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日本长寿的原因及影响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日本长寿的原因及影响论文研究

因为日本人都非常注重养生和生活的规律,这与他们食用的食物没有化肥有关系,而且他们有着严格的生活作息,必须要遵守规则。

日本生活水平比较高,日本贫富差距远小于美国,更不用说中国。还有他们的食物既注重营养又不影响健康,不像美国人喜欢吃肉和糖。

日本冲绳岛的大宜味村人,多年来靠吃赢得长寿是为例证。冲绳岛被世人誉称“长寿的世界纪录之岛”,大宜味村又是举世闻名的长寿村,2004年调查村里的3500名土着居民中,65岁以上者930人,占总人口的25%;85岁以上者150人,占总人口的2%;90岁以上者46人,占总人口的13%,高龄老人和长寿老人比率之高,堪称世界之最。联合国有报告称,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居世界首位,而大宜味村人的平均寿命又居日本前列,尤其是女性平均寿命已高达86岁。

世人欲问:大宜味村人何以如此高龄?经学者调查研究,原因很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爱好运动,和谐相处,精神愉悦等因素除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的饮食结构”。日本人认为,大宜味村人的饮食味美而合理,独具五大特色。

荤素搭配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将植物性食品与动物性食品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全面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大宜味村就很讲究荤素搭配,他们对荤食非但不偏废,而且十分重视对各种肉(鱼)类食品的适量摄取,这就充分保证了他们的营养需要。

植物性食物中几乎没有胆固醇,素食者的血液胆固醇的含量比饮食均衡者通常要低15~20%。同时,植物性食物中还缺少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大量存在于鱼类中,鱼肝油就具有抗抑郁的功能。冲绳人是吃鱼能手,如金枪鱼、沙丁鱼、鲱鱼、鲭鱼,在一周内至少吃1~2次鱼,所含3-不饱和脂肪酸是天然脑营养素,老年就不会出现抑郁症状。肉类含有酪氨酸氨基酸,它能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和多法明,这些成分有益于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力,并维持控制兴奋和抑制植物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

多食蔬菜当地的土壤含矿物质最丰富,所以蔬菜中维生素、无机盐和有机酸的含量很高,还含有粗纤维和纤维素,既能满足人体的多种营养需要,又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利于润肠通便。蔬菜又是碱性食品,能与谷物和肉类等酸性食品相中和,以保持人体血液酸碱平衡。除甘薯、卷心菜、胡萝卜、白萝卜之外,还有一种味苦的“格芽”菜,营养极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格芽禅普如”混合菜,有壮阳功效,是男性爱吃的菜品。

大宜味村人提倡在食用肉类食品外多吃蔬菜,以维持肉蔬相应的平衡。

另外,经常吃海藻类如昆布、紫菜、羊栖菜和瓦卡米草等。藻类含大量脂肪酸、蛋白质、碘、钙、铁、锌,能防止须发变白或脱落。人们常吃的“海藻米饭”,是用煮熟粳米与橄榄油炒好的洋葱、蒜瓣,佐以麻油、酱油,拌入煮熟的昆布海藻丝,再稍加翻炒即可食用。家常菜品如“烤鱼片配甘薯”、“清炒豆腐菜花”、“清酒鲜鱼菜汤”等,都是长寿饮食。

多食豆腐豆腐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十分丰富。

豆腐同样也是碱性食品,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豆腐中含有的植物雌激素(羟基异黄酮及木脂素)具有抗氧化的功效,能明显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从而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使之不被氧化破坏。可以防止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生。由于植物雌激素的替代作用,多食豆制品可以改善妇女绝经后综合征的症状,减少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

同时,植物雌激素可以有效抑制睾丸酮,避免诱发男性前列腺癌。而且,豆腐蛋白同样能使慢性肾衰患者尿蛋白丢失减少,延缓肾脏纤维化过程。大宜味村人每天的摄入量都不少于50克,这就发挥了营养保健的作用。西方世界中的主要疾病在这里处于低发病水平,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没有发现肿瘤患者。在当地方言中不存在“退休”语词。

多食水果大宜味村人常吃新鲜而不受污染的水果,有益于人体健康。

低盐饮食食盐对人有两大作用,一是调味,二是营养。

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氯和钠这两种元素在人体内主要起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渗透压的作用,保持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效应;氯还是合成胃酸的主要原料。如果长期吃盐过少,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低血压病、疲惫无力等生理反应。但吃盐过多则有害,会引起水肿、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大宜味村人长期坚持适量的低盐饮食,对促进健康长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食盐还含有少量的钾、镁、钙等人体生理必需的元素。长期不吃盐的人,就会出现全身无力、头晕、肌肉抽搐等症状,形成“失盐病”。

这就需要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调节生理功能,兼有抑菌、灭菌、防腐作用。大宜味村人常年注重掌握食盐的摄取量,控制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在3克以下,已成为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适宜的钠盐摄取量为3~5克。除了因高温、高强度劳动、慢性腹泻或服利尿剂等原因而出汗或排尿过多,酌量增补外,不要增加食盐量。临床实验证明,食盐过多会增加心肾功能负担,成为有损健康的因素之一,不仅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对呼吸道疾病也不利,会使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加剧,并使痰量增多,对溃疡病、急性风湿病、肥胖症、冠心病、肝硬化腹水期等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患者限制食盐量,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其实,日本大宜味村人的长寿饮食做法近年已经公开,出版了《冲

绳方式》,看来也很普通,并无深奥妙诀。只要每日实践,且持之以恒,相信谁都能吃出长寿来。同时,这里流行“慢半拍”的生活方式,当地人称为“冲绳时间”,人们认为,生活中充满高压和刺激,会加速人的老化过程。

然而,这并不等于消极。他们拥有充沛的自信和顽强的意志,家庭生活充满欢乐与和谐,做事只承受低水平的压力,具有特别平和安逸的感觉。因为,他们曾经饱尝二战后的贫困和灾难,所以特别珍惜生命的价值,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尊崇人体生物节律,符合科学养生的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应该是大部分现代人的追求了,据研究表明,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大多数都很长寿,他们的平均寿命在80岁左右,下面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下为什么日本人都很长寿的原因吧

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论文

为了更好地发展。具体原因如下1、城镇化是农村发展到城市的的必然过程。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城镇化的发展建设主要是解决人的城镇化,实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国之所以要搞城镇化,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健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了小城镇的居住、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环境。吸引企业到小城镇投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小城镇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小城镇生活、居住、工作、学习,促进小城镇的经济繁荣、稳定,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3、其实,提出“城镇化”也反映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发展小城镇也曾经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被列入未来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即使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政策中,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问题也是工作内容的重点之一。支持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说明中央 对农村工作的支持,而且也是对农村人口转移选择了适合国情的低成本道路的支持。 4、更好的发展城市发展好,乡镇发展落后,这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也不好的。中国要搞城镇化发展,能够减少大城市发展的压力,也能促进资源调节,让乡镇发展更加好。所以,国家要搞城镇化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所有地方平衡发展,提高百姓的收入。5、减少人口流动。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得春运成为了一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东部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除山东、河北外,大多数省份都属于人口净流入省份。四川、重庆、安徽、广西、河南、贵州等省份人口流出比例较高6、城镇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城镇化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过度城镇化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最终都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17.9%提高到2001年的36.1%,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 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万外来务工人员;第五,小城镇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国家、民间、外资共同推动,呈现出动力主体多元化特征。第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 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是:制约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重视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和内涵;包括一些形象工程、盲目扩大行政区等不恰当的行为;小城镇有贪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倾向;城市发展缺乏区域整体协调,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准城市人口数量大,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六、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或者呈同步增长趋势。看看这张国内的夜间景象图就会发现,越亮的地方就是越发达的地区,大面积的亮块就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基础和阶段等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将比单个的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一带这种区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资,一般来说就是选择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就明显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为例,我国有16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中长三角占7个,珠三角占3个,东北占1个,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榜上无名。 第七,城市化发展预测。 国家制定“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预测到2015年左右,我们国家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建设镇数量则略有减少,转移2.5亿农村人口,百万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规模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超大城市从11个增加到20个,特大城市由23个增加到35个,大城市由44个增加到60个,中小城市由588个增加到650个;城市群也将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珠三角、长三角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厦漳泉,长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从城市化质量方面说,将出现社会稳定、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增加值线性相关系数为93.7%,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系数为98%,因此选择后者来建构预测模型。根据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为53%(误差为正负1.7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52至1.92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化率为64%(误差为正负1.7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27至0.9个百分点。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际经验,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韩国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八、城市化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适度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第七,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第八,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网上还有很多,很容易搜到的,呵呵。

简单啊 要免费的参考文献就去“文发网”上找嘛 多得很哦城市化与过度城市化摘 要:工业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府的发展规划成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度增长、政府的过度消耗、过度的资源消耗与污染以及过度的非人本指标等现象,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城市;城市化;过度城市化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 change of rural economic & social structures and governm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have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henomena of over-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over-consumption of government, over-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pollution and excessive non-human-oriented indexes, etc. bring a series of serious social problems.Key words: city;urbanization;over-urbanization一、城市与城市化要理解城市化问题,先要了解城市。什么是城市?美国学者曾经指出,有三种定义城市的方法,“在美国,城市是有2500人居住的社区,城市化地区是居民不少于5万人的城市”;“在巴西,人口规模则不是确定城市的依据——城市就是首府”;“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在地理上有一定范围并具有某些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① 。中国学者对城市也有定义,有人指出:“城市是大规模高度聚集的人类活动区域。”②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地,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产物。城市是特定国家或特定地区居民经过生活演变,在合适的地点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稳定的生产布局和贸易市场,有各种相对完备的政治、法律、宗教、教育和文化事业组织,以及相对严密的专业化管理秩序的大规模人口聚居区。什么是城市化?可以把城市化看成一种指标,一种用以分析城市化实现水平的评估体系;也可以看成形容词,形容一个相对大的区域内城市的密集程度。50年代初期有一个划分城市的标准,3000人口以下的是农村集镇,3000人口以上的叫城镇,或者叫城市,所以在中国有城市、城镇和农村集镇的区别。建国初期江苏的城市化率是14%强,而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苏南地区的城市化率是17%强,大约高于全国平均数7个百分点,所以苏南是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化在当前,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当局以扩大城市的规模,强化城市的经济功能,提升城市的辐射能力为手段,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手段或者方案。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城市化就是政府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或者策略,具有很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特征。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有关专家有许多研究,提出了很多设想,比如信息化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创新型城市等。这都是一些十分有价值的想法,实现起来有一个过程。严格说来,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尽管1949年以后,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方针方面有问题,或者限于发展速度缓慢,都不能称之为城市化运动。最近20多年来,城市化运动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以下三组数据能够说明这一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笔者选取了四个年份,反映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表1)。综合有关《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笔者选取了1985年以来的四个年份,反映全国城市的建成面积(表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笔者选取了1990和2001两个年份中国城市发展的有关数字对比(表3)。二、过度城市化应该承认,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经验教训也不少,其中过度城市化就是一个值得注意和预防的问题。西方学者曾经提出了“城市化过度”的概念。有学者指出:“城市化过度是伴随着前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状况,即一国城市居民相对于全国人口的比例大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允许的比例,一般说来,它是迅速城市化的孪生兄弟。”③上述西方学者关于过度城市化的观点,对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性。现在看来,城市居民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高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允许的比例,当然可以作为讨论过度城市化问题的衡量指标;从占全国人口总数比例的角度上分析过度城市化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因素。不过,由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的差异,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往往并不具备决定的意义。换句话说,在考察具体城市是否已经城市化过度的时候,单纯以其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来衡量,有可能并不十分科学。因为有的城市,虽然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较高,但是它的综合能力所决定的人口涵养能力比较强,因而并没有达到过度城市化的程度。除了人口因素之外,过度城市化的指标,应该包含城市生存质量和城市功能的因素。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落后、供养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但是人口数量畸形增长,其膨胀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环境与公共设施所能承受的程度,使城市不仅失去了现代化发展的牵引作用,而且成为充满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疾病、贫困、混乱、犯罪、黑帮势力和政治冲突的恶劣生存空间。过度城市化是人口片面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协调性,城市管理严重失控的结果。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过度城市化是任何国家在一定阶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更容易发生和更值得重视的问题。一般来讲,城市化的动力有三个:第一个是工业化。近代之前,包括西方世界的城市化,它的驱动力主要是工业化。由于工业化,城市里面兴办了大量的近代化工厂,致使大量人口向大城市流动,这是一个动力。工业化引起的城市发展,在欧洲特别明显:“在欧洲,十九世纪是城市大发展的年代。1816年德国城市人口略多于250万,到1895年就达到了1300万。1846年法国城市居民是850万,而1891年则增加到1450万。巴黎在1800年时只有50万人,1891年达到250万,是1800年的5倍。”④第二个是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的生存状况恶化,自发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人口。这个情况在近代以前很明显,据国外有关专家统计,1800年北京人口110万,伦敦86.1万,巴黎54.7万,东京49.2万,柏林12.7万,莫斯科23.8万,开罗26.3万,费城20万,汉城19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口控制得比较严厉,人口的流动性相对差一些,但是仍然有流入城市的,特别是一些省以上的政治中心城市。据统计,1949年北京市的城镇人口大约178万,1959年达到421万,1979年达到510万,其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第三个动力来自政府的发展规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加快,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于政府的规划和发展战略。政府把城市化率的提高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过度城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当前城市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范围和人口规模的扩张。比如在城市买套房子,就给予城市户口;因各种圈占土地,郊区变成市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也有工业第三产业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扩张。但是,有些城市的人口膨胀非常厉害,而其动力不是来自于工业化或者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前提,它们直接造成城市的劳动力需求,保证城市扩容的人口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离开了这个前提,离开了产业基础,盲目地扩大人口,会导致社会的极度不稳定。政府的过度消费。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政府当局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或者策略,与此相联系,城市化运动中的过度城市化,也就包括政府的过度消费。或者说,过度的政府消费,自然成为中国这样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城市化运动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公务员和编制外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公款消费数额巨大,政府楼堂馆所豪华气派,这实际上是现代化成果的不正当不健康的消耗。在有些城市,政府的消费非常大。有些地方的县政府,办公大楼里豪华的电梯,庞大的空调,加上物管费,每年支出费用极大,这是很大的浪费。应该把这些过度消费的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改善经济技术基础,增加物质储备,提高抗击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过度的资源消耗与污染。这一点,有许多报道和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透支、水透支、环境透支,已经非常严重,人们深有同感。现在即使到农村去,许多地方也是污水一片,奇臭无比。城市里出现地面开裂或下沉、地下水资源枯竭、噪音、粉尘、废气、酸雨、沙尘、热岛效应等现象。恶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过去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说苏州和杭州是人间天堂。现在,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真正称为人间天堂呢?假如我们不计后果地建设,把自己生活的地方污染到很严重的程度,终将有一天这个地方会成为死亡之域,经济发展再好,又有什么用?这是一件非常恐惧的事情。过度的非人本指标。城市化应该以人为本,致力于建设一个宜居城市,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条件。除了环境的宜居之外,还有生活的宜居,工作的宜居,文化的宜居。这就要求一切发展的举措,都要以人为本。各种规章、制度、管理目标的提出,都要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的地位上考虑。要明白,非人本指标与宜居城市的目标是不协调的。过度的非人本指标存在于很多方面,比如市容的过度美化,造成很大浪费。为了城市的美观,造成老百姓生活的不方便,这就是非人本指标。在我们的城市,城管是一个工作难度最大的部门,也是一个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部门。有个城市曾经有人公开在店门口贴了“城管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其实不管理肯定是不行的,问题是怎么管,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用什么方法管。群众对城管意见那么大,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管理的某些指标具有非人本化的性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拆迁,也具有非人本化的性质。旧城改造是必要的,特别是城市的商业区、文化区、窗口地区和基础设施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条件,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但是,为了拉动房地产市场,不加区别地针对居民区的拆迁改造,只会增加群众负担,加重群众生活成本。国外有些城市,富人住郊区甚至远郊的别墅,公寓区、贫民区在市区。我们反过来,拆迁的困难户都转移到远郊,经济适用房多数建在远郊,他们的生活成本仅交通费就要多花许多。城市的建设为富人考虑多,为穷人考虑少。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前那么长时间有棚户区,过去每个城市都有棚户区,就是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有点破烂的地方,因为居民的经济水平不一样,所以棚户区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现在美化城市要把那些旧民房大片地拆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人为地加剧了社会矛盾。一些市区边缘的民房拆掉之后,没有便宜的地方能租住。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调整学区和学校布局,把农民工办的学校取消掉。这样一来,农民工子女读书很成问题。原来民工子女学校费用很低,现在把他们并入城市学校,他们要和城里孩子交一样的钱读书,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增加。媒体曾报道,有个地方,政府专门花钱建造了楼房,一间房子放四张床,然后说对农民工说我,给你们谋利益了,一个月可以花一百多块钱用一张床,结果没有一个农民工要。记者采访农民工,他们说:“我在这边打工,工地就可以住,为什么要住那里?我每天工资才几十块钱,住在那边每个月要交一百多块钱,另外工地在城东,房子在城西,每天交通费又要加好几块钱,一个月下来,要多花不少,划不来。”结果政府为农民工造了房子,他们却不肯住。这种事情很多。有些城市建设草坪,大量采购,进口草皮,效果怎么样呢?一些中国土生的草可以上去踩,可以躺在上面,没什么事,外国进口的草很娇嫩,它只能看不能踩,这样做城市建设的成本无意间就扩大了。这些实际上都是为了完成脱离实际的非人本化指标的结果。过度城市化还带来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公共设施跟不上,交通跟不上,电力、煤气、住房跟不上,生态恶化,大量人口失业,大众普遍贫苦化,犯罪率上升,城市管理成本上升等(城市管理是要成本的,我们现在城市管理成本很高,有些重大的案件破案很快,一打110警察就到场,这很好。我们的公安已经从静态管理转入动态管理,这是很了不起的,但要有成本的)。当初,在盲目扩充人口的时候,矛盾可能还不会马上暴露出来,但是这些问题,迟早会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城市的各种利益阶层、各种等级之间的利益协调,做得很不够。城市居民各个等级间的利益和愿望要调节好,社会矛盾不能太尖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但是社会的利益分配,必须维护公平底线。党中央提出要研究收入分配政策,并且提出和切实落实关注弱势和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正确和及时的。城市虽然扩大了,但是还没有建立成熟的社区伦理。城市有城市的伦理,过去西方学者把农村社会称之为通体社会,把城市称之为联组社会,是按照农村和城市的不同伦理精神来分析它们的性质的。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这两个概念有一点玄。什么叫通体社会?在一个村子里面,可能聚集着一个宗族,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社区,居民有共同的价值观,也有比较稳定的民间纠纷的处理习惯,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所以叫通体社会。但城市人口来源于各个地方,他们脱离了原住地,来到了陌生的地方,没有了原住地居民之间在生产上、血缘上、情感上、历史渊源上的密切联系,必须自我奋斗,优先考虑个人利益才能生存,这就导致城市各个群体之间的亲合度不够,所以城市社会是一个联组社会。也有人反过来讲,说农村里是机械团结,而城市是一种有机团结。因为农村里虽然有统一的乡规民俗,但乡民之间缺乏共同利益,缺乏有机的分工合作,所以他们之间的互相团结不是很稳定。而城市里专业分工的程度很高,各个行业之间互相依存度比较高,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工种停下来,其他行业、其他工种,甚至整个城市的运转就要停下来。所以城市的人必须互相协作,互相支持,高度紧张地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生存而结合。城市居民的结合,当然比农村居民之间的结合,要密切得多、有机得多。以上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这两种看法取了两个极端,有点绝对化,因而可以继续讨论。但是,不管怎么说,城市确实应该有共同的社区伦理。所谓城市的社区伦理,是指城市居民共同遵守的体现都市文化特征的公共规范,包括城市的公共信仰、公共观念、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公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性、制度性、观念性、习惯性价值与规则。有这一整套公共的规则,来维护市民的共同利益,把人们共同生活的代价降低下来。共同生活是有代价的,有时社会的组织不协调不合理,共同生活的代价就很大。城市是五湖四海的人的汇集,所以必须确保每一个人的利益,否则大家无法共同生存。只有建立起共同的社区伦理,让这些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人有一种公认的价值基础,才能团结起来,这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培育新形势下的城市伦理,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已经可以看出,在有些城市,城市化的推进,不是提升了城市原有文明的水平,而是降低了水平。原因很简单,在有些地方,外来人口差不多占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超过了原住人口,城市原来的文化特色被消解了,甚至外来人口的语言、民俗、生活习惯、人际网络、利益诉求、群体风气改变了原有文化内涵,成为城市面貌的新的主流特色。多数情况下,这种新的特色带有许多负面意义的内容,或者说,具有负面的性质。怎样才能在人口急剧膨胀的条件下不降低城市的文明水平,强化城市的文明管理,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改善他们的文明素质,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现实任务。提供一篇 希望能帮到楼主

中国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请给我加分,我来回答~预测未来5年中国保险业的增长情况是:人身保险的平均增长率是15.6%;财产保险的平均增长率是16.9%;平均增幅为16.2%。中国保险市场的实际发展潜力,可能远远大于用计量模型预测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保险市场还是一个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市场中国保险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机问题,目前表现为一种带有供给约束型特征的危机。中国保险业的“内伤”,在保险需求中的表现,主要是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在保险供给中的表现,主要是保险业、保险公司本身的“底气不足”。中国保险需求模型预测国内外经济学者采用的保险需求预测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基于计量模型作出的预测;二是基于相关指标作出的预测;三是专业机构对单个指标作出的预测。出于准确性原因考虑,我们选择了基于计量模型的预测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对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和模型的选取,可以为我们提供较好的借鉴。第二种方法即基于相关指标作出的预测方法,以及专业机构的个案需求预测方法,在这里只是作为第一个方法的补充或验证。由于影响人身保险需求和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预测及其分析时,将两者进行了分别处理。人身保险需求预测为了避免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中未做检验而可能导致的伪回归现象,我们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和面板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的形式是:模型解释变量的假设有三个:一是假定2004年GDP增长率为9.4%,2005至2010年的增长率为7.2%;二是假设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的一个百分点;三是假设根据往年数据,人口死亡率每年递减0.01%。这样一来,得出如下人身保险需求预测结果。财产保险需求预测由于财产保险各险种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我们对需求整体规模进行预测时,只选取国民收入(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而非单方面作用关系,我们选用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这样一来,就有了三种预测,第一种是只包含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型预测;第二种是只包含国民收入的模型预测;第三种是既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国民收入的模型预测。假定2004年至2010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约为2.5%,三种预测模型结果如下。从表和图中可以看出,三种模型预测结果同时显示出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其它年份财产保险需求增幅都比较平稳,只有2008年的财产保险需求增幅出现下滑。三种模型预测的财产保险需求增幅顺序是:用只含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型,预测的平均增幅为11.9%;用只含有GDP的模型,预测的平均增幅为14.8%;用既含有GDP又含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型,预测的平均增幅为16.9%。根据上述预测模型,未来5年中国保险业的增长情况是:人身保险的平均增长率是15.6%;财产保险的平均增长率是16.9%;平均增幅为16.2%。如何看待这个预测结果?有三点需要说明:一是预测结果只能是一个参数,不能是一个定数。二是要警惕“模型拜物教”的影响。三是要权衡模型预测结果的利与弊。采用模型对保险供求总量进行预测,有两个问题没有办法确定:一是模型预测需要的条件很多是假设条件;二是模型本身也是对现实作出的一种假设。因此,模型预测结果不一定能够代表中国未来5年真实的保险需求。那么,真实的保险需求究竟是多少?最近瑞士再有一个研究报告说,人均收入介于2000至10000美元之间的国家,保费收入的增长会比整个经济增长平均快1至2倍。那么,我们预测的结果只是瑞士再预测的下线,即1倍的预测数。如果是2倍,那么,增长率应该是21%以上。简单的说,如果“十一五”期间工作做得好,增长率可以达到为16%,甚至可以达到21%以上。影响中国保险需求的因素在未来5至10年中,哪些因素会对中国保险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五大因素对中国保险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为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的经济总量必须大幅度增加。公认的口号叫经济总量“翻一番”。二是高速增长率。为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客观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高速增长率。我们在预测模型中,假定的年均增长率是7.4%。实际增长率可能要高于这个比例。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2005年的GDP增长率为8%。根据过去的经验,实际增长率也可能高于8%。三是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这里值得提出的就是中间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国际经验,中间阶层是一个国家的保险消费主体。第二,构建和谐社会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对保险业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引起政府和民众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社会风险等风险问题的重视,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二是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加对保险的需求。第三,经济总量增加及其引起的消费结果变化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根据国际保险发展历史资料显示:人均GDP在2000至10000美元之间,保费增长率可以达到15%至20%。具体地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第一目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小汽车开始成为人们的首选目标。住房、汽车等现代家庭财产,与其它家庭财产相比,价值大、风险高,这些财产的风险保障问题,便成为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安排的问题。中国的情况也许有些特殊。根据我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一个调查,人身保险的投保率走势是一种倒“U”字形曲线,即两头低、中间高。按照居民月收入水平,若以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划线,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的比例都偏低,只有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比例较高。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有限;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用出现递减。这又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现有的保险险种不能满足4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家庭的保险消费需要。第二,现有的保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四,关于家庭金融资产、储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人身保险商品与居民储蓄具有替代性。一般说来,当银行储蓄利率上升时,人身保险的需求会相应减少;反之,当银行储蓄利率下降时,人身保险商品的需求会相应的增加。但是,这种规律也会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其中,保险意识的变化,就是一个影响中国今后人身保险需求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目前,在安全保障方面,中国大多数人的文化意识还是建立在“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其表现就是以家庭、家族为核心化解风险、解除危机。人们愿意并且习惯用储蓄的方式,应付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因此,对银行储蓄的偏好高于对保险的偏好。其实,这种意识距离保险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防范风险既可以用银行存款的方式,也可以用买保险的方式。保险与银行之间具有替代性,用保险方式防范风险效果更好。那么,人们就会根据实际需要在银行存款方式和保险方式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居民储蓄余额代表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后的剩余购买力。储蓄余额实际上是居民为推迟消费所作的一种准备。保险消费是居民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可以将居民储蓄余额看成是一种潜在的保险需求。这几年,中国人身保险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量增加。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加,人身保险的使用率,即人身保险保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的人身保险使用率在20世纪中期是0.5%;2002年上升到2.0%;2003年2.3%;2004年已经上升到2.4%。尽管与世界平均水平的4.59%(2003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不足0.5%的数字相比,则是有了显著的增长。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总量已经达到11万亿元之多。在未来5年中,如果中国保险业能将银行存款的10%吸纳转化为保费收人,那么,就应该有2.5万多亿元的可以运用的保险资金。第五,人口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人口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总量;二是人口老龄化。中国总人口有12.84亿,其中城市人口有5.02亿(2002年)。众多的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潜在保险市场。但资料显示,中国的现实保险需求则不旺,具体表现在:中国内地公民购买个人保险的比率只有20%;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只有3%;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比率只有7%;购买财产保险的比率只有15%;汽车第三者责任风险被公认为是最大的风险,然而,投保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比率也只有20%至30%。这说明目前中国保险市场还是一个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市场。保险供给预测与分析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通常用三个指标来反映:一是保险市场结构和企业数量;二是保险经营资本所承担的风险的密集程度,常用偿付能力指标和部分财务指标进行衡量;三是投入保险经营的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按照这些指标,我们用三种模型,即法定最大自留额方法、肯尼系数方法、偿付能力额度方法,分别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供给能力进行预测,结果如下:(一)财产保险能力预测结果2005年财产保险公司的资本为285.3亿元,2010年为306.4亿元,资本的年均增长率为1.4%。(二)人身保险供给能力预测:采用与财产保险供给能力预测相似的方法,预测我国人身保险供给能力,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00%,到2010年底,我国人身保险供给能力缺口约为33亿元。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20%,偿付能力缺口预测值约为235亿元和540亿元。即到2010年底,人身保险供给能力缺口大约在235亿元,也就是说,人身保险资本缺口约为235亿元。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50%,偿付能力缺口预测值约为540亿元。人身保险供给能力缺口大约为540亿元,也就是说,人身保险资本缺口约为540亿元。三种预测方法的结果同时显示出,保险供给能力存在缺口,且有扩大之势。同时,不管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供给能力都不能满足保险需求的需要。靠供给拉动需求,其作用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保险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机问题。保险市场危机形态有两种:一种是需求约束型危机;另一种是供给约束型危机。目前则表现为一种带有供给约束型特征的危机。中国保险业存在“内伤”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保险需求与保险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或者叫不平衡问题。但这种矛盾或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看到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从保险需求与保险供给本身相互关系来看,主要是保险供求内部的矛盾、内部的问题。所有做保险的人都知道,做保险讲究的是一个“大”字,保障的标的要多,保障的范围要大,保障的对象要广,要坚持大数法则。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保险还是一个“小”字:保险市场小、保险规模小、保险资本小,保险对社会的贡献也小。一大一小形成巨大的反差。构成了中国保险市场所有问题的一个“结”。所以,要解决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还得从这个“结”开始,把市场做大。中国保险业的“内伤”,在保险需求中的表现,主要是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在保险供给中的表现,主要是保险业、保险公司本身的“底气不足”。如果说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是保险业的“软伤”,那么,保险公司的“底气不足”就是保险业的“硬伤”。倡导全民保险意识推行法定保险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供求矛盾,即潜在需求很大,现实需求不足,其严重性,不在于老百姓不购买保险的问题,而在于,在这种不购买的背后隐藏的对保险的不信任。信念危机比市场危机更可怕。所以,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显得格外重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纠偏,把不正确的东西改过来;另一个是引导,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了解决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保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我们呼吁大力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推行法定保险。为什么提出倡导全民风险意识?因为风险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客观上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才能克服。我们提出“全民风险意识”,决不仅仅是为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增长需要,也不仅仅是为了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个风险意识贫乏的民族,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一个风险意识贫乏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强大的国家。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既是保险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幽灵”。看不到,摸不着,却挥之不去。对付这种“幽灵”的最好办法,就是全体公民的风险意识的觉醒,就是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对风险本质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缺乏风险意识。在中国,尽管蕴藏着巨大的保险需求,但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从而实现保险业的大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自发的过程,需要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回顾我国20年的发展路程,任何一项经济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思想意识的转变。没有市场意识,不可能有市场经济;没有法制意识,也不可能有法制经济。同样,没有风险意识,就不可能有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在经济学辞典里加一个“概念”,那就是“风险经济”。在社会学辞典里也增加一个“单词”,那就是“风险意识”。这样一来,在我们国家经济生活中就应该有了3种经济、3种意识:市场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市场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只有风险意识增强了,与风险意识相联系的保险意识才能树立起来。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是中国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转化的前提条件。推进保险业的发展,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因此,我们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呼吁,建议在我们的国家生活中,大力倡导风险意识。保险教科书把保险分成自愿保险与法定保险没有错。但如果把自愿保险与法定保险对立起来就不对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有人担心推行法定保险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都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瑞士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保险密度是5660美元,排在世界第一位。究其原因,一是树立全民保险意识;二是推行法定保险。在瑞士,不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属于法定保险,就连火灾保险也被列入法定保险范畴。将法定保险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购买这些保险。长此以往,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自觉遵守的保险消费习惯。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主要根据对保险保障需求的大小以及自身对保费的负担能力大小两个因素来决定。收入法和支出法。收入法是指通过计算被保险人预期未来收入的现值来估算人寿保险的额度。从概念上看,这是一种理论上正确的方法。被保险人的预期未来收入也就是被保险人的人力资本。即使人力资本不能在市场上交易,它仍具有理论上的价值。人寿保险可以看作是对某种资产(此时是被保险人的人力资本)的损失进行保障的保单。由此看来,要投保的额度就是被保险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即被保险人预期终身收入的现值。如:李先生现年35岁,年收入是3万元,他预计他的收入每年会以通货膨胀率(预计5%)增长。他打算30年后的65岁时退休。我们要用收入法来估算李先生要购买的人寿保险的面额。处理通货膨胀的最便利方法是采用实际数椐??实际收入和实际利率。尽管在此后的30年中,李先生的年收入名义上在增长,但考虑通货膨胀后的实际年收入仍是3万元。我们可以将30年、每年3万元的年金按实际利率来贴现。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后得到。经济学家估计年实际利率处于2%-4%之间。假定今后30年中的实际利率是3%。李先生终身收入等于每年3万元期限为30年的年金的现值。按造3%的贴现率,这一年金的现值是:3000×[1/0.03-1/(0.03×1.0330)]=588000,李先生应购买588000元的人寿保险。支出法,又有简单和复杂等不同的计算方法。简单法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它的理论依据是保险界的一种经验判断,即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三口之家)要从你去世带来的财务冲击中恢复过来,必须在头七年维持相当于70%的原家庭收入水平。换句话说,要简单预测你的人寿保险需求,只要把你当前的年总收入乘以7(7年)再乘以70%,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5倍年收入法”。简单法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复杂一点,可以具体解析如下:家人首先需要在被保险人离开后继续维持基本的生活状态,所以首先需要把个人年收入乘以5倍左右;其次被保险人的离去可能给家人带来负债,所以要加上属于他的贷款数额(如一半或更多比例的家庭房屋贷款、信用卡未还款、各种借款等);再次被保险人的家人可能因为他的离去需要准备一笔丧葬费用,以及影响他们短期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所以可以再加上3?6个月的家庭紧急备用金和丧葬费用;当然,被保险人的离去也可能为家人留下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如各类存款,基金等,所以应该减去这部分。所以,个人的寿险额度需求应为“个人年收入×5+个人部分的负债金额+家庭紧急备用金+丧葬费用-个人部分的流动性资产”。当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作一定幅度的灵活调整,比如子女年纪较小,未来需要的教育金更多,那么应该把这一项费用也加入公式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影响幸福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

吗、。连连看knm巴萨牡丹江‘

01物质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影响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活。当然物质生活又有不同的水平,可以是温饱,可以是小康,也可以是非常富裕的状态。所以说,财富不可以和物质相提并论。人的物质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幸福感。02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成是性格色彩的不同。红黄蓝绿四种性格色彩各有不同的特点,相对外向开朗的的人比内向闭塞的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幸福。03年龄阅历以及认知的变化。小时候一颗糖就是幸福,长大了再多的金钱可能也不会幸福。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幸福的定义就会大相径庭。04人的权利欲望,好胜心,容易得到满足的程度。利欲熏心,人的权利越大,好胜心越强,爱攀比,而且很难得到满足的话,就很难感到幸福。特别提示人需要学会知足,才能感到满足,幸福其实很简单。祝大家都幸福快乐。

影响生活有七大因素一. 爱比较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二. 缺乏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三.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 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 极心态。四. 不知道奉献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五. 不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六. 不信任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Borod认为负性情绪更多是在右脑进行,积极情绪更多是左侧半球的任务。),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七. 过于焦虑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第一,积极地面对世界,增强自我力量感。主动争取个人生存和追求个人幸福的基本权利,特别是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意识本身就是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因为这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保持乐观并有控制感的生活状态,相信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的环境,以至于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生存状况。如果你生性是个内向且情绪很不稳定的人,要提升你的幸福感,还要尽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更外向一些,情绪更平和一些,多接触外向平和、乐观向上的人,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并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自主性和控制感。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改造环境;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也是可塑的。第二,不要总是向上比较,适当向下比较,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仇富,不欺贫。幸福感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往往拿自己的现有情形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他和别人比较的相对地位。研究表明,向上比较能激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满意度降低,而向下比较虽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满意度增加。因此,当我们在朝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感觉太累的时候,不妨适当向下比较,缓解一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奋斗蓄积能量。第三,科学地认识物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金钱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钱本身买不来幸福。过高的物质生活目标不仅不会使人更幸福,反而使人更烦恼。彩票中奖是很多人的梦想,如果真中了大奖,我们的幸福是不是会相应增长呢?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彩票中奖的人并不比一般的人更幸福。首先,与中奖后的兴奋和高峰体验相比,许多平常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就不再那么有乐趣了。其次,中奖的兴奋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消退。当他们习惯了期待由新的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时,这些已经来到的快乐体验就不再那么强烈,对总体的幸福感就不再有很大的影响。一项对《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富翁的调查发现,与一般的民众相比,他们的幸福感只是略高一点;49位超级富翁中,有80%的人报告钱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幸福;一位富翁从来不记得自己曾经幸福过;一位富翁(婆)报告钱不能解除由她孩子的问题所造成的痛苦。由此看来,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在一定范围内,在贫穷状态下,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第四,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标。金钱是个人实现生活目标所需的条件或手段,如果把金钱本身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对幸福感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大量研究表明,那些认为金钱比其他目标更重要的人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更不满意,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的中心目标反而会降低幸福感。因为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那么追求其他目标如亲密关系、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它们的机会而最终阻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因为这些目标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第五,建构有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对于有些人而言,幸福取决于物质享受、功名权势;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幸福在于真知的获得、道德的完善、艺术的享受、宗教的关怀。前者是外部定向,后者是内部定向。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E. Fromm,1900―1980)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区分为占有与存在(To Have or To Be)两种,重占有者将生活视为追求金钱、权力和外在成功的无止境的过程,而重存在者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的成长和人性潜能的实现,这两种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前者会越来越烦恼,后者会越来越幸福。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增长,从生活中寻找其他快乐因子,特别是更多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潜能实现、求知、审美、终极关怀,会增加幸福感。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发现,幸福水平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并结合欲望水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幸福感取决于收入欲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实际收入水平。如果收入欲望不变而实际收入增加,那么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提高。但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收入提高,物质欲望相应地提高,结果是抵消了收入增加带来的满足。或者是收入欲望的增加大于实际收入的增加,那么收入增加的结果不是幸福反而是不幸福、不满意。刚好将欲望的增长控制在低于收入增长的范围内本身难以做到也耗费心力,更重要的是在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这样才会更幸福。这样的建议还可以继续列下去,但幸福显然不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处方”之中。幸福在哪里?没有确定的答案。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研究影响因素的论文

影响英语听力因素的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了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并且从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入手探讨了提高听力和理解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英语听力 影响因素 解决方法

听说在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的交流活动主要通过听说来进行,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在交际中占的比例最大,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听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最基本的过程,只有捕获了信息,才能对信息做出反应,才能进行下一步深入的语言交流。

随着各类考试对听力测试的加强,人们对听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呢?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下影响听力的一些主要因素。

一、语调和语流

汉字是象形和表意文字,单字单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调。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两者在语音语调上的差别很大。尤其是一些音在英语中存在,而在汉语中不存在。如:好多学生很难区分/v/与/w/的发音。

英汉两种语音系统在读音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没有辅音结尾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受母语影响,常出现词尾加元音、拖音的情况。产生语音迁移以及迁移程度大小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发音差别较大;(2)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

二、音的变化

音的变化指的是英语单词在一个意群中的读音发生变化。音变主要包括连读、不完全爆破、增音、省音、同化等,这些音变的产生,对初学者的听力水平影响很大,因为初学者很难掌握这些发音规律。下面分别来讨论一下音变对听力的影响。

(1)连读同一个意群相邻的前一个词的词尾音常可以与紧接它的一个词的词首的音连起来读,这叫连读。它是一种很自然的滑音,连读必须是在同一意群中。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a.相邻的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即:辅音+元音

b.相邻的前一个词以字母r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这时,/r/要读出来,并与这个元音连起来念,即:r音节+元音

c.相邻的前一个词尾和后一个词的词首都是元音时往往可连读,即中间不停顿,听起来好像一个词,即:元音+元音

(2)不完全爆破

不完全爆破是指爆破音发音过程中失去爆破,爆破音的发音过程分为成阻—持阻—破阻三个过程,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些爆破音在发音时只有前两个过程而失去破阻过程,叫做不完全爆破或者失去爆破,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a.爆破音中的任何两个音素相邻时,前者发不完全爆破音如:

She has a ba(d) cold.

b.爆破音在摩擦音前面时不完全爆破。如:

Irea(d) the book yesterday.

c.爆破音在鼻辅音前面时不完全爆破。如:

It ma(d)eme happy.

(3)省音。当单词中某个或某些音因受影响而不发音。

(4)同化。音的同化指的是一个音受到相邻的音的影响,使它变得与其相同或相似;或者两个音互相影响,变为第三个音。

三、播放材料的语速

听材料的播放速度会影响学生听的理解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如果不能跟上朗读者的语言速度,学生就难以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 。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速的训练,主要包括两方面:

(1)提高学生的朗读速度。如果学生语速太慢,就不适应较快的语速。

(2)多听适合稍高于学生语速水平的录音。

四、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往往要把表达的意思间接的表达出来,因而会影响学生对真正含义得理解,如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委婉语等。要克服这些文学语言在听力上的阻碍,就应该掌握英语当中的修辞手法。

五、同音词和多义词

同音词指发音相同意义不同的词汇,在听中,容易造成意义混淆。同音词由于发音相同而无法对单个词进行听力辨认,在口语交际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把握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因为只有语言环境能告诉听者该词的确切词义。在书面交际中,同音词对交流几乎没有影响,因为音同而形不同。多义词:一词多义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听力的一个因素。有效的方法也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多义词的词义。

六、语音语调

学生自身的语音语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普通话是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一个讲普通话的`人肯定要比一个讲方言的人理解普通话更透彻。如果学生的语音语调不准确,不但使别人听着费劲,他自己对正确语音的辨别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七、技巧

掌握一些英语听力的技巧,会有助于听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听的技巧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包括:

(1)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整体理解能力是训练学生抓中心大意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抓关键,抓中心。

(2)推断能力。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考试中,学生都会遇到生词。因此,对生词的推断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之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含有适量生词的材料给学生听,以此来培养他们语境断词的能力。

八、对所听材料的熟练程度

实践表明,学生对所听的到的材料越接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就越容易听懂。例如在《博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册(复旦大学出版社)中有这样的习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听到的句子中所描述的人或者事物。

1.He is a person who maitains law and order. (a lawyer)

2. He is a person who helps you to lear at school. (a teacher )

因为学生对律师不如对教师更熟悉,因此,学生们对第二个题都能很快做出答案, 可是第一个就要思考一番。

九、英音和美音

英语语音语调最重要最常见的就是英音和美音,就语音的层面而言,学生必须了解这两种不同的读音。当然,学生应该把其中的一种作为学习的对象,但是,由于交际活动的复杂性,他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必然遇到不同的语音,这也就要求他们必须熟悉这不同的语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去感受不同的语音,如有条件,学生还应该接触更多人士的英语发音。

总之,影响听力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提高听力水平就要首先搞清楚影响听力的因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Barbara M.Strang A History of English[M]. Methuen Co.LTD. 1970.

[2]Daniel Jones. Sixth edition. 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M]. EP Dutton co.

[3]J.Richards etal 1985.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Longman LTD.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0.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0.05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