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的剧作《农村三部曲》包含:《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农村三部曲》是洪深在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后创作的三部主要反映江南农村生活面貌的剧作。
因这三部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的不同,所以作品发表后,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人们对这三部剧作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成果与进展。本文试图分前后两个时期来探讨《农村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不断地挖掘出《农村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所蕴藏的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
洪深(1894—1955),字浅哉,号伯骏。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学家洪亮吉第六世孙。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
1900年入私塾。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就读。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13年,因“宋教仁事件”,举家避难于青岛。1915年开始创作剧本,《卖梨人》是受崂山梨启发而成就的处女作,此后便长期从事话剧活动。
1916年夏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学习陶瓷工程,同时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习文学与戏剧,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
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抗战爆发后,洪深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之辗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武汉等城市,以唇为枪、以舌为剑,将舞台变成战场,用戏剧支援前线。
洪深是集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是我国影剧界罕见的全才。一生创作电影剧本38部,创作与翻译话剧剧本55部,导演电影9部,导演话剧55部,著有影剧理论专著《洪深戏剧理论文集》、《电影戏剧表演术》等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