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可以充分调动爱好地理的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探究地理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包括选择好题目,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写作修改等几个方面。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 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幕阜山以后,可以拟定大桥河的成因,鲁溪洞的特点及成因,喀斯特地貌与溶洞。又如,参观武宁湖畔万福工业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万福工业开发区与武宁湖的环境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否则,学生不容易把握。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充实了学生的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这里的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以“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为题的论文,其论点应确定为1.稳定的政治局势2.完善的金融机构3.开放的外汇市场,宽松的金融管理。4.强大的经济实力量5.方便快捷的联络。根据这些论点,从而得出纽约具备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的结论。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指导学生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 指导学生写论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地理修养、实践经验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
不知道你是要黄河的历史还是人类的 起源··都给你 黄河的历史: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人类的起源: 发现化石 这次重大考古发现多少有些偶然。 1997年11月16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怀特(Tim White)与同事驱车经过埃塞俄比亚中阿瓦什沙漠地区一个名叫Herto的村子附近时,注意到了一块河马头骨化石。化石周围有一些石器,而化石上留有石器砍过的痕迹,这意味着人类的祖先可能在这一带活动过。 11天后,怀特和他的埃塞俄比亚同行及一些研究生重返现场,进行集中调查。午饭后没多久,博士生德古斯塔(David DeGusta)发现了一块人类头骨化石碎片。他回忆说:“我在往前走,眼睛盯着地面,看到了一些不同动物的化石碎片。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化石碎片,认出它是一块人类头骨化石碎片。” 很快,这个国际研究小组找到了其他的人类头骨化石碎片。这些化石碎片属于两个成年人。 又过了6天,研究小组再次来到现场。这一次,埃塞俄比亚裂谷研究服务局的阿斯福(Berhane Asfaw)首先发现了一个儿童的头骨化石碎片。碎片多达200多片,分布在约400平方英尺的地带。 应该说,研究小组非常幸运。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那一年,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暴雨袭击了埃塞俄比亚。暴雨不仅使一些化石暴露在怀特及其同事的眼前,也使Herto的村民带着牲畜离开了村子,从而使这些化石免受牲畜的践踏。 研究小组将头骨化石碎片运到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后,开始了艰难的修复和拼装工作。其中,阿斯福花去了整整3年时间,才拼装好他首先发现的儿童头骨化石。最终复原出的头骨化石中,第一个成年人和儿童的头骨化石相当完整。 化石复原以后,研究小组开始了分析工作。氩同位素测定显示,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至万年前之间。 2003年6月12日,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研究成果。 长者智人 研究小组称,Herto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智人”(Homo sapiens)的化石。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从目前的化石材料来看,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 智人是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智人的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还有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区进化说”(在一些中文文献中被称为“多地区起源说”,两者或许有细微差异),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为“非洲起源说”注入了新的活力。198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恩(Rebecca Cann)和威尔逊(Allan Wilson)等人对全世界100多位妇女身上提取的线粒体DNA进行研究后,在《自然》上提出了著名的“夏娃假说”,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夏娃这个词易于引起误解),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 此后,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也都支持“非洲起源说”。2002年3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坦普尔顿(Alan Templeton)在《自然》发表综述文章进一步称,现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并不只一次,至少在84万年前到42万年前已经有少部分人走出了非洲,而绝大部分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15万年前到8万年前。 但是,“非洲起源说”缺乏至关重要的化石证据,科学家始终未能在非洲找到智人起源的关键阶段,即约30万年前到10万年前之间,较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确的智人化石。 新发现的Herto头骨化石则填补了这个空白,与分子生物学的预测结果比较吻合,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化石证据。 Herto头骨在形态上介于现代人和早期智人之间。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现代人特征,例如成年人头骨有着大的球形颅骨、扁平的脸等,但也有一些比较原始的特征,例如枕部较为弯曲、眉脊突出等。于是,研究小组将其划分为智人的一个新型亚种,称为“长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idaltu在当地语言中意为长者)。 此外怀特还说,长者智人的发现说明尼安德特人不可能是人类的祖先。他的理由是,与尼安德特人相比,长者智人的形态更接近现代人,而长者智人出现的年代早于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发现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0万年,“多地区进化说”支持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祖先之一,而“非洲起源说”支持者认为约在3万年前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不是人类祖先。 “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性的科学发现。”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退休教授豪厄尔(Clark Howell)说。 在化石出土的地点,除河马骨骼化石以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了羚羊等动物的骨骼化石和640多件相当先进的石斧等石器。这些动物骨骼上有屠宰的痕迹。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埃塞俄比亚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局的贝耶纳(Yonas Beyene)说,这清楚地表明长者智人已经开始品尝河马肉,但无法判断他们是亲自猎杀河马,还是仅仅宰杀已经死亡的河马。 3个长者智人的头骨上均有刀痕,儿童头骨还有明显的光泽。怀特称,儿童头骨可能曾被用作装饰物或器皿,这或许也是有关人类对死亡的情感的第一丝线索。 未解之谜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是“非洲起源说”的铁杆支持者。他在《自然》上发表评论称,长者智人的出土,大概是目前关于早期智人最为重要的发现,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新鲜的证据。 不过他指出,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支持“非洲起源说”的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东非的某个局部地区,其进化路线只有一条。但是,与坦桑尼亚、苏丹、肯尼亚等地出土的那些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化石相比,长者智人在形态上有相当大的差别。那么,斯特林格说,“多地区进化说”是否有个非洲版,即现代人是在非洲多个地区同时进化呢? 此外,长者智人与非洲现代人在形态上差别较大,与澳洲和大洋洲一些土著居民却更为接近。“这意味着什么?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非洲起源说’对此恐怕是难以解释的。”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评论说。 吴新智是“多地区进化说”的代表人物之一。1984年,他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沃尔波夫(Milford Wolpoff)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索恩(Alan Thorne)共同撰文,提出“多地区进化说”,主张现代人是在4个地区出现并连续进化,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有基因交流。 1998年,他又撰文提出中国人进化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认为自从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换句话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然是中国人的祖先。 本月刚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金力教授等人,则在最近几年中对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现代人群体进行了一系列遗传学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支持“非洲起源说”,并推测说,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约在6万年前从南方进入东亚,在以后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遍及中国大陆。 对中国人独立起源的支持者来说,至今缺乏一个重要证据:10万年前到5万年前之间的人类化石。吴新智对于广西柳江人可以挑战“非洲起源说”的说法并不以为然,但他坚持认为,目前没有发现10万年前到5万年前之间的化石证据,不等于以后不会有发现。 目前在国际学术界,“非洲起源说”明显处于上风。当然,“非洲起源说”同样存在缺陷或不利证据。例如,2001年,索恩等人对澳大利亚蒙戈湖附近出土的距今6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中提取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与世界其他地区被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的古老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并据此认为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 《自然》公布长者智人的标本以后,有评论称,这是对“多地区进化说”的一个沉重打击。 而沃尔波夫接受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采访时,一边称赞怀特等人的发现,一边为“多地区进化说”辩护。他说,在非洲发现了这样一个古人类化石标本,并不能排除世界其他地区存在未发现标本的可能性,并称“非洲起源说”无法解释尼安德特人某些特征在今天的人类中依然存在的现象。 吴新智虽然承认长者智人标本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但他同时称,“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争论的局面不会因为一次化石的发现而彻底改观。这个发现也不能改变中国人类化石之间在形态学上的联系,以及中国旧石器文化与非洲和欧洲有着显然不同的传统等事实,因而也就不能削弱中国现代人主要源自本土古人类的学说,而要了解中国现代人起源的细节,则需要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以便发现更多的化石。 “长者智人的头骨相当完整,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进一步说,“标本发表以后,还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两种学说的支持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各自有利的证据。” 不管怎样,现代人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争论和探索也将继续下去。 -相关 人科大家庭 人类的特征中最早出现的是直立行走。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因此当古猿能两足直立行走之时,古猿就进入了人的范畴,在分类上,归入人科。 人类制造工具是较后的时期才出现的。能直立行走,但不能制造工具的人类,称为前人;能直立行走,又能制造工具的人类,称为真人。前人和真人又分为几个属和种,合称为人科。南方古猿即属于人科的一属,著名的露西(Lucy)即属于南方古猿的阿尔法种。 能制造工具的真人在分类上为人属。人属至少已分为三个种:能人(Homo habilis),发现于非洲;直立人(Homo erectus),发现于非洲、亚洲和欧洲;智人(Homo sapiens),所有现在的人都归为这一属种。 大家熟知的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脑的发育是一个标志。北京猿人的平均脑量是南方古猿的平均脑量的两倍。而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平均脑量差不多是北京猿人的倍。
内容摘要: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等。
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因此,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涵盖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精神领域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适应发展需要的精神产物
从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的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迫切需要一种主流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势产生的思想领域领航者,它正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团结”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务实”是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拼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奉献” 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黄河文化精神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发展的需要。二者有着相同的时代精神,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求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发展和弘扬优秀的黄河文化,是全面深化治黄改革的思想保障,全面深化治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黄河文化的深层底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强大支撑,是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
提升民族和人民精神的支柱
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领域的引领。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精神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和成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基础
在宏观上,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黄河精神所提倡的勤劳勇敢、勇于风险、奋勇向前、开拓创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准确的精神实质。在微观上,黄河人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黄河精神,思想上时刻指导自己,行为上时刻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物质形态的黄河文化看,根据治黄发展的要求,依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黄河风景区,黄河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精神形态的黄河文化看,丰富的水利实践推进了治河思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治河思路和民生水利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传统水利行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自古至今,有关“母亲河”的传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大禹的“疏导”治水方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训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三条黄河”“、维持黄河健康新理念”等治河理念。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人文思想构思与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体现出的作用
一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凝聚和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将事业心和责任心相联系,形成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营造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相融合、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工作氛围,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奋斗。二是,体现了黄河文化的规范和支撑作用,黄河文化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对黄河职工行为无形当中有着一种约束力,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提高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增强职工自己的自我规范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为治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黄河文化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起到了良好的协调作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人是自然繁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见证了民族悠久的历史,虽然饱受风霜,历经磨难,但仍绵延不绝。这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作用所在。作为黄河人,我们要不辱使命,发挥好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坚持人和自然和谐,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团结一致,集思广益,不断探索,使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3、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黄河职工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的全过程,把大力弘扬“团结、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黄河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黄河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
在确立治黄发展目标、谋划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治黄实践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行政许可等治黄工作中,要符合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中
把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个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诠释黄河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中,在”治河为民、人水和谐 “的治黄实践探索中,不断审视人生目标、明晰发展愿景和锻造意志品格,做弘扬黄河精神的带头人、践行者。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黄河文化建设上
大力推进黄河文化发展和繁荣,充分挖掘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优秀黄河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不断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建设、管理和保护,多角度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夯实黄河文化理论基础,加快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在黄河文化创作、服务和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黄河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不间断对黄河文化的探索,才能使黄河文化的建设蓝图更加宏伟,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更快地促进各项治黄事业的良好发展。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议论文范文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 《语文教学与研究》,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返回——>议论文>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163 浏览 3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322 浏览 3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6 回答
312 浏览 4 回答
233 浏览 5 回答
112 浏览 4 回答
156 浏览 3 回答
299 浏览 4 回答
304 浏览 5 回答
83 浏览 2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302 浏览 6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