个体系隐隐可见,是大家之作。(特别是《叫魂》,其解释了清朝中后期的很多社会政治问题,视角独特)虽然学术价值高,但是并不难读,这也是我推荐的原因。4、如果想看中国古代史的通史的话,我觉得吕思勉的《白话中国史》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其学术价值比不上吕先生的其他著作,但是吕先生的其他文章多用文言,而且史料丰富,比较枯燥,这本书是白话版,简单易懂,也算是中国通史中的上乘之作。5、另外就是名家说史系列了,比如黄永年的唐史十二讲,孟森说明史,孟森说清史……这些都是一些论文性质的文章,不能提供一个时代完整的面貌,但是但是深入。而且代表学术大家的观点。

先读《史记》交好 一定要对比的看结合当时背景因为有的史书是有冲突的 也要根据著者来看书

读党史相关书籍论文格式要求

1、登录方法1:注册用户可通过网站首页顶部的登录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选择去向”下拉条中选择“我要投稿”(如图1),点击“登录”进入“我的应用”(如图2)。图1:共产党员网首页顶部登录框图2:我的应用方法2:注册用户也可点击共产党员网首页导航栏中的“我要投稿”(如图3),进入用户中心(如图4)。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进入“我的应用”(如图2)。图3:共产党员网首页导航栏“我要投稿”图4:用户中心2、投稿(1)选择投稿分类点击“我的应用”网页中的“我要投稿”按钮(如图5),弹出投稿分类选择栏。 图5:我要投稿如果您为先锋文汇栏目投稿,请点击“先锋文汇投稿”,选择“《先锋文汇》栏目投稿”,然后点击“发稿”按钮(如图6),进入稿件编辑页面。图6:为《先锋文汇》栏目投稿如果您为某项主题征文投稿,请点击“主题征文投稿”,选择您所要参加的主题征文,然后点击“发稿”按钮(如图7),进入稿件编辑页面。图7:为主题征文投稿(2)稿件编辑进入稿件编辑页面后,您即可录入稿件标题,进行内容编辑(如图8)。图8:稿件内容编辑框我们建议稿件标题最好不超过16个字。如果您想在正文中添加图片,请为每张图片配发简短准确的图片说明。(3)填写个人信息稿件录入、编辑完成后,请依次填写作者姓名、选择所在地区、填写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如图9)。确认全部内容信息无误后,发布稿件即可。共产党员网将对您所填写的联系电话、邮箱地址严格保密,不公开展示,仅在与您必要联系之时使用。图9:作者信息二、投稿查询共产党员网将根据《共产党员网投稿须知》对全部来稿进行挑选和发布,注册用户可在“我的应用”页面中的“我的投稿”查看稿件选用情况(如图10)。

1、题目2、摘要3、关键词4、正文5、参考文献 这是一般论文的格式要求,具体的论文如本硕博毕业论文或者给某学术刊物投稿的论文等,都要看他们相关的具体规定。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搜索一下 品学论文网 上面什么专业的都有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国民经济管理 保险 金融工程 税务 信用管理 投资学 环境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产品质量工程 项目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物业管理/房地产 连锁经营管理 资产评估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航运管理 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 体育产业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图书馆学 档案学 信息资源管理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声学 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物植物生物技术) 动植物检疫 天文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理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渔业) 海洋管理 军事海洋学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制教育 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机电技术教育(电气)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印刷工艺教育 食品工艺教育 纺织工艺教育 化工工艺教育 建筑工程教育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财务会计教育 文秘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医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卫生检验 妇幼保健医学 营养学 临床医学 麻醉学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眼视光学 精神医学 听力学 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 口腔医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 蒙医学 藏医学/藏药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法医学 护理学 药学 中药学 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中药资源与开发 法学 法律/法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社会工作 家政学 人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政治经济学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边防指挥 火灾勘查禁毒学 警犬技术 经济犯罪侦查 消防指挥 警卫学 公安情报学 犯罪学 公安管理学 国际经济法 历史学 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竹书纪年与古史研究的关系论文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

《竹书记年》在当今史学界的地位可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这是因为它所记录的与我们熟知的《史记》里面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内容不同,甚至连价值取向都是截然相反的。正因为《竹书记年》的出现,史学家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史记》的内容。像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等事件,与史书上记载的差异太大了。

而研究历史的意义是有利于对我们人生坐标的定位;了解各行业历史发展,从而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培养;盛世修史,我们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需要以历史的方式总结经验,记录当今社会的发展成就;将我国传统史学传承发展下去。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历史都是无法替代的,而且是必须学习的,正如人不能忘本,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现在《竹书记年》出现改变了以往史学家们对 《竹书纪年考》——《竹书纪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被视为现知中国最早的编年体通 史。 《竹书纪年》 记载了五帝夏商周的历史, 而汉代以来传世文献中有关这一时段的记述比较欠缺并存在错乱, 所以该书就显得尤为珍稀和极其重要, 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在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 古 本 《竹书纪年》 成为重要的文献依据之一, 不仅夏代纪年直接采用古本 《竹书纪年》 之说, 而且商代、 西周纪年也建立在对古本 《竹书纪年》 之说重新解读之上, 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竹书记年》 上记载的商代历史, 上承史前与夏 代, 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 归纳其嬗变轨迹, 对探索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形成的早期要素及其演进规律有重大意义 。

《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此外,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记“(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国的桓公陈午,《六国年表》、《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纪年》作十八年,金文陈侯午敦记载有陈午十四年事,足证《纪年》为是。清朱右曾和当代陈梦家、杨宽等重谱战国年表,所根据的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古墓不在魏都大梁而在汲县,不应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的坟墓,出土古书有《易》,史书《国语》《琐语》《纪年》等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可能是魏国贵族的坟墓。《纪年》作者当是魏襄王时的史官。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读党史相关书籍论文格式怎么写的

论文的标准格式模板要包含题目、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或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注释、附录这八个部分的内容。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论文摘要应当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及结论,尽可能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关键词需要反映论文主旨。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和每一部分的标题,要将相应的页码标注清楚。引言或序言应该包括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需要内容详实,论证有据。结论要求明确完整,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注释要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标准论文格式要求

(一)标题

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摘要字数要恰当,中文摘要普通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普通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三)正文

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恰当,分明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普通居中位于图的下方。

文中如有表格,应构造简约,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假如表格援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四)注释

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援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一切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

(五)参考文献

按正文参考文献呈现的先后次第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假如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罗列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他以“等”字表示。

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六)页眉

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标题,宋体小五号字,居中。

(七)附录

(必要时可加,不用要时,无需附录)

关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能够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依照文中呈现的次第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八)页码

论文页码一概采用页下居中方式。正文前的目录和摘要局部单独编排页码,页码采用罗马文字“Ⅰ、Ⅱ、Ⅲ”等标示,正文独立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3、4、5”等标志。

标准论文写作格式一、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化要求论文本身由论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1.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地表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不超过25个字,可分两行书写。2.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院系、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姓名。3.摘要: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表述研究内容及结论,必须重点突出、文字简练,中文摘要字数不超过300字。4.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及专业术语的通用性,并注意与国际惯例一致,中文关键词限制在3~8个。5.正文:论文的.主体。论文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正文要标明各级标题,设计合理,文稿中应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6.参考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应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内容直接相关,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二、论文的排版格式规范化要求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2.装订位置:左面竖装,装订位置距左边界0毫米。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纸张默认格式。4.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处于页面下方、居中。5.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6.作者:论文题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号仿宋体,7.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用五号仿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8.正文文本: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1.25倍行距、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级符号版式。如:一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1、2、3 ……)标引,采用四号黑体并缩进4个字符排列;二级标题缩进4个字符并用阿拉伯数字(1.1、1.2、1.3……)标引,字体采用小四号黑体。9.文中图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符合国家标准,字体大小与正文协调,手工绘制的要用绘图笔,图表名称和编号准确无误。10.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 四字左对齐,采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具体参考文献目录按五号宋体、靠左对齐、阿拉伯数字标引序号([1]、[2]……)的方式排列。三、论文书写、排版、打印规范化要求样式论文题目(采用三号黑体,居中)(隔一行)(仿宋体小四号,居中)院系 专业名称 年级 班别 学号 学生姓名(隔一行)中文摘要:(仿宋体五号)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体制问题的思想观念问题,……。关键词:(仿宋体五号)(隔一行)(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当前,在教学领域中,……。1 教学思想 (黑体四号,左对齐)1.1 有关关系的处理(黑体小四号, 缩进4个字符)(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

写论文的格式。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旅游研究纪事论文

这正好有一篇,怎么给你

《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的发展》 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吴忠军在论述广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也涉及了“整体文化开发设想与局部文化建设并重”的协调思想。卡哈尔-吾甫尔针对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增强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黄金旅游走廊的思路。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殷群从民俗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出发,指出民俗旅游需求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开发中要防止民俗旅游的泛化,同时要注意民俗旅游的供给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此外,作者也对民俗旅游进行了消费效用分析。陈建设等指出民俗旅游能给民俗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实为一种帮助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文化的经济激励,同时提出以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建议对原有的经济激励进行了改进。在实证性研究论文当中,张旭亮等对图瓦民俗旅游进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 (三)社会价值观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特色旅游,其独特性与生动性使其充满了商机,当然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个侧面写照,我们也不可忽略其社会价值。彭谊认为通过民俗旅游,可以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乡的美化,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控制”问题也炙手可热,民俗旅游拉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增长。当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资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发展时,外部的政治机构和经济集团以“投资者”或“扶贫者”的姿态介入并成为旅游战略的制定者和经营运作的操控者。众所周知,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其资金收回与效益问题,这种思路极易导致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以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在关于当地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上,地方政府需重新争取主动而坚定立场,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 三、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主题,它的热潮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的紧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整体—局部分析法和跨区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角度, 提出了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胡海胜使这五个方面具体化:调查法——对民俗旅游资源、市场和开发过程的调查;比较法——相似和相异比较;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等定级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对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景点内综合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象定位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场预测法:定性(类比预测法、集合意见预测法)、定量(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试销法)。 (二)跨学科分析法 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类相关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生态学等等。只有通过类比或对比才能在学科研究间找出共性与特性,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创新开拓,如周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又如刘晓春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认为民俗旅游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共谋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诉求。此外,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可为创新之举,王德刚等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包括追求时代性、追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消费多元性与需求多样化、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追求携带的方便性等。 (三)整体—局部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也可称作整面—焦点分析法。 1.运用整体(整面)分析法的文章占了论文总数中相当一部分,其从宏观把握问题,审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等等。 2.局部(焦点)分析法则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研究的层次由省及村。论文研究内容以具体地域状况为基点来探讨,分析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因、开发模式及意义、现状及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小范围的诠释扩展到大范围的展望。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广泛,如在文献总数(根据数据库精选出的112篇文献资料)中,分析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山西、辽宁、天津、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甘肃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怀柔区官地村、湘南地区、张家界、甘南地区等小区县的论文数较多,而针对东南沿海诸如上海、南京等地关于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文章较少;此外,民俗旅游深入研究与少数民族紧紧相连,大量的文献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开发而展开,如西南三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民俗开发等。 (四)跨区域分析法 也称之为区域比较法,此分为两种情况:1.国内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法;2.跨国界比较分析法。针对1种情况,海峡两岸曾在02年于北京对关于两岸观光休闲农村与乡村民俗旅游召开了研讨会;“0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北京对话”也以跨省市的手法来比较分析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异同。针对两种情况,周春光等从介绍日本“里山”现象入手,通过对目前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积极主张营造有中国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游发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创新构想) 包括“经典罗列法”和“历史阶析法”。 1.“经典罗列法”指在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等,陈景辉等在论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中就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三种模式: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礼欢迎克林顿;深圳华侨城大打民俗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意见。 2.“历史阶析法”指利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性特征来纵观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与改进措施。这两个创新构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也以综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游的创新思路 (一)处理民俗旅游与相关主题旅游的关系 随着“旅游可持续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形式纷纷兴起。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新的增长点,各地方踊跃的打起“民俗”的旗号、以当地的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其实民俗旅游与其他几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相关性,具体体现在: 1.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特质贯穿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内容之中,呈现出地域上与内容上的相互包揽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态、红色、乡村唱戏”的特征; 2.均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个主题互为兼容,互为补充; 3.旅游发生地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上述几种形式的旅游均顺应形势,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游与乡村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并肩发展 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更好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展现丰富旅游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和谐”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旅游的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做出贡献,农村民俗旅游与农业旅游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它们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村或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如今发展民俗旅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会的进步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要求民俗旅游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游论文还在沿用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观点,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过分关注市场尚不成熟的民族或乡村区域,纷纷开发出一系列无“度”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同时国内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游市场上至今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研究余地还很大。比如,邱扶东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总之,要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好,就要结合都市与农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间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达到互为补充、互为增色的效果,使游客选择余地更大,从根本上完成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建设。 (三)解决民俗旅游的传统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三农问题”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 1.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用来指导民俗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矛盾; 2.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等等; 3.环境的可持续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民俗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民俗旅游展开地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李万佰以北京昌平市为例,提出了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和政府扶持为措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李琳桂等认为“农家乐”民俗旅游在“三农”问题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加快农业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化”营销 “特色化”主要包括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的特色化和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的特色化。 1.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俗产品。如昌平以“酒”为题材发掘其民俗旅游之“酒文化”;满族人民依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萨其玛”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辽宁对民俗旅游中的纪念品开发颇有独到之见;此外,“民族高校开发民俗旅游”的构想成了旅游界的热门,等等。 2.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特色化:即为营销的方式,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去广告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肖建春对四川重庆一带的民俗旅游作了广告分析,提出广告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寻求整体规模效应、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等等。总之,民俗旅游广告宣传的原则性在于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利用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际化。 (五)提倡民俗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游人才(尤为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不足成为社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内涵。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可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区的教育颇为特色,张洁提出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 2.培养“社区参与”理念:其主要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获得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达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动接受环保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被动关系转化为受教育后居民主动自觉的环保观念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对等关系的目标,从而使旅游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觉去维护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组循环性良性效应。 (六)创新民俗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俗旅游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并不排斥民俗旅游中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原来封闭但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区域开始面向外部世界;经济的融通与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损耗当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过度的商品化与经济化只会导致民俗文化的消亡于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这是一种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当地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为民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实现市场和效益的规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钻研。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当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我们审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思索我们的改进与提高步骤,那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逐步地进步,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民俗旅游的热点,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培养一种前卫的思维模式。我们拭目以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经济新一轮的亮点,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