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卡拉瓦乔画面的戏剧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卡拉瓦乔画面的戏剧性研究论文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现在世人面前。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画种,诞生在重科学、重自然、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欧洲,一开始就给其带上了写实的神秘面纱。让后人为之不断探索,如三度空间的立体观念、明暗的造型体系与条件色的色彩关系。正因为这种写实油画手法的运用,使油画比中国画更具有真实性。几百年来油画大师林立、放出耀眼的光辉,不能不说这与油画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使其成为屹立于世界艺术,无论从时间或空间上来说都是广泛传播的大画种。纵观历史可知油画是在欧洲起源发展的。“油画”这个名称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采用油性物质作为黏着颜料的媒介,在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油画是从15世纪以前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奠基人。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运用很快流传全欧洲。因此这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我们所欣赏到的油画最初起源是服务于宗教,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绘画艺术也因此成为奴婢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图画的圣经”为基督教服务。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非写实性的宗教题材。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飞跃,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新兴的社会崇尚自然、科学,于是艺术也就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自然出发体现出了艺术的世俗化,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 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 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 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 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 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 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 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间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间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许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同样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19世纪法国是欧洲美术的中心,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意识形态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活跃。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法国的美术也在大的文艺思潮中,不断出现新的风格和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后印象主义。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在此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光色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莫奈、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一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在20世纪是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流派纷呈的时代。这些新思潮和流派主张与传统美术彻底决裂,强调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表现、独创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现代主义风格首先在野兽主义绘画中出现,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随后出现的风格包括: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又登上了美术的舞台。它即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延续,又形成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特点。此外,在整个20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一直保持着不衰的活力。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3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卡拉瓦乔[1]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此后就再没有缺少佣金和资助,尽管他将自己的成功经营得很糟糕。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材料描述他大约3年前的生活方式,说“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挎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这次可能是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过十年多一点的画家生涯后,卡拉瓦乔离开了人世。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罗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伟的宫殿,需要大量画作。当时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寻正统的宗教艺术以还击新教的威胁,因为此前统治艺术界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风格主义不足以担此重任。卡拉瓦乔带来的是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甚至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在卡拉瓦乔手中,这种新风格是达到真实性和灵性的工具。 虽然卡拉瓦乔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只是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尽管他影响了d衰亡后几乎所有的艺术风格,但对新兴的巴洛克艺术才是真正影响深远的。安德烈·贝恩-若夫鲁瓦(保罗·瓦乐希的秘书)评论道:“坦率地说,卡拉瓦乔的工作标志着现代绘画的开始。” 其代表作有《基督下葬》、《圣母升天》、《诗琴演奏者》、《圣马太与天使》等。其他作品包括非常动人的《基督下葬》、《罗雷托的圣母》、《圣母、圣婴和圣安妮》以及《圣母之死》。《圣母之死》的故事可以作为例证来说明卡拉瓦乔生活的时代是如何对待他的部分作品的。1601年,一个富有的法官委托卡拉瓦乔给他私人的礼拜堂作画,这个礼拜堂位于在新的加尔默罗会修道会教堂——圣玛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1606年加尔默罗会修道会拒收这幅作品。和卡拉瓦乔同时代的朱利奥·曼奇尼记载说被拒收是因为卡拉瓦乔用了一个当红的妓女作为画圣母的模特;另一位同时代的人,乔瓦尼·巴廖内告诉我们是因为圣母光着双腿:两种情况都不得体。但研究卡拉瓦乔的学者约翰·加什认为,加尔默罗会修道会可能认为问题更多的出在神学上而不是美学上,卡拉瓦乔的那个版本没有坚持圣母升天的教义——上帝之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死亡而是被接进了天国。替换的作品(来自卡拉瓦乔最有才能的追随者,卡洛·萨拉切尼)画的是圣母没有死,而是坐着行将去世,但即使这样还是被拒收。最终替换的画作中,圣母没有死,而是和合唱的天使们一起飞升天国。无论如何,拒收并不意味着卡拉瓦乔和他的追随者失宠。《圣母之死》被拿出后教堂,就立即在鲁本斯的建议下被曼图亚公爵买走了,后来被英王查理一世得到,1671年被法国皇室收藏。 这一时期的一幅非宗教作品是《胜利的爱神》,画于1602年,买主是德尔·蒙泰圈子里的温琴佐·朱斯蒂尼亚尼。17世纪早期的一本回忆录里把里面的模特称作“切科(Cecco)”,是弗兰西斯科(Francesco)的爱称。模特可能是弗兰西斯科·伯内利,在1610年到1625年期间被看作一个艺术积极分子,人称“卡拉瓦乔的切科”(Cecco del Caravaggio)。模特拿着弓箭, 踩踏着象征着战争的科学物品以及象征着和平的艺术物品。他赤裸着身体,人们很难接受这个咧嘴笑的顽童就是罗马的丘比特神——就像人们很难接受卡拉瓦乔在画布上的天使一样,这些半裸的少年背着像舞台道具一样的翅膀。关键点在于作品强烈而又暧昧的现实性:丘比特同时又是切科,而卡拉瓦乔笔下的圣母是基督之母同时也是做模特的罗马高级妓女。

14K 2008-3-11试试这个网址吧虽然不全但是前期的作品讲的很多这个上面有画但是没有简介(我也很郁闷的说),但是画很全

思路一 写油画风景教学类的 比如 油画风景的构图 油画风景绘画手法思路二 对风景大师绘画的分析 比如 列维坦 希施金 柯罗

卡拉瓦乔论文题目

可以使图象更有立体感

哈哈哈,苯啊,百度啊,哈哈葱葱吃屁~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我觉得央美更好。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研究生复试含专业论文和专业面试两门,每科满分年美术史学系西方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方向专业论文试题:1.分析原始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2006年美术史学系欧洲古代美术史研究方向专业论文试题:1.分析国际歌特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2.比较<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和<沉睡的维纳斯>的异同.(两题均为必答题,各75分)2006年美术史学系西方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方向专业论文试题:1.比较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异同.2006年文化遗产学系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研究方向专业论文试题:1.一件国宝(例如:<清明上河图>,既可以称为绘画作品,又可以称为文化遗产,请问为什么会有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为什么?请分析文化遗产的特征并例举实例.2.一件文人画,可以称为非物质遗产,也可以称为物质遗产,请问为什么?结合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自己的理解。(选做其中任意一题)2006年美术史学系欧洲古代美术史研究方向专业面试试题:1.你觉得卡拉瓦乔的绘画属于宗教画,还是世俗画?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宗教画和世俗画的?2.你们学校的西方美术史是谁教的?哪个学校毕业?......(仅为所有问题中的一部分)2006年文化遗产学系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研究方向专业面试试题:1.你前几天的考试考得如何?2.专业论文考试题目,你选了哪个?怎么写得?3.你为什么报考这个研究方向?都看过哪些关于这方面的书?4.你怎么理解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在实际保护过程中的相互结合?5.你所在的省,除了你刚才提到的某皮影流派以外,还有一种影响也非常广泛,请问是什么流派?有怎样的艺术风格?流行于哪些地区?(专业论文的题目是统一的.专业面试的题目则是因人而已,以上面试试题仅供参考.资料来源系根据考生回忆整理,大概八九不离十)

《构建多元化的造型基础教学》 作者任志忠 《新美术》2006年第四期《浅谈具象绘画中的抽象形式因素》 作者任志忠 《新美术》2012年第一期《向大师学水彩》 作者任志忠 《中国水彩》2006年第十期《心灵之镜——浅析文森特.凡.高的绘画艺术》 作者任志忠 《艺术教育》2012年 第5期《神性抑或人性——卡拉瓦乔绘画艺术初探》作者任志忠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乔托绘画艺术研究论文

透视有三种: 色彩透视 消逝透视 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2)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毕加索的作品打破了透视学的基本规律,把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全都表现在一个二维的空间中.理解毕加索的画首先要抛弃透视学. 现在的画家已经开始无视一切规则,尝试打破所有的规则.但这些做法又在一个基本的哲学规则之中----打破一个旧的规则,创造新的规则.

我就随便谈谈看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运动的,绘画学也一样,当巴洛克与洛可可的产物新古典主义发展到巅峰之时还是寸步难行的,艺术家们渴望革新,在一片混沌黑暗的道路上缓慢摸索,但是无济于事,应为自文艺复兴以来诸多巨人已将这一领域的绘画艺术推向了最高潮,再也无法上升,古典派最后希望就是德拉克罗瓦,安格尔,大卫等,可时还是很混沌很黑暗,没有可以超越的了,然而绘画界的顶级代表都没有预见到一股蓄势待发的思潮,他们的眼光始终停留在学院派3个字上,一片宁静之时一道强光犹如闪电一般打破了西方绘画界许久的沉静,那便是印象主义,前期大师莫奈,雷诺阿,华沙罗,西斯莱等运用物理学中光学的研究成果将自然界中的7中原色搬入绘画,但仅是表带视觉冲击,讲究瞬间视觉,无思想性可言。如果说前期是动摇了学院派色彩理论,那么后印象派则是空前的大巨变!后印象主义的3位大师高更塞尚与凡高,直接动摇了上层学院派的根基,完全表现个人主观情感,就如同音乐领域的贝多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同巨人拿起手中火把点名新的道路,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塞上被誉现代绘画之父,他的构图模式与绘画中的注重物体块面结构与透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立体主义开创者毕加索。印象派的成果犹如大树长出不断细枝,诞生了表现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一系列抽象的绘画派别,是里程碑式的,是空前的!艺术的新时代宣告到来,文学受其影响,音乐也受到波及,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就是如此。它就如同洪水一样,最后发展为海洋

“希腊城邦西奇昂以其拥有画家和雕塑家而著称于古代。根据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第一位雕塑家是西奇昂的陶工布塔得斯,他的女儿曾把自己爱人的侧面轮廓借灯光投影画在墙上——因青年将要远行。布塔得斯后来又在画像的轮廓线内填上黏土,于是就产生了希腊第一件浮雕。古人大多相信绘画艺术即起源于这一类的轮廓线描。” 以上这段话摘自詹姆斯·霍尔《西方艺术事典》中“绘画艺术的发现”这一词条。从以上的支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绘画艺术的起源是与线、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事实上绘画艺术历史的发展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就常识而言,作为绘画艺术的核心——透视法(perspective)的主要内容就是线透视法与光透视法(或称空气透视法)。 在整个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史上,透视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将西方传统绘画看作为一个体系的话,其表层是质感、量感及肌理等素描的表现技法,里层是反映物体构成关系的结构解剖学,而其核心就是反映物体空间关系的透视学”(方天渊《辨“近大远小”与“远大近小”之妙要》)。从文艺复兴以来,透视学一直被视为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石。从古希腊的短缩法, 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性透视、17世纪的光透视(或空气透视)、19世纪的色彩透视,透视学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绘画艺术的成就略逊于雕塑,但从一些流传至今的陶瓶画上可见此时透视法已初露端倪。在公元前6世纪的早期陶瓶上,还能看到埃及样式——“正面律”的痕迹。有一幅描绘荷马史诗中两位英雄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的瓶画,表现的是两位英雄在帐篷里对弈的场面,两个人物正侧面的脸、正面的眼睛以及正侧面的四肢无一不显示出埃及样式的影响。但是仅仅三四十年后,“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发现了短缩法,艺术家破天荒第一次胆敢把一只脚画成从正面看的样子,这真是艺术史上震撼人心的时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此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画其所见”而不完全是“画其所知”,只是这种“短缩法”很难与整体协调,所以显得有些幼稚和不成熟。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与雕塑、建筑相脱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空间,成为这一时期画家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绘画之父”——乔托,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和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在透视法技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的代表作《逃亡埃及》背景中对山峦树木的描绘,使我们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画面景物近大远小的缩变,并且他大胆地使用透视的缩变来表现远处天空中飞翔着的天使。除了这些表现出舞台空间效果的几何手法以外,他又发现了光线在表现空间效果上的作用,如在《逃亡埃及》中,近山与远山以及山路都具有了光线的明暗变化。虽然这种对形体缩变(线透视)和光线明暗变化(光透视)的表现技艺略显笨拙和不自然,但仍可看出画家为“画其所见”而进行的孜孜探索。正是乔托,为其后的数辈艺术家大致描绘出了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 乔托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家马萨乔、布鲁内莱斯基、乌切罗、戈佐利、曼坦尼亚、阿尔伯蒂、弗兰切斯卡、达·芬奇、丢勒等,对线性透视法做出了重要建树。如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用谨严工整的透视线条画出券拱形的神龛,人物安排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原则,层层递进,造成一种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成排的间壁、窗子和天顶的透视缩变,幻化出一个完全立体的具有深度感的空间。至此时期,线透视法已臻于完善。这一时期的画家,虽然会使用一种光源不确定的漫射光来表现人物与物体的体积感,但对于光的使用,仅限于此。此种技法给观者的感觉是人物与画面背景的关系不相容,画面背景空间如同是舞台布景一般,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中的这位夫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戏剧舞台的背景前,人物与背景空间的关系略显生涩。 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改进了这一传统技法,他使用一种被后世称之为“黑暗法”(或“酒窖光线绘画法”、“聚光法”)的用光技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处理画面,如《召唤使徒马太》,一缕强光从进门的两个人的身后投入,照在桌旁几个转过脸的人的身上,光线强烈的明暗对比,强化了这一戏剧性的情节。同时期的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吸收借鉴了这一方法并将其丰富,他开始有意识地用光的明暗节奏变化来塑造画面的空间感。基于伦勃朗在光透视法方面做出的独特贡献,他被美术史家称为“用光的大师”。如《浪子回头》,光线从左侧射来,投在父亲及儿子身上,周围几个怀有同情心的人,被处理在阴影与半阴影之中,整个画面通过光的明暗层次变化,使人物之间显现出一定的深度空间,这个空间被光线的氛围包裹着,伦勃朗曾说:当我说到空间的时候,意思就是光,当我说到光的时候,意思就是空间。“他认为油画的特色是描绘光线……透亮的光线与深沉的光线,就是一定距离的空间”(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伦勃朗的光透视理论对后代画家有很大启发。 及至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光学、色彩学理论得以问世,画家试图关注物体在不同光源下色的变化(此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色彩的产生与光源有关,没有光,就不会有形体和色彩,色彩起源于太阳光的七原色),继而总结出一系列色彩透视法则并运用于绘画实践中,如印象派画家的创作。马奈曾经画过一幅与戈雅作品同名的画作——《阳台》,但与戈雅的画不同的是,马奈的淑女头部没有采用传统的手法造型,看起来是扁平的,而背景中的那位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这种处理方法好像十分幼稚无知。然而事实却是,在户外,在阳光照耀之下,圆凸的形体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但当我们站在前面观看时,他的画看起来却比任何一位前辈名家的作品都更为接近现实。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并不是扁平的,恰恰相反,有真实的深度感。产生这一效果的一个原因是阳台栏杆的色彩非常鲜亮,突出于场面之前,这样场面就退到后面去了。马奈之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如莫奈、雷诺阿等将此技法进一步完善。 至此,透视学逐步发展成熟并得以完备。而正是在此时,西方传统绘画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已悄然兴起。

15世纪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1〉威尼斯在15世纪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实现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繁华的世俗气氛,15世纪后半期美术题材就从宗教转向世俗。〈2〉世俗的题材使艺术家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都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演奏了一段华丽的终曲。〈3〉威尼斯画派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4〉威尼斯气候潮湿,也使油画得到发展。(1)贝利尼:A.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注重风景的描绘,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B.成功之处在于将风景的氛围与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C.色彩和素描的表现力成为首要的因素,这也是威尼斯画派的共性:a.《有小树的圣母》:用刺眼的色彩安排揭示人物内心壮丽感受和精神状态。b.《神的欢宴》《湖的圣母》:大胆采用外光,色彩明朗鲜艳,流畅的线条富于音乐性.D.这种和谐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和发展。(2)乔尔乔纳:A.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的画家。B.诗一般的画面: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a.《三个哲学家》《沉睡的维纳斯》。b.《田园合奏》:对美丽的大自然和对幸福人生的赞歌。C.作品有高度的抒情,这种抒情被奇特的理性精神所统领,大自然在作品也变的日益重要。(3)提香:A.作品显得壮丽,热情,富于想像,色彩强烈,用笔奔放。B.人物更为粗旷,更加加意气风发,也更完整:a.《天上人间的爱》:牧歌式的情调,反映出当时在人文学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b.《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追求光与色的波澜壮阔,形象逼真,生动,情节的风俗化处理,加强对世俗欢乐的认同感,反映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C.晚年内心充满不安的情绪,笔触显得凝重,色彩更加单纯:《丹伊娜》。D.艺术的优点在于笔触的运用方法为造型的表现提高了更多可能性。(4)委罗内塞:作品表现世俗的欢乐与自由:《利未的家宴》《加纳的婚宴》。(5)丁托列托:A.艺术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a.具有宏大的构图,复杂激烈的人物动态和异乎寻常的透视角度:《圣马可的奇迹》。b.《银河的起源》:运用人物动态与光线对比创造出生动欢快的气氛。B.主要关心画面的视觉效果。(6)柯罗乔:画面色调明快,诗意盎然,妇女形象美丽动人:《圣夜》《丽达与天鹅》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美术) 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精神来画宗教题材 1)乔托:A.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不仅表现了卓越的绘画技巧,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B.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用人文主义精神来理解圣经题材,塑造的是典型的人的形象,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壁画《逃往埃及》。C.为了表现真实的生活场面,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技法和理论上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继承和发展了乔托艺术传统的是马萨乔:A.为了反映世俗生活,以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出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a.《出乐园》:突现了造型的体积感和空间的丰富性,画面充满了悲剧性气氛。b.《纳税钱》:柔和生动的线条和单纯朴素的色彩对比加强了形的表现力。B.人物开始脱离宗教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宇宙观。C.他是那个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者,在他身上凝结着确立个人尊严的人文思想。(3)波提切利:A.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B.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更能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B.作品中充满柔情的诗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春》。C.《维纳斯的诞生》:有独创性的作品,虽然缺乏真实的空间透视,但没有平板的印象,主要是线条的使用,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营造形体的体积感。

研究戏剧的论文题目

论文的题目基本就是这篇论文的观点的总和~最终怎么定~还是要看你的立论了~再有~你所说的这么题目有些宽泛~不如就其一点一人~去深入剖析~当然还要看你是那个系的~老师如何要求了~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1、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浅谈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2、反思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传统戏剧在师范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定位4、漫谈我国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5、拨开"烟雾弹"--戏剧学与戏剧影视文学辨析6、一种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参展架7、非艺术院校戏剧影视文学本科办学的问题与建议8、非中心地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9、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探索10、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与欣赏11、艺术升级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拓展型教改探索12、娱乐由你制造--戏剧影视文学专业13、武汉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优秀剧作选14、戏剧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管理15、用心灵敲开音乐殿堂的大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音乐欣赏课(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a.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c.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d.报纸文章 论文种类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专题型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论辩型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综述型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综合型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洪深戏剧的论文研究

洪深 1928年创意将drama译为话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洪深(1894~1955)现代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电影编导。字伯骏,又名浅哉。江苏武进人。自幼喜爱文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校期间经常参加业余戏剧活动。1915年创作处女作《卖梨人》,1916年又创作多幕话剧《贫民惨剧》并参加演出,初步显露出编剧和表演才能。1916年夏留学美国,就读于俄亥俄州大学,攻读烧磁工程专业,同时选修文科课程。因爱好戏剧,接受友人建议,于1919年转学哈佛大学,专攻戏剧,并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表演艺术。留美期间,曾用英文写作《为之有室》、《虹》等剧。洪深在戏剧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成绩卓著,是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戏剧理论家。他强调戏剧为人民,表现时代精神,提倡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能从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习惯出发,从戏剧创作实践出发,不断发展和充实自己的理论论述,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主要论著有《洪深戏剧论文集》、《编剧二十八问》、《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现代戏剧导论》(即《〈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等,内容包括编剧理论、导演、表演、发声学、朗诵学、灯光布景、舞台美术、世界戏剧史、中国话剧运动史以及剧作评论等各个领域,不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包蕴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是我国现代戏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深1924年写的《申屠氏》是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接着又创作了《冯大少爷》、《早生贵子》、《爱情与黄金》、《歌女红牡丹》、《旧时京华》、《劫后桃花》、 《新旧上海》、 《女权》、《社会之花》、《夜长梦多》、《乱世美人》、《风雨同舟》、《鸡鸣早看天》(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等30余部电影剧本,为电影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孙庆升)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看看上面的内容合适吧。

洪深的剧作《农村三部曲》包含:《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农村三部曲》是洪深在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后创作的三部主要反映江南农村生活面貌的剧作。

因这三部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的不同,所以作品发表后,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人们对这三部剧作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成果与进展。本文试图分前后两个时期来探讨《农村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不断地挖掘出《农村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所蕴藏的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

洪深(1894—1955),字浅哉,号伯骏。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学家洪亮吉第六世孙。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

1900年入私塾。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就读。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13年,因“宋教仁事件”,举家避难于青岛。1915年开始创作剧本,《卖梨人》是受崂山梨启发而成就的处女作,此后便长期从事话剧活动。

1916年夏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学习陶瓷工程,同时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习文学与戏剧,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

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抗战爆发后,洪深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之辗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武汉等城市,以唇为枪、以舌为剑,将舞台变成战场,用戏剧支援前线。

洪深是集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是我国影剧界罕见的全才。一生创作电影剧本38部,创作与翻译话剧剧本55部,导演电影9部,导演话剧55部,著有影剧理论专著《洪深戏剧理论文集》、《电影戏剧表演术》等12部。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生平1894年12月31日,洪深出生在江苏武进。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15年,他写了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接着又创作了《贫民悲剧》,从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成为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国留学,先学陶瓷工程,后来专攻戏剧。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1922年回国后,除先后在复旦、暨南、山东、中山、厦门、北师大等大学任教外,他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编导工作。1923年,他加入了戏剧协会,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其后又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贡献。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30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至1932年,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些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农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英勇斗争的优秀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七·七”事变之前,洪深积极从事国防戏剧活动,写出了一些以抗战为主题的独幕话剧,如:《走私》、《钨》、《咸鱼主义》(与沈起予合作)等,并和夏衍创办了《光明》半月刊,使之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之一。1938年洪深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任戏剧科长,组织了十几个抗敌演剧队深入内地农村鼓动抗日。其间,他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写了《飞将军》、《米》、《包得利》等剧本,对推动抗日运动起了积极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后,洪深先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再见吧香港》、《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呼唤》、《草莽英雄》等剧,有力地配合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除在复旦、上海剧专任教外,还编导了《丽人行》、《关不住的春光》等剧目。1948年冬到解放区,翌年2月抵北平,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联络工作,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洪深因肺癌在北京逝世,时年61岁。电影成就1925年,洪深发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剧本《申屠氏》,尽管剧本最后因为电影公司资金问题没能投拍,但它的出现把中国电影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明星影片公司聘请洪深为导演,拍摄了《冯大少爷》、《四月里底的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等影片。到1937年“抗战爆发”,洪深一直但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期间他曾编导过10多部影片,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他编导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最初,洪深编导电影并未取得特别成就。《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等影片延续了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的路子,还是在传统的道德训诫的框架里展开叙述。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他仍然展现了自己的特色。从细小动作的运用和内心状态的刻画,到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的处理,洪深的编导技巧都得到了同时代影人的推崇。30年代初,洪深四十岁左右,这是他的创造力巅峰期。他写出了自己代表作《劫后桃花》。《劫后桃花》讲清朝遗老祝有为在青岛置办了房产用于养老,但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下发生的种种。1935年,当时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张石川率胡蝶、舒绣文等明星来青岛开机拍摄,洪深帮他们在沙子口附近选了一处外景地。胡蝶在回忆录上说:“洪深是美国留学生,中外文学造诣都很深,他丰富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创作技巧,使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而《劫后桃花》也确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洪深一生创作了38个电影剧本,其中有26个剧本被电影公司摄制成影片,导演过9部电影,还撰写了大量电影理论著作,如《现代戏剧导论》、《洪深戏剧论文集》、《编剧二十八问》、《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术语词典》、《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等,为我国现代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影作品1925年:冯大少爷(编剧,导演)1926年:爱情与黄金(编剧,与张石川合导)、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导演)、早生贵子(导演)1927年: 卫女士的职业(编剧)1928年:少奶奶的扇子(编剧,与张石川合导)、一脚踢出去(编剧,与张石川合导)1929年:爸爸爱妈妈(编剧)1931年:旧时京华(编剧)、歌女红牡丹(编剧)1932年:如此天堂(编剧)1933年:铁板红泪录(导演)、压迫(编剧)、香草美人(编剧)1934年:女儿经(与夏衍、郑正秋等合编)1935年:时势英雄(编剧)、劫后桃花(编剧)1936年:新旧上海(编剧)、女权(编剧)、花花草草(编剧)1937年:梦里乾坤(编剧)、四千金(编剧)、压岁钱(与夏衍合编)、镀金的城(编剧)、社会之花(编剧)1948年:姊妹劫(导演)、鸡鸣早看天(编剧)1949年:几番风雨(编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