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结构匀称,为人提供了一个范本,其次,端庄大方,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风格,最后,能把气节通过书法表现出来,对练书法的内在要求有一定提高
代是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音乐、散文、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都涌现了许多名家佳作,千古流芳。唐人书法更是中国书法浩瀚史学上的巨大河流,是有唐以来书法学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髙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术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术上的时代性标志。褚遂良作为前唐和盛唐的一代名臣,官至顾命大臣,深受唐太宗器重的“爱卿”,其书法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今天看来甚至超过了他的政绩。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是唐楷中最具个性、最有法度、最富美感而远离庸俗的书家,要研究和学习褚体楷书需要弄明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书法,书法家( F' T" P4 T; G' m一、褚书的师承关系是什么?. _. D/ A& A2 E, ]# N* ^, \3 z9 j, L 学习书法为什么还要弄清被学对象即被学书家的师承关系?这是初学者都会产生的一个疑惑。我们认为:弄清楚我们要学习的某一位书家的学书历程、师法何人、继承哪家,对于了解这位书家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成就以及形成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学习这一书家的书体风格十分重要。; K% u" S! f9 T 褚遂良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褚亮入隋时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文才颇好。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书,稍长即受到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史陵之书我们尚未见到,以褚遂良贞观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来看,其古雅峻严处迥异于虞书,加上平画宽结的特点,可以说褚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至于史载贞观元年太宗诏集京官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敕虞世南、欧阳洵教示楷法”,以及次年国子监恢复书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传授《石经》《说文》《字林》等专业,加之,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的情况看,作为当时负责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褚遂良的书法必然受到当时楷书家的影响。之后,他还参与了朝廷收购征集王羲之书作的参校工作,能经见“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也是褚遂良学书的一大良机。史书关于褚遂良的政治生涯的记述中,每一环节均有其书名书事,尤以与唐太宗的亲近起缘于书法。' m7 U5 \+ Y6 Q8 w# r& C书法,书法家二、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是什么?中国书法家论坛; B9 Z! W" x8 }8 ^& s7 j' i- ]( q' j: i- s$ W% n+ B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综合历代评论和笔者学习褚体楷书的体会,我认为学习褚遂良楷书必须认识到褚楷的以下三个特点:) `/ c# c/ y8 书法,书法家4 @9 K1 A) I+ q6 E% g2 w" `1、端庄而秀丽。这是褚楷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第一大特点。端庄是以其超越的结字能力为前提的,褚楷无论何碑何帖都非常自然地表现了严格而和谐的结构,方正庄严,富有庙堂之气;笔划组成毫无牵强附会,端正匀称,饱含出水芙蓉之姿;秀丽是其才情的表达,褚楷瘦硬而灵动的线条辅助在方正严谨的结体上真是大秀美,而平正中时时流露出神出鬼没的犀利,把血肉筋骨与作者内心的儒雅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似潺潺清泉湍于茂林修竹,若茁茁青松挺于崇山峻岭,象脉脉含情淑女之回眸一笑。* I" a( f7 Z. }) V( D! X书法,书法家8 H3 Y7 N) @4 N) n- ?) I8 Y书法,书法家2、流畅而凝重。褚楷在解决这对矛盾上可谓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华,恐怕也是至今书坛依然尊崇的原因。褚楷除早期的《孟法师碑》以欧法居多,凝重厚实为主要特点外,其余碑帖都带有自然流畅、凝重沉着的褚氏风格,是褚楷成熟的标志之一。不雕不饰、不拘小节、灵巧空明、情采飞扬,出入自由.大气开张、凝笔聚墨、宜长合短、盼顾有度、提按分明。流畅而不失为荒唐,凝重而不失为拖沓。我们在《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特别是两个墨迹本《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中都能感受到。书法,书法家( H% {7 }2 X% R& r+ o中国书法家论坛: O# _! L' U% o' i3、直率而多姿。褚楷的空中用笔动作如果连起来看,基本上都是行或草书的姿态,在两亇墨迹本中直接使用了行书。同时,在结字的开合欹侧、轻重疾缓,以及同一字、同类笔划的处理上己�1�3刃有余,极富变化。时而横入直出,时而回锋藏尾;时而斩钉截铁,时而铺毫平出;时而轻掠顺扫,时而曲笔凝钩。在这些极多变化和丰富多姿的笔端运动中,创造了烂漫的天机,呈现了婀娜的丰韵,是无声的音乐和美妙的舞姿。9 B2 t9 }( G+ 三、学习褚楷要做的准备?书法,书法家+ O! R+ V A1 g) W8 E" c- K2 Y' d4 y2 ]1 z) \& G6 l中国书法家论坛褚遂良传世楷书作品主要是中楷和大楷,要学习掌握褚楷这个艺术性很强的书体,认真做好临写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2 V2 J9 v$ T0 A( {& |4 Q书法,书法家1、选帖。褚楷作品很多,艺术特点不尽相同。选择自已喜爱的、符合个人书写性情的碑帖来,必然要在众多的褚楷碑帖中进行认真的选读。初学者应当选择相对平正、字数较多的碑帖,如:《雁塔圣教序》。有一定书法基础者,可以选择《大字阴符经》或《倪宽赞》墨迹本来学习。至于《孟法师碑》因为取法多家,结字和用笔上的变化较大,是褚楷风格尚未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却充分地展现了褚遂良极强的整合应变能力,褚楷典型性笔法较少,技术性变化动作较多,适应于有书法经验者学习借鉴。读帖选帖中尤其要注重了解褚楷的艺术特征,把结构和用笔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来,典型偏旁、部首要归类分析,仔细研究,强化记忆,提高眼力。# r$ |& k$ ? X1 [! ~' b+ A书法,书法家0 a2 e) R5 D4 l/ q3 p8 ^4 K; z2、工具。以方便临摹起见,工具的选择和配备至关重要,所谓“先利其器”。《新唐书》卷一0八《裴行俭传》载:“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以笔者体会而言,古人“能者不择笔”之说不能一而概之,特别是楷书书写中选择好工具,达到“手和笔调”则十分重要。中国书法家论坛# W7 L0 K6 ]" }7 ?9 X3 b毛笔宜选择笔毫细腻、柔而挺健、锋端尖劲的纯尾狼毫,大中楷中长毫笔各一,以备放大和原大临摹之用(亦可选择大中楷兼毫“白云”笔)。/ q1 p) Z4 A8 {书法,书法家墨汁以市场上流通的书画墨汁即可,“一得阁”较稠,书写时可适当抣水,以不滞笔为宜,也可选用“红星”胶少较稀的专用书画墨汁。6 I# c2 s; U/ p# |书法,书法家墨盒选用密封好不易干墨的为佳,旧有墨盒盖内置云母石片者以保持水分,使用十分方便。墨盒内要选装较精细的丝绵,不精细的丝绵或选用药棉者,可在最上层剪铺一两层平绒布,以防杂丝粘笔。使用墨盒的最大好处是醮墨量易控制、不易干.楷书的通篇墨色易统一,用砚台则不行。书法,书法家9 i3 g4 t# R1 _) }帖架亦不可少,古人曾发明木制斜坡帖架,使用起来很便利,但市场上多不见。可以选购乐谱架,升降及角度调整到与书桌等髙。1 J5 W3 S4 k4 q1 W米字格纸可选发墨不强的半塾宣纸自己打线划格,也可以直接购买已印制好的米字格毛边纸或宣纸,按照原帖字大小选原大格子和大一倍格子为宜。 书法,书法家' k: x& n, b& j, ]) h5 v8 y6 [透明玻璃一块,以与字帖大小一致,按帖字大小用油性笔细线划成米字格,与帖字横竖字数一致,以备临摹时使用。 w: o2 R# [+ V* w另外,书桌上应铺上书画毛毡或兰黑色毛呢子布。窗明几净、心静神清、不急不躁是学习楷书所必须的。6 U ]" [3 r! R+ |7 a; |4 V书法,书法家四、如何临摹? _3 ]; G; x# t! c中国书法家论坛5 T3 H5 O, G8 k) ~" K( h中国书法家论坛学习任何一家书艺,最有效、最便�1�8的方法就是临摹,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临与摹不同,所谓临,即面对帖子照样写,分为对临和意临,对临要求越像原帖字越好,意临则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临帖的髙级状态,初学不宜。所谓摹,即勾摹和搨摹,勾摹是把纸蒙在原帖上依字勾勒笔划外沿,形成描红本然后填墨;搨摹是把纸蒙在帖字上直接摹写。根据褚楷的特点,我们选择临与摹相结合的办法,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具体方法和步骤是:$ `% t1 U8 J3 ^3 }0 V+ n3 S- i5 |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4 B+ ^& W6 e7 \% e# ^! O1、原大勾摹。褚楷结构严整,变化丰富,初学不易,而勾摹是最笨最费力也是最见成效的办法。选用不渗不洇的熟宣蒙在帖子上用铅笔逐字勾勒外沿,形成空心字,勾勒时不能伤友笔划,也不能留缝隙。勾勒中注意点画和结字的同异,也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勾成空心字后进行填墨摹写,可先用红墨水,再用蓝墨水,然后淡墨、浓墨填写,勾摹一张可填写至少四遍。填写要求不出格也不留缝线,力争一笔填写一划,不重复填抹(正确的姿势和执笔为前提)。所选碑帖要争取从头到尾至少勾摹一通,功夫下得实掌握的越快。+ K7 N, l, c' V; P书法,书法家: w$ m3 S6 y$ P- k! F" `2、搨摹。可以把碑帖原大和放大复印若干,用同样大小熟宣蒙住,四角用大头针固定,也用由淡到浓摹写的方法进行,要求一样不能出或空笔划,与点画粗细要一致,不能复笔。搨摹要体会和摹拟点画的相互承接关系和运笔动作,反复操作即能深入。书法,书法家" Y* }# V( w! d! K2 ^) o' v0 m" Q& B. T3 ^# f/ D3、米字格对临。把准备好的米字格玻璃压在碑帖上,与帖字居中对正,无论选用原大或放大的米字格纸,对临时都要按玻璃米格所框定的点画位置去写,这一阶段要注意把握的重点是:每个字点画的位置、长与短、粗与细、疏与密、轻与重的变化规律,体会用笔上的提按变化和细微技巧。关注用笔上的藏、露、回、顺、出、转等锋端动作。通过原大和放大米字格对临把褚遂良楷书的基本结构和用笔特点抓住,并在反复训练中寻找和掌握它的规律和特点。4 J" ?; t! t# F8 M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 r& y4 f; C& q: ]- D8 u5 l# |1 g% g$ K4、方格对临。方格不同于米字格能确定每个字的笔画位置,虽也可以框定字的大小,但必然有一定难度,是学习中循序渐进,由初级走向髙级的过程。先选与原帖大小一致的方格纸,进行原大对临,先求大小一致,再追形似神合,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致,更需要看一个字记一个字、看一笔记一笔,心手相应,眼手相合,固然要求越像越好。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原帖大小篇幅一样的方格纸进行通篇对临,既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也能提髙临帖兴趣,是临帖最见功力的一步,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把握好。随后进行方格放大对临,这一步的难度是放大若干倍之后线条粗细的比例把握和结构上的聚合比例的过渡,可以局部复印放大原帖字以比较差别。如果能进行整篇的放大方格通临,对于今后的创作则更有裨益。中国书法家论坛" R! w# S* X. ^! o: O& ^( `, G/ J! J6 y! E$ D/ I5、背临。前四个步骤都属于写实临摹的方法,是原始的也是基本的,所谓书法的基本功训练过不过关,关键是写实临摹的能力,如果这一关过的好,能达到熟练准确地掌握原帖的基础上,即可进行背临训练。所谓背临即记忆背诵原帖后,抛弃原帖进行回忆临写,借以增强记忆,检验学习效果,强化临摹能力。书法,书法家; U. M7 Q" e/ o: O7 ~( _* }5 p5 h- g& R& i+ i# o& e中国书法家论坛6、意临。意临是临摹的髙级阶段,是把自已在写实临摹中积累的、自己认为有特点、有风格、可以强化或扩大化的一亇取精去劣的训练步骤,需要有较高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作支撑,也是临摹者学问、见识、悟性支持下的对所临碑帖的理解程度的检验。意临首先要把握的是对原帖精神气息的再现,其次是把原帖的主要特点进行扩大或强调临写。既不失原帖风貌,又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关键是这个尺度的把握,我认为宁可少一些个性,因为意临必竞也是临,也不能太强调个性而前功尽弃!书法,书法家' Y6 I* {" N6 R; t3 g/ D; z) c/ E) _5 k7 l& Y% G5 i7 五、怎样从临习转入创作?: f& Y% D5 k i7 s% M书法,书法家% {8 o0 g7 f1 O4 d" o; q: 这是学书法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即从临摹转入创作。临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创作出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书作才是目的,如果没有临摹这一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创新便如同在沙漠上建筑大厦。反之,仅仅有临摹功力而不能转化为创作,就成为我们常说的书奴了。因此掌握和学会从临摹到创作的方法十分重要。根据笔者学书的经验,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书法,书法家& S+ n5 [" y# g# p8 N9 w
+ {& j r1 i# _ m中国书法家论坛1、临创。从所临碑帖中选字集句,可以是几个字,也可是一首诗,要求完全按照碑帖上的字进行过渡性创作。实际上如同集字一样,保持原碑帖字的结构和用笔特点,只是内容上与原帖不同而已。先少字后多字,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书写,只是要保持原帖的风格,最好是原大,如果临摹阶段做的扎实,这一过渡应该不难,这是转入创作的最低要求了。书法,书法家3 k! x/ i( B" ^ H
$ o2 m7 R( n* V. p0 C& T- C; 、扩大褚楷特点。选定一个内容后,把褚楷的基本笔法、结体,主要笔划进行扩大和强化书写,要注意保留原帖的气息,让其相对自由和活泼起来,以比例说,保持原帖风格占80%,自已理解和扩大的占20%。书法,书法家- o% q! T( I; }" Z/ L! i书法,书法家9 y6 |( E1 F) Q k1 i3、融会贯通。先把褚遂良楷书各帖的主要结构、笔法集中展现,另把与之相近的名碑法帖的学习成果相结合,再加上自已的性情,保持褚楷特点要占到60%,个性或借用别帖的占40%,就是非常好的贯通了。当然需要作者博学多思,需要取精去粗、去伪存真,需要综合艺术素养的支持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褚遂良的书法传递了他本身的风格之外,还创新了颜真卿的字体,从根本上推动了唐代对法书的推崇,褚遂良的书法是承前启后的的作用。
在当今的书法界中,褚遂良的楷书对后世的启示影响极为广泛深远。本文通过道家哲学“ 虚实相生”对褚遂良的影响来说明了褚遂良对“尚意”书风的完美诠释。褚遂良创新了唐代的“尚法”书风,对后世楷书的创新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书家,他被誉为“唐代.书法一代广大教化主”是实至名归的。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可以用“遒逸”来概括。遒为遒劲,逸为飘逸。魏征向唐太宗推荐褚遂良善书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现在的书家多喜欢写大字《阴符经》及《雁塔圣教》,由褚字而上探二王真微,洵是正途。
代是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音乐、散文、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都涌现了许多名家佳作,千古流芳。唐人书法更是中国书法浩瀚史学上的巨大河流,是有唐以来书法学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髙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术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术上的时代性标志。褚遂良作为前唐和盛唐的一代名臣,官至顾命大臣,深受唐太宗器重的“爱卿”,其书法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今天看来甚至超过了他的政绩。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是唐楷中最具个性、最有法度、最富美感而远离庸俗的书家,要研究和学习褚体楷书需要弄明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书法,书法家( F' T" P4 T; G' m一、褚书的师承关系是什么?. _. D/ A& A2 E, ]# N* ^, \3 z9 j, L 学习书法为什么还要弄清被学对象即被学书家的师承关系?这是初学者都会产生的一个疑惑。我们认为:弄清楚我们要学习的某一位书家的学书历程、师法何人、继承哪家,对于了解这位书家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成就以及形成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学习这一书家的书体风格十分重要。; K% u" S! f9 T 褚遂良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褚亮入隋时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文才颇好。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书,稍长即受到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史陵之书我们尚未见到,以褚遂良贞观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来看,其古雅峻严处迥异于虞书,加上平画宽结的特点,可以说褚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至于史载贞观元年太宗诏集京官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敕虞世南、欧阳洵教示楷法”,以及次年国子监恢复书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传授《石经》《说文》《字林》等专业,加之,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的情况看,作为当时负责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褚遂良的书法必然受到当时楷书家的影响。之后,他还参与了朝廷收购征集王羲之书作的参校工作,能经见“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也是褚遂良学书的一大良机。史书关于褚遂良的政治生涯的记述中,每一环节均有其书名书事,尤以与唐太宗的亲近起缘于书法。' m7 U5 \+ Y6 Q8 w# r& C书法,书法家二、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是什么?中国书法家论坛; B9 Z! W" x8 }8 ^& s7 j' i- ]( q' j: i- s$ W% n+ B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综合历代评论和笔者学习褚体楷书的体会,我认为学习褚遂良楷书必须认识到褚楷的以下三个特点:) `/ c# c/ y8 书法,书法家4 @9 K1 A) I+ q6 E% g2 w" `1、端庄而秀丽。这是褚楷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第一大特点。端庄是以其超越的结字能力为前提的,褚楷无论何碑何帖都非常自然地表现了严格而和谐的结构,方正庄严,富有庙堂之气;笔划组成毫无牵强附会,端正匀称,饱含出水芙蓉之姿;秀丽是其才情的表达,褚楷瘦硬而灵动的线条辅助在方正严谨的结体上真是大秀美,而平正中时时流露出神出鬼没的犀利,把血肉筋骨与作者内心的儒雅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似潺潺清泉湍于茂林修竹,若茁茁青松挺于崇山峻岭,象脉脉含情淑女之回眸一笑。* I" a( f7 Z. }) V( D! X书法,书法家8 H3 Y7 N) @4 N) n- ?) I8 Y书法,书法家2、流畅而凝重。褚楷在解决这对矛盾上可谓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华,恐怕也是至今书坛依然尊崇的原因。褚楷除早期的《孟法师碑》以欧法居多,凝重厚实为主要特点外,其余碑帖都带有自然流畅、凝重沉着的褚氏风格,是褚楷成熟的标志之一。不雕不饰、不拘小节、灵巧空明、情采飞扬,出入自由.大气开张、凝笔聚墨、宜长合短、盼顾有度、提按分明。流畅而不失为荒唐,凝重而不失为拖沓。我们在《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特别是两个墨迹本《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中都能感受到。书法,书法家( H% {7 }2 X% R& r+ o中国书法家论坛: O# _! L' U% o' i3、直率而多姿。褚楷的空中用笔动作如果连起来看,基本上都是行或草书的姿态,在两亇墨迹本中直接使用了行书。同时,在结字的开合欹侧、轻重疾缓,以及同一字、同类笔划的处理上己�1�3刃有余,极富变化。时而横入直出,时而回锋藏尾;时而斩钉截铁,时而铺毫平出;时而轻掠顺扫,时而曲笔凝钩。在这些极多变化和丰富多姿的笔端运动中,创造了烂漫的天机,呈现了婀娜的丰韵,是无声的音乐和美妙的舞姿。9 B2 t9 }( G+ 三、学习褚楷要做的准备?书法,书法家+ O! R+ V A1 g) W8 E" c- K2 Y' d4 y2 ]1 z) \& G6 l中国书法家论坛褚遂良传世楷书作品主要是中楷和大楷,要学习掌握褚楷这个艺术性很强的书体,认真做好临写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2 V2 J9 v$ T0 A( {& |4 Q书法,书法家1、选帖。褚楷作品很多,艺术特点不尽相同。选择自已喜爱的、符合个人书写性情的碑帖来,必然要在众多的褚楷碑帖中进行认真的选读。初学者应当选择相对平正、字数较多的碑帖,如:《雁塔圣教序》。有一定书法基础者,可以选择《大字阴符经》或《倪宽赞》墨迹本来学习。至于《孟法师碑》因为取法多家,结字和用笔上的变化较大,是褚楷风格尚未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却充分地展现了褚遂良极强的整合应变能力,褚楷典型性笔法较少,技术性变化动作较多,适应于有书法经验者学习借鉴。读帖选帖中尤其要注重了解褚楷的艺术特征,把结构和用笔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来,典型偏旁、部首要归类分析,仔细研究,强化记忆,提高眼力。# r$ |& k$ ? X1 [! ~' b+ A书法,书法家0 a2 e) R5 D4 l/ q3 p8 ^4 K; z2、工具。以方便临摹起见,工具的选择和配备至关重要,所谓“先利其器”。《新唐书》卷一0八《裴行俭传》载:“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以笔者体会而言,古人“能者不择笔”之说不能一而概之,特别是楷书书写中选择好工具,达到“手和笔调”则十分重要。中国书法家论坛# W7 L0 K6 ]" }7 ?9 X3 b毛笔宜选择笔毫细腻、柔而挺健、锋端尖劲的纯尾狼毫,大中楷中长毫笔各一,以备放大和原大临摹之用(亦可选择大中楷兼毫“白云”笔)。/ q1 p) Z4 A8 {书法,书法家墨汁以市场上流通的书画墨汁即可,“一得阁”较稠,书写时可适当抣水,以不滞笔为宜,也可选用“红星”胶少较稀的专用书画墨汁。6 I# c2 s; U/ p# |书法,书法家墨盒选用密封好不易干墨的为佳,旧有墨盒盖内置云母石片者以保持水分,使用十分方便。墨盒内要选装较精细的丝绵,不精细的丝绵或选用药棉者,可在最上层剪铺一两层平绒布,以防杂丝粘笔。使用墨盒的最大好处是醮墨量易控制、不易干.楷书的通篇墨色易统一,用砚台则不行。书法,书法家9 i3 g4 t# R1 _) }帖架亦不可少,古人曾发明木制斜坡帖架,使用起来很便利,但市场上多不见。可以选购乐谱架,升降及角度调整到与书桌等髙。1 J5 W3 S4 k4 q1 W米字格纸可选发墨不强的半塾宣纸自己打线划格,也可以直接购买已印制好的米字格毛边纸或宣纸,按照原帖字大小选原大格子和大一倍格子为宜。 书法,书法家' k: x& n, b& j, ]) h5 v8 y6 [透明玻璃一块,以与字帖大小一致,按帖字大小用油性笔细线划成米字格,与帖字横竖字数一致,以备临摹时使用。 w: o2 R# [+ V* w另外,书桌上应铺上书画毛毡或兰黑色毛呢子布。窗明几净、心静神清、不急不躁是学习楷书所必须的。6 U ]" [3 r! R+ |7 a; |4 V书法,书法家四、如何临摹? _3 ]; G; x# t! c中国书法家论坛5 T3 H5 O, G8 k) ~" K( h中国书法家论坛学习任何一家书艺,最有效、最便�1�8的方法就是临摹,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临与摹不同,所谓临,即面对帖子照样写,分为对临和意临,对临要求越像原帖字越好,意临则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临帖的髙级状态,初学不宜。所谓摹,即勾摹和搨摹,勾摹是把纸蒙在原帖上依字勾勒笔划外沿,形成描红本然后填墨;搨摹是把纸蒙在帖字上直接摹写。根据褚楷的特点,我们选择临与摹相结合的办法,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具体方法和步骤是:$ `% t1 U8 J3 ^3 }0 V+ n3 S- i5 |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4 B+ ^& W6 e7 \% e# ^! O1、原大勾摹。褚楷结构严整,变化丰富,初学不易,而勾摹是最笨最费力也是最见成效的办法。选用不渗不洇的熟宣蒙在帖子上用铅笔逐字勾勒外沿,形成空心字,勾勒时不能伤友笔划,也不能留缝隙。勾勒中注意点画和结字的同异,也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勾成空心字后进行填墨摹写,可先用红墨水,再用蓝墨水,然后淡墨、浓墨填写,勾摹一张可填写至少四遍。填写要求不出格也不留缝线,力争一笔填写一划,不重复填抹(正确的姿势和执笔为前提)。所选碑帖要争取从头到尾至少勾摹一通,功夫下得实掌握的越快。+ K7 N, l, c' V; P书法,书法家: w$ m3 S6 y$ P- k! F" `2、搨摹。可以把碑帖原大和放大复印若干,用同样大小熟宣蒙住,四角用大头针固定,也用由淡到浓摹写的方法进行,要求一样不能出或空笔划,与点画粗细要一致,不能复笔。搨摹要体会和摹拟点画的相互承接关系和运笔动作,反复操作即能深入。书法,书法家" Y* }# V( w! d! K2 ^) o' v0 m" Q& B. T3 ^# f/ D3、米字格对临。把准备好的米字格玻璃压在碑帖上,与帖字居中对正,无论选用原大或放大的米字格纸,对临时都要按玻璃米格所框定的点画位置去写,这一阶段要注意把握的重点是:每个字点画的位置、长与短、粗与细、疏与密、轻与重的变化规律,体会用笔上的提按变化和细微技巧。关注用笔上的藏、露、回、顺、出、转等锋端动作。通过原大和放大米字格对临把褚遂良楷书的基本结构和用笔特点抓住,并在反复训练中寻找和掌握它的规律和特点。4 J" ?; t! t# F8 M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 r& y4 f; C& q: ]- D8 u5 l# |1 g% g$ K4、方格对临。方格不同于米字格能确定每个字的笔画位置,虽也可以框定字的大小,但必然有一定难度,是学习中循序渐进,由初级走向髙级的过程。先选与原帖大小一致的方格纸,进行原大对临,先求大小一致,再追形似神合,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致,更需要看一个字记一个字、看一笔记一笔,心手相应,眼手相合,固然要求越像越好。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原帖大小篇幅一样的方格纸进行通篇对临,既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也能提髙临帖兴趣,是临帖最见功力的一步,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把握好。随后进行方格放大对临,这一步的难度是放大若干倍之后线条粗细的比例把握和结构上的聚合比例的过渡,可以局部复印放大原帖字以比较差别。如果能进行整篇的放大方格通临,对于今后的创作则更有裨益。中国书法家论坛" R! w# S* X. ^! o: O& ^( `, G/ J! J6 y! E$ D/ I5、背临。前四个步骤都属于写实临摹的方法,是原始的也是基本的,所谓书法的基本功训练过不过关,关键是写实临摹的能力,如果这一关过的好,能达到熟练准确地掌握原帖的基础上,即可进行背临训练。所谓背临即记忆背诵原帖后,抛弃原帖进行回忆临写,借以增强记忆,检验学习效果,强化临摹能力。书法,书法家; U. M7 Q" e/ o: O7 ~( _* }5 p5 h- g& R& i+ i# o& e中国书法家论坛6、意临。意临是临摹的髙级阶段,是把自已在写实临摹中积累的、自己认为有特点、有风格、可以强化或扩大化的一亇取精去劣的训练步骤,需要有较高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作支撑,也是临摹者学问、见识、悟性支持下的对所临碑帖的理解程度的检验。意临首先要把握的是对原帖精神气息的再现,其次是把原帖的主要特点进行扩大或强调临写。既不失原帖风貌,又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关键是这个尺度的把握,我认为宁可少一些个性,因为意临必竞也是临,也不能太强调个性而前功尽弃!书法,书法家' Y6 I* {" N6 R; t3 g/ D; z) c/ E) _5 k7 l& Y% G5 i7 五、怎样从临习转入创作?: f& Y% D5 k i7 s% M书法,书法家% {8 o0 g7 f1 O4 d" o; q: 这是学书法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即从临摹转入创作。临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创作出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书作才是目的,如果没有临摹这一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创新便如同在沙漠上建筑大厦。反之,仅仅有临摹功力而不能转化为创作,就成为我们常说的书奴了。因此掌握和学会从临摹到创作的方法十分重要。根据笔者学书的经验,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书法,书法家& S+ n5 [" y# g# p8 N9 w
+ {& j r1 i# _ m中国书法家论坛1、临创。从所临碑帖中选字集句,可以是几个字,也可是一首诗,要求完全按照碑帖上的字进行过渡性创作。实际上如同集字一样,保持原碑帖字的结构和用笔特点,只是内容上与原帖不同而已。先少字后多字,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书写,只是要保持原帖的风格,最好是原大,如果临摹阶段做的扎实,这一过渡应该不难,这是转入创作的最低要求了。书法,书法家3 k! x/ i( B" ^ H
$ o2 m7 R( n* V. p0 C& T- C; 、扩大褚楷特点。选定一个内容后,把褚楷的基本笔法、结体,主要笔划进行扩大和强化书写,要注意保留原帖的气息,让其相对自由和活泼起来,以比例说,保持原帖风格占80%,自已理解和扩大的占20%。书法,书法家- o% q! T( I; }" Z/ L! i书法,书法家9 y6 |( E1 F) Q k1 i3、融会贯通。先把褚遂良楷书各帖的主要结构、笔法集中展现,另把与之相近的名碑法帖的学习成果相结合,再加上自已的性情,保持褚楷特点要占到60%,个性或借用别帖的占40%,就是非常好的贯通了。当然需要作者博学多思,需要取精去粗、去伪存真,需要综合艺术素养的支持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一、笔法的特点:
1、点画。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2、钩画。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3、折画。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4、点画。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5、横画。横画分为长、短两种。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6、竖画。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7、提画。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8、撇画。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9、捺画。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二、书法结构特点:
1、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2、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3、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4、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5、以行入楷,呼应连贯。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扩展资料: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成就: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
参考资料:褚遂良(唐朝政治家)_百度百科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人 ,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褚遂良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善于鉴别“王字”真伪,开启了初唐楷书的一代先锋。
褚遂良楷书在用笔上善于应用逆笔,采用逆笔平出的方法,而收笔的特色在于注锋,由于注锋收笔,兼具隶书笔意,给人一种劲练疏瘦感觉,其次,褚体楷书扭转提按变化相当丰富,甚至每一个字中的点画提按扭转都存在很多变化,再次,褚体楷书每一个字中的点画相互呼应比较紧密,即使是相同的点画几乎都不存在雷同的现象。它字形上随遇而安,通俗地说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而定,当宽则宽,当长则长,不会刻意改变字的形状,其次,章法布局比较舒朗,无论字距还是行距都比较舒朗,甚至一个字的布局也是比较舒朗,之所以说褚遂良是一位楷书高手,他擅长在楷书中制造险峻,同时又能够轻松破除,这是其他楷书大家所不能及的一点可见褚遂良对楷书研究的精妙之处,对楷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褚遂良书法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褚遂良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善于鉴别“王字”真伪,他不仅开启了初唐楷书的一代先锋,创作了大量的书法名作,被历代书家临摹学习,甚至顶礼膜拜,还引领了新的时代 艺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习“褚体”的辛辛学子,给书法艺术界培养了一批批新生力量。把“褚体”发扬光大,使楷书的学习更加普及,使中国的书法走向恢弘,使东方的书法艺术先锋屹立不倒,名满全球。
代是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音乐、散文、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都涌现了许多名家佳作,千古流芳。唐人书法更是中国书法浩瀚史学上的巨大河流,是有唐以来书法学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髙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术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术上的时代性标志。褚遂良作为前唐和盛唐的一代名臣,官至顾命大臣,深受唐太宗器重的“爱卿”,其书法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今天看来甚至超过了他的政绩。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是唐楷中最具个性、最有法度、最富美感而远离庸俗的书家,要研究和学习褚体楷书需要弄明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书法,书法家( F' T" P4 T; G' m一、褚书的师承关系是什么?. _. D/ A& A2 E, ]# N* ^, \3 z9 j, L 学习书法为什么还要弄清被学对象即被学书家的师承关系?这是初学者都会产生的一个疑惑。我们认为:弄清楚我们要学习的某一位书家的学书历程、师法何人、继承哪家,对于了解这位书家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成就以及形成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学习这一书家的书体风格十分重要。; K% u" S! f9 T 褚遂良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褚亮入隋时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文才颇好。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书,稍长即受到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史陵之书我们尚未见到,以褚遂良贞观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来看,其古雅峻严处迥异于虞书,加上平画宽结的特点,可以说褚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至于史载贞观元年太宗诏集京官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敕虞世南、欧阳洵教示楷法”,以及次年国子监恢复书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传授《石经》《说文》《字林》等专业,加之,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的情况看,作为当时负责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褚遂良的书法必然受到当时楷书家的影响。之后,他还参与了朝廷收购征集王羲之书作的参校工作,能经见“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也是褚遂良学书的一大良机。史书关于褚遂良的政治生涯的记述中,每一环节均有其书名书事,尤以与唐太宗的亲近起缘于书法。' m7 U5 \+ Y6 Q8 w# r& C书法,书法家二、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是什么?中国书法家论坛; B9 Z! W" x8 }8 ^& s7 j' i- ]( q' j: i- s$ W% n+ B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综合历代评论和笔者学习褚体楷书的体会,我认为学习褚遂良楷书必须认识到褚楷的以下三个特点:) `/ c# c/ y8 书法,书法家4 @9 K1 A) I+ q6 E% g2 w" `1、端庄而秀丽。这是褚楷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第一大特点。端庄是以其超越的结字能力为前提的,褚楷无论何碑何帖都非常自然地表现了严格而和谐的结构,方正庄严,富有庙堂之气;笔划组成毫无牵强附会,端正匀称,饱含出水芙蓉之姿;秀丽是其才情的表达,褚楷瘦硬而灵动的线条辅助在方正严谨的结体上真是大秀美,而平正中时时流露出神出鬼没的犀利,把血肉筋骨与作者内心的儒雅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似潺潺清泉湍于茂林修竹,若茁茁青松挺于崇山峻岭,象脉脉含情淑女之回眸一笑。* I" a( f7 Z. }) V( D! X书法,书法家8 H3 Y7 N) @4 N) n- ?) I8 Y书法,书法家2、流畅而凝重。褚楷在解决这对矛盾上可谓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华,恐怕也是至今书坛依然尊崇的原因。褚楷除早期的《孟法师碑》以欧法居多,凝重厚实为主要特点外,其余碑帖都带有自然流畅、凝重沉着的褚氏风格,是褚楷成熟的标志之一。不雕不饰、不拘小节、灵巧空明、情采飞扬,出入自由.大气开张、凝笔聚墨、宜长合短、盼顾有度、提按分明。流畅而不失为荒唐,凝重而不失为拖沓。我们在《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特别是两个墨迹本《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中都能感受到。书法,书法家( H% {7 }2 X% R& r+ o中国书法家论坛: O# _! L' U% o' i3、直率而多姿。褚楷的空中用笔动作如果连起来看,基本上都是行或草书的姿态,在两亇墨迹本中直接使用了行书。同时,在结字的开合欹侧、轻重疾缓,以及同一字、同类笔划的处理上己�1�3刃有余,极富变化。时而横入直出,时而回锋藏尾;时而斩钉截铁,时而铺毫平出;时而轻掠顺扫,时而曲笔凝钩。在这些极多变化和丰富多姿的笔端运动中,创造了烂漫的天机,呈现了婀娜的丰韵,是无声的音乐和美妙的舞姿。9 B2 t9 }( G+ 三、学习褚楷要做的准备?书法,书法家+ O! R+ V A1 g) W8 E" c- K2 Y' d4 y2 ]1 z) \& G6 l中国书法家论坛褚遂良传世楷书作品主要是中楷和大楷,要学习掌握褚楷这个艺术性很强的书体,认真做好临写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2 V2 J9 v$ T0 A( {& |4 Q书法,书法家1、选帖。褚楷作品很多,艺术特点不尽相同。选择自已喜爱的、符合个人书写性情的碑帖来,必然要在众多的褚楷碑帖中进行认真的选读。初学者应当选择相对平正、字数较多的碑帖,如:《雁塔圣教序》。有一定书法基础者,可以选择《大字阴符经》或《倪宽赞》墨迹本来学习。至于《孟法师碑》因为取法多家,结字和用笔上的变化较大,是褚楷风格尚未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却充分地展现了褚遂良极强的整合应变能力,褚楷典型性笔法较少,技术性变化动作较多,适应于有书法经验者学习借鉴。读帖选帖中尤其要注重了解褚楷的艺术特征,把结构和用笔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来,典型偏旁、部首要归类分析,仔细研究,强化记忆,提高眼力。# r$ |& k$ ? X1 [! ~' b+ A书法,书法家0 a2 e) R5 D4 l/ q3 p8 ^4 K; z2、工具。以方便临摹起见,工具的选择和配备至关重要,所谓“先利其器”。《新唐书》卷一0八《裴行俭传》载:“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以笔者体会而言,古人“能者不择笔”之说不能一而概之,特别是楷书书写中选择好工具,达到“手和笔调”则十分重要。中国书法家论坛# W7 L0 K6 ]" }7 ?9 X3 b毛笔宜选择笔毫细腻、柔而挺健、锋端尖劲的纯尾狼毫,大中楷中长毫笔各一,以备放大和原大临摹之用(亦可选择大中楷兼毫“白云”笔)。/ q1 p) Z4 A8 {书法,书法家墨汁以市场上流通的书画墨汁即可,“一得阁”较稠,书写时可适当抣水,以不滞笔为宜,也可选用“红星”胶少较稀的专用书画墨汁。6 I# c2 s; U/ p# |书法,书法家墨盒选用密封好不易干墨的为佳,旧有墨盒盖内置云母石片者以保持水分,使用十分方便。墨盒内要选装较精细的丝绵,不精细的丝绵或选用药棉者,可在最上层剪铺一两层平绒布,以防杂丝粘笔。使用墨盒的最大好处是醮墨量易控制、不易干.楷书的通篇墨色易统一,用砚台则不行。书法,书法家9 i3 g4 t# R1 _) }帖架亦不可少,古人曾发明木制斜坡帖架,使用起来很便利,但市场上多不见。可以选购乐谱架,升降及角度调整到与书桌等髙。1 J5 W3 S4 k4 q1 W米字格纸可选发墨不强的半塾宣纸自己打线划格,也可以直接购买已印制好的米字格毛边纸或宣纸,按照原帖字大小选原大格子和大一倍格子为宜。 书法,书法家' k: x& n, b& j, ]) h5 v8 y6 [透明玻璃一块,以与字帖大小一致,按帖字大小用油性笔细线划成米字格,与帖字横竖字数一致,以备临摹时使用。 w: o2 R# [+ V* w另外,书桌上应铺上书画毛毡或兰黑色毛呢子布。窗明几净、心静神清、不急不躁是学习楷书所必须的。6 U ]" [3 r! R+ |7 a; |4 V书法,书法家四、如何临摹? _3 ]; G; x# t! c中国书法家论坛5 T3 H5 O, G8 k) ~" K( h中国书法家论坛学习任何一家书艺,最有效、最便�1�8的方法就是临摹,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临与摹不同,所谓临,即面对帖子照样写,分为对临和意临,对临要求越像原帖字越好,意临则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临帖的髙级状态,初学不宜。所谓摹,即勾摹和搨摹,勾摹是把纸蒙在原帖上依字勾勒笔划外沿,形成描红本然后填墨;搨摹是把纸蒙在帖字上直接摹写。根据褚楷的特点,我们选择临与摹相结合的办法,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具体方法和步骤是:$ `% t1 U8 J3 ^3 }0 V+ n3 S- i5 |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4 B+ ^& W6 e7 \% e# ^! O1、原大勾摹。褚楷结构严整,变化丰富,初学不易,而勾摹是最笨最费力也是最见成效的办法。选用不渗不洇的熟宣蒙在帖子上用铅笔逐字勾勒外沿,形成空心字,勾勒时不能伤友笔划,也不能留缝隙。勾勒中注意点画和结字的同异,也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勾成空心字后进行填墨摹写,可先用红墨水,再用蓝墨水,然后淡墨、浓墨填写,勾摹一张可填写至少四遍。填写要求不出格也不留缝线,力争一笔填写一划,不重复填抹(正确的姿势和执笔为前提)。所选碑帖要争取从头到尾至少勾摹一通,功夫下得实掌握的越快。+ K7 N, l, c' V; P书法,书法家: w$ m3 S6 y$ P- k! F" `2、搨摹。可以把碑帖原大和放大复印若干,用同样大小熟宣蒙住,四角用大头针固定,也用由淡到浓摹写的方法进行,要求一样不能出或空笔划,与点画粗细要一致,不能复笔。搨摹要体会和摹拟点画的相互承接关系和运笔动作,反复操作即能深入。书法,书法家" Y* }# V( w! d! K2 ^) o' v0 m" Q& B. T3 ^# f/ D3、米字格对临。把准备好的米字格玻璃压在碑帖上,与帖字居中对正,无论选用原大或放大的米字格纸,对临时都要按玻璃米格所框定的点画位置去写,这一阶段要注意把握的重点是:每个字点画的位置、长与短、粗与细、疏与密、轻与重的变化规律,体会用笔上的提按变化和细微技巧。关注用笔上的藏、露、回、顺、出、转等锋端动作。通过原大和放大米字格对临把褚遂良楷书的基本结构和用笔特点抓住,并在反复训练中寻找和掌握它的规律和特点。4 J" ?; t! t# F8 M书法,书法家书法,书法家* r& y4 f; C& q: ]- D8 u5 l# |1 g% g$ K4、方格对临。方格不同于米字格能确定每个字的笔画位置,虽也可以框定字的大小,但必然有一定难度,是学习中循序渐进,由初级走向髙级的过程。先选与原帖大小一致的方格纸,进行原大对临,先求大小一致,再追形似神合,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致,更需要看一个字记一个字、看一笔记一笔,心手相应,眼手相合,固然要求越像越好。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原帖大小篇幅一样的方格纸进行通篇对临,既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也能提髙临帖兴趣,是临帖最见功力的一步,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把握好。随后进行方格放大对临,这一步的难度是放大若干倍之后线条粗细的比例把握和结构上的聚合比例的过渡,可以局部复印放大原帖字以比较差别。如果能进行整篇的放大方格通临,对于今后的创作则更有裨益。中国书法家论坛" R! w# S* X. ^! o: O& ^( `, G/ J! J6 y! E$ D/ I5、背临。前四个步骤都属于写实临摹的方法,是原始的也是基本的,所谓书法的基本功训练过不过关,关键是写实临摹的能力,如果这一关过的好,能达到熟练准确地掌握原帖的基础上,即可进行背临训练。所谓背临即记忆背诵原帖后,抛弃原帖进行回忆临写,借以增强记忆,检验学习效果,强化临摹能力。书法,书法家; U. M7 Q" e/ o: O7 ~( _* }5 p5 h- g& R& i+ i# o& e中国书法家论坛6、意临。意临是临摹的髙级阶段,是把自已在写实临摹中积累的、自己认为有特点、有风格、可以强化或扩大化的一亇取精去劣的训练步骤,需要有较高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作支撑,也是临摹者学问、见识、悟性支持下的对所临碑帖的理解程度的检验。意临首先要把握的是对原帖精神气息的再现,其次是把原帖的主要特点进行扩大或强调临写。既不失原帖风貌,又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关键是这个尺度的把握,我认为宁可少一些个性,因为意临必竞也是临,也不能太强调个性而前功尽弃!书法,书法家' Y6 I* {" N6 R; t3 g/ D; z) c/ E) _5 k7 l& Y% G5 i7 五、怎样从临习转入创作?: f& Y% D5 k i7 s% M书法,书法家% {8 o0 g7 f1 O4 d" o; q: 这是学书法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即从临摹转入创作。临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创作出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书作才是目的,如果没有临摹这一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创新便如同在沙漠上建筑大厦。反之,仅仅有临摹功力而不能转化为创作,就成为我们常说的书奴了。因此掌握和学会从临摹到创作的方法十分重要。根据笔者学书的经验,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书法,书法家& S+ n5 [" y# g# p8 N9 w
+ {& j r1 i# _ m中国书法家论坛1、临创。从所临碑帖中选字集句,可以是几个字,也可是一首诗,要求完全按照碑帖上的字进行过渡性创作。实际上如同集字一样,保持原碑帖字的结构和用笔特点,只是内容上与原帖不同而已。先少字后多字,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书写,只是要保持原帖的风格,最好是原大,如果临摹阶段做的扎实,这一过渡应该不难,这是转入创作的最低要求了。书法,书法家3 k! x/ i( B" ^ H
$ o2 m7 R( n* V. p0 C& T- C; 、扩大褚楷特点。选定一个内容后,把褚楷的基本笔法、结体,主要笔划进行扩大和强化书写,要注意保留原帖的气息,让其相对自由和活泼起来,以比例说,保持原帖风格占80%,自已理解和扩大的占20%。书法,书法家- o% q! T( I; }" Z/ L! i书法,书法家9 y6 |( E1 F) Q k1 i3、融会贯通。先把褚遂良楷书各帖的主要结构、笔法集中展现,另把与之相近的名碑法帖的学习成果相结合,再加上自已的性情,保持褚楷特点要占到60%,个性或借用别帖的占40%,就是非常好的贯通了。当然需要作者博学多思,需要取精去粗、去伪存真,需要综合艺术素养的支持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唐代名臣褚遂良,博涉经史,工于隶楷。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其字被称之为褚体。喜爱书法的人都喜欢临摹他的字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褚遂良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褚遂良书法作品欣赏
褚遂良书法作品图片1
褚遂良书法作品图片2
褚遂良书法作品图片3
褚遂良书法作品图片4
褚遂良书法简介
姓名:褚遂良
个人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主要作品:
1、《帝京篇》
贞观十九年(645)八月,五十岁时书,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行书,载于《金石录》。
2、《太宗哀册》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十四岁时书。褚遂良撰并楷书,载于《金石萃编》。
3、《潭府帖》
刻入《淳化阁帖》、《东书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泼墨斋法书》《契兰堂法帖》。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是伪作。《淳化阁帖》中另有《山河帖》,黄伯思认为是从《枯树赋》中抄出。
4、《褚遂良书》
刻入《大观帖》。
5、《赐观帖》
刻入《汝帖》。
6《六月八日帖》
同上。
7、《草书阴符经》
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
8、《度人帖》
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玉烟堂帖》、《清鉴堂帖》、《餐霞阁法帖》、《澄观阁摹古帖》。
9、《褚中令》
刻入《群玉堂帖》。
10、《乐志论》
刻入《戏鸿堂法书》。
11、《枯树赋》
刻入《戏鸿堂法书》、《玉烟堂帖》、《泼墨斋法书》、《藏真帖》、《玉虹鉴真续帖》。
12、《清娱墓志铭》
刻入《郁冈斋墨妙》、《泼墨斋法书》、《翰香馆法书》。有人断为伪作。
13、《老子西行经》
刻入《玉烟堂帖》、《藏真楼帖》、《秀餐轩帖》、《懋勤殿法帖》。
14、《千字文》
刻入《渤海藏真帖》、《澹虑堂墨刻》、《莲池书院法帖》。
15、《霜寒帖》
刻入《式古堂法书》。
16、《群真百宝经》
刻入《懋勤殿法帖》。
17、《贝苓者传》
刻入《懋勤殿法帖》。
18、《临王献之字学表》
刻人《懋勤殿法帖》、《墨妙轩法帖》。
19、《战国策一则》
刻入《古宝贤堂法书》。
2O、《乐毅论》
刻入《滋蕙堂墨宝》。
21、《黄庭经》
刻入《契兰堂法帖》
22、《美人赋》
评价: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
扩展资料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唐代正书碑刻,唐岑文本撰,褚遂良书,贞观十六年(642)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
褚遂良的楷书作品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体大致相同,均用方笔,起笔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字画提按不明显,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
在风格上,吸取了虞世南楷书的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的运笔特点。同时,将他们瘦长的字形进行了压缩。褚遂良前期的作品不仅残留北碑的影响,而且在运笔和结体上,大量掺入了隶书的体势,但也并非照搬硬套,而是选择性的吸收创新、化为己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法师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褚遂良
今天我为大家讲“唐诗赏析”。因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非常丰富的唐诗知识,我只想讲一些唐诗方面非常有影响的诗歌,且限于时间关系只选择短的诗歌来讲。我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是唐代以前中国诗歌发展基本线索;第二是唐诗发展的基本状况;第三是讲一些小的专题:如歌颂春天的诗歌、送别朋友的诗歌、怀念故乡的诗歌等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我们灿烂文化的宝库中,诗歌无疑是非常精彩的,如果把诗歌比作广袤的星空,那么唐诗就是这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唐诗的灿烂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唐前诗史的简要回顾。 秦以前是先秦,主要指夏商周时代。这个时期诗歌发展有两个高潮:一是《诗经》,二是楚辞。《诗经》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诗歌的一个总结。楚辞主要是以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277)的诗歌为代表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记住他。我们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即公元前300年之前,这是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好时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从公元前600年的《诗经》到公元前300年的楚辞之间相隔了300多年的时间,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但却是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高峰。《诗经》和楚辞是灌溉后世中国文学园地的两条大河。 从地域方面说来,《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而楚辞主要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诗经》是集体歌唱的产物,而楚辞是个人独立歌唱。我们中国的诗歌从集体歌唱向个人独立歌唱发展,是一个伟大的飞跃,从此,中国诗歌的主流是诗人独立歌唱,《诗经》中的诗歌所描写的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反映人以外的客观世界,如战争、劳役、兵役等等;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如思想、情感等等。这是两个宇宙,一是无限大的宇宙,一是无限小的宇宙。在反映这两个宇宙时,民歌是比较丰富生动的。《诗经》中有许多是反映现实的,如《伐檀》。还有一些是感情的抒发,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打开《诗经》,第一首《关雎》便是歌颂男女爱情的千古好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很多诗写得很美,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追求伊人那种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情感状态。希冀、渴望、不懈的追求与最终不可得的怅惘,交织在一起,十分美丽动人。 《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风”;而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其内容主要是屈原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追求真理的思想感情,它有2740多个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最伟大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在古代,“风”、“骚”并称。风骚者,文才才华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与现在意义不同。风与骚,是贯穿我们后世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两条大河。与“国风”作者们朴实的情感相对应,《离骚》充溢着屈原思想的闪光点,有许多诗句一直为我们所欣赏,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只要是心中认为美好的东西,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等,追求它们,九死也不后悔的。这种追求美好的东西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不朽的精神。其他的,如关于《诗经》和《诗经》和楚辞艺术方面的特色和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是汉乐府。 汉代是中国王朝中最长命的一个王朝,两汉400多年,主要成就是乐府诗歌,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爱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如《东门行》、《战城南》等;反映爱情的如《上邪》。其中《上邪》唱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本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已经将感情表达到极顶了,但如果就到此为止,还不能算是好诗;好就好在诗中一口气举了自然界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五种事情,说除非这些事情都发生了,我才跟你结束感情。正由于这样它才成了千古好诗,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读《宋词》 思念疯长的杨柳岸边,暮色蔼蔼的烟波中,晓风残月浅斟的醉意里,柳永乘一叶扁舟自烟水迷离中驶来,浅诉着万种风情。执手相凝的泪眼,满心渴望的相逢,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传颂千古的爱情盟誓。 盛满苦楚的黄滕酒,泪眼浸湿的鲛绡,一阕《钗头凤》暴露了全部的心思。“瞒、瞒、瞒”,却再也瞒不住,泪眼涟涟的眸子,错综交织的心绪,早已化作沈园墙上的墨迹,凝固成永远抹不去的印痕。 听那龙吟般的剑鸣声,不能横戈跃马,只能深夜里醉意中挑灯看剑。任那剑气再利,亦无法疆场饮血,可怜一位原拥万军的将军,只能鬓如白霜之际在梦里“沙场点秋兵”。 那欲乘风归去的明月间,纵是琼楼玉宇灿然,怎比得上月下跳舞,清影随人的人间生活,只是舞动长袖的潇洒比不过被离愁别绪束缚的落寞。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缓缓合上书卷,脑海依然被宋词里的风景充满。这自词人们指尖流出的光影流往了天幕,化作了烁烁的星,不知疲倦地照耀着大地万载千年。 ——山东省沾化县二中 于佳婧 小编点评1:四段文字串联四段经典,最后点睛,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强。 小编点评2:品味唐诗宋词,探寻作者内心,可以陶冶情操啊! 累死人了!不过很高兴帮助了你!我是“儿文”粉丝!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细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相对于诗,这是一首地道的词,它的情韵、它的色泽、它的意境,都是地道的词味儿的。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一品味,却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唐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首句的“倚危亭”,看似是诗人的独创,但实际上,登高抒怀、寄愁正是唐诗人常用的写法,此类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例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杜牧的“楼倚霜树外,镜天玩一毫”(《长安望秋》)、李商隐的“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安定城楼》)、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甚至是“危”字的用法,也找得出唐诗的渊源,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李商隐的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贲》)至于接下来的以“芳草”比喻“恨”,以“萋萋”形容“芳草”,那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写法;甚到 “铲尽还生”一语,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下面的“柳外”、“青骢”也一样,单纯的“柳”的意象就不用说了,就是以“柳外青骢”来暗示恋情、离别的写法,也不是完全无所本的,如李商隐的《无题》中就有“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储光羲的《钓鱼弯》中就有“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虽然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但也不能说它们完全没有联系。至于“青骢”代车马、“红袂”代女性的写法,也是唐诗中庞大的借代体系中所有的。至于下片中“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的意象,以及用大量的类似意象来渲染愁绪的写法,以及它所创造的迷朦的意境,与唐诗都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例如下面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着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也运用了大量的这类意象来渲染愁绪,其意境也有些相似。就是“娉婷、一帘、十里柔情”这些词语及其组合,应该说与唐诗也是有关系的,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中,几乎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其诗如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笔者选择秦观这片词来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并不是它与唐诗有特别多的雷同处、借鉴得特别多,这实在是宋词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并不足怪,下如唐诗是在前代巨大遗产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一样,宋词亦是在唐诗丰富的遗产的基地上进行创造的。 论到这种继承性,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新则新矣,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是,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长短句的词,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但它出现在宋词里,情况却大不一样,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例如晏几道的《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在这首精彩的词中,不要说意象、写景抒情、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了唐诗的艺术技巧,就是在字面上也有几处与唐人的诗句有些关系的,最末两句,几乎就是杜牧的成句。杜牧《赠别》诗:“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若单以个别的句子来对照,晏几道是万万逃脱不掉书袋之名的。但若从词的整体来衡量,杜牧的这两句诗被稍加变化,放在一首结构、韵味全新的词中,却并不给人以多少摹仿、陈旧之感。如果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而言,是一个不同的系统,即使同样的诗句进入词中,它也会获得新的系统质。对于这种现象,前人实际也有所认识,例如明王世贞说:“‘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阳帝诗也。‘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也。语虽蹈袭,然入词尤是当家。”又如清胡薇元也说:“晏元献《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于此参之,则他词亦可由此会悟矣。”为什么“语虽蹈袭”的句子,“然入词家尤是当家”呢?为什么“在诗中即不为工”,“一入词即成妙句”呢?这便是因为词是一不同于诗的新的系统,同样的诗句一进入词,就获得了新的系统质。至于更巧妙无痕迹的化用,那更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创造。如此词中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可以说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但晏词化用后,不仅更凝炼,更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它比原诗获得了更深长的韵味。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对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段虽然简约而不失精当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段评述,可以说包含了笔者以上所言宋词之“新”,包括了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题材特点等。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宋词的艺术,主要就抓住这些新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当然,对于它对唐诗艺术的继承,我们也会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写论文的时候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1.经审查的论文(仅列2002年以后发表者)1. 〈唐「望秩」类官员与唐文官类型〉,《唐研究》,第16卷,2010年12月,页373-401。〔此为唐史学界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主编,有严谨的匿名审稿制度〕2. 〈小说的正史化﹕以《新唐书‧吴保安传》为例〉,《唐史论丛》,第11辑(2009 年2月),页 343-355。3. 〈论唐代的检校郎官〉,《唐史论丛》,第10辑(2008年2月),页 106-119。4. 〈论唐代的州县「摄」官〉,《唐史论丛》,第9辑(2007年1月),页66-86。〔《唐史论丛》为中国唐史学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编委包括中港台最知名的唐史学者,有评审制度〕5. 〈论唐代的侍御史知杂〉,《中华文史论丛》,第82辑(2006年6月),页83-95。〔此为中国大陆最著名的文史期刊之一,撰稿者多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第一流学府的第一流学者,有严谨的匿名审稿制度〕6. 〈论唐代的检校官制〉,《汉学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页175-208。〔此为台湾排在前五名的文史类期刊〕7. 〈论唐代官员的办公时间〉,《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5年第4期,页73-77。〔此为大陆史学界排名第二的期刊〕8. 〈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唐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主编),第9卷,2003年,页315–342。9. 〈唐代校书郎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3分,2003年9月,页527–58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为A&HCI期刊,在台湾的文史类刊物中常排名第一〕10. 〈唐代待诏考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新第12期,2003年,页69–105。〔此为香港排名第一的文史期刊〕 1.〈唐代文学研究与唐代官制——以基层文官为例〉,收在《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论文集》(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5),页123-139。2.〈论王维的〈相思〉和相关的课题〉,收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集》第7辑﹕《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创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05),页121-149。 1.《唐代基层文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 年11月,列为《联经学术丛书》之一。vii + 481页。〔此书实际上在 2005 年初才出版面市,并在出版之后获得国科会「补助出版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专书奖」奖助新台币 20万元〕。本书的简体字版,已在 2008 年 5 月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唐代中层文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 年12月,648 页,列为《联经学术丛书》之一。出版后获得国科会「补助出版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专书奖」奖助新台币 20万元。简体版将由北京中华书局在 2010 年 11 月出版。 . 〈论唐代的检校郎官〉,「第八届国际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31至12月1日在台湾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召开。2. 〈论唐代判官的含意、起源和演变〉,「第七届国际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国唐代学会和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联办,2005年10月27-28日在台北大学民生东路校区)。3. 〈唐代官名和官制对唐代文学研究的意义〉,「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马来西亚新山市南方学院中文系和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2004年7月3日)。4. 〈论唐代的县尉〉,「第六届国际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国唐代学会和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暨研究所联办,2003年11月6–7日台北国家图书馆)。 1.学术随笔1. 〈追忆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教授〉,《汉学研究通讯》,26卷4期(2007年11月),页24-34。2. 〈万里寻碑记——我怎样找到《大悲菩萨传碑》〉,《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三期(2002年4月),页134-183。 1. 《坐火车游盛唐﹕中国之旅私相簿》。台北﹕人人出版社,2002(探访唐代文史景观的摄影集和文字记录)。含240张彩色照片,124页。简体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194页。2. 《男人的育婴史》。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212页。简体版﹕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2月。3. 《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台北﹕尔雅出版社,1999。406页。简体版《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材料、问题、假设与历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一期,2009年1月《贞观政要》导读,《名家谈国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唐高宗的真相·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说唐太宗·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3月盛世中国系列之贞观之治,《世纪大讲堂(第14辑)》,凤凰卫视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论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变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三联书店,2007年3月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2期我看隋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2006年第5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汉唐明比较一兼论中国古代秦以后的社会变迁,《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试论中国中古社会变迁,《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隋唐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提要),《文化的馈赠(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武则天,《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翦伯赞的史学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迪,《翦伯赞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传统文化与历史学,《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隋炀帝的历史功绩,《〈隋炀帝〉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唐研究》第三卷,1997年〈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唐代农业发展的几个有利条件,《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唐史论丛编纂委员会,韩国汉城,1995年汪篯〈汉唐史论稿〉简介,《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唐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高潮,《唐代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唐玄宗治国之策与唐朝的盛衰,《北京日报》文史第四期,1993年6月23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历史文化》,韩国高丽大学出版部,1992年汪篯传略,汪篯《汉唐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唐朝的特性,《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均田制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口号的发展,《自修大学》1986年第9期唐代三吴与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唐贞观廿十二年敕旨中有关三卫的几个问题一一兼论唐代门荫制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唐代官制概述,《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6年第11期,光明日报出版社唐代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唐代士族及其衰落,《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唐太宗政治思想的形成,《唐太宗与昭陵(人文杂志丛刊第六辑)》陕西省社科院出版发行室,1985年唐代土地兼并的发展,《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4年第9期,光明日报出版社唐末阶级矛盾激化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黄巢,《百代英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文史知识》1982年第10期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安西四镇的废置问题,《丝路访古》,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进士科与唐朝后期的官僚世袭,《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唐代科举概述,《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第2期天宝之乱是由于是相非其人吗,《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唐代科举应举和录取的人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1、《“太平天子”与“千年太子”:6-7世纪政治文化史的一种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43-51页。2、《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金刀之谶与弥勒信仰》,《史林》2011年第3期,第56-6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1年第6期,第22-42页。3、《瑞祥抑或羽孽:“五色大鸟”与汉唐间的政治宣传》,《史林》2012年第4期,第39-50页。4、《音乐史与思想史:<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第26辑(2010年),第103-130页。5、《凉州瑞石与贞观政局》,余欣主编《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71-502页。6、《“朔旦冬至”与“甲子革令”:历法、谶纬与隋唐政治》,《唐研究》第18卷,2012年,第21-48页。7、《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人文杂志》2013年第2期,第65-76页。 1、《唐前期宫廷革命研究》,《唐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3-288页。2、《长安与荆州之间:唐中宗与佛教》,《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25-150页。3、《隋唐长安的王府与王宅》,《唐研究》第9卷,2003年,第185-214页。4、《想象中的真实:隋唐长安的冥界信仰和城市空间》,《唐研究》第15卷,2009年,第137-169页。5、《幽冥之间:“见鬼人”与中古社会》,《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2期,第221-254页。6、《唐前期王府僚佐与地方州府关系考——以墓志资料为中心》,《早期中国史研究》第4卷第2期(2012年),第69-117页;7、《隋及唐初亲王与地方僧团之关系》,《哲学与宗教》第七辑,2013年;8、《隋唐长安寺院长生畜禽考》,《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2期,第26-35页。10、《转轮王与皇帝——佛教王权观对中古君主概念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4期。 1、《西方学术话语与东方史学脉络:以“Medieval”为例》,《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第147-157页。2、《朝河贯一与中世日本的构建》,《书城》2010年7月号,第29-32页。3、《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第21-27页。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摘引,第154-155页。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全文转载,2011年第1期,第102-131页。4、《杜希德的贡献在今天的意义——从<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谈起》,《汉学研究通讯》第31卷第2期,2012年5月,第27-30页。大陆版刊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6月17日。5、(特稿)《西方范式与中国学研究:以“民间宗教”的历史学反省为例》,《中国学季刊》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6-106页。 1、Paul W. Kroll,Dharma Bell and Dhāranī Pillar: Li Po’s Buddhist Inscriptions,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9卷,509-510页。2、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The Tang Dynasty(by Charles D. Benn, Westport, Connecticut -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2, xxii+317 pp.);China’s Golden Age: 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byCharles D. Ben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xxii+327pp.),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4卷,2008年,第642-648页。3、《评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1期,总第101期,第373-382页。4、评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转型》,《中国学术》(总第29辑,2011年),第411-420页。5、特约书评(featured review)Patronage and Community in Medieval China: The Xiangyang Garrison, 400–600 CEby Andrew Chittick,Frontier of Chinese History, vol. 7, 2012, 、孙英刚评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6期,2012年,第397-4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