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城邦西奇昂以其拥有画家和雕塑家而著称于古代。根据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第一位雕塑家是西奇昂的陶工布塔得斯,他的女儿曾把自己爱人的侧面轮廓借灯光投影画在墙上——因青年将要远行。布塔得斯后来又在画像的轮廓线内填上黏土,于是就产生了希腊第一件浮雕。古人大多相信绘画艺术即起源于这一类的轮廓线描。” 以上这段话摘自詹姆斯·霍尔《西方艺术事典》中“绘画艺术的发现”这一词条。从以上的支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绘画艺术的起源是与线、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事实上绘画艺术历史的发展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就常识而言,作为绘画艺术的核心——透视法(perspective)的主要内容就是线透视法与光透视法(或称空气透视法)。 在整个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史上,透视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将西方传统绘画看作为一个体系的话,其表层是质感、量感及肌理等素描的表现技法,里层是反映物体构成关系的结构解剖学,而其核心就是反映物体空间关系的透视学”(方天渊《辨“近大远小”与“远大近小”之妙要》)。从文艺复兴以来,透视学一直被视为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石。从古希腊的短缩法, 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性透视、17世纪的光透视(或空气透视)、19世纪的色彩透视,透视学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绘画艺术的成就略逊于雕塑,但从一些流传至今的陶瓶画上可见此时透视法已初露端倪。在公元前6世纪的早期陶瓶上,还能看到埃及样式——“正面律”的痕迹。有一幅描绘荷马史诗中两位英雄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的瓶画,表现的是两位英雄在帐篷里对弈的场面,两个人物正侧面的脸、正面的眼睛以及正侧面的四肢无一不显示出埃及样式的影响。但是仅仅三四十年后,“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发现了短缩法,艺术家破天荒第一次胆敢把一只脚画成从正面看的样子,这真是艺术史上震撼人心的时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此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画其所见”而不完全是“画其所知”,只是这种“短缩法”很难与整体协调,所以显得有些幼稚和不成熟。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与雕塑、建筑相脱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空间,成为这一时期画家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绘画之父”——乔托,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和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在透视法技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的代表作《逃亡埃及》背景中对山峦树木的描绘,使我们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画面景物近大远小的缩变,并且他大胆地使用透视的缩变来表现远处天空中飞翔着的天使。除了这些表现出舞台空间效果的几何手法以外,他又发现了光线在表现空间效果上的作用,如在《逃亡埃及》中,近山与远山以及山路都具有了光线的明暗变化。虽然这种对形体缩变(线透视)和光线明暗变化(光透视)的表现技艺略显笨拙和不自然,但仍可看出画家为“画其所见”而进行的孜孜探索。正是乔托,为其后的数辈艺术家大致描绘出了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 乔托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家马萨乔、布鲁内莱斯基、乌切罗、戈佐利、曼坦尼亚、阿尔伯蒂、弗兰切斯卡、达·芬奇、丢勒等,对线性透视法做出了重要建树。如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用谨严工整的透视线条画出券拱形的神龛,人物安排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原则,层层递进,造成一种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成排的间壁、窗子和天顶的透视缩变,幻化出一个完全立体的具有深度感的空间。至此时期,线透视法已臻于完善。这一时期的画家,虽然会使用一种光源不确定的漫射光来表现人物与物体的体积感,但对于光的使用,仅限于此。此种技法给观者的感觉是人物与画面背景的关系不相容,画面背景空间如同是舞台布景一般,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中的这位夫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戏剧舞台的背景前,人物与背景空间的关系略显生涩。 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改进了这一传统技法,他使用一种被后世称之为“黑暗法”(或“酒窖光线绘画法”、“聚光法”)的用光技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处理画面,如《召唤使徒马太》,一缕强光从进门的两个人的身后投入,照在桌旁几个转过脸的人的身上,光线强烈的明暗对比,强化了这一戏剧性的情节。同时期的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吸收借鉴了这一方法并将其丰富,他开始有意识地用光的明暗节奏变化来塑造画面的空间感。基于伦勃朗在光透视法方面做出的独特贡献,他被美术史家称为“用光的大师”。如《浪子回头》,光线从左侧射来,投在父亲及儿子身上,周围几个怀有同情心的人,被处理在阴影与半阴影之中,整个画面通过光的明暗层次变化,使人物之间显现出一定的深度空间,这个空间被光线的氛围包裹着,伦勃朗曾说:当我说到空间的时候,意思就是光,当我说到光的时候,意思就是空间。“他认为油画的特色是描绘光线……透亮的光线与深沉的光线,就是一定距离的空间”(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伦勃朗的光透视理论对后代画家有很大启发。 及至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光学、色彩学理论得以问世,画家试图关注物体在不同光源下色的变化(此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色彩的产生与光源有关,没有光,就不会有形体和色彩,色彩起源于太阳光的七原色),继而总结出一系列色彩透视法则并运用于绘画实践中,如印象派画家的创作。马奈曾经画过一幅与戈雅作品同名的画作——《阳台》,但与戈雅的画不同的是,马奈的淑女头部没有采用传统的手法造型,看起来是扁平的,而背景中的那位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这种处理方法好像十分幼稚无知。然而事实却是,在户外,在阳光照耀之下,圆凸的形体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但当我们站在前面观看时,他的画看起来却比任何一位前辈名家的作品都更为接近现实。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并不是扁平的,恰恰相反,有真实的深度感。产生这一效果的一个原因是阳台栏杆的色彩非常鲜亮,突出于场面之前,这样场面就退到后面去了。马奈之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如莫奈、雷诺阿等将此技法进一步完善。 至此,透视学逐步发展成熟并得以完备。而正是在此时,西方传统绘画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已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