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郭雷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郭雷之毕业论文

李国安是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他住在嘴边的两句话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上木愧党,下不愧民,“一个干部要上不愧部队,下不愧士兵”他为部队打井为老百姓打井,将800里边防变成了有水的钢铁长城,为内蒙古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甘将生命化清泉,多少年来顾不上家顾不上老母、顾不上妻儿.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李国安说:“我深深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尽管付出很多但他“无怨人悔”。点拨] 李国安的事迹体现出一个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透出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2006年五月沈阳迎来了举世瞩目的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就在这举世瞩目的庄严盛会开幕的时刻,来自沈阳各大高校的莘莘学子对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青春世园、志愿沈阳”青年志愿者宣传服务世园会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倾注了全部的心力,他们用真挚的服务和温和的言语成为了世园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点拨]有了这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莘莘学子,世园会更添靓丽,他们此举不计报酬,只为家乡无私奉献。[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热爱”“奉献”等话题。

根据2015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下属的四个研究所是中国最早被批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首批国家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有15个硕士点、12个博士点(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布在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五个一级学科中。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06年度全国学科评估中,该院数学学科以本学科最高评估得分(94分)在全国62个参评单位中取得整体水平第一名;2008年应用数学获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六学科获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统计学、系统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运筹学、经济计算与模拟、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应用统计 培养成果 根据2015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从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至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565人,博士研究生1781人,其中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培养了硕士生338人,博士生894人。在研究院各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愈50人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近年来,有2人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3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3人担任“973”首席科学家,8人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0人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等等。例如: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纪念中国学位制度创建十周年,表彰了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该院毕业生丁伟岳、郭雷、刘嘉荃、谢惠民、余其煌和陈贵强等六人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该院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保持良好成绩:2004年-2010年产生了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平均每年1篇,其中2006年数学学科有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院入选2篇。至今有3篇获北京市优博论文;有21篇获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 研究生培养情况统计(1998 -- 2013)年度 博士 硕士 在学学生 招生 获学位 招生 获学位 2013年 105 84 103 37 536 2012年 101 92 87 31 536 2011年 95 81 84 15 521 2010年 95 83 86 26 505 2009年 94 79 111 23 485 2008年 89 76 89 22 456 2007年 87 73 86 15 451 2006年 85 84 90 27 418 2005年 7 72 86 30 401 2004年 69 60 62 24 392 2003年 80 51 52 27 370 2002年 80 39 56 18 349 2001年 69 55 49 30 289 2000年 61 33 50 25 278 1999年 45 50 33 25 235 1998年 44 45 31 23 221 合计 894 338 培养制度 研究院2005年开始逐步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和硕转博资格考核,制定《硕转博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加强硕转博生的专业考核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该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个实行资格考试的单位。研究院实行二段式的培养模式:一年级硕士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接受基础课程训练,之后回培养单位继续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从1999年至今,该院导师开设了数学学科的大部分课程,每年开设课程近100门,不少课程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为保证开设课程质量,该院成立数学学科专家组,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撰写教学大纲;编制《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数学学科是第一批完成课程设置的学科。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实现所有课程统一管理,并与其它院所和高校共享;统一规范开课大纲、规范学分,统一开具课程成绩单。该院是第一个将博士课程列入国科大教学平台。 研究生实验班 2009年该院和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创办“研究生实验班”。实验班是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尊重兴趣”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年级集中统一基础课教学,二年级选择导师和研究方向的培养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尊重兴趣”的指导思想,由该院著名学者组成导师组,以导师组的形式招生和培养,第一年不分导师统一基础课程学习和培养,一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导师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作为一名大二老生,对山大历史还是了解很多的,要说到山大走出去的名人那可多了去了。从文学中的大家,比如老舍,季羡林等等,到理科中的童第周,王淦昌等等;不仅有学术上名人,还有为新中国建立奋斗的老一代革命家,比如罗荣桓。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不仅仅于此,山大走出去的名人多了去了。

1、薛其坤教授——现清华大学副校长

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教授198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1984年7月毕业后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之后出国去日本东北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方向是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就在今年我还参加了他主讲的讲座,在讲座上他称呼我们是学弟学妹,这样博学而且平易近人的教授实在是我们山大的骄傲啊!

2、郭雷院士——控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郭雷院士从山东大学数学系(山大数学系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毕业之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郭雷院士长期从事系统与控制科学研究,特别是随机与不确定性动力系统的估计、滤波与控制理论等。(咱也不知道是啥,也不敢问啊。反正很厉害就对了!)

山大名人绝不止这些,怎么样,想像他们一样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吗?那就来山大和我们一起共建山大的辉煌吧!

北大毕业的于敏,隐姓埋名28年,为国家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教育思享2019年09月21日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现在,很多人为了出名,想尽一切办法,可谓花样百出,甚至做出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举动。相比为了扬名的这群人,却有这么一个人,他本应该家喻户晓,享誉世界,但是却隐姓埋名28年无人知晓,将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深藏了起来,如果没有人告诉你,或许你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然而,他却是肩负国家使命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于敏。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否有人记得中国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是否有人记得那激动的一刻,中国屹立在了国际舞台,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花费7年多,苏联花费4年,中国仅用2年8个月而已。中国能够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切,决然与科学家的努力分不开。在这个封存的历史之中,于敏隐姓埋名28年,他不仅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而且为氢弹关键技术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甚至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朝永振一朗称呼为“国产土专家一号”。为完成国家使命,隐姓埋名28载,从才俊青年到白发老者1951年,25岁的于敏,从北大毕业,便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而就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重要时期,也就是1961年,于敏又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进行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这是一项转变研究方向的工作,对于于敏来说,很陌生,任务可谓非常艰巨,但是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安排。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便从此开始,连于敏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这项极为绝密的计划,便在简陋的科研环境下拉开了序幕,而此刻的于敏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凭借着几把桌椅、几把算尺、一块黑板和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开始了这项艰巨而又光荣的科研任务。因为留给氢弹设计时间只有5%的时长,因此通宵达旦工作便成为了必然,足足奋斗了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实验1000余次,而我国只实验了45次成功而这之间的差距,虽然看似只是几个数字的变化而已,可是其背后却是我们国家科学家的默默奉献和不懈努力地结果。对于于敏来说,取得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而此刻的他,也已经从一个英俊的有为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老者,将人生多半的青春交给了国家,他无怨无悔。取得卓越成就,28年后,获得诸多殊荣对于于敏来说,他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洋的人,但是他却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5年4月,于敏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8年12月18日,于敏荣获“改革先锋称号”,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17日,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些荣誉只是他获得荣誉之中,极少的一部分,28年来的隐姓埋名,或许有人认为不值得,可是对于敏来说,并不后悔。于敏将青春奉献给了国家,他无愧与民族,更无愧于国家,为中国崛起奉献了自己的力量。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但是于敏的精神必将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继续努力,攻坚克难,奋勇向前,为中国崛起努力。中国崛起,需要更多有才华的青年投身国家的事业之中,于敏不是第一,也绝非最后一个“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下,中国要崛起,必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要发展也必然离不开舞台,对于中国充满了机遇,同样对于人才也是。还有很多科学家如于敏一样,为国家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有些是我们知道的,但是有些却是我们还不能知道的,但是他们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祝福他们身体健康,中国的脊梁。

优秀毕业论文郭靖

境界高中议论文范文 伴随着《天龙八部》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金庸先生的武侠剧在国人中再掀狂澜。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何以能几十年长盛不衰?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不断地锻造自我,超越自我,终使自己的作品臻至“凌绝顶”的境界。 境界第一重:大侠郭靖 武侠小说中的大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梁羽生曾言,武侠小说可以无武,但不可无侠。金庸先生在他的早期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郭靖虽然在生活方面对黄蓉言听计从,但在国家大义方面却绝不含糊,助守襄阳十年,终成“侠之大者”。他作为金庸先生笔下第一位真正的大侠,的确做到了“独木柱长天,正气冲霄汉”。这也是当时武侠小说的固定模式:大侠必定正义凛然,光彩照人。小说在铺展到第二次华山论剑后,留给我们读者的是带着神的光环的郭靖和他的铁血丹心。 境界第二重:苦瓜狄云 武侠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成人的童话,是因为它充溢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浪迹江湖的飘逸和惩恶扬善的快感。但它的现实意义究竟何在呢?于是金庸先生按下云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的阴暗面,开始直面淋漓的鲜血。在金庸先生的中期作品《连城诀》中,他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阴云笼罩、人人因贪欲无所不用其极的江湖。在这个世界中,独存的一个老实人便是狄云。狄云不是侠,而是一个大苦瓜,他在这个充斥着江湖险恶的世界中吃尽了苦头。诚然,大侠可以用绝世武功铲平世间不平之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只能像狄云那样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至此金庸小说已经露出与别人不同的特质,从而在众多新武侠小说中卓然独立。 境界第三重:小人韦小宝 这是金庸先生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的人物。如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终结了骑士小说一样,《鹿鼎记》通过一个与大侠相对立的小人物韦小宝,嘲讽了武侠小说中披着炫目外衣的大侠。现实中如大侠一样快意恩仇是不可能的,人们更多时候只能渴求一个基本的人生底线——生存,也正缘于此,有人甚至认为韦小宝的形象将比阿Q在文学更加璀璨夺目。韦小宝这一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人格十分值得研究,只是在武侠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还很难对此有更深层面的开掘。但无论人们认同与否,“鹿鼎公”这一封号将会长久地嘲笑着大侠,警示着小人。 至此,金庸先生功德圆满,“金盆洗手”。他给世人留下的是中国通俗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苑地上的一朵奇葩——金庸武侠小说。 从大侠到无侠再到反侠,金庸经历着思想境界的不断嬗变,而他的作品也在这一嬗变中臻至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或许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从1957年开始创作的《射雕英雄传》是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历史上的丰碑。侠义精神成为作品的主题,金庸对于小说人物的成功塑造使得《射雕英雄传》成为武侠的经典。“无论是郭靖杨康,还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还是全真七子江南七侠,黄蓉周伯通欧阳克,甚至沙通天等小人物,金庸都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华山论剑的五位武林人士,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栩栩如生,黄药师的张狂,欧阳锋的真小人本色,洪七公的正气,已经成为武侠人物的经典。”[1]从性格的角度看,郭靖无疑是侠义精神的最佳载体。郭靖是金庸精心打造的一个完美的“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郭靖的出场却颇令人有些失望:他学话甚慢,有点呆头呆脑,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郭靖的天资是不高的,但他有着自己的优点,刻苦、沉稳,富有责任感,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去做,决不畏难退缩,自知愚钝反而加倍努力,人一我十,武功终于达到超群的程度。郭靖的“侠之大者”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的,拼死掩护哲别、豹口勇救华筝,就是他迈向大侠过程中蹒跚的第一步,由于母亲自幼的教育和江南七怪的谆谆教导,使他在童年中就对金兵的侵略充满了憎恨,武功既成,在与黄蓉游历江湖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遇到恩师北丐洪七公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洪七公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威力无穷的“降龙十八掌”,而且学到了洪七公的行侠仗义,以天下为己任的侠义精神。在游历江湖的过程中,郭靖看到了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无穷无尽的痛苦,那种关心民生疾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绪更是得到了深化。郭靖在与金国的斗争中屡立战功,深得大汗的信任。郭靖攻破花刺子模后,成吉思汗承诺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如果这时提出辞婚的要求,大汗自然会应允,而自己和黄蓉的婚姻也就不存在任何情感上的纠缠,但是郭靖胸中以天下百性为本的大侠本色使他放弃了个人的小义而选择了民族的大义,这标志着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大侠思想已经完全成熟。金国既灭,成吉思汗的野心并没有停止膨胀,他交给郭靖的锦囊密令中竟然命令郭靖挥军灭掉宋朝。生为大宋的子民,又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郭靖自然拒绝从命,在母亲的安危与民族大义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放弃了在蒙古所拥有的一切,逃离了蒙古。在南归的中途中,他明白学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将自己的力量用在为“大众”的利益服务上,才是侠的根本所在。既已想明侠的根本所在,他做出了一生要为之奋斗不已的选择,助守危城襄阳。最后襄阳城破,郭靖力战而死,为自己“侠之大者”的光辉历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射雕英雄传》全书充分张扬着侠义精神,郭靖从一个懵懂的傻小子,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成长为一个大侠,成为侠义精神的代表。同样,金庸的侠义观也随着郭靖的成长逐渐体现,并在第二次华山论剑后将郭靖从武侠世界拉回了现实世界,并同时将他推上了历史的潮头,而贯穿全书的侠义精神也在最终得到了升华: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意味着金庸将自己的侠义观明确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郭靖是金庸塑造的第一个成功的侠客。只有一点点

孔庆东,知道吗?在百家讲坛讲过课,写了好多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东西。你在网上一找就行。

哇!你学的什么啊?毕业论文是武侠小说?关于金庸小说的东西多的是呢!到处都能找到!

克尔恺郭尔毕业论文

克尔凯戈尔 (基尔克郭、基尔克果、齐克果、祁克果) (1813-1855)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黑格尔逝世后,其空前庞大的哲学体系分崩离析,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戈尔功不可没。他出生于可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是其父在前任妻子弥留之际与家中女仆所生。其父深感罪孽深重,在他死后一家人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人个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海德格尔著作《存在与时间》《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真理的本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从思的经验而来》《走向存在问题》《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等雅斯贝尔斯著有《理性和生存》等。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他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在印度死于热病。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虽然曾经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勒哈弗尔小城做中学教员期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萨特产生了失意感,于是开始撰写对孤独的思考,连续写成了以下几篇文章:《对偶发性的论述》、《论心灵的孤独》、《忧郁症》以及《安东纳·洛根丁的奇特冒险》,最后一篇后来改编为小说《恶心》(1938)。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加缪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主要作品有《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 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情。 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学会休息的艺术你会变得高效起来

学会休息的艺术你会变得高效起来,生活中,有些人工作一天下来,效率不高而且还很累。但又有些人,她们一天工作后,精神很充足,而且工作效率高。这是因为她们懂得如何休息。下面是关于学会休息的艺术你会变得高效起来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杯子。每天早上醒来,你都很充实。但随着一天的忙碌(完成任务并与人互动),你杯子里的水量开始逐渐减少。因此,无论你打算做什么,你的效率都会越来越低,逐渐失去动力。

解决办法很明显: 如果你的杯子没有什么可倾倒的了,那么你就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再次充满。在工作方面,这意味着你应该休息一下——这也是让你重新充满动力和专注力的必要形式。

在喧嚣的企业文化中,休息一下可能不会让你得到他人的好评,但这却是确保你有能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种必要的、基于科学的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当科学家开始研究倦怠时,他们将这种内在能力称之为一种“资源”。我们都需要补充自己的资源来应对压力,有效地工作,避免精疲力竭。

当目标是完成任务时,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听起来会适得其反。但如果你懂得休息的艺术,你就能在工作中变得更有效率,更早的完成任务。

这里有五种方法可以教会你如何通过休息来提高工作效率。

1、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休息

当我大学毕业开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决心像大多数初级员工一样,先“取悦”我的老板。所以,我每天九点准时打卡上班,中午有60分钟的午休时间,然后不早于晚上7点下班。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觉得自己投入了很多时间,但我意识到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午休一小时根本不现实——尤其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工作中全力以赴的话。

这也是为什么流行的效率技巧会出现的原因,如番茄工作法就提倡“冲刺+休息”的原则。基本上,是让你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停下来休息五分钟。虽然番茄工作法是一种进步,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短时间的工作后再长时间的休息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让你远离办公桌。

DeskTime的团队分析了超过500万份关于员工在工作中如何使用电脑的记录。他们发现,效率最高的人平均工作52分钟,然后休息17分钟。

为什么会是这个数字呢?神经科学研究人员称,人类的大脑会自然地进行持续一个小时的冲刺式活动。然后会切换到“低活动模式”。

即便如此,也请记住,能激励你的都是最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前提是——当你知道“终点线”即将到来时,你就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或项目。

有很多应用程序和工具都可以帮助你在一天的特定时间里屏蔽让人分心的网站和应用程序(比如社交媒体)。同样,你也可以使用一些邮件应用程序,比如Mailbrew,在你决定的时内间接收你不想错过的所有社交媒体内容或时事通讯。

所以,不管你工作多久,当你感到失去动力或对任务感到厌烦时,就休息一下。一般来说,10-15分钟的休息就可以让你重新振作起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2、换个环境——最好是户外

在提高一个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没有什么比大自然更好的了。研究发现,单纯的户外活动就能让人从工作或学习带来的精神疲劳中恢复过来,最终有助于提高工作表现(甚至提高工作满意度)。

如果周围没有茂密的森林呢?在你休息的时候,城市的自然环境也同样有效。科学家斯蒂芬·r·凯勒特(Stephen R. Kellert)和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在他们的《亲生物假说》(The Biophilia Hypothesis)一书中声称,即使是公园、户外小路和包含“城市自然”的建筑设计,也能给人们带来平静和灵感,鼓励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警觉性。

3、动动你的身体

换个环境对你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有奇效,但如果再配合身体运动来激发你的肾上腺素,效果会更好。简单地说,你的身体不适合整天坐着。事实上,科学家们现在认为,长时间坐着对健康的危害和吸烟一样大。

在工作日享受30分钟快步走的好处并不总是可行的,尤其是当你在工作日很可能精力不足的时候。但研究人员发现,仅仅10分钟的锻炼就能提高你一整天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所以,不要利用你的休息时间坐下来读新闻或滚动你的社交媒体账户,离开你的椅子,移动你的身体。绕着街区快速走一圈。在家里做一些开合跳。无论你选择什么,都可能会发现自己更加专注于工作,也更有动力把事情做好。

4、与他人联系

社交关系是影响我们弹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会更容易应对压力,而且以我的经验来看,社交也有助于在工作休息后提高注意力。

在30天的紧张工作后,我最喜欢的休息方式之一就是和我的家人出去玩。每周,我还会抽出时间和我在各地的亲戚们通电话。然而,就是这么一点情感上的联系就能让我在下一个工作冲刺周期中振作起来。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家工作,与爱人面对面的时间也不像以前那么难了。所以,花点时间和你的伴侣聊聊。带你的孩子在后院跑步。如果你一个人住,打电话给朋友或亲戚。不管怎样,和一个了解你、关心你的人聊天都会让你感到精力充沛、充满灵感。

5、运用你的想象力

当你低着头工作时,你的大脑会有一个持续的议程:把事情做完,并且做好。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它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特别是如果完成清单任务不是成功工作的唯一因素时。所以,你还需要创新。

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天优先考虑“大脑休息”的原因。当我觉得我的“杯子”变空了,我通常会选择另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来锻炼我的大脑,比如填字游戏,数独游戏,或者一个不相关的,在我家里的创造性项目。

当我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什么都不做。相反,我会让我的大脑自由地漫游一段时间,跟随我的思想沿着它们指引我的轨迹走下去。事实证明,做白日梦是有科学益处的。它会增强你的创造力,让你感觉更融入这个世界,会让你在工作中受益。

无论你是帮助你的孩子完成他们的远程学习作业,读一本鼓舞人心的书,还是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一些新鲜的空气,你的大脑都将受益于一个没有日程安排的思考和感受的机会。而且,如果你和我一样,你可能会在不那么努力的时候想出你的下一个好主意。

小结

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为家庭和自己努力工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需要我们提供自己最高水平的生产力。然而,我们也必须偶尔休息一下。毕竟,我们是人。

学习适当休息的艺术不仅能让你得到你需要的休息,而且从长远来看还能提高你的效率。

1、保持固定的惯例, 比激情的大爆发更高效

剑桥大学数学家约翰·李特尔伍德建议,人们“应该要么全力以赴地工作,要么就好好充分地休息”。

有些人脑子里总是装着工作,如果能明确区分工作和休息,他们就可以两头受益。

那些发现刻意休息的益处、富有创造力的人,不仅仅只是每天花上几小时集中精力工作,或者选择在早上全神贯注地工作,他们每日在同一时间段投入工作。

每天如此,往往一周7天都如此。

“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投入工作,当你在稿纸上或电脑上完成几千字的时候,就应该抽身离开,停止工作,就是要让自己习惯这样的时间安排,让自己在要睡觉的时候做好准备进入梦乡”。

威廉·詹姆斯在《休息的原则》中提到,稳定的情绪状态不会使人困倦,它比激情的大爆发更高效。“每天少量的任务,如果每天坚持,日积月累也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作”。

如果你没有灵感,那该怎么办?

那就有必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老老实实地坐下来,不管你有没有兴致”。日常惯例能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将日常惯例和自由结合起来,也就是支持创造性工作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分神和一些不重要的决策,这就是早上集中精力和日常惯例为我们营造的世界。

富有创造力的人早起后的工作一气呵成,而不是断断续续,并且遵循一个严格的时间安排。

这样的话,在一天中剩下的时间里,他们就可以轻松自在。

虽然脑子里装着工作,但因为早起和规律的时间表,他们不必刻意去想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讲,早起和日常惯例为无意识的运转设定好了节奏。

2、散步是思考的亲密伙伴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宣称:“散步能让我进入最佳的思想状态。”

克尔恺郭尔曾以在哥本哈根长距离散步闻名,但他也代表了很多的哲学家,也代表了那些践行刻意休息的人。

自古以来,散步和思考就是亲密的伙伴。

对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来讲,散步为他们提供了时间来让头脑清醒,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散步可以是独自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一起,这给思想家们提供了一个与自己或者他人交流的机会。

对于很多思想家和实干家来说,散步每日不可或缺,既能锻炼身体,还能独处。

有很多人有意识地把散步作为提升创造活力的一种方法。这些人横跨不同的行业,对物理学家来讲,散步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既能让头脑清醒,又不至于完全忘记研究问题的方法。

散步能让思维放松,有助于转移注意力。有时候,散步不仅放松了对创造性思维的抑制,还能让潜意识产生深刻见解。

科学家经过各种研究之后,发现并非是置身于户外激发了创造力,而是步行本身有助于提高创造力。散步可以激发创造力是经得起实验验证的。

3、每天专注4小时,工作效率最高

很多人认为,科学家们工作的时间越长,发表的文章就会越多。但事实并非如此。

调研数据曲线呈现出M形。这条曲线一开始急速上升,在每周工作时间介于10到20小时之间的时候达到峰值;然后曲线掉头向下。

每周花25小时在办公室的科学家,效率并不比只花5小时的科学家高;一周工作35小时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只有一周工作20小时的同事的一半。

自此开始,曲线又开始上升,但上升幅度更为平缓。

那些努力工作、一周花50小时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摆脱了那些一周工作35小时的科学家的谷底——他们的效率,和那些一周只在实验室工作5小时的同事差不多。

泽尔斯特和科尔猜测,50小时的工作所形成的效率,小高峰集中于“物理学研究,这些研究需要不断地使用庞大的仪器设备”。因此,每天工作的10小时中,大部分都花在看管设备上,偶尔用于测量工作。

自此,曲线一路掉头向下:一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科学家效率最低。

如果你认为,在这个研究中,在办公室工作和在家工作都最高效多产的是同一类人,那么这类人一周工作的时间就是25小时到38小时。如果一周工作6天,算下来,就是大约一天平均工作4到6小时。

在很多作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趋同现象:每天工作的时间就是四五小时。

全身心认真工作4小时,中间偶尔休息一下,这种工作模式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作家,或者那些已功成名就的人士,而是属于每一个能自己掌控时间安排的人。

4、每天半个小时精准打盹, 有助于迅速恢复精力

丘吉尔把午睡看作保持冷静、恢复精力和斗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那些要长时间工作、富有创造力的人,以及那些需要想象力和快速反应,来完成劳神费力的工作的人发现,睡午觉有恢复作用。

研究睡眠的科学家发现,即便是打会儿瞌睡也能为你的大脑充电。午睡甚至有助于我们萌生出新的点子。

他们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安排午睡时间,来提升它所带来的创新动力,更好地恢复我们的精力,或者探究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午睡变成了一种技能。

睡午觉,已经成为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日程安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一些人来说,睡个午觉就可以延长一天的工作时间。这种适当的放松,常常使人把原有工作效率提升了很多。

午睡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使你更机敏,缓解疲劳。20分钟左右的午睡就可以帮你消除疲惫感,从而提升专注力。

如果你经常午睡,也就是说形成了午睡的习惯,而不是偶尔一次的午睡,那好处更多。

经常午睡能提升记忆力。正如我们的大脑用整晚充分的睡眠来修复记忆力一样,大脑也会用午睡来整合你刚刚学到的东西。

5、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

刻意休息的一种方式,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看看你下一步要做什么,但是将其留到第二天再做。这看起来有悖直觉,但却非常有效。

从长远来看,刻意地停下工作会让你更高效。

很多作家在创作生涯刚开始的时候都认为,最出色的工作是趁着灵感爆发完成的,结果他们发现如果调整工作节奏,反而可以更出色地完成更多工作。

作为一名作家,最可靠的做法就是,“每天当你感觉还能继续写的时候停下来。如果你这么做,第二天的工作进展会出人意料地顺利”。

海明威建议大家在一天的工作中留下一点儿,对此他有自己的见解。

他说,如果你在写到一半的时候停下来,“那样的话,你的潜意识一直都在致力于工作。但如果你刻意地去想它或担心它,那么在你重新开始之前,工作进展会被破坏,你的脑子也会变得疲惫不堪”。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更好地利用无意识的过程”,而且,“当能预见到接下来的工作的时候,无意识过程的激发效果极佳”。灵感得知道你在工作。

写到一半停笔,会让你在重新开始写作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写作的节奏。

以几句简单的对白开始,而不是一开始就写陌生的、不熟悉的情节,这有助于海明威在早上很快就能上手。让你的脑子反复地思考这个没写完的句子,会让你进入知情的状态。你知道第二天你得接上,完成此句,然后继续。

不管是否意识到,你思维的某个部分正写着下一句、下一段;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思考、不断筛选千百种的情节转折;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工作。

总之不管怎样,思维都是这样在运转。大脑一直在记住并考虑是否还有其他思路,也一直在思考未来,而且我们只有在某些时候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停下来,第二天接着干,这样你更有可能把工作做好。

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来,会促使你采用一种更稳定、可持续性更强的方法来工作,而不是牺牲创造力,或者把自己逼到绝境。

6、4个主要元素,助你迅速恢复精力:放松、控制、掌控体验和心理剥离

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发现,20年间没有经常休假的女性,患上心脏病的概率比那些经常休假的女性要高。

在对12000名男性进行的为期9年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休年假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那些不休年假的人要低,而且总的死亡率也更低。

201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经常休假的员工中71%的人对工作感到满意,截然不同的是,不休假的人中只有17%表示对工作感到满意。

未使用休假的员工患上职业倦怠的风险更大,由于工作的原因感到情绪耗竭,并且对达到工作的要求力不从心。

患上职业倦怠的员工对工作会失去热情,与同事和客户想不到一块儿,并且感觉自己的工作对自己、对整个世界都几乎没有意义;职业倦怠还会造成婚姻和家庭问题,导致抑郁、健康状况不佳,还有更高的自杀率,在那些曾经雄心勃勃的、事业型的人当中,更是如此。

对于作家、科学家和企业家来说,延迟休假同样可能意味着失去取得创造性突破的机会。

什么样的休息,能最大程度地让我们恢复精力?

德国社会学家萨宾·桑妮塔格,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她认为,情感资源对于员工来讲非常重要,正如对于运动员来说,体力非常重要一样:不管你多么喜欢某项运动,在某个时间点都得停下来休息。

那些有机会在头脑里摆脱工作、不再想着工作,并能把自己的精力投到其他事情上的人,会更高效,态度更积极,和同事之间关系更融洽,也能更好地在工作中与同事合作。

有4个主要元素有助于恢复精力:放松、控制、掌控体验和心理剥离。

这些看起来有点像维生素。富含这四种元素的休息,就等同于营养丰富的饮食;如果没有,那就只剩下没有营养的热量了。

放松是这4个元素里面最直白、容易理解的,它令人愉悦、不费心。

控制和掌控体验更有意思。从恢复的角度来看,控制意味着你有能力决定自己如何打发时间,分配精力和注意力。

掌控体验,如果你运用得好,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些体验往往富有挑战,但要是你运用得当,也能够让你思想投入,越发受益。

对那些从事不确定性非常高的工作的人来说,在休假期间拥有掌控体验尤其重要。

举个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布莱切利园,下棋这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深受密码破译员的欢迎。

很多密码破译员就是段位很高的棋手,而且下棋也使他们有机会来练习掌控能力。

最后,下棋是清晰明了的活动:棋盘、规则、走棋、对手等都是摆在明面上的,这不像是在代码和密码的世界,一切都隐晦含糊。

心理剥离作为恢复中的元素之一,美国空军的调查发现,在海外执行任务后的飞行员也有相似的表现:即便他们压力重重,但短暂的军事部署也能给他们一丝喘息,远离基地的日常生活。

剥离,也就是和工作断绝联系的能力,决定着你在短暂假期中的恢复程度。几晚、几个周末以及长假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

放松、控制、掌控体验和心理剥离这4个元素共同作用,提高了恢复效果。

如果一项活动既富挑战性又有趣,能把工作从你的脑子里赶走,那么它就能提升你的剥离感。

剥离还需要你能够摆脱和工作相关的干扰。

如果你知道你的手机离开了服务区,这样就更容易放松或者纵情于摇摆乐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非工作时间那些还携带智能手机或者其他设备的人,或者那些在度假的时候还要和办公室保持联络的人压力更大,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也更严重。

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你要能够从心理上和工作切断联系。

7、深层游戏让你充满活力

业余爱好可不仅仅是消遣。在恰当的条件下,业余爱好和运动,就变成了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口中的“深层游戏”,也就是一些本身就有益的活动,但又体现出层层深意和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游戏,是我们参与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参与游戏是自发的,具有内在的好处,能让你的身心投入,而且还充满想象力,因此,参与游戏往往有很强的吸引力,轻松不费力。

即便有时它对体能有挑战,或者让你感到不适,这可与你拼命干一天的工作截然不同。

创作中的一些活动要成为深层游戏,就得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深层游戏要能让你思想投入。

它要给玩家提出挑战,让他们解决问题。像所有的恢复体验那样,参与其中是很轻松的,玩家很容易就能上手。

深层游戏,或者赋予玩家机会来了解新事物,或者了解自身,这些东西他们在工作中是做不到的。

第二,深层游戏给玩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他们在工作中使用的技能在新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得到运用。

那么人们会乐于在工作和休闲活动中,都使用这些技能,这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在一个新的游戏中发现这些技能非常有用,这本身就会带来一种满足感。

第三,深层游戏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工作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它们在参与方式深度或节奏上的不同,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更明确的回报。

第四,深层游戏能够与玩家的过往经历,建立起生动的联系。

全身心的投入、新环境下技能的使用、通过不同方式获取相似的满足感,再加上与过往经历的联系,这就使得深层游戏成为有效摆脱工作的一种休息方式,成为从工作挫折中获得片刻喘息、恢复精力的源泉。

从深层游戏中获得的回报是如此丰厚,值得我们投入其中。深层游戏能带来冲劲儿,推动玩家朝着他们以前从没想过的方向前进。

书中提到一些不同的方式,比如网球、台球、音乐、绘画、帆船、登山等不同的运动。

发现工作和其他活动之间的深层联系,并把这些活动当成深层游戏,即便是人们在玩音乐、绘画或者远足的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继续对问题进行思考。

把数学和艺术看作理解自然之美的不同方法,或者把远足看作对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抑或把登山和实验室的研究都看成解决问题的演练。

这样,即便你的意识关注着动身出发或者打包离开营地,你的潜意识也更有可能继续思考这些问题。

8、合理利用休假,恢复注意力和意志力

出国旅游、海外学习或工作,到底能给心理和创造力带来什么益处?这种争论可以追溯到欧洲游学旅行刚出现的时候。

最近,心理学家们一直都在探究,旅游对创造力的影响、接触不同的文化给创造力带来的影响、以及国外生活对创造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尽管旅行不会让你成为保罗·高更那样的画家、或者成为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那样的作家,但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文化,的确能够提升你的创造力。

施德明说:“任何人,只要他对工作的描述中用到‘思考’或想出点子,都将从休假中受益。”

他的经历、费朗·亚德里亚、比尔·盖茨以及三星高管们的学术休假,无论是时间的长短、休假的频率,还是休假的地方都存在极大差异,但是他们的故事都表明精心安排的休假是有助于恢复创造力的。

远离日常的工作环境,摆脱满满的日程安排,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休假为他们创造给自己充电、给事业加油的机会。

置身一个全新但又不至于完全格格不入的环境能激发智慧,与你家截然不同的环境可以解放你的思想,实现创造性飞跃。

富有成效的休假,同样也能让人们摆脱常规生活。

幸福感,会在休假期间哪个时间节点达到峰值呢?

心理学家对人们在度假期间的感觉进行访谈后发现,在假期前几天他们的幸福感会急剧上升,大约在第八天的时候达到峰值,之后要么停滞,要么就开始缓慢下降。

我们都把年假看作从工作压力中恢复的绝佳方式,不要认为休假一年就一次,应该是每隔几个月经常、短暂地休假,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恢复效果。

我们很容易忘记把休息纳入我们的日程安排,但即便你从事的工作事关重要,也有必要留出时间来恢复。

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通常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和修正, 老师无偿且不辞劳苦地为我们的论文修改和建议,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给论文指导老师的信,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篇1

田老师好,

非常荣幸能在田老师指导之下完成毕业论文,请原谅至今才与您取得联络。

我叫***,是商学院金融专业2006届本科毕业生。曾有幸在您门下学过国际金融管理这门课程。

我的论文题目是: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予我国的对策

这个论文题目有点大,说实话,我感觉凭自己的水平,估计写不出来什么高明见解,但我会尽力而为的,也请老师多多给予帮助。

关于论文,有几点问题我想向老师请教

1.分析题目

从题目看我觉得这篇论文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然后是我国对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对策。我认为前者可略写,后者是重点,不只这点认识是否合适,请老师指点。

2.关于论文完成时间

商学院辅导员老师曾告诉我们,4月10日交论文初稿,5月某日***忘记了***答辩。其间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而这些天在学校,听一些同学说仿佛各个辅导老师所要求的时间不尽相同。不知道田老师您在时间这方面有什么特殊安排,论文初稿何时递交,自当遵照您的方便。

3.论文具体要求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中对毕业论文有明确规定,包括:论文格式,字数,字型等等,甚至有实习期限的规定。我想这是学校关于论文的总体要求,不知道作为商学院的学生,田老师以及商学院教学办公室有关老师对论文又有什么特殊要求,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什么,请田老师指点一二。

感谢田老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予帮助。眼下除了毕业论文是毕业前一桩大事,学生面临步入社会,还有许多迷惘难解之事,盼能得到田老师面授,如蒙赐教,幸何如之........

幸赐清诲,不胜铭感。

学生*** 敬上

篇2

叶老师:

您好。我是您尚未谋面的学生,来自广东广州的李满玉。由您来我指导我的硕士论文,我觉得很荣幸。

这里,我首先恳求您原谅我直至现在才跟您联络。

这学期开学以来特别忙,这是我迟迟没跟您联络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很清楚一旦跟您联络上,就避免不了您跟我谈论文,而我既还没有准备好,也暂时不想让我的日子再添更多的压力。您就看在我老实的份上原谅我,好吗?

接下来我该向您汇报一下我目前的一些情况了。

我这学期上5个班的《商务沟通》,还要为4个班的学生作《全国营销员考证》的辅导,每周18节课。我所在的营销专业科管辖“市场营销”和“物流”两个专业,目前有11个班的学生,我是主管学生工作的科长***就象大学里的系,学生归系管***,我自己还亲自带一个班。最让人头痛的是,这学期我们的物流专业要参加全省中职学校骨干专业的评审,而营销专业早在2000年已经冠上了“全省骨干专业”的头衔,这回省教育厅要组织复评,天天都在准备相关资料,以迎接专家组的到来。很累人。

再下来该是向您请教了。

您的研究方向是教学论和教育评价,我的论文是不是尽可能往这两方面靠?若我想做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您觉得怎样?您对我有什么建议?或者,下次我把近几年所写的论文和编写的教材情况给您发一目录,您再给我建议,好不好?方便给我您的其他***吗?

第一次给您写信,好象不应该太长,对吧?那我就此打笔。顺颂

春安

李满玉

篇3

诚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是在物质的冷漠和贫瘠中迷失了。大地上的精神沦落至此,人不再叩问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深渊与拯救的意义。那一根连线人间与天堂的脆弱细线已然澌灭。天空是一片荒漠,而大地的黑夜则终夜弥漫不散。这是一个可诅咒的时代,喧哗的背后是灵魂的流离和信仰的失落,而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呼声过去是而且始终只是旷野的呼告。

不只关怀人的生存意义的纪录片在市场经济的浮躁里无所适从,甚至追寻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的哲学也举步维艰。究竟该何去何从?哀恸尘寰的颠覆,或者诅咒时代的物欲横流,抑或在空洞的口号里遗忘掉残光中气若游丝的灵魂?谁的眼睛在深沉的子夜里期待光的照耀?

但是,人的脚下依然是裂开的深渊,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依然在飘荡。有些东西是超越时间的。譬如克尔凯郭尔在永恒寂静的黑夜里的自言自语和在深渊的恐惧里对天国的仰望,以及舍斯托夫对理性的绝对权威和石头世界的反抗,他们都在启示我们开启另一种对真正的存在真理的寻找方式。一如《夜与雾》通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灰霾的过去与明媚然而死寂的现在的交织,以及累累尸体展示出的生命价值的彻底破碎,促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对罪行的控诉,和对人性和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还有《帝企鹅日记》中通过对帝企鹅的迁徙,繁殖和哺育的全程跟踪拍摄,向我们展示出的生命的艰难和爱的伟大。过去五千年我们思考自己的命运,往后延绵不断的时间我们仍将上下求索。

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只要依靠逻辑和算术,顺从自然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并且获得幸福。可它也同时告诉我们要消灭掉我们的自由意志。人自己制造出镣铐奴役自己。不应该是这样,真正的真理应该把我们从黑暗的深渊引向白云悠然和阳光明媚的地方,让我们安详的度过这短暂而残缺的一生。

试图通过死气沉沉而浑身充满不可一世的傲慢态度的论文来探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欺世盗名者的自我标榜。它能启示我们存在的真理吗?不能。可我迫切的想要知道,如何安放我这突然来到世上像秋蓬一样随风飘荡的生命。我也想要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生物。论文给不了我答案,它的僵死的形式也不允许我知道。

我已经开始着手我的论文写作,我想我的思路已经清晰,当然我不一定按照提纲的要点,人的“思想”始终是变幻莫测的。或许当我写完的时候,我可以写出一份简洁明了而且详细的提纲来。谁知道呢。一种干涩的框架居然成了衡量一个人教育水平和思想深浅的标准。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854年)德国哲学家.谢林出生于1775年,1790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的父亲是这所大学的牧师以及东方文化教授。在这里他和黑格尔、荷尔德林成为同窗好友。1792年,他从哲学院毕业。之后他开始研读康德和费希特,两人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时的谢林。1794年,他出版了一本阐述费希特思想的文章《论一种绝对形式的哲学可能性》(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Form of Philosophy)。这篇文章获得了费希特本人的认可,这使得谢林在哲学界获得了一定名声。1795年,谢林完成了他的神学学位论文。毕业后,他在莱比锡作过两年私人教师,在这期间他研究了数学、物理和医学,同时研读了维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 1798年,年仅23岁的谢林受聘为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在耶拿的日子里,他受到了浪漫主义影响,哲学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写出了他的早期著作《先验唯心论体系》。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领军人物,并开始反对费希特的思想,认为它是深奥难懂的。1803年,谢林和他的妻子卡洛琳(Karoline)结婚(这件事造成了他和浪漫派的决裂),并离开了耶拿。 1803年-1806年间,谢林任维尔次堡大学教授,由于他“好战”的性格,使得他在同僚和政府中有很多敌人。同时他的思想也开始倾向于宗教神秘主义,1804年写了《哲学与宗教》一书。1806年,他移居慕尼黑,找到了美术学院院长等各种职务。1809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他写出《对人类自由本质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文中他对于神秘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他阐述了康德哲学中对于理性和实践之间的区分,他将自由定义为对善与恶的理解力(a capacity for good and evil)。这部集谢林晚期思想大成的著作受到了黑格尔刻意贬低,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海德格尔仔细研读了这篇文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将黑格尔对此文的诬蔑评论为“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根上怎么也不能理解另一个同样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伟大之处。”但这篇文章的某种泛神论思想同样受到了叔本华的批评。1820年-1827年任埃尔兰根大学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执教,并被推举为国家科学院院长。 直到1841年,他被普鲁士国王召回柏林,接替了黑格尔去世后留下的哲学教席。他试图遏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浪潮,但没有成功,于1854年前往瑞士的途中不幸去世。谢林生前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名声和思想将会处于黑格尔的威胁和影响力之下,在他去世后的百年间,和黑格尔相比,他的知音寥寥无几。但他获得了海德格尔的至高评价,称他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顶峰,而不是黑格尔 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它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郭建斌的博士毕业论文

河海的课程大部分设计的都是十分合理,老师们也都是抱着探寻真理的心来给你传授知识的,所以其实许多课程和讲座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去听。而我作为一个在河海工程力学专业就读两年多的“老腊肉”,令我受益匪浅的就是有这么几个课程/讲座。

黄金谈/朱永忠教授的高数讲座

黄金谈系列讲座可以说是河海大学的“门面”讲座了,它主讲的讲师一般是校内出名的几个名嘴,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发言字字珠玑,思想发人深省,有几篇讲座的原稿也被校友分享到知乎上,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来河海四年,至少要听一次黄金谈,一定会令你大开眼界。

其次就是朱永忠教授每一年开办的高等数学讲座了,这个讲座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个学期临近考试,都会在特定教室开办。主讲自然是我们的朱永忠教授。高等数学作为一门与初等数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科,许多人初来大学都会感到一头雾水。朱教授作为我们校编高等数学课本的主编,有着缜密的思维和优秀的口才,绝对能对你的工科学习有所启发,这个讲座每一年开办都是爆满,需要提前一下午去占座。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院士、大牛前来学校做的报告也十分值得一听,比如就在前几天来我校作报告的贲德院士为我们带来的讲座谈到“科技强国”之于他的一生让人感觉到何谓侠之大者。

除此之外,几位我的任课老师我也印象深刻。

陈建军老师(军事理论)

陈建军老师的军理课十分令人难忘,陈老师整个人上下散发着一股正气,而且上课时字正腔圆,不会单纯地照搬课本,而是结合时事让大家唇枪舌剑,自己也会参与到辩论中来,并且提倡我们理性爱国,把自己的浩然正气带给了每一个学生。

时正华老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时老师也是一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老师,他上课诙谐幽默,时不时会开一些令人开怀大笑的笑话,有时还会调侃的说一下人生,让原本有些枯燥的概率论课程变得充满了笑声,时老师对生活的态度也十分洒脱,以至于我到现在仍然难以忘怀他那标志性的笑声。

郭建斌,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媒体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物经历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对于这个问题,云大学子肯定很有话说了。在云大学习的日子里,遇到过很多有趣的老师,他们风趣幽默,又或是充满哲理与思想,可以让你在课堂上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同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华。如果说哪个老师的课最值得蹭,那么下面这些老师一定要对号入座了。

1、 法学院女神——戴琳

虽说我不是法学院的一枚,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这个老师啦。由于素选课的原因我可以有幸上到了她的课,知识产权法这门课便是戴琳老师上的,同时那也是非常的火爆,选课也是非常激烈。而戴琳老师的课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她不点名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她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独具一格。

2、 喜欢倾听同学思想——刘朦

作为学语言的同学,很开心我的专业课老师是刘朦老师。至于为什么要推荐她,那我就有很多话有说啦。刘朦老师可以说是我的偶像了,在听她的课的时候我才知道她每天会留很多时间去看书,由于怕和学生交流跟不上时代她会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剧,追逐时代的步伐,至于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很想探究一番。接着便是她搬家的事情,由于上班的路途太遥远,不能让她有充足时间看书,于是她搬到了学校附近住。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每个假期她都会去做社会实践。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社会经验的老师来说并没有一点架子,课堂上她会虚心听取你的意见,并给你充足时间表达你的思想。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来跟她谈谈哟!

以上就是我向你介绍的老师啦,其实云南大学还有很多有思想,有趣的老师,你可以亲自来看看!

希望我的推荐可以对你有帮助!

转眼间,来到河海大学即将一年之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员,在这段时间学习经历中,我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程与讲座,如果要我说河海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去蹭的,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下面这两位来自马院的老师。

1.博学风趣——金林南

金林南教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于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林南教授学识渊博,在课程的讲解方面常常引经据典,贯穿古今,令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作为学校辩论队的指导老师,金林南教授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幽默的语言表达,这使得他的课程生动活泼,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趣味中思考。

很多人会误解马院的课程比较无聊乏味,但金林南教授的课绝对称得上是精品课程,如果你有幸能够听上一节他的课,定会受益无穷。

2.亲切可爱——王莹

王莹老师本硕博均就读于河海大学,2018年8月进入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式与政策。作为我们的老师,她有着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以及负责务实的教学作风,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我们积极思考,交流提问,创新思维;作为我们的师姐,她亲善友好,关心我们的生活,努力解答我们的困惑,朋友般与大家打成一片。

王莹老师的课堂是开放自由和充实有趣的,王莹老师是亲切自然和温暖友善的,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聆听一堂她的课程或讲座,并认识这个可爱的老师。

枣庄学院郭莹毕业论文

山东 郭莹(1981-),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滕州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2007年7月至今于枣庄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事教学、科研、行政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