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唐《可遇不可求的事》中的内容如下(原文):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2、分析:
(1)北京的后海种着树的院子,作者认为于他是很难得的。
(2)夏代经过雕琢加工的玉石。因为传说玉器的使用起源于商周时期,而在此之前的夏代玉石还只是和普通石头一样作为工具进行使用的。所以如果能够遇到夏代加工过的玉器,算是小之又小的概率,若能在今天挖掘到这样的玉器,定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了。
(3)此时此刻的云。那片引人遐想的轻飘飘的云朵,一旦错过,今生怕是再无可能见到另一朵与它一模一样的,也不会和此刻一模一样的心境。
(4)二十来岁的你。真正可遇不可求的,是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冯唐,男,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诗人、作家、医生、商人、古器物爱好者,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
冯唐主要经历
出生于1971年5月,1998年获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艾默里大学GOIZUETA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Business School 工商管理硕士。
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从事旧时被称为军师、幕僚或师爷的工作。现居香港,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2009年7月-2011年5月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集团战略部工作);
2011年5月-2011年10月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供职于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企,为国效力,为自家稻粱谋。
2011年10月-2014年7月任华润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
2013年12月5日,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2014年7月,张海鹏离任华润医疗集团CEO和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2015年9月1日,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私募股权投资(PE)部门在香港宣布任命资深投资人张海鹏担任高级董事总经理,主管医疗领域投资。
出版作品
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女神一号》,散文集《猪和蝴蝶》 《活着活着就老了》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
其中,《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为“北京三部曲”;子不语三部曲有:《不二》、《天下卵》、《安阳》(最后一部未完成)。《欢喜》是冯唐17岁的作品。
最新的随笔名为《冯说霸道》系列,包括:审计重要、总裁首务、德先于才、古今帝师、古今名将、鼓励异见、奇才难用、不与众谋、业绩至上等多篇。
参考资料:冯唐-百度百科
我认为冯唐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一个牛人。
冯唐,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以博士学历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妇科肿瘤专业,毕业后没有从医,而是赴美攻读MBA,后在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从事咨询工作,目前居住在香港,在华润香港分公司做ceo。
冯唐小说的特点是文笔细腻语言流畅,通篇都是浓郁厚重的对不可挽回的青春的感伤情怀,读者群是那些曾经有过不羁的青春而且依旧怀有欲望和热血的读者。
已经出版长篇小说有《北京北京》、《万物生长》、《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不二》;散文集有《三十六大》,《活着活着就老了》、《猪和蝴蝶》、《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诗集《冯唐诗百首》。
我个人认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顾名思义就是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渴望,小说的主人公秋水是以作者冯唐为原型创作,描绘了一段意气风发、肆无忌惮的青春岁月。
冯唐早已结婚,前妻是王进,现任妻子是苏忙,前妻是他在美国期间结识的,目前没有并没有官方的确实资料介绍冯唐两任婚姻的详细情况。
冯唐的小说是非主流小说,其中充斥着躁动的欲望颇不为部分人所接受,即使是自诩为文艺青年的读者也觉得其作品混乱艰涩很难读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读书笔记】祖莹《极简生活》构筑幸福人际关系的3个小秘诀: 1.破罐子破摔 如果错在我们自己,那还是应该老老实实说一句“对不起”。可在某些情况下,错并不在我们身上。矛盾有时会来源于对方的嫉妒,有的时候则是对方没事找事。这种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那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对方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破罐子破摔就好了——“有什么关系嘛,我就这样也挺好的。” 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做着不可理喻的事,有时候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对方,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如干脆告诉自己,“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坦诚接受他的存在。 3.关注对方的“优点”而非“缺点” 人有报恩的本能。受到了信赖,就会想方设法去回馈对方。只要我们先表现出敬意,对方一定也会对我们更好。更何况多关注别人的优点,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变美好。【读书笔记】苗喵人生进化过程的五部流程: 第一步,确定目标; 第二步,找到阻碍实现目标的问题; 第三步,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四步,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步,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有明确的目标 a.排列优先顺序; b.不要混淆目标和欲望; 合理的目标是你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欲望则是你想要但会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 c.调和你的目标和欲望,以明确你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d.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 e.永远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目标无法实现就否认它; f.谨记伟大的期望创造伟大的能力; g.如果你拥有灵活并自我归责,那么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成功; h.知道如何对待挫折和知道如何前进一样重要。 始终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并清除如果这么做,你将得到回报。 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a.把令人痛苦的问题视为考验你的潜在进步机会; b.不要逃避问题; 再强调也不为过的是,承认你的弱点并不是向弱点投降,而是克服弱点的第一步。 c.精准找到问题所在; d.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认为问题本身; e.区分大问题和小问题; f.不要容忍问题。 你必须养成一种对任何性质的恶习都决不容忍的习惯,无论其是重是轻。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a.先弄明白问题,再决定怎么做; b.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问题的行动,根本原因是更深层的原因。 c.认识到了解人的特性,有助于对其形成合理预期; 人总是难以识别并承认自身的错误和弱点,更多的时候时候是自尊心起了阻碍作用。 规划方案 a.前进之前先回顾; b.把问题看做一部机器产生的一系列结果; c.实现目标有很多途径; d.把你的方案设想成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循序渐进地思考由谁来做什么事; e.把方案写下来让所有人看到并且执行; f.规划好方案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 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 a.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无济于事; b.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 c.建立清晰的衡量标准。 理想的做法是让其他人客观评估并报告你的进度。 必须善于综合分析,善于塑造。【读书笔记】方方 《送你一颗子弹》完看了这本书,好喜欢哦!几乎每篇文章都很喜欢,感觉和自己的三观特别贴合,后来发现作者也是一个女博士,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剩女,哦天啊,这简直就是给我发的一剂安慰良药。 关于大龄剩女 既然说到爱情就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年龄越大越觉得爱情之可贵,也越难去飞蛾扑火的爱别人,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夹杂在感情中,左右着自己的判断:我想我就是现在遇上一个心爱的男人又怎样呢?一个没有和我同愚蠢过的男人,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愚蠢,也已经太晚了。--《已经太晚》 因此我们习惯于“crush”或dating,我们看帅哥也看“电视里的爱情”,既患了“爱情饥渴症”又选择“独身主义”。这些年的大龄剩女问题,原来作者十年前都经历的一样的呢,爱情在生命中美好而遥远。 关于半途而废 生活中的作者,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呢!爱做一些虎头蛇尾的事情:故事的“开头”写了一半就算了;和陌生人吃饭聊天感到无聊;对未来科幻感到惊恐;最有意思的是很多矛盾的思想,想不明白最后统统放弃,还是忙点手头上的事比较靠谱。 我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一句话: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就是说,如果我为此感到痛苦,那定是因为我良知未泯。如果我甚至为还没有犯下但可能犯下的罪行而感到痛苦,那我肯定非常有良知。走投无路之下,我就是这样,悄悄把对自己的蔑视,转化成了对自己的赞美。--《道德极限》 扯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也许《时代》上那篇文章关于某些个人的报道有失水准,但是如果大家读到那篇报道之后想到的仅仅是如何“反思西方媒体”,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在我看来,实在是避重就轻。当然,避重就轻是皆大欢喜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热爱皆大欢喜的社会,我们又取得了一次胜利。--《自我一代》 最后,我想累了,只好放弃。我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也就是儿子的78次方到底还有没有人性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明天早上起床我不还得该干吗干吗去。说到明天,我想起一篇要赶的稿子,一个要见的人,几封没有回复的 e-mail,两本要看的书,于是我决定,洗洗睡去。--《未来世界》 关于拖延症晚期 作者涉及她自己的科研,其中几篇文字写的真的太像自己的心境了。比如一篇文章中作者列了12345678条计划,其中8.去草地上 picnic一次。可是今天实际完成任务:去草地上 picnic一次。 计划任务和完成任务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早上的我,就像是政府,给出无数豪言壮语;晚上的我,就像是人民,蔫了吧唧鸟兽散去。--《人生缩影》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淅淅沥沥写了三年,终于快要答辩了。三年来,我慢悠悠地在图书馆、家、河边公园、咖啡馆之间晃。左晃晃,右晃晃,一天写几个字了事,跟给公社干活挣工分似的。虽然晃晃悠悠,可是三年来,我不辞辛苦跟人宣称我在“赶论文”。每当有人问我,“忙什么呢?”我就理直气壮地说,“赶论文呢”。说得多了,自己也就信了。一旦自己都信了,就开始行色匆匆,一付“谁也别理我,忙着呢”的架势。瞧,他们在忙着谈生意,写材料,评职称,种粮食,倒卖国有资产,打伊拉克,而我,我忙着“赶论文”,听听,“赶”论文。就是靠着这点虚张声势的忙碌,我获得了一种滥筝充数的成人感。--《被搁置的生活》 我大约借了400本书,其中200本压根就没有看。读过的200本中,大约有100本证明对我的论文是有用的。这100本有用的书中,其中直接在论文中被引用的,可能有50本。这50本中,可能有25本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引用的(为了向导师们证明自己确实读了这本书),只有剩下的25本才是真正必要的引用。这25本中,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五年后还能如数家珍地谈起的,可能只有12本。 12除以400,等于3%。 3%啊,剩下的,几乎全是无用功!--《无用功》【读书笔记】阿仔《三十六大》—大医 冯唐当过妇产科医生,这篇小文也是他对整个医疗体系看法,和他为什么离开自己的专业阐述,写得非常现实。 当他不做医生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有些病是无法治好的,无论大夫怎么努力也是治不好的,得靠自身的免疫力。太多的人死去觉得很无能为力。第二:做医生越来越难了,特别的辛苦但是挣得并不多。药已经那么贵了,就只能压低医生的收入,医院只能以药养医。卫生指标越来越好,医疗人员整体素质变差。医生没有时间去耐心去安慰、缓解、治愈病人。导致大家相互都不理解,以前每个月有个医闹,现在几天就一个医闹。散打,跆拳道,咏春拳、搏击、大夫总得会一样吧。 在制度,体制,和世风基本改变之前,医生面对利刃要学会保护自己,苦练跑步。每天专研医术的同时,练练凌波微步和间歇跑。为了逃跑能方便,建议白大褂变为白长裤。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冯唐《冯唐成事心法》的作者就是冯唐,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籍。借用了对曾国藩的解读和冯唐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现身说法,给读者一种思路,一种成事心法指引。作者冯唐出生于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投资人。 1998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学博士。 2000年获美国埃默里大学MBA学位。 2000-2008年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2009-2014年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 2015年是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 已出版作品:长篇小说《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女神一号》短篇小说集《安阳》《搜神记》 散文《活着活着就老了》《三十六大》《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无所谓》《成事》《春风十里不如你》 诗集《冯唐诗百首》《不三》 作者把这本书分成四部分: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知道自己、知道团队、知道如何处世、知道智慧怎么增长。前三个方面从小处着手,最后一个方面,是从大处着眼,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做更大的事。 想成事,先成为自己,想做好自己,先认识自己。一、管理好自己的志向,处理好自己的欲望 管理好自己首先要分清欲望和志向。欲望是人生的拦路虎,也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阻碍,阻碍的有可能不是成功与否,是走偏与否。走偏往往扰乱了心智,误入歧途,把短暂的收获看做真正的成功。 而这种收获便是人的欲望:权,色,财。 要如何管理欲望呢? 1、尊重欲望,尊重自己的好奇心,这是你的能量之源。 2、警惕自己的好奇心,它很可能是把“双刃剑”。 3、面对欲望选择中庸,面对一些噪声负能量的东西,选择中庸,尊重噪声,保持正面的能量,帮助我们去做有智慧、慈悲、美好的事情? 那么志向是什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个人对欲望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在这个油腻的世界里,看清欲望,才能让自己找到更好的方向,拥有正向的志向,才能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世界。 处理好欲望,管理好志向,做好自己,慢慢成长。 成长之一是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先要拥有掌控自己情绪的本事。二、情绪决定心态,心态可成就大事 我们很多人在成事上往往输给了自己的情绪,不能做情绪的主人,让各种负面的舆情引发出自己的怒火。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负面舆情 1、在负面消息起来之前,你隐约觉得别人可能会说你什么的时候,把这种负面消息灭于无形。 2、如果负面消息还是冒出来了,要淡定,不要回应。 3、如果闲话还是无法散去,那就正面面对。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控制好因为负面舆情引发的心态变化。 曾国藩说:“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至迭乘,余尚愠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于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乎!” 曾国藩告诉在前线打仗的弟弟曾国荃:千万不要生气。怒气就像毒舌,侵蚀我们,我们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斩断怒气。 做事要不生气,不着急,闲言碎语和自己无关。随时要察觉并意识到自己的怒气,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怒气如果没有真正的化解,便会伤到自己的身心。 如何更好的克服愤怒呢? 1、要把愤怒当成一个要克服的难题,心跟上了,身体也就快了。 2、要经常告诫自己,要能行能藏。 成事是一种修行,并不意味着一直勇往直前,偶尔也可以停一下。 人生无常,遇到逆境,先战胜自己,自然会更好地克服逆境。三、如何战胜自己,如何战胜逆境 人生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发生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除了人为的一些事故,还是自然灾害等等。 如果有一天来临,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呢? 作者送给读者十字箴言: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 1、看脚下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早知道我现存的有多少,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维持多久。也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的储蓄能支撑多久?我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资金链,不让其断掉。 2、不断行 不管遇到什么境况,在稳定后让自己继续前行。停止抱怨,停止责怪,不要让自己的想法阻止到自己的行动,影响接下来的生活。 曾国藩说:“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 不管长远的结局如何,不能停止脚步,能做多少就努力做多少。 3、莫存顺逆 生活就是由顺境逆境组成的。哪有一生一世的岁月静好。用中庸的态度去平衡顺逆境中环境,行动起来,便会看到好的风景。《冯唐成事心法》在生活中前行,在前行中修行,在修行中进行自我管理。所以,生活不停止,修行就不终止。用中庸的态度保持生活境遇中的平衡。管理好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成事,成事的心法便是一生的累积。
冯唐原名为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出生于1971年5月,1998年获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艾默里大学GOIZUETA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0年到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从事旧时被称为军师、幕僚或师爷的工作,现居香港,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冯唐的文字通透,无拘无束,用撒野的气质和速度去讲述姑娘、英雄、流氓,甚至爱情。
名人写作故事冯唐,放荡不羁的才子,人生玩在鼓掌之中冯唐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有人说冯唐的作品没有文学性,卖弄文笔但又没有文笔;有人说冯唐的作品充满荷尔蒙的味道,小说缺乏故事性;也有人说冯唐就毁在没有节制上。但不管怎么说,冯唐火了。微博粉丝七位数,文学奖一个又一个,迅猛出版的《不二》,使冯唐名声大噪,借不二之风后,《北京三部曲》,《三十六大》,《冯唐诗百首》,《活着活着就老了》陆续受到追捧。之后,和高晓松,罗永浩,柴静,拍摄电影《万物生长》。冯唐还和宝马MiNi于13年合作拍摄《城市微旅行纪录片》。冯唐的身份不止是一个作家。他还是医学博士,商人、古器物爱好者,前妇科大夫、前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曾任中信资本资深董事总经理。冯唐开挂的人生,归结于他的不走寻常路。1榨干时间 ,榨干自己1971年出生于北京的冯唐,在1998年就获得了中国协和医院的临床医学博士,并在2000年获得美国埃默里大学MBA学位。2000~2008年,冯唐实现了成为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这一令人可望不可及的目标。2009~2014年,冯唐成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2015年开始,冯唐任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他的投资管理经验,给了成千上万人醍醐灌顶的觉悟与启示。20多年来,他一直在做的两件事:一是工作,二是写作。可见,牛人也是坚持与自律的真高手。他最长68小时没合眼,然后睡了12小时醒来后,发现自己一根鼻毛变白了;最累时候没时间回家,就住酒店,没时间睡觉,就用游泳代替睡眠。2逼自己将生活的爱好变成获利的途径不逼一把自己,你压根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冯唐说,在过去二十几年里,自己之所以能够跨界并有所成就,因为他一再冲破极限榨干自己。冯唐在最初写作的时候都是同时做着全职工作,当时他的身份是一名妇产科大夫,职业经理人。他每天早起奋笔疾书,在写了第1本书后,得到了不错的反馈。后来写着写着,20多年里,就不知不觉竟已写成了16本。3冯唐九字箴言冯唐在自己的书里《无所畏》说道:“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是他的成功秘诀。”不着急--对时间的态度。一个人做完该做的努力之后,就该放下,手里放下,心里放下,等。有耐心,有定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给周围人足够的时间,给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足够的时间。不害怕是对结果的态度。充分努力之后,足够耐心之后,结果往往是好的。在好消息来临之前,担心结果好不好一定是无用功。 “尽人力,知天命。即使结果不好,那也并不意味着就到了穷途末路,人生可以依旧豪迈,只要人在,我们就可以从头再来。不要脸说的是对他评的态度。冯唐的这九字真言里,这三个字最难做到。安慰自己的话术是:“我已经尽力了,还要我怎样?我还能怎样?咬我啊,咬我啊。”佛法中的四圣谛也早早就说明了:诸事无常,无常是常。一个结果是由太多因素决定的,好些因素是你不知道的,更是你控制不了的。冯唐的多重社会标签和在写作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律和“知天命尽人事”的处事哲学。你们是怎么看待冯唐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之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才子冯唐的作品。感谢大家的阅读,别忘了点赞哦。
哲学里有个三大终极问题之一,是你从哪里来? 歌唱家毛阿敏也曾在《思念》中唱到: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心理学从哪里来呢,怎么诞生的呢?我们的新朋友,也希望她像一只蝴蝶飞进我们的窗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心理学这位新朋友以及和它相关的故事。 根据正式教材提到,1879年12月,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这一声“炮火”,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了。 之前就没有什么迹象吗?有!在1874年冯特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誉为心理学界的独立宣言。 好了,没有独立之前它是什么呢?她是老祖宗是哲学。这个我们简单知道就可以了。 由此可以看出冯特可以说是心理学帮的帮主,很厉害,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帮主”的世界。 心理学帮的“帮主”,小时候却像一个“丐帮”帮主,完全看不出能有半点出息的迹象。他看起来没有动力,也缺乏那份才气,更不用说会成为科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一位杰出的巨人。事实上还有点傻气,非常像是一个迫切需要被拯救的孩子。 冯特1832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村里的牧师,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可以说好朋友也是个智障儿童。 有没有关于他的故事?有! 冯特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来学校看他,发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盛怒之下竟当着同学的面煽了他几耳光。冯特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可这并没有改变他什么。 在13岁的时候,他在上天主教专业学校,仍然是这么一位不长进的白日梦患者,他的老师常常公开煽他,另一位教师也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嘲笑他——教师的惩罚也不起作用,成绩依然很差。 这就是冯特的童年,可以说是悲惨的童年。 中学呢?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了高中,害羞、胆小,不适应环境,和朋友处理关系也不好,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还逃课,又被父母送回学校。由于成绩极差,老师也对他很失望。 毕业时,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过,因为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只有很少的养老金,他只得准备找一份工作,以保持住体面的生活了。他选择了医学,并报考了图宾根大学;他瞒着母亲玩耍晃荡了一年,什么也没有学到。 可当他于年终回到家里,意识到几乎没有钱可以供他读完3 年大学时,他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在这年秋天去海德堡大学重新学习医学,带着满腔热情一头扎入学习,竟在3年时间内完成了学业,并在1855年的医学全国会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由此也已看出,家庭的变故,会跟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带着多大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对于有些人是积极的,对于有些人确实致命的打击。可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改变。为他以后开挂的人生,也奠下来坚实的基础。 冯特硕士毕业以后,对生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获邀前往柏林大学跟谁被誉为“实验生理学之父”的穆勒学习生理学,而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担任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 第二年,又有一个好机会,当时著名的亥姆霍兹来来到该校建立生理学研究院,冯特申请当他的助手,并顺利得到这份工作。他为亥姆霍兹所做的工作进一步集中了他对生理心理学的兴趣。 这时,他才20出头,尚未婚娶,冯特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工作狂。除了实验室的工作外,他还讲课,编教科书挣钱,进行他自己对感官知觉理论论的研究,并开始起草这个课题的大部头,即《感官知觉理论论文集》,这本书出版于1862年。在该著作中,只有30岁的冯特向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和机械论生理学家们提出了挑战,他说,心理学只有在它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时才能成为一门科学,还说意识的确是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探索的。 ����1864年,冯特被提升到助教的位置,然后辞去了当亥姆霍兹的助手的工作,专心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不再有机会进入亥姆霍兹的实验室,因此他就在家里建了一座,收集并自己动手制作必需的仪器,并进行自己的心理学实验。他继续教授实验生理学课程,但他的课里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材料了。直到30快进40岁,他才离开工作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去追一位女郎,最后与她订婚,不过,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们只得推迟婚期。 亥姆霍兹1871年离开了海德堡大学。冯特好像是他最符合逻辑的继位人,不过,虽然该大学不断派给他很多亥姆霍兹的工作,但只给了他一个自助教授的教职,工作只有亥姆霍兹的四分之一。这次提升使他和女朋友可以结婚了,不过,他比以前更加刻苦地工作,长时间撰写他的《生理心理学原则》一书,指望这本书能够让他离开海德堡大学。 真的做到了。在第一部分——这本书以两个部分的形式出现,分1873和1874两年——冯特毫不含蓄地说:“本人在此奉献给公众的作品,是想要划出一门科学的界线。”这部著作带给了他所希望要的东西,即苏黎世大学的教授教席,一年以后又在莱比锡大学得到了更好的教职。 冯特于1875年去了莱比锡大学,想法占到了孔维特房间用于存放物品和演示,4年之后便开始用它作为私人研究院了。他的讲座十分吃香,个人名声和实验室的名气吸引了许多助手来到莱比锡,1883年,大学增加了他的薪水,给他的实验室一个正规的地位,并给了他额外的空房,让他把实验室扩建成了有7个房间的套间。 他本人花了较少的时间在实验室,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课、管理研究院和写作,并修改厚厚的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后来又写作了很多有关逻辑、伦理学和哲学的著作。他的每一天都严格规定好了,就跟依曼纽·康德一样。他早晨花大部分时间写作,然后进行一个小时的咨询,下午访问实验室,散一会儿步,一边考虑下次讲课的内容,把课讲完,然后再去一下实验室。他的晚上是安静的,除了音乐会以外,他避开公众生活,几乎从不旅行,可是,他和妻子经常招待高级班的学生,而且在大部分星期天里让助手们来家里进餐。 在家里,冯特亲切和蔼,有些正规,但在大学里他是很教条的,而且很书呆子气;他行动起来就像大人物,自己也认为是这样一种人。他讲课的时候——大学里面最受欢迎的——他会一直等着,直到大家都坐好了,助手们也都到齐,而且都在前排落座。然后门会突然打开,他一步跨进来,一袭黑饱很是学术气,根本不看左右,径直就沿着走道奔向讲台,在讲台上摆弄一下粉笔和纸张,最后面对焦急的听众,手扶讲台滔滔不绝。 他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激情昂扬,根本不看自己的讲稿,虽然他在文章里总是艰涩沉闷而且语义不明,但讲课时,他会以稳重的学术方式逗人开心。比如他就狗的精神能量讲的一番话是这样的: 我曾花费大量时间试过我自己那条狮子狗,想看看它能不能肯定地表现出有没有经验上的概念。我教这条狗把一扇开着的门关上,要它在听到我“关上门”的命令时用前爪按通常的方式合上门。一开始,它在我书房一扇特别的门上学会了这一招。有一天,我希望它在书房的另一扇门上重复这个动作,可是,它吃惊地看着我,什么也没做。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教会它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重复他的小把戏。可是,这之后,它毫不犹豫地听从命令,遇到像这样的两扇门它就能关上……(然而,尽管)某些特别主意的联想已经发展成为真正的相似——联想,可没有任何最小的指示,可以说明它的意识里面存在概念形成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特别的物体可以替代性地代表一整个物体的范畴的意识。当我命令它去关上一扇从外面打开的门时,它只是简单地做同一个动作:打开门,也就是说,它不是去关上它,虽然我不耐烦地重复命令,还是不能让它做任何别的事情。不过,它很明显因为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极感沮丧。 这就是冯特最为和蔼的程度,就连冯特最专心的弟子之一爱德华·泰切纳也觉得他通常“毫无幽默感,不屈不挠,极具进攻性”。因为极为博学,他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威廉·詹姆斯挖苦地对一位朋友写道: 因为这个世界上必须得有教授,冯特也就是最值得称赞 和永不可能敬仰过分的那种人。他不是一个天才,他是一位 教授——一种其职责就是要知晓一切的存在,他必须对世间 万事万物有所看法,而且还得与自己(的专长)联系在一起。 对他的研究生,冯特极愿给予帮助,关心他们,充满慈爱——但也十分专横。在一个学年开始时,他常常命令研究生班上的学生到研究所集合,他们要站在他面前形成一个队列,由他宣读该年度他必须看着完成的一些研究项目的单子,把第一个课题安排给站在队列边上的第一个学生,第二个课题交给第二位学生,如此类推。按照雷蒙德·番切尔的说法: 没有人胆敢对这些分配提出异议,学生们都很有责任心地去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这些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成了他们的博士论题……(冯特)指导这些将要发表的报告的写作。尽管有时候,他还是允许学生在这些报告里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可是,他经常拿起蓝笔来大肆操练。他最后的美国学生之一报告说:“冯特表现出了远近闻名的德国人特性,他非常热烈地捍卫自己学术观点的基本原则。我的论文约有三分之一没有能够支持冯特氏同化观点,因此惨遭删除。” 公平而论,我们还得要说,晚年的冯特已经变得心地柔顺、慈祥可亲了。他喜欢在书房招待年轻客人和听课者,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一些趣事。他教课、写作,还指导心理学研究,直到1917年85岁退休为止。自此以后,他忙于著述,直到临死前8天,即1920年他88岁的时候还在写作。 这就是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冯特的一生,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显赫,从毫不起眼到远近闻名,我们看到一个学渣到学霸再到学术超男的成功演变。
堂皇帝国主义者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威廉.冯特于1832年8月16日出生在德国曼海姆北郊内卡劳,求学于杜宾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修医学,后改行研究生理学。 1855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炎症引起的变性器官之神经变化》。 1855-1874年,冯特一直在海德堡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858年,受聘担任H.赫尔姆霍茨(H.Helmhltz)的助手。当时规定所有想在巴登接受国家医学考试的人,都需在生理学实验室接受一个学期的训练,于是冯特帮助训练这些学生,对肌肉的痉挛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作标准化的实验。在从事生理学研究的同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形成。他对新心理学的最早建议见于《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在这本书里,冯特除了报道他最初的实验外,还对新心理学的方法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1873-1874年,冯特刊布其重要的心理学著作《生理心理学》,该书被视作新心理学进展的记录。 1875年,冯特应聘出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开始了其漫长但也是最重要的学术时期,他在那里工作了45年。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新心理科学的诞生。 1920年,冯特写成自传《经历与认识》一书,回忆了他在心理学领域中艰苦奋斗的一生。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便于1920年8月31日在莱比锡去世,享年88岁。 主要贡献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枝。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联的。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 冯特自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铁钦纳继承,发展成为构造心理学。他的主要贡献是使心理学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19世纪中期的心理学家在冯特以前开始进行一些心理学实验,但那时的研究大都结合在实验生理学之中,是在生理学实验室里进行的,由于冯特在理论和研究工作两方面的努力,才使心理学既脱离哲学又同生理学分开走向真正独立的道路。 冯特的生理心理学是指一种以生理学方法研究的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它和一切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因此必须找出一种能够测定直接经验的特殊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就是在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中采用的内省实验法。 在他之前,由于心理实验和生理实验难以区分,纯内省的的哲学心理学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冯特依循实验程序得出的内省报告使纯内省的哲学心理学开始变为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内省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以直接经验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因而冯特又使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实验严格区分开来。尽管冯特的内省实验法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以至引起后继实验家的许多非难,但心理学家大都承认他作为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的历史贡献
《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他在序言中明确说明了他的目标是“勾画出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就是实验心理学,他用生理心理学作为书名,目的在于强调以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的问题,使心理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可以啊,PROE在机械相关的方面应用较多,但你的开发的项目至少得与机械挂钩,及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有一个具体的实例来阐述
楼上是,不解释。申请个百度账号。累积财富值就可以在百度文库找
扣我谈谈。。。
百度冯哥毕业设计,那里有很多,我今年买的过了
他们为了研制卫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睡觉,而且非常认真特别努力,运用了自己之前学过的物理知识以及航天知识,里面包括00后的学生,所以最后发射成功也验证了他们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个卫星成功的感受到了遥测信号。
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而且他们在研发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也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们都一一解决了,并且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目的是为了给中国争光,所以我很敬佩这些学生。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予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经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试读半年。童第周发誓,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童第周坚持顽强的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在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度重洋,来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寒尔。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他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洋人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童第周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洋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 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他象钟表工人那样细心,象绣花姑娘那样灵巧,象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驰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成功了!成功了!”同学涌上去祝贺,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纷纷点头,有的还伸出大姆指。而那位洋人学生却一篇论文也没有,更谈不上当博士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来到四川宜宾一个村镇教书。在紧张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忘记搞科学研究。可是,这里没有科学仪器,连一架显微镜也没有,没办法继续开展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一次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希望:在小镇的旧货摊上他们看到了一架旧显微镜,但要价太贵,当时他们夫妻俩掏尽了口袋还凑不足一半,又向别人借了一些还不够,最后只好把他们的衣服拿去典当,好不容易才买回这架旧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但没有所需要的灯光照明,还是不能进行操作。他们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他忘记了寒冷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夏天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即使汗水滴在视镜上模糊了视线,或是风把一粒小沙子吹进了载物器,甚至占据了整个视野……童第周仍然坚持攻关。一般说来,每一个试验数据都要重复一、二次,而他往往要重复五、六次。然而,就在这简陋的显微镜下,在这低矮的小土屋里,童第周却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他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玻璃注射针,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因子,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金鱼的卵还没有小米粒大,做这样的实验该有多难啊!可是童第周成功了,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已经在金鱼卵中发生了作用。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童第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虽已76岁高龄,却以年轻人的朝气投入了工作。他亲手制定了科研项目规划,绘制了美好的兰图。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他突然眩晕,从此一病不起。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生平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背景 杨振宁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回答:“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激动得流出泪水 邓稼先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故事 他从美国归来,带了几双尼龙袜子送父亲,还带回一脑袋原子核的知识 岳父支援的一点粮票,他都用来买饼干与同事们分享;他在基地度过10年单身汉生活 邓稼先于1950年夏天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完全可以留在那里并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来建设仍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邓稼先还强调试验的基本原则是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几十个学生居然能造出卫星来,真的被我国火箭上了天,发挥其探测效力,其卫星技术还领先于世界,这太有点匪夷所思了吧,但确实中国武汉大学的学生做到了。2022年2月27日,长征8号火箭将22枚卫星送上了太空,其中有一枚卫星非常特殊,名叫启明星,出自于武汉大学的学生之手,这当然离不开这些学生共同的导师金光教授的指导。
金光教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光学领域的权威,在他指导之下,武汉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共50人花费三年时间研究出了这枚领先于世界的微纳卫星。启明星的夜光遥感波段达到了8个之多,分辨率为21米,相比于国外同级产品其性能提高了40倍。该卫星可以对具体城市的光污染进行准确的测量,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精确数据,进而为改善人类所居住的生态环境提供实质性帮助,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颗学生造卫星能够成功上天,离不开金光教授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金光教授打破常规,将其科研经费1000万的80%也就是800万拿出来研制该卫星,并且在全校不限专业海选愿意加入该卫星制造的学生,最终来自于不同专业的、不同阶段的30名研究生和20名本科生参与了该卫星的研发,他们集结了不同专业的知识,通过三年的紧张实验改进、切磋交流最终实现了卫星上天的梦想,着实令人振奋,少年强则国强,他们真是未来可期啊。
大多数的搞笑理科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纸上谈兵,而唯有金光教授在卫星研发教育教学上做到了学以致用,让参与的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地切实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提升了他们的科研水平,这才是最有效的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手段,我们在为这些学生点赞的同时,更要为打破门槛限制的金光教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