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本科古筝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本科古筝论文的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梁龙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 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 文化 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朱智贤 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猜你喜欢: 1.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4.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心中有旋律 但谱不出曲子..

一江春水,一轮孤月,几多思绪 ——走近《春江花月夜》中文摘要:关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研究历来并不少见,普遍认为这首曲子分为10段,描绘了春江花月之夜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而很少涉及乐曲的意境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因而本文旨在挖掘乐曲中展现的对人生的领悟,对宇宙的思考。关键词:琵琶 哀而不伤 艺术特点 意境才子张若虚写在长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醉人的明月,滟滟的湖水,洁净的天空,汀上的白沙。这一美景,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同名名曲借用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一唱三叹,不激越,也不豪放。温柔的弦音撩拨起宁静的空气,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画渐渐展开:在暮鼓送走夕阳,萧音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秀美与诗句的隽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之中。音乐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配器晶莹剔透,使人回味无穷。[1] 1.曲子的背景及地位:乐曲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清光绪元年(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录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1925年后上海大同会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完善。[2]此曲曾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聆听乐曲:琵琶声起,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如流动的音符一样地弹出;琵琶啊,你身拂着的是古人的风吗?诗的气息氤氤氲氲地弥漫;你手叩着是典故的门吗?门开处那惊鸿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归的双眸?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核心音调为基础的旋律展开手法,它以两个核心音调为基础环节进行模进或变奏,构成旋律的呈示与展开。各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使乐曲听起来十分和谐。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4]全曲十一段结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二至五段,是主题的呈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六段,它是以第一主题素材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个略有对比性的段落,旋律在低音区出现,音调含蓄深沉。第三部分为七至十一段,第十段是全曲的高潮,主要运用快速和各种模进的手法,形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迂回旋律线上下起伏两次,形象地描绘出橹声急促,船水相拍,波浪起伏,轻舟近岸时的欢乐情景。具体分析如下:(1)引子:采用了自由散板节奏,由琵琶模拟远处江上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鼓声,萧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涟的景色。(2)《江楼钟鼓》乐队奏出优美如歌的全曲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一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在耳闻目睹萧鼓、明月、花影、云水、渔歌等景色时,由衷的发出“春江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3)《月上东山》主题移高四度作自由模进,旋律有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呈示出明月升空的景色。(4)《峰回曲水》这是乐曲的第二个变奏的部分。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呈示出水波涟漪的景色。生动表现了江风拂水和泛舟江上的人们的欢快心情。(5)《花影层叠》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的部分。在七小节徐缓的旋律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颇具气势。情绪陡然起伏,然后仍接合尾,犹如水中花影摇曳、纷乱叠层,与前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6)《水云深际》在浑厚中低音区,琵琶、筝和萧齐奏回旋,接着八度跳跃,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效。音区和音色的对比,不禁使人联想起那江天一色、空旷朦胧的江中晚景。(7)《渔歌唱晚》本段音乐非常有特色,它在每一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显得风趣、生动。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递降旋律,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唱歌,而其他乐器在每句长音后的齐奏,又如船上的人应声合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8)《洄澜拍案》这是乐曲的第五变奏部分。先由琵琶以轮指、扫等技法奏出一串由慢渐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然后乐队全奏,恰似渔舟破水、江水拍案、波涛飞溅之意境。(9)《桡鸣远籁》运用流水声、摇橹声等,来刻画众多的渔船在回家的路上。因与第九段有重复,常删去不奏。(10)《唉乃归舟》这是全曲的高潮段落,音乐呈反复式递升,筝划奏的音如流水,速度由慢而快,由弱至强,旋律紧凑有力,激动人心。生动的勾画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画面。当音乐推向高潮以后,即转慢恢复原速。古筝自低向高划奏,紧接着转入第十一段的尾声。(11)《尾声》当二胡与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旋律,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中。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3]3.感悟乐曲: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这首曲子 “哀而不伤”,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丝丝入扣……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结束语: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赏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从其曲调、韵律、节奏等方面综合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借助张若虚同名诗歌的意境,来领悟其欢悦后的沉思。人生代代无穷更替,唯独不变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旧了;但从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短暂,宇宙万物却生生不息,拥有无穷生命力。哀伤,但却不乏希望。注释: [1].《音乐欣赏教程(上册)——中国部分》[2].《音乐基础知识及名曲欣赏》[3].《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4].《音乐与音乐赏析》参考文献:【1】张丽民.《音乐欣赏教程(上册)——中国部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007年3月第3次印刷【2】李亮.《音乐基础知识及名曲欣赏》,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3】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2007年1月第2次印刷【4】张俊,郭爱民,李岳庚主编. 《音乐与音乐赏析》,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5】钱仁康,胡企平主编.《音乐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2次印刷【6】余丹红主编.《大学音乐鉴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7】张又弛,张富岩编著.《中国器乐作品赏析》,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8】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音乐 教育 论文中引用、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包括观点出处和引文出处,是音乐教育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2] 刘育锋. 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陈志圣. 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张云鹏. 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 措施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王莹. 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綦琳娜. 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 黑龙江大学 2013

[7] 徐晓妹. 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 儿童 心理发展[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8] 张丽. 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9] 罗杰. 丹巴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何芳. 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1] 蒙桂生. 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4)

[12] 马婧. 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6)

[13] 范子泉. 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4] 何宇鹏. 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韩晓娜.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 王聚伍. 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 河南大学 2011

[2] 辛颖. “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3]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喻先贵.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 考试周刊. 2010(39)

[5] 贾涛.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3)

[6] 甘民. 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7] 王永平.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8] 张敬敏.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9] 王敬环.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考试周刊. 2009(06)

[10] 马莹.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7(Z2)

[11] 唐松林着.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周世斌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 方法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13] 高慧娟. 新课程背景下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衔接初探[D]. 河南大学 2011

[14] 王安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15] 钱建良.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J]. 小学教学研究. 2003(02)

[16] 张向秋.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7] 刘洪良. 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1.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2.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3.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4.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普通图书:M 会议录: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参考文献表中,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或相应的的外文;作者姓名之间不用“和”或“and”,而用“,”分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西文作者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M专著J期刊D论文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古筝论文的参考文献英文翻译

试论古筝的音色 摘要: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其音色清悦、高洁、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筝的音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整体的音响效果和乐曲的表现,鉴于此,通过多个角度对古筝音色的研究,使古筝的演奏日臻完美。 关键词:音色;影响因素 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必须讲究声音的美感,也就是良好的音响效果,而这很大程度是由音色的好坏所决定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是声音的个性特色,有明亮、暗淡、清脆、沉闷、圆润、干涩、浑厚、单薄、柔和、刚劲之分。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harmonic wave)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影响古筝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乐器形制、演奏中手指对触弦的控制;而影响音色的主观因素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中的审美认知、内心听觉等。 一、客观因素 (一)乐器形制与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乐器本身的音色对古筝的演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先从乐器的选材制作对音色的影响谈起。“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结构的不同,发音体的组织条件就不同,在发音时产生的自然泛音列的多少也就不同,音色也不相同,即使在演奏音高、强弱相同的音时,也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即使同是古筝,但用不同材料做成,也可细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效果。”专业演奏者对古筝的音色要求主要是:声音很集中,能够立起来,高音亮,有穿透力,声音清脆,余音要长;中音区过渡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低音区浑厚,共鸣好,各个音区对比鲜明,不能像白开水一样。 1.古筝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的选材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古筝的音色、音质。制作古筝的材料,主要是梧桐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其它较硬的木料(一般称硬质木)等。梧桐木的材质松软、易于振动,一般用来制作面板。底板、琴首和筝尾多用硬质木制作,它们胶合的琴身,能产生良好共鸣、增大音量。红木等硬质木料,木纹顺直,色泽美观,质地坚实,是制作筝框表板、岳山利弦柱的良材。制作古筝的材料很讲究,木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琴板的弹性和传声性能,古筝的面板是决定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制作古筝的面板,常用硬度适中、纹理细密均匀、无节疤、无斜纹和扭转纹的桐木板,而琴的镶板则用硬度较大,木质坚实的木料,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技术,这是做音色优良的古筝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就古筝的发声原理而言,面板的传导效果与筝体的振动状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也决定了古筝音色的优劣。 2.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弹奏出美妙的声音是通过义甲触弦而得到的,弹筝用的义甲和拉弦乐器的弓子一样重要,做义甲的材料、规格、硬度、表面光滑程度等,都会影响古筝弹奏的音响效果,因此,义甲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很讲究。 3.弦的选择对音色的影响 弦的种类也由很多,各种材料制成的弦,振动时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丝弦:音质纯朴,但音色较沉闷,不够清脆明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五十年代以前的筝常用丝弦,以后已被钢弦所取代。 钢弦: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余音较长,适用于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但由于其余音长,杂音较多,弹奏《战台风》之类的乐曲,音响较嘈杂,没有金属尼龙合成弦的效果好。 金属尼龙合成弦:低音浑厚、中音柔和、高音清脆明亮,音质比钢弦纯净,适合弹奏和声效果丰富,音响强烈的乐曲,但余音较短,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效果不如钢弦佳。 (二)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属弹拨乐器类,它的基本的音色是手指在最好的触弦点弹奏,使筝弦达到最佳的振动状态,从而发出清晰、圆润、结实、富有弹性的声音。古筝的演奏,在同一根弦上,用不同的指法、不同的弦段、不同的触弦角度和速度,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触弦时的力度,速度和弦段的选择,要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恰当的触弦方式是正确表现乐曲音色的关键环节。 1.触弦方式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音色亦称音品,是发声体在振动时,由于声波的波形及泛音数量的结构,相对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音的一种特质,它主要是由基音和音的比例关系来决定的。我们在演奏时,选择不同的激发点,不仅可以因泛音数量的不同而改变音色,而且也可以因对各泛音振幅人小的影响来改变音色。需要强烈的音响效果时触弦的力度要大,触弦的速度要快,弹奏的位置在距前岳山2厘米左右的弦段上;需要柔和而丰满的音响时,用中强的力度和中等速度触弦,弹奏的位置在距前岳上3厘米至4厘米的弦段上;需要轻柔、空旷、朦胧的音响效果时,用中弱的力度,较慢的触弦速度,在中、低音区弹奏的位置在距琴码约3厘米左右的弦段上。2.义甲触弦深浅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A.基木触弦点是甲尖至胶布的三分之一处,音色柔和、饱满。 B.触弦较深,义甲与琴弦接触的面积人,音色较为深沉、厚重。 C. 触弦较浅,义甲与琴弦接触面积小,音色轻快,颗粒性强,适用于快速轻盈的快板。 实际演奏中,音色的产生与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是多元素的,演奏者获取理想音色的手法也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一种。只有当触弦角度、而积与触弦位置、过弦速度、力度等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获得我们所想要的音色。 3、手指用力部位的变化 古筝演奏的基本发力点在于手指尖,但由于乐曲风格不同,情绪不同,演奏时就相应的需要变化用力部位。例如演奏河南筝曲,要求音色刚健、硬朗,就应把手指用力部位放在手指的根部关节,以增加力度,这样发出的音便刚劲有力:演奏浙江筝曲,要求音色柔和、委婉、灵巧。这时就不能把发力部位放在手指根部关节,而应放在手指第一关节。力度相应减小,发出的音则柔和,轻巧。 二、主观因素 对音色感知的经验基础上联想成像的音色标准与内心听觉一样,是鉴别客观实践音色的无形尺度。在长期的音乐时间活动中,人对某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频率、幅度、波形、高低、强弱及明亮、暗淡、净润等方面获得的感性认识到,这种感性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获得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地重复,是在音响对感官的一再刺激,经过数个感受器官联合工作,并使接收到的音色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的信息库加以分析、综合、编码、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古筝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归根到底是审美的艺术。 任何一首古筝作品都会表达自身独特的思想与情感,这就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去进行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再现作品。因此在表演的二度创作中,就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风格等需要,性地设计不同的触弦方式,以求获得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内心听觉存在于演奏者心灵之中,无影无形,但却能主宰演奏者按照一定的目的支创造相应的音色。它对音色的选择是积极主动并且有创造性的,是实践音色美的先导,只有具备了美的内心听觉才会有优美的实际演奏音色。所以演奏者不但要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更应在艺术修养上下功夫。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越深越细腻,就越能调动诸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因素,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越能通过美的音色去感染人。总之,要想使演奏水平日臻完善,在提高演奏技巧水平的同时也应在音色的把握上不间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军:《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中国戏曲学院学报》,07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2]林玲:《论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怎样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品》华乐出版社 [3]佘艳:《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襄樊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年5月第3期 [4]邱大成:《古筝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5]焦力:《论古筝的演奏音色》 [6]葛雪婷:《古筝演奏音色的“色彩性布局”》,《音乐时空》 [7]陈去非:《古筝演奏,音色是灵魂》,《福建艺术》

“古筝”的英文为:Chinese Zither

读音:英[ˌtʃaɪˈniːz ˈzɪðə(r)]、美[ˌtʃaɪˈniːz ˈzɪðər]

固定搭配:Chinese ancient zither 古筝、Chinese Zither Music 古筝曲

例句:Chinese Zither is a string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over 2500 years of history.

中国古筝是一个有著2500年悠久历史的古典弦乐器。

Chinese Zither的发展情况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又在南北筝的基础上分别衍生出其他几大整派,即“潮州、山东、河南和浙江”四大流派,到当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心中有旋律 但谱不出曲子..

就是拼音guzheng 英文称呼就是这个参考资料:

本科毕业古筝毕业论文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可以具体的古筝流派来写啊。比如山东筝派的渊源和艺术特点 ,还有河南筝派,客家,浙江。潮州都可以写。还有具体的分析一个曲子还有作者的创作特点,比如徐晓林。还可以写有关古筝幼儿教育的。还有有关古筝表演的都可以写。多着呢

古筝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同样也是古筝曲的代表作。古筝这种乐器特点是行云流水,因此用来表达《高山流水》是再合适不过。

乐器耶,是学古代史还是艺术的啊,好羡慕的,学校图书馆的系统上应该有很多论文供参考的吧

古筝林冲夜奔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本文针对古筝演奏时的音色、乐曲的理解、情感的投入、呼吸的运用这几方面对古筝演奏做出一些剖析与探索。 关 键 词:音色,二度创作能力,情感,呼吸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在近几十年来,筝的如雨后春笋,非常迅速。这种盛况与古筝本身典雅柔美的音色、日益开拓的的技法及不断丰富的曲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发展状况也大大加强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其中古筝表演艺术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 古筝音色的解析 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好的音色可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差的音色会掩盖音乐的光彩。就古筝来说这个乐器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其各音区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且弦的数量较多,音域宽广。其二、古筝的共鸣相箱较大,弦很长所以音色厚实响亮。其三、筝的琴码较高,不仅使得声音响亮而且许多特殊的指法(按、滑、揉等)为古筝的音色提供了特有的变化。当然这是乐器本身的音色属性,然而这种弹拨乐器的音色在人为的演奏上又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发力的问题,我们在演奏时尽量使用巧力、爆发力,使音色感觉听去明亮集中。手指触弦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缓急”的区别。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总的来说古筝演奏时音色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对乐曲的理解及创造力 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而表演又是一种创造。人的感情和理智都参与这种行为。在我国《乐记》上就曾提出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用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的。一般音乐作品常以乐曲的形式存在。用理性的头脑把乐曲作为基本依据加以认真对待,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因此对作曲家写下的乐谱进行认真的研究与理性的分析,对于获得真实性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充分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比如《秦桑曲》:演奏者就要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表现乐曲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带着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急切的盼望团聚的心情去启动手指的急摇快刮,转入慢板则应进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情到 *** 潸然泪下,真正做到“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①再比如:《渔舟唱晚》主要描述: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湖面上,若干艘渔船上的渔民愉快的劳动情绪,最后通过荡桨归舟于欸乃声中刻画出唱晚的情致。第一段开始速度要慢,宜用“慢板”,通过抒情手法,尽量发挥左手颤、滑音的妙用,使之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当转入逐渐快速乐段“快板”后,要尽量情绪欢快活泼,层次清楚;尾声:描绘回忆和向往,应力求含蓄深远,有曲终不尽意之感。一位优秀的演奏者不是在弹曲,而是在弹情;不是在弹音符,而是在弹内容。①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 二度创作能力是指相对于乐曲的创作来说,演奏者既依据作曲家创作的文字而存在,也独立于这个文字。因为一首作品一旦创作定稿之后,其文字自身不再发生变化,然而对于演唱者来说,这个已经定型的文字仅仅是作品演奏表演的最初依据,通过这个依据,演奏者本人还必须加以发挥创造,以准确地表现作品从而进一步发掘这个作品的内涵,增强表现力,这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②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娴熟的专业演奏技术、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大量的艺术研究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结构,其次要有多向思维的能力,大量实践,创造出具有自己艺术个性的音乐风格。如果演奏都是千篇一律,又如何能感到观众呢?所以必需要有鲜明的个性,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最后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演奏者通过对乐曲的重视,投入自己的情感,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会使得音乐动人心弦,神采奕奕。 感情与呼吸的配合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其中音是情之“体”,情是音之“魄”。音情二者以技巧的组合为纽带,相互依存,不断完善以达到理想的演奏境界。 呼吸与情感的配合,对音乐的表达具有很大的影响。呼吸与乐曲演奏的神韵是密不可分的,它能带动演奏的音色美。带上呼吸的音色才能收放自如,优美动听。所以演奏中演奏技术的体现和演奏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呼吸的运用,如果少了呼吸那演奏肯定是平淡无味,气韵不通,无美感可言的。 演奏者在拿到一首乐曲时首先就应该以呼吸划分句式,形成抑扬顿挫。用以表情达意。以《林冲夜奔》为例,他描写了林冲英雄落难、怒火满腔、顶峰踏雪、夜奔梁山的壮举。演奏时应演奏出一种内心的愤概与被逼无奈的情感。但是我们又不能狭隘的去理解为仅仅是某种抽象的感情形式,我们还应该看到音乐中的感情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等。在演奏时我们要随着乐曲的韵律、节奏,自然协调的呼吸方能将乐曲的情感体现出来,真正做到“情动气动、情急气粗、情缓气畅、情刚气壮,情柔气和”,用演奏意识控制呼吸,依据感情变化而变化,从而促进情感的表达。把自身的情感和呼吸投入到音乐表演中,这样才能真实、生动地传达情感。真正的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 参考文献: [1] 王天一、王居野《古筝名曲句句教》 文化艺术出版社 228页 [2]浅谈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音乐天地》2006年12期 陈青

《林冲夜奔》是浙江筝曲的代表作,是由王巽之先生创作的,也是非常成功的一首作品,因为它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音乐表现力上也是很到位的,所以它很适合比赛或演奏。说到《林冲夜奔》我们就要讲一下浙江筝,浙江筝的技术大体有这几种:快四点,长摇,短促摇,点奏。这几点技法在林冲夜奔里是都有涵盖的。那么,如果想要演奏好《林冲夜奔》,首先要把上面提到的几个技术练到位。技术没有问题了,我们再来分析它的主题思想;第一段:它是讲林冲被迫害之后,走投无路,主要表现林冲的内心世界,挣扎,焦虑,彷徨,犹豫。那么这一段它特别要求演奏者的摇指,要功夫非常扎实,摇细的的时候声音就像针尖上的一样,它往粗矿的音色过渡的时候是自然的转换,要把林冲那种挣扎,犹豫要摇出来,出来一点赶快回去,又出来一点还是不行,又得弱回去。摇指强弱的转换是很频繁的,接着摇指转向低音区,林冲回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屈辱,他的思绪渐渐明朗了,奔赴梁山的决心已定,摇指转回到高音区,这时候的摇指没有任何犹豫,密集而强烈,就像洪水在你的指尖爆发出来。第一段我觉得是林冲夜奔最难把握的一段,也是最出彩的一段,如果把这段演奏的到位,那么这首曲子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段;这一段就是夜奔的内容了,刚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把重音点弹出来,摇指要短促干脆,表现林冲奔赴梁山的决心,左手要清晰,音色扎实。空拍的地方要做出来。中间有个小小的过渡,过渡段用的传统的指法,夹弹法。速度就直接由132转到184,速度的转换,表现林冲破的脚步加快了,心情有点迫不及待,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速度上不去,其实这段没有想象的难,不要被它的速度吓到,我们观察一下乐谱,左手是勾托,而且都是相同的音,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左手我们就不用去管它了,再来看右手,右手的音几乎都是八分音符,八分音符的184也就相当于十六分音符的90,90多慢哪,我觉得这一段上到200都没有问题。但是加速也同样要求循序渐进,由慢开始练。第三段;暴风雪的段落,它是表现林冲在途中遇到暴风雪,林冲不畏暴风雪的艰难,继续马不停蹄的赶路。这一段是自由发挥的,依照谱子的框架加以发挥,可以多用扫弦,强有力的刮奏,把气势烘托出来,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反复,或者刮奏再长一些。第四段;它是讲林冲经过重重艰难,最终到达梁山。这一段千万别慢下来,它的速度最好保持在184以上,重音再强调一点,这样戏曲的味道会浓一些。

介绍:筝曲《林冲夜奔》然是以《宝剑记.夜奔》为题材而创编,但在音乐当中,其实是基础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一开始的低迷,随著昆曲旋律与古筝特有技法的带动之下,在乐曲的末了呈现出「博得个斗转天回」的积极向上,这也是本乐曲深感人心之处。全曲分四段。第一段是慢板,节奏自由,低音区的切分节奏音型和中、高音区的摇指旋律交替进行,表达了林冲内心的叹息和悲愤之情。 第二段转入小快板,前半段节奏及技法多变,模仿戏曲中的锣鼓场面,表达了一种恐惶不安的情绪;后半段在左手固定低音的伴和下,右手在高音区奏出急促的旋律,具有一种紧迫感。第三段以连续的滚拂扫弦、重吟和摇双弦技法模拟风雪交加。第四段旋律紧凑而坚定,表现林冲最终下定决心,奔向梁山。 (.个人推荐林玲的版本,悲壮有力,对林冲复杂矛盾的心情诠释得很好)Mp3请点击此链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