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整理了一些关于古筝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古筝作品《夜深沉》演奏赏析2、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及其教学实践3、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的三要素4、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5、浅谈新时期高师古筝教学与发展6、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7、浅谈古筝技巧"摇指"的运用与发展8、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9、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10、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11、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13、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14、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15、分析我国传统茶艺中筝艺表演的民乐艺术特色16、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17、浅析古筝演奏的力度掌握训练
摘 要:古筝“摇指”是古筝演奏中的一种重要技巧,在不同流派、地域的音乐作品中,“摇指”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意义。在运用不同的“摇指”时,技巧赋予这些不同“摇指”的基本意义相同,但在演奏中“摇指”体现的情感意义由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决定。本文简述了几种主要的古筝“摇指”,分析了其演奏方法,并阐述了几种“摇指”分别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意义。 关键词:古筝演奏;“摇指”;表现意义 前言 古筝作为古老的乐器,具有很长的历史,并且承载着我国的文化底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古筝在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其表现意义也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巧也在发生变化,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古筝具有不同的特色,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形成了相应的风格流派。古筝的流派不同,所表现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其演奏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1 “摇指”的种类及含义 随着古筝的发展,其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摇指,是在“大摇指”的基础上衍生的其他的“摇指”种类,无论是哪种摇指,它的弹奏方法都相似。从指法上来看,“摇指”分为“食指摇”、“多指摇”;从色质上来看,“摇指”又分为“扫摇”和“扣摇”。 大指摇 “大指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悬腕摇,还有一种是扎桩摇。我们在古筝的弹奏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就是悬腕摇。悬腕摇,是指演奏者在弹奏古筝的过程中右手悬空,右手的食指紧紧地捏住大指甲,再借用手腕的力量来使大指活动于筝弦上,以快速地运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演奏的时候,手腕一定要放松,这样才能保证弹奏出的音质不紧绷。而扎桩摇,指的是将右手的小指置于岳山处,将其作为右手的支撑点,其他的动作和方法与悬腕摇一致。这种方法弹奏出来的音色具有结实的感觉,音质非常饱满,具有很强的爆发力。 食指摇 在古筝的弹奏中,这种方法并不常用,一般会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食指摇,是指将右手的手腕置于岳山处,将其作为支撑,用大指将食指的指甲捏住,再借用腕部的力量来使食指快速地运动于弦上,作相应的抹挑动作。在应用食指摇方法的过程中,需要使手指的指尖与琴弦保持垂直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指的其他部位与琴弦相接触,发出不必要的杂音。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演奏抒情筝曲。 多指摇 多指摇,它是在大指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指在大指摇弹奏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指头作为辅助,包括“二指摇”、“三指摇”等。“多指摇”对于很多类型的筝曲演奏都适用,可以演奏出很多不同的效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古筝弹奏中经常会使用到。 扫摇 扫摇,是古筝在创新弹奏技巧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弹奏法,它是现代古筝创新弹奏的代表方法。扫摇,在弹奏中主要是以指法的技巧来将“大指摇”和“扫弦”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应用悬腕摇的方法进行弹奏的时候,利用中指或是无名指加以辅助,在琴弦上进行扫拔。运用这种方法弹奏出来的效果具有较大的震撼力,爆发性强,一般用于突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扣摇 同“扫摇”一样,扣摇也是古筝弹奏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弹奏方法,也是现代古筝弹奏中常用的方法。扣摇弹奏法与其他的弹奏法有很大的区别,它需要两只手同时配合弹奏,右手运用悬腕法,左手压在发音弦上,根据弹奏的节奏左右移动。这种技巧主要是用于弹奏节奏较快或转音较多的乐曲,表现丰富的乐曲模拟声。 2 不同“摇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 “摇指”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 在古筝演奏中,应用的技巧起着处理乐曲含义的作用,不同的技巧有着不同的表现意义。“摇指”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将其应用到乐曲中以表现乐曲的意义,通过音的起伏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一种音响的效果。 (1)“摇指”如何使用来表现音乐风格的作用,同时能够体现演奏者的演奏风格和特性。 (2)“摇指”对乐曲的音色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科学地应用“摇指”能够大大地提升音色的质量,延长音波,起到重要的润饰乐曲的作用。 (3)“摇指”在乐曲中能够表现出乐曲的音响效果,具有非常好的模拟功能,能够展现出各类生动的画面。 不同“摇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 “摇指”在现今的筝曲中广泛运用,在不同风格的各流派中,“摇指”更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演奏方法和表现意义。“摇指”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把不同的“摇指”演奏方法恰当地运用在乐曲或不同的乐段中,将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如今的“摇指”技巧之中,表现意义较为明显的是“食指摇”、“扫摇”和“扣摇”。 (1)“食指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食指摇”是由大指摇衍生出来的演奏方法,由于一些特殊的音效特点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乐曲中较为常用。很多较为抒情、节奏较为缓慢的乐曲中,“食指摇”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食指摇”常常表现的重点是音色,它是将乐曲流畅、美妙的音色完美地体现出来。例如,著名乐曲《瑶族舞曲》中食指摇的应用,就以细腻、轻柔的摇法将音色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乐曲更加优美、动听。 (2)“扫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古筝技巧在不断改进与创新后,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摇法,其中“扫摇”就是属于现代的古筝“摇指”方法。“扫摇”相对于大指摇、食指摇等前期的摇指,综合性更强。“扫摇”能够有效地模拟出各种音效,一般用于表现一些欢乐的场面和描绘自然风光的乐曲。例如,在乐曲《战台风》中,利用“扫摇”展现出曲子中工人与台风相抵抗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真实再现了场景。因此,在较为激烈、蓬勃的乐曲中运用扫摇,可以有效地加强乐曲的音响效果,使音乐达到激烈的高潮效果,体现出完美的动态场面。 (3)“扣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与“扫摇”一样,扣摇也是在古筝弹奏技巧的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摇指。扣摇与其他的演奏方法不同,它不是为了表现乐曲的旋律有多么婉转或激烈,而是用于一些特殊的发声,如模仿某种自然音效。因此,它不属于旋律性的摇指。扣摇的使用是为了更加逼真和生动地表达乐曲中的场面。例如,在一段乐曲中,会出现广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而“扣摇”就是在乐曲中加入适当的音效,如马鸣声、风声等,以此使乐曲更加形象。 3 结束语 在古筝演奏中,“摇指”的技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摇指”在古筝乐曲演奏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类别的乐曲需要使用不同的摇指。在古筝演奏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乐曲,都可以运用“摇指”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但在运用“摇指”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同时了解“摇指”所表现的意义和适用的范围,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古筝演奏中,可以将古筝乐曲的含义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传杰.试谈古筝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92-93. [2] 刘春熙.古筝乐曲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及意义[J].大众文艺,2015(23):155. [3] 吴莉.演奏技术与音乐创作的双重突破――王中山古筝艺术的创新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72-76. [4] 杜嘉莹.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运用及训练――以筝曲《战台风》为例[J].黄河之声,2015(15):70-73. [5] 姚盛俊.浅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以“托劈”“摇指”“轮指”的发展为例[J].大众文艺,2010(24):7-8.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论古筝今年来的发展趋势
《林冲夜奔》是浙江筝曲的代表作,是由王巽之先生创作的,也是非常成功的一首作品,因为它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音乐表现力上也是很到位的,所以它很适合比赛或演奏。说到《林冲夜奔》我们就要讲一下浙江筝,浙江筝的技术大体有这几种:快四点,长摇,短促摇,点奏。这几点技法在林冲夜奔里是都有涵盖的。那么,如果想要演奏好《林冲夜奔》,首先要把上面提到的几个技术练到位。技术没有问题了,我们再来分析它的主题思想;第一段:它是讲林冲被迫害之后,走投无路,主要表现林冲的内心世界,挣扎,焦虑,彷徨,犹豫。那么这一段它特别要求演奏者的摇指,要功夫非常扎实,摇细的的时候声音就像针尖上的一样,它往粗矿的音色过渡的时候是自然的转换,要把林冲那种挣扎,犹豫要摇出来,出来一点赶快回去,又出来一点还是不行,又得弱回去。摇指强弱的转换是很频繁的,接着摇指转向低音区,林冲回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屈辱,他的思绪渐渐明朗了,奔赴梁山的决心已定,摇指转回到高音区,这时候的摇指没有任何犹豫,密集而强烈,就像洪水在你的指尖爆发出来。第一段我觉得是林冲夜奔最难把握的一段,也是最出彩的一段,如果把这段演奏的到位,那么这首曲子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段;这一段就是夜奔的内容了,刚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把重音点弹出来,摇指要短促干脆,表现林冲奔赴梁山的决心,左手要清晰,音色扎实。空拍的地方要做出来。中间有个小小的过渡,过渡段用的传统的指法,夹弹法。速度就直接由132转到184,速度的转换,表现林冲破的脚步加快了,心情有点迫不及待,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速度上不去,其实这段没有想象的难,不要被它的速度吓到,我们观察一下乐谱,左手是勾托,而且都是相同的音,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左手我们就不用去管它了,再来看右手,右手的音几乎都是八分音符,八分音符的184也就相当于十六分音符的90,90多慢哪,我觉得这一段上到200都没有问题。但是加速也同样要求循序渐进,由慢开始练。第三段;暴风雪的段落,它是表现林冲在途中遇到暴风雪,林冲不畏暴风雪的艰难,继续马不停蹄的赶路。这一段是自由发挥的,依照谱子的框架加以发挥,可以多用扫弦,强有力的刮奏,把气势烘托出来,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反复,或者刮奏再长一些。第四段;它是讲林冲经过重重艰难,最终到达梁山。这一段千万别慢下来,它的速度最好保持在184以上,重音再强调一点,这样戏曲的味道会浓一些。
古筝结构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1、 古筝简介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2、 古筝结构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3、 筝的演奏方法筝的演奏方法主要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职弹,用大、食、中、无名四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左手司按,用食、中两指按抑筝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韵,左手司按为其技法主要特色,同时也要职弹,职弹技法与右手相同。弹筝姿势弹筝姿势有立式、盘式、跪式、坐式等,通常以坐式为主.坐式弹筝姿势:筝放置在筝架或琴桌上,琴凳置筝的右侧(即靠近筝首处)。坐时身体靠近筝的右端,距筝约15公分。两腿于筝架下自然分开,双足一前一后。上身端正,手臂松弛,曲肘置手于筝弦上,腕部放松,指型自然展开,头部略微俯视,仪态自然大方。弹筝手型弹筝强调自然手型,即人站立时两手自然下垂的放松状态的手型。根据演奏的需要,大指略微展开,手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型,不仅展示在静止的状态,也呈现于演奏的过程之中;不仅是右手弹弦的基本形态。也是左手按弦、弹弦的基本形态。弹弦位置右手弹弦位置在距前梁3公分处,这是初学练习的基本弹弦位置。而最佳触弦点,则是在发音弦段(前梁至筝柱)的八分之一处。此处正好是本音第三个八度的泛音位置,这个位置弹弦声音纯净响亮,为基本音质的最佳弹弦点。介于筝柱的排列,弦的长短不等,八分之一的最佳弹弦点的变化就比较大,弹弦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大。演奏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音色(明与暗,刚与柔),在弦段位置上的活动范围将更大。在基础训练中,要掌握基本位置的弹奏和最佳弹弦点位置的弹奏,还要学会在不同的弦段上选择不同的音色,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一般说来,靠近前粱处发音明亮,音质较刚;靠近筝柱二分之一处音色较暗,发音柔和。我们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变化,切忌弹弦位置僵化在一个点上。按弦位置韵昧,为筝之特色。左手按弦位置的恰当,对技巧的表现起决定的作用。理想的按弦位置距筝柱左侧约16公分处,这是根据筝弦的张力和左手伸展的适度来决定的。我们常见的不适当的位置往往都超过20公分。因为距筝柱越近,琴弦的张力越大,弦紧按不下去;距筝柱越远,弦就越软,按弦的张力就小些。有些弹筝者为了按滑时用力轻松些,左手就伸展得远,这样按弦位置就改变了。左手过度伸展,增加了手臂的负担,演奏形态变得不自然,按滑又往往触及面板。常见一些筝的左侧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迹,就是按弦位置不当造成的现象。基础训练中要注意左手按弦位置的准确自如,这样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弹弦方法筝的基本弹弦方法有两种:夹弹法和提弹法。夹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发青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是无名指自然依放在筝弦上,使手有所依托,保持手型自然松弛。夹弹法是初学弹筝的基础弹法,也是传统技法的基本弹法。提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发音清脆,音质干净。弹奏时往往是无依托,悬手弹。基础训练时切忌手型紧张,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松弛状态。提弹法是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除这两种基本弹弦方法外,触弦的深浅,触弦角度的调整,触弦速度与力度的不同都给筝的发音带来极大的变化。在基础训练中要学会掌握不同的弹弦方法,学会调整触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运用到乐曲表现中去。按弦方法左手按弦方法就是通过按抑筝弦,控制筝弦的张力和音高,变化右手弹弦后的余音,达到“按弦取韵”、 “以韵补声”的目的。按弦动作要领:肩臂放松,自然曲肘,手腕与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弯曲置筝弦上,用指尖肉垫按抑筝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压手腕。传统技法右手传统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运用。不论是托、劈、勾、剔、抹、挑,还是撮、轮、摇等诸多技法,其核心原则是:以大指为轴心,五声音列八度内的勾搭技法为特点的技法规律(大指向外弹弦称之“托’,中指向里弹弦称之“勾”,勾托配合民间称之“勾搭”)。不论是启蒙初学,还是典范的流派筝曲,都是以大、中指为八度的弹弦位置-以大指为演奏旋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动范围在大、中指八度内的四根筝弦上,这就呈传统右手技法的主要特点。左手传统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韵朴声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种种变化又是地方流派的主要表现手段。首先是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现技法,进一步才足掌握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特殊表现技法。现代技法筝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其它乐器的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双手弹奏到特殊音响的表现,从五声和七声音阶的排列到特殊音阶的排列都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安排用指顺序的“指序弹法”,适用于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进行。“指序弹法”使弹弦的手指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指功能和手指的独立性,弹弦方法以“提弹法”为主 。这使筝的技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点成线的“摇指技法”,是现代乐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使旋作连贯流畅,增强了力度,开阔了表现幅度,给现代乐曲的表现赋予新的意义。4、 新筝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如发现某一弦的码子在用力弹弦后有柱底打面的声音,俗称“跳码”,这说明弦的张力不够或有效弦长太短,或码子高度不够。先检查一下是否按编号排码的,如果排列没有问题,可将这只码子向左移动一些再上紧琴弦即可。*如发现某一弦有沙音,俗称“狼音”, 可能是琴柱上端牙骨的缺口将弦夹住影响了震动,只要用三角锉将缺口的两侧扩大一些就可避免。*如发现某弦不发音或发出沙音,用手捻一下此弦的外缠尼龙,如果捻的动,说明尼龙未缠紧,阻碍了弦的震动,则这根弦是次品,必须更换。*如果发现筝体不平,检查一下筝架摆放的地面是否平整,设法把筝架放平,如筝架腿有长短则用锯子锯掉长出的部分即可;如使用的是组合架,可在筝体与组合架有空隙的地方钉上一块厚度相当的橡皮就可将筝放平。*如拨动琴弦时筝头处发出嗡嗡的声音,请检查一下筝头琴盒盖是否关紧,如盒盖密合不好的话是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再者察看一下筝头琴盒内的物品是否排放的不平或是触碰到盒内的琴钉,还有筝盒内不要放置太多的东西,如果放的东西较多或不平的话在弹琴的时候会引起盒内物品的共振,从而产生噪音。5、 古筝的流派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传统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在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流派由于地域或语言的相近,在音乐上的交流比较频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存在,有同有异,自成各具风格的流派。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付玄《筝附?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 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其学生有娄树华、梁再平、周希文、史荫美、程午加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山东古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邦荣、张为昭、张念胜、黎连俊、樊西雨、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受闽南语系影响,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罗九香先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何玉斋先生的演奏,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至今活跃在客家筝曲研究、教学、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名家: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其代表人物有王巽之、项斯华、范尚娥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它的乐曲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流传下来的小曲;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古谱编订的乐曲;还有很大一部分乐曲是根据秦腔、眉户改编创作的现代作品。陕西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虽然,中国古筝各流派的形成与流传地域、历史、传人、乐谱、技法、曲目及风格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从演奏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流派的流传和发展都和传人富有个性的演奏有极大的关系。在同一个流派中,同一首乐曲往往会有许多名家演奏的不同版本。这里显示了传人不同的传承背景,也表现了传人各自的演奏特点和对乐曲艺术见解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传人们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广采众长,并依据各地方言和习俗,融汇了各地民间说唱和器乐音乐,并经过长期的演奏实践,创造、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我们在学习传统流派的曲目时,常常会碰到一个曲目同时会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乐谱。有时侯,人们会误以为没有听说过或跟自己所学版本不同的曲目就是错误的。实际上,学习传统筝派,从众多传人的整体上去了解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者不但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理解不同传人的不同造句方法、不同变奏手法、不同技巧处理,还可以从大的方面去了解和把握流派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不同审美、不同爱好的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6、 古筝的选购古筝的选购,主要看三点:音色,用料和工艺。一、用料:⑴面板面板是影响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筝多数用泡桐木制作面板。桐木一般呈白色或浅黄色,质地韧、软,用指甲在面板上轻轻一划可见指甲痕(这也是面板需要特别小心保护的原因)。面板多用整块木板,也有少数一些厂家为了兼顾高低音的平衡,采用几块拼接的。面板最好不要有节眼,且以年轮间隔宽、条纹明显、呈线状或粒状者为佳。如果是拼接板,还要看接缝是否紧密平整。不同的厂家对面板的表面处理也各不相同,有些保留木板的原色,有些则刷上清漆。⑵边板边板分侧边板和头尾边板。边板的鉴别,主要是看侧边板。侧边板的软硬,直接关系到上弦后筝体的平整和音高的稳定。硬木抗变形能力高,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小,所以,侧边板一般采用质地密致的红木、楸木等木料。一般普及型筝则采用较硬的杂木。⑶底板底板对音色、音量有一定的影响,以桐板为最佳,白松木板次之,合板最差。可从释音孔边缘进行鉴别。⑷音梁音梁又叫“岳山”,分前梁和后梁(S形),以红木制成的最好。前梁镶嵌有一条弦枕,尼龙缠弦的筝,弦枕用骨制成的最好,钢丝弦筝以铜制的为好。现在多为竹制。⑸筝码筝码料现在多以红木制作。筝码的鉴别,除了从脚部进行察看外,还可掂量它的重量。如果感觉轻飘,则用料可疑。另外,还要看码脚是否跟面板吻合,高度的变化是否均匀(高度从低音向高音递减)。筝码顶部镶嵌的材料,以骨制的最佳,现代筝多以硬塑制成。⑹筝弦筝弦在前岳山上排列的间隔要基本一致;逐条弹一弹,听听音色。一架筝中往往有一两条弦音色暗淡,感觉发音不脆、共振差(多数在低音区),如果这样的弦太多,那就换一架。二、音色对于木制乐器来说,尽管在木材的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按照同一标准,但由于受到木材的老嫩、纹理的疏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作出来后,音色还是会存在差别。购筝时,最好是两架摆在一起进行比较。一是总体听听各弦发音是否圆润、有无杂音;二是听听高、中、低各个音区在音色、音量上是否均衡;三是把弦上到D调后弹一弹,看看手感怎样。主要注意两方面:一、如果右手用很大力去弹,但感觉声音还是不够响,弹起来费劲,那就不好。二是上到D调后,左手按音时感觉弦很硬;或是把弦按到碰到面板还达不到要求的音高,那也不行。三、工艺筝的工艺影响筝的音色、外观和寿命。购买时可从筝的装饰、销子的电镀、用胶的多少等细微之处考察其制作工艺。需要注意:⑴外观外观只要不碰花、磕伤,筝体各部分胶合严密、平整就行。不必过份追求其装饰性。有些古筝在筝首上装饰了玉石、木雕等突起的图案,反而给演奏带来不便。⑵胶的用量现在筝都采用木料胶合,所以胶的用量一定要足够。特别是面板、边板、底板一定要胶合严密,否则受力、受潮容易开裂。我们可从释音孔观察它们的胶合情况。⑶筝码与面板是否吻合筝码与面板不够吻合,一是影响音色,二是容易压伤面板,三是演奏中会出现敲击面板声。有些厂家在出厂前已对筝码进行过打磨,有的则没有。⑷销子销子的电镀一定要好,看起来光亮,而且销子的穿弦孔一定要开得足够大,否则,会造成低音弦穿入困难。另外旋入销子板要深一些。如果旋得太浅,就需要自己动手把弦卸下来,把销子拧入一些。⑸弦距弦距是指前岳山上筝弦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求均匀统一,否则会给演奏带来障碍。弦距跟前岳山穿弦孔开孔距离是否均匀有关。此外,一架音色偏紧偏硬、金属味较浓的古筝,在使用一两年后,音色也许会变得圆润厚实,共鸣好些。但是如果一架发音空洞、轻飘、暗淡(感觉声音较大,但音符不够厚重、颗粒性不强、发音不明亮)的古筝,则很难会有转好的趋势。7、 古筝的保养与湿度乐器的状态与寿命跟主人的保养直接有关。空气湿度的变化,和碰撞一样会对乐器造成威胁。空气太潮湿和太干燥都对弦乐器影响重大。在埃及的考古探险期间,被发现的超过3000年的木工制品还能与周围的空气交换水份。 木质喜欢潮气。木质细胞核的水份量会和周围的空气中的水份量趋于平衡。当空气干的时候,木材萎缩,从而减缓细胞内部的压力。空气长时期的非常潮湿对于木质的纤维是非常有害的。对木质的保存来说,理想的湿度是55 %。长时间处于湿度30 %水平将会导致古筝的开裂。木材的开裂有两种主要方式:和木纹平行的裂缝或裂纹,或和木纹垂直的开裂。这些裂缝的形成,可以是因为振动,也可以因为水份的不足而引起的木材缩小。垂直开裂比较少见,一般在乐器制造前就已经形成了。形成的原因是板材成型过程中的木纹环状方向上的形变。我常听北方的筝友说古筝裂了,但是古筝的开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木材裂开了,如上面所讲?还是古筝的拼接粘合处裂开了?无论如何,裂纹肯定是所有乐器共同的敌人。保存乐器的理想空气环境当然是生产这乐器的空气环境,然而,完美的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还是尽量避免湿度和温度的极端变化,尽量把器械保存在湿度45-55%之间的房里吧。8、 古筝使用前的调理(1)古筝的雁柱(俗称码子)是按高低顺序排列的,最高的雁柱支撑最低音弦,其有效发音弦长(雁柱与前岳山之距离)大体为85—90厘米;最低的雁柱支撑最高音弦,其有效弦长大体为12—15厘米。所有的雁柱应错落有序,犹如一字排开的大雁在飞行。乐器在使用前,要依上述要求把雁柱排好。还要注意,雁柱脚必须与面板相互吻合,否则雁柱会七歪八斜,致使弦槽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弹奏时雁柱会发生晃动,夏至出现倾倒的现象。(2)雁柱安排处理好以后,将色弦(红色或绿色的弦)分别凋成不同八度的“la”音(A、A、a、a1),再按所需的调(古筝常用调为D调和G调)把其它各弦按音阶关系调准。至此,古筝就可以弹奏了。需要说明一点,一般来说,新的乐器都要经历一个应力平衡阶段,初时音高不会一下子稳定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使用者不断地把琴弦调到应有的高度。9、 古筝的基本保养(1) 乐器应尽可能避免在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的环境中使用或放置,更不能在阳光下暴晒或雨淋,以免琴体开胶及声学品质受影响。(2) 在运输或携带过程中,严防琴体过度额簸、震动和碰撞,以免造成外伤,甚至结构发生破损。(3) 演奏前后应用干布擦拭琴弦,保持琴弦清洁,避免琴弦生锈。(4) 乐器需经常使用,以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声学状态。如此,音质会曰趋完美。-[古筝学习]古筝怎样保养?1、古筝乐器质量的好坏要从音色、音质、音量、灵敏度、均衡度、工艺质量、外观造型等方面来进行衡量。(1)音色:要柔美明朗、发音松透,高音清亮不单薄、低音淳厚而不浑浊。(2)音质:要纯而不噪,无沙、哑之音。(3)音量:在讲究音色、音质的前提下尽量要求其音量大,要求共鸣力强声音传得远。(4)灵敏度:在各种演奏手法中各个音区发音都很敏感。(5)均衡度:要求高、中、低音区的音量平衡,音色统一。6)外观造型:古筝既是一个横置乐器,又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所以在外观上要求制作精细、选材上乘、造型上以秀长、端庄为美。我们在选择乐器时,应综合地考虑对乐器的要求。一张完美的古筝不但可使演奏者得心应手,还会给演奏者的艺术形象增色。初学者一般对古筝的性能和要求不懂,这种情况应请内行帮助挑选。2、古筝是木质结构乐器,面、底板是由松软的桐木制成,所以它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一张古筝护理得好可弹一辈子,并流传后世;护理得不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裂、脱(胶)、翘(变形)等,导致报废。古筝的护理应注意:防止曝晒、受潮、碰撞。出门或不弹时,如没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防晒、防雨淋、防尘。因古筝的内腔较大,并且木料裸露,特别是面板料松软,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在阴雨天或黄霉季节不弹筝时,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或因受潮胶合处上霉使胶着力过早地失效。移动筝柱校音时,应用手先向上抵弦,减少弦对筝柱的压力后再移动,以免损伤(特别是尼龙钢丝弦)和擦伤面板。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使用期。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不能完全取代的。。悬腕更能控制音色的变化,更具有表现力。但是扎庄摇练的是基本功。听起来更稳。
心中有旋律 但谱不出曲子..
古筝结构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1、 古筝简介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2、 古筝结构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3、 筝的演奏方法筝的演奏方法主要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职弹,用大、食、中、无名四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左手司按,用食、中两指按抑筝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韵,左手司按为其技法主要特色,同时也要职弹,职弹技法与右手相同。弹筝姿势弹筝姿势有立式、盘式、跪式、坐式等,通常以坐式为主.坐式弹筝姿势:筝放置在筝架或琴桌上,琴凳置筝的右侧(即靠近筝首处)。坐时身体靠近筝的右端,距筝约15公分。两腿于筝架下自然分开,双足一前一后。上身端正,手臂松弛,曲肘置手于筝弦上,腕部放松,指型自然展开,头部略微俯视,仪态自然大方。弹筝手型弹筝强调自然手型,即人站立时两手自然下垂的放松状态的手型。根据演奏的需要,大指略微展开,手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型,不仅展示在静止的状态,也呈现于演奏的过程之中;不仅是右手弹弦的基本形态。也是左手按弦、弹弦的基本形态。弹弦位置右手弹弦位置在距前梁3公分处,这是初学练习的基本弹弦位置。而最佳触弦点,则是在发音弦段(前梁至筝柱)的八分之一处。此处正好是本音第三个八度的泛音位置,这个位置弹弦声音纯净响亮,为基本音质的最佳弹弦点。介于筝柱的排列,弦的长短不等,八分之一的最佳弹弦点的变化就比较大,弹弦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大。演奏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音色(明与暗,刚与柔),在弦段位置上的活动范围将更大。在基础训练中,要掌握基本位置的弹奏和最佳弹弦点位置的弹奏,还要学会在不同的弦段上选择不同的音色,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一般说来,靠近前粱处发音明亮,音质较刚;靠近筝柱二分之一处音色较暗,发音柔和。我们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变化,切忌弹弦位置僵化在一个点上。按弦位置韵昧,为筝之特色。左手按弦位置的恰当,对技巧的表现起决定的作用。理想的按弦位置距筝柱左侧约16公分处,这是根据筝弦的张力和左手伸展的适度来决定的。我们常见的不适当的位置往往都超过20公分。因为距筝柱越近,琴弦的张力越大,弦紧按不下去;距筝柱越远,弦就越软,按弦的张力就小些。有些弹筝者为了按滑时用力轻松些,左手就伸展得远,这样按弦位置就改变了。左手过度伸展,增加了手臂的负担,演奏形态变得不自然,按滑又往往触及面板。常见一些筝的左侧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迹,就是按弦位置不当造成的现象。基础训练中要注意左手按弦位置的准确自如,这样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弹弦方法筝的基本弹弦方法有两种:夹弹法和提弹法。夹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发青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是无名指自然依放在筝弦上,使手有所依托,保持手型自然松弛。夹弹法是初学弹筝的基础弹法,也是传统技法的基本弹法。提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发音清脆,音质干净。弹奏时往往是无依托,悬手弹。基础训练时切忌手型紧张,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松弛状态。提弹法是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除这两种基本弹弦方法外,触弦的深浅,触弦角度的调整,触弦速度与力度的不同都给筝的发音带来极大的变化。在基础训练中要学会掌握不同的弹弦方法,学会调整触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运用到乐曲表现中去。按弦方法左手按弦方法就是通过按抑筝弦,控制筝弦的张力和音高,变化右手弹弦后的余音,达到“按弦取韵”、 “以韵补声”的目的。按弦动作要领:肩臂放松,自然曲肘,手腕与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弯曲置筝弦上,用指尖肉垫按抑筝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压手腕。传统技法右手传统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运用。不论是托、劈、勾、剔、抹、挑,还是撮、轮、摇等诸多技法,其核心原则是:以大指为轴心,五声音列八度内的勾搭技法为特点的技法规律(大指向外弹弦称之“托’,中指向里弹弦称之“勾”,勾托配合民间称之“勾搭”)。不论是启蒙初学,还是典范的流派筝曲,都是以大、中指为八度的弹弦位置-以大指为演奏旋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动范围在大、中指八度内的四根筝弦上,这就呈传统右手技法的主要特点。左手传统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韵朴声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种种变化又是地方流派的主要表现手段。首先是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现技法,进一步才足掌握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特殊表现技法。现代技法筝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其它乐器的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双手弹奏到特殊音响的表现,从五声和七声音阶的排列到特殊音阶的排列都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安排用指顺序的“指序弹法”,适用于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进行。“指序弹法”使弹弦的手指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指功能和手指的独立性,弹弦方法以“提弹法”为主 。这使筝的技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点成线的“摇指技法”,是现代乐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使旋作连贯流畅,增强了力度,开阔了表现幅度,给现代乐曲的表现赋予新的意义。4、 新筝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如发现某一弦的码子在用力弹弦后有柱底打面的声音,俗称“跳码”,这说明弦的张力不够或有效弦长太短,或码子高度不够。先检查一下是否按编号排码的,如果排列没有问题,可将这只码子向左移动一些再上紧琴弦即可。*如发现某一弦有沙音,俗称“狼音”, 可能是琴柱上端牙骨的缺口将弦夹住影响了震动,只要用三角锉将缺口的两侧扩大一些就可避免。*如发现某弦不发音或发出沙音,用手捻一下此弦的外缠尼龙,如果捻的动,说明尼龙未缠紧,阻碍了弦的震动,则这根弦是次品,必须更换。*如果发现筝体不平,检查一下筝架摆放的地面是否平整,设法把筝架放平,如筝架腿有长短则用锯子锯掉长出的部分即可;如使用的是组合架,可在筝体与组合架有空隙的地方钉上一块厚度相当的橡皮就可将筝放平。*如拨动琴弦时筝头处发出嗡嗡的声音,请检查一下筝头琴盒盖是否关紧,如盒盖密合不好的话是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再者察看一下筝头琴盒内的物品是否排放的不平或是触碰到盒内的琴钉,还有筝盒内不要放置太多的东西,如果放的东西较多或不平的话在弹琴的时候会引起盒内物品的共振,从而产生噪音。5、 古筝的流派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传统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在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流派由于地域或语言的相近,在音乐上的交流比较频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存在,有同有异,自成各具风格的流派。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付玄《筝附?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 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其学生有娄树华、梁再平、周希文、史荫美、程午加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山东古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邦荣、张为昭、张念胜、黎连俊、樊西雨、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受闽南语系影响,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罗九香先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何玉斋先生的演奏,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至今活跃在客家筝曲研究、教学、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名家: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其代表人物有王巽之、项斯华、范尚娥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它的乐曲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流传下来的小曲;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古谱编订的乐曲;还有很大一部分乐曲是根据秦腔、眉户改编创作的现代作品。陕西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虽然,中国古筝各流派的形成与流传地域、历史、传人、乐谱、技法、曲目及风格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从演奏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流派的流传和发展都和传人富有个性的演奏有极大的关系。在同一个流派中,同一首乐曲往往会有许多名家演奏的不同版本。这里显示了传人不同的传承背景,也表现了传人各自的演奏特点和对乐曲艺术见解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传人们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广采众长,并依据各地方言和习俗,融汇了各地民间说唱和器乐音乐,并经过长期的演奏实践,创造、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我们在学习传统流派的曲目时,常常会碰到一个曲目同时会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乐谱。有时侯,人们会误以为没有听说过或跟自己所学版本不同的曲目就是错误的。实际上,学习传统筝派,从众多传人的整体上去了解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者不但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理解不同传人的不同造句方法、不同变奏手法、不同技巧处理,还可以从大的方面去了解和把握流派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不同审美、不同爱好的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6、 古筝的选购古筝的选购,主要看三点:音色,用料和工艺。一、用料:⑴面板面板是影响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筝多数用泡桐木制作面板。桐木一般呈白色或浅黄色,质地韧、软,用指甲在面板上轻轻一划可见指甲痕(这也是面板需要特别小心保护的原因)。面板多用整块木板,也有少数一些厂家为了兼顾高低音的平衡,采用几块拼接的。面板最好不要有节眼,且以年轮间隔宽、条纹明显、呈线状或粒状者为佳。如果是拼接板,还要看接缝是否紧密平整。不同的厂家对面板的表面处理也各不相同,有些保留木板的原色,有些则刷上清漆。⑵边板边板分侧边板和头尾边板。边板的鉴别,主要是看侧边板。侧边板的软硬,直接关系到上弦后筝体的平整和音高的稳定。硬木抗变形能力高,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小,所以,侧边板一般采用质地密致的红木、楸木等木料。一般普及型筝则采用较硬的杂木。⑶底板底板对音色、音量有一定的影响,以桐板为最佳,白松木板次之,合板最差。可从释音孔边缘进行鉴别。⑷音梁音梁又叫“岳山”,分前梁和后梁(S形),以红木制成的最好。前梁镶嵌有一条弦枕,尼龙缠弦的筝,弦枕用骨制成的最好,钢丝弦筝以铜制的为好。现在多为竹制。⑸筝码筝码料现在多以红木制作。筝码的鉴别,除了从脚部进行察看外,还可掂量它的重量。如果感觉轻飘,则用料可疑。另外,还要看码脚是否跟面板吻合,高度的变化是否均匀(高度从低音向高音递减)。筝码顶部镶嵌的材料,以骨制的最佳,现代筝多以硬塑制成。⑹筝弦筝弦在前岳山上排列的间隔要基本一致;逐条弹一弹,听听音色。一架筝中往往有一两条弦音色暗淡,感觉发音不脆、共振差(多数在低音区),如果这样的弦太多,那就换一架。二、音色对于木制乐器来说,尽管在木材的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按照同一标准,但由于受到木材的老嫩、纹理的疏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作出来后,音色还是会存在差别。购筝时,最好是两架摆在一起进行比较。一是总体听听各弦发音是否圆润、有无杂音;二是听听高、中、低各个音区在音色、音量上是否均衡;三是把弦上到D调后弹一弹,看看手感怎样。主要注意两方面:一、如果右手用很大力去弹,但感觉声音还是不够响,弹起来费劲,那就不好。二是上到D调后,左手按音时感觉弦很硬;或是把弦按到碰到面板还达不到要求的音高,那也不行。三、工艺筝的工艺影响筝的音色、外观和寿命。购买时可从筝的装饰、销子的电镀、用胶的多少等细微之处考察其制作工艺。需要注意:⑴外观外观只要不碰花、磕伤,筝体各部分胶合严密、平整就行。不必过份追求其装饰性。有些古筝在筝首上装饰了玉石、木雕等突起的图案,反而给演奏带来不便。⑵胶的用量现在筝都采用木料胶合,所以胶的用量一定要足够。特别是面板、边板、底板一定要胶合严密,否则受力、受潮容易开裂。我们可从释音孔观察它们的胶合情况。⑶筝码与面板是否吻合筝码与面板不够吻合,一是影响音色,二是容易压伤面板,三是演奏中会出现敲击面板声。有些厂家在出厂前已对筝码进行过打磨,有的则没有。⑷销子销子的电镀一定要好,看起来光亮,而且销子的穿弦孔一定要开得足够大,否则,会造成低音弦穿入困难。另外旋入销子板要深一些。如果旋得太浅,就需要自己动手把弦卸下来,把销子拧入一些。⑸弦距弦距是指前岳山上筝弦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求均匀统一,否则会给演奏带来障碍。弦距跟前岳山穿弦孔开孔距离是否均匀有关。此外,一架音色偏紧偏硬、金属味较浓的古筝,在使用一两年后,音色也许会变得圆润厚实,共鸣好些。但是如果一架发音空洞、轻飘、暗淡(感觉声音较大,但音符不够厚重、颗粒性不强、发音不明亮)的古筝,则很难会有转好的趋势。7、 古筝的保养与湿度乐器的状态与寿命跟主人的保养直接有关。空气湿度的变化,和碰撞一样会对乐器造成威胁。空气太潮湿和太干燥都对弦乐器影响重大。在埃及的考古探险期间,被发现的超过3000年的木工制品还能与周围的空气交换水份。 木质喜欢潮气。木质细胞核的水份量会和周围的空气中的水份量趋于平衡。当空气干的时候,木材萎缩,从而减缓细胞内部的压力。空气长时期的非常潮湿对于木质的纤维是非常有害的。对木质的保存来说,理想的湿度是55 %。长时间处于湿度30 %水平将会导致古筝的开裂。木材的开裂有两种主要方式:和木纹平行的裂缝或裂纹,或和木纹垂直的开裂。这些裂缝的形成,可以是因为振动,也可以因为水份的不足而引起的木材缩小。垂直开裂比较少见,一般在乐器制造前就已经形成了。形成的原因是板材成型过程中的木纹环状方向上的形变。我常听北方的筝友说古筝裂了,但是古筝的开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木材裂开了,如上面所讲?还是古筝的拼接粘合处裂开了?无论如何,裂纹肯定是所有乐器共同的敌人。保存乐器的理想空气环境当然是生产这乐器的空气环境,然而,完美的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还是尽量避免湿度和温度的极端变化,尽量把器械保存在湿度45-55%之间的房里吧。8、 古筝使用前的调理(1)古筝的雁柱(俗称码子)是按高低顺序排列的,最高的雁柱支撑最低音弦,其有效发音弦长(雁柱与前岳山之距离)大体为85—90厘米;最低的雁柱支撑最高音弦,其有效弦长大体为12—15厘米。所有的雁柱应错落有序,犹如一字排开的大雁在飞行。乐器在使用前,要依上述要求把雁柱排好。还要注意,雁柱脚必须与面板相互吻合,否则雁柱会七歪八斜,致使弦槽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弹奏时雁柱会发生晃动,夏至出现倾倒的现象。(2)雁柱安排处理好以后,将色弦(红色或绿色的弦)分别凋成不同八度的“la”音(A、A、a、a1),再按所需的调(古筝常用调为D调和G调)把其它各弦按音阶关系调准。至此,古筝就可以弹奏了。需要说明一点,一般来说,新的乐器都要经历一个应力平衡阶段,初时音高不会一下子稳定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使用者不断地把琴弦调到应有的高度。9、 古筝的基本保养(1) 乐器应尽可能避免在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的环境中使用或放置,更不能在阳光下暴晒或雨淋,以免琴体开胶及声学品质受影响。(2) 在运输或携带过程中,严防琴体过度额簸、震动和碰撞,以免造成外伤,甚至结构发生破损。(3) 演奏前后应用干布擦拭琴弦,保持琴弦清洁,避免琴弦生锈。(4) 乐器需经常使用,以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声学状态。如此,音质会曰趋完美。-[古筝学习]古筝怎样保养?1、古筝乐器质量的好坏要从音色、音质、音量、灵敏度、均衡度、工艺质量、外观造型等方面来进行衡量。(1)音色:要柔美明朗、发音松透,高音清亮不单薄、低音淳厚而不浑浊。(2)音质:要纯而不噪,无沙、哑之音。(3)音量:在讲究音色、音质的前提下尽量要求其音量大,要求共鸣力强声音传得远。(4)灵敏度:在各种演奏手法中各个音区发音都很敏感。(5)均衡度:要求高、中、低音区的音量平衡,音色统一。6)外观造型:古筝既是一个横置乐器,又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所以在外观上要求制作精细、选材上乘、造型上以秀长、端庄为美。我们在选择乐器时,应综合地考虑对乐器的要求。一张完美的古筝不但可使演奏者得心应手,还会给演奏者的艺术形象增色。初学者一般对古筝的性能和要求不懂,这种情况应请内行帮助挑选。2、古筝是木质结构乐器,面、底板是由松软的桐木制成,所以它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一张古筝护理得好可弹一辈子,并流传后世;护理得不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裂、脱(胶)、翘(变形)等,导致报废。古筝的护理应注意:防止曝晒、受潮、碰撞。出门或不弹时,如没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防晒、防雨淋、防尘。因古筝的内腔较大,并且木料裸露,特别是面板料松软,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在阴雨天或黄霉季节不弹筝时,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或因受潮胶合处上霉使胶着力过早地失效。移动筝柱校音时,应用手先向上抵弦,减少弦对筝柱的压力后再移动,以免损伤(特别是尼龙钢丝弦)和擦伤面板。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使用期。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关于古筝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古筝作品《夜深沉》演奏赏析2、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及其教学实践3、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的三要素4、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5、浅谈新时期高师古筝教学与发展6、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7、浅谈古筝技巧"摇指"的运用与发展8、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9、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10、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11、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13、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14、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15、分析我国传统茶艺中筝艺表演的民乐艺术特色16、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17、浅析古筝演奏的力度掌握训练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林冲夜奔》是浙江筝曲的代表作,是由王巽之先生创作的,也是非常成功的一首作品,因为它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音乐表现力上也是很到位的,所以它很适合比赛或演奏。说到《林冲夜奔》我们就要讲一下浙江筝,浙江筝的技术大体有这几种:快四点,长摇,短促摇,点奏。这几点技法在林冲夜奔里是都有涵盖的。那么,如果想要演奏好《林冲夜奔》,首先要把上面提到的几个技术练到位。技术没有问题了,我们再来分析它的主题思想;第一段:它是讲林冲被迫害之后,走投无路,主要表现林冲的内心世界,挣扎,焦虑,彷徨,犹豫。那么这一段它特别要求演奏者的摇指,要功夫非常扎实,摇细的的时候声音就像针尖上的一样,它往粗矿的音色过渡的时候是自然的转换,要把林冲那种挣扎,犹豫要摇出来,出来一点赶快回去,又出来一点还是不行,又得弱回去。摇指强弱的转换是很频繁的,接着摇指转向低音区,林冲回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屈辱,他的思绪渐渐明朗了,奔赴梁山的决心已定,摇指转回到高音区,这时候的摇指没有任何犹豫,密集而强烈,就像洪水在你的指尖爆发出来。第一段我觉得是林冲夜奔最难把握的一段,也是最出彩的一段,如果把这段演奏的到位,那么这首曲子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段;这一段就是夜奔的内容了,刚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把重音点弹出来,摇指要短促干脆,表现林冲奔赴梁山的决心,左手要清晰,音色扎实。空拍的地方要做出来。中间有个小小的过渡,过渡段用的传统的指法,夹弹法。速度就直接由132转到184,速度的转换,表现林冲破的脚步加快了,心情有点迫不及待,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速度上不去,其实这段没有想象的难,不要被它的速度吓到,我们观察一下乐谱,左手是勾托,而且都是相同的音,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左手我们就不用去管它了,再来看右手,右手的音几乎都是八分音符,八分音符的184也就相当于十六分音符的90,90多慢哪,我觉得这一段上到200都没有问题。但是加速也同样要求循序渐进,由慢开始练。第三段;暴风雪的段落,它是表现林冲在途中遇到暴风雪,林冲不畏暴风雪的艰难,继续马不停蹄的赶路。这一段是自由发挥的,依照谱子的框架加以发挥,可以多用扫弦,强有力的刮奏,把气势烘托出来,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反复,或者刮奏再长一些。第四段;它是讲林冲经过重重艰难,最终到达梁山。这一段千万别慢下来,它的速度最好保持在184以上,重音再强调一点,这样戏曲的味道会浓一些。
论古筝今年来的发展趋势
我可以帮帮你
如何发给你?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琴韵·一支霓裳舞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埃尔文·舒尔霍夫《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圣桑《死之舞》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 《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的演唱特点与艺术分析 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分析与演奏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曲式分析与演奏研究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多声部研究 巴托克《小宇宙》曲式分析与教学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研究——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 乔治·利盖蒂钢琴组曲《利切卡尔》分析研究 从曲式分析到风格分析——音乐分析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 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 对我国现行常用曲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教学与演奏分析 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以贝多芬奏鸣曲《热情》为例 古典隽永,情融浪漫—勃拉姆斯三首钢琴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 钢琴基础教材的音乐性与技术性的阐释与展望——以《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为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剖析 论肖邦E大调第四首谐谑曲 谈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 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音乐分析研究 《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之创作与演奏风格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音乐理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曲式分析》课程为例 勋伯格,《在茂密绿叶的遮掩下》-声部连接、和声和谐度、歌词、曲式分析 舒曼《C大调幻想曲》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 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 一曲壮丽的革命诗篇——柯达伊交响变奏曲《孔雀飞》的曲式分析与内容初探 格拉祖诺夫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思维研究 李斯特《塔兰泰拉》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刘文金二胡作品研究 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的咏叹调研究——以杨晓冬的两首咏叹调为例 偏而不离——认知诗学视角下《裂缝》的解读 合唱准备练习探究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创作风格与钢琴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 黄虎威长笛独奏《阳光灿烂照天山》结构分析及演奏难点 莫扎特歌剧《牧人王》中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的演唱分析 徐景新创作歌曲的演唱探微——以《飞天》、《春江花月夜》、《卜算子 咏梅》为例 维奥蒂《a小调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研究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试论民族歌曲创作与演唱中的风格性与兼容性——结合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的演唱体会 马思聪四首小提琴作品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浅谈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演奏技法应用及艺术表现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乔治·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中二首唱段分析研究 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约翰·约阿希姆·匡茨《c小调三重奏奏鸣曲》创作背景和演奏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0号第二乐章的双排键电子琴编配与演奏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伊萨伊《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及演奏分析 筝曲《醉·舞倾城》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德彪西《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的音乐学分析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微 艺术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诠释与研究 歌曲《淋湿的梦》的艺术特点及演唱探析 歌曲《我怎样去爱你》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土家撒叶儿嗬》的演唱分析 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之研究 论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分析和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湘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四川大竹盘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创作技法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研究 论米夏克低音提琴第一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艺术特征——以变奏曲WoO 71为例 怀揣思乡情 盼望归故乡——探究《望乡词》的艺术情感及分析 交响组曲《五行》之创作体会与技法分析 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组曲》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 特奥巴尔德·波姆《大波兰舞曲》作品与演奏分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套曲《夏夜》中浪漫主义风格与演唱元素的呈现——以《在滨海湖上》和《离别》为例 论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肖邦《降B大调华丽变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舒曼钢琴组曲《森林情景》音乐与演奏分析 古筝协奏曲《红高粱叙事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许学东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 路易斯·斯波尔单簧管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法——以为例 二胡作品《曾侯乙传奇》的二度创作探索和实践 巴拉基列夫“回教风幻想曲”《伊斯拉美》演奏技巧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剖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 巴赫《创意曲集》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裕固族民歌《木拉呗哩》的演唱探析 豫剧风格在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创作与演唱中的呈现 塔克塔谢维利《C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技巧分析 Max Reger三首中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演奏分析 何占豪古筝三重奏《姐妹歌》的演奏分析 宋词新曲的演唱分析——以音乐会中两首曲目为例 肖邦《波兰舞曲》结构特征研究 舒伯特《即兴曲》的音响版本比较 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音响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