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行与知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无锡教育网组织的“行知大学堂”活动。从中我领悟了许多许多……
清晨,阳光普照着大地,徐徐 凉 风迎面吹来,令人精神抖擞。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集合点。上了车,看着一群不相识的学生,犹如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感,却仍熄不灭内心的激动心情。
在一阵欢声笑语中,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江阴农业科技园。天空格外的湛蓝,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们顶着炎炎的烈日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看着路边繁密的不知名的花草,才醒悟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的狭隘。只有行走在路上,去观察、去了解那些自己不曾了解过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行者。瞧,花儿跳着舞,风儿唱着歌,草儿鼓着掌,欢迎着我们的到来。看着它们的“欢迎仪式”,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炎热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果农园。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挂在走廊上,像一个个红玛瑙似的,点缀着走廊。看着珍珠似的葡萄,我心中有一股冲动,想要品尝一下美味。
时间如流水一般,在我们不经意间已经到十一点多。
午饭后,我们休息了片刻。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鸟鱼园。动物们见到我们的到来,都一展歌喉,各种动物都展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看,孔雀们张开艳丽的羽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鹦鹉们也不甘示弱,听,它们正在说:“您好,您好呢!”。时间飞快地流逝,为了到达下一个地方,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最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看着屋里陈列的物品,我们对先辈们的崇敬心情犹然而生,要不是他们的奋勇拼搏,哪有现在我们美好的生活。不久后,我们便离开了,一天的“行知”活动就此结束。
回到家中,回眸这一天的活动,我领悟了很多很多……
由于性格、环境、生活状态等因素的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想象往往千差万别。若想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离不开亲身的实践。是所谓空想无凭据,实践出真知;妄加揣测不可靠,绝知一事须躬行。
《小马过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未下河的小马仅凭小松鼠和老牛的话想象河水的深度,因此犹豫徘徊,终是难以确定深浅;最后它听从妈妈的话,勇敢地迈进河里试了水深,发现水位既不像小松鼠说得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才顺利地过了河。
若小马认为河如松鼠形容得那般深,它难免害怕踟蹰,止步不前;若它坚信河如老牛形容得那般浅,又很可能会疏忽大意,陷己于危境。只以别人的话作为凭据猜测事物容易陷入犹疑不决的境地,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亲身实践才是获得正确认知的途径。我们应通过亲身实践刻画出事物真实的样子,进而运用获得的认知去解决问题,改善情况,而不是想当然地莽撞行事。
“按图索骥”的典故中,伯乐的儿子之所以误把一只癞蛤蟆当作好马,就是因为他只凭其父所著的《相马经》空想千里马的样子,其实他本人并未真正相过马,他缺少掌握一种本领所需的最基本的实践,所以不懂得千里马的本质。
只懂乐理而不去演奏的人不会真正懂得音乐,徒有理论而没品鉴过真剑的人亦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铸剑师。刘勰《文心雕龙》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能让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化为真实的本领,实践积累出的感受是最可贵的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界,一切猜想、理论的承认都离不开实践。杨振宁、李政道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但在次年吴健雄在实验室中成功证实之后才最终被确认,并于同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孟德尔怀疑传统的融合遗传理论是想当然的谬误,于是亲自种下豌豆,用实验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演绎才是真论;关于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绵延了三百年,任何想象出的推测都不足以说明说明问题,最后到底是试验结果肯定了其波粒二象性。客观世界的规律来不得一点主观猜测,臆断出的结论只会在实践出的真理面前节节败退。要想获得真理,实验必不可少。
提倡“躬行”,反对空想,并非是要我们不假思索地莽撞尝试,不撞南墙不回头。只想象不动手固然不对,但动手亦不应漫无目的地、匆忙地进行。有计划、有安排地去实践,在实践中加入自己的思索,挖掘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找寻自己问题的答案才算是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探寻真理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实践则是保障探索方向不跑偏的指路牌。绝知一事须躬行,无论想象世界中的万花筒绽放出怎样绚烂惑人的色彩,我们都要记得通过自己亲手的触摸去了解真实的一切。
一滴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七彩的光芒,一块石在岁月的冲刷下和打磨下将呈现出美玉般的温润,那么人生呢?在这个充满纠纷的世界里,有几个人有“知荣明耻”的这种观念呢?寥寥无几,人们已经把它遗忘在心里一个布满黑暗的角落里。 20xx年,国家主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人们像睡醒的狮子。猛然间醒了过来,找回那水晶一般透明,美丽的“知荣明耻”观。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吧!那是暑假的一天,我准备搭公共汽车去外婆家玩,远远望去,车颠簸的向这边“走”来,我们一群等车的人迫不及待地拥到了路中央,每个人都紧张的估算着对自己有利的位置,用两只本能的手不停地将两边的人向后扒拉。不一会儿,车擦着人群的边缘驶过来了,没等车子停稳,大家伙一拥而上,你挤我推,谁也不甘落后,便一拥上了车门。 也许人的“弹性”很大吧!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刚才车下的一大堆人竟大都“压缩”进了汽车狭小的'空间。车门总算是勉强地闭拢了。车像个吃地过饱的大肥猪,吭哧,吭哧地前进了,只抛下几个“老弱残兵”在望“车”兴叹。 我被人流挤到了窗边,心想:为什么人们要这样挤呢,难道他们就不能按次序上车吗?此时此刻,人们这间便没有了高低贵贼—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笔直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鞋皮鞋瑚乱地踏在 黑亮的大头皮鞋上;身体高大的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巧妙利用低层空间;满耳的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的哭声,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 车子又到了一站,我挺身子,准备迎接第二次“洪峰”的洗礼,车门在一双双手的帮助下,吱吱嘎嘎,车门终于打开了,同样的场面,同样的脸孔,同样的神情在又一次上演,唯一不同的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位二十岁穿着军衣,也带着军帽,还带有几分稚气的年轻小伙子,只见他用强壮的手臂,一边拽着个小女孩和老人推上了车,人们也有秩序地下车和上车了,还有好几个人站起来让座,给老人,给妇女,也给那位受人敬重的年青军人。这时车厢里显得宽松一些,也许是中间的人自动靠紧了,每个人脸上紧绷的肌肉渐渐都松弛下来,露出了一脸温和得笑容,流溢出亲切的温情。 “司机,请停一下车,我要在这里下车。”司机打开了车门,我望着年轻军人离去的背影,惭愧地低下了头,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不!是伟大,他给我深深的启迪,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荣明耻,文明出行”的观念,同学们,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知荣明耻,文明出行”的种子播满全世界!奏出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
我认为,知,是知识,是学习,是探索,是认知。行,是旅行,是实践,是所见,是行动。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读书。一本好书,不仅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还包含了他们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学习也是一种知。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书中先人的见解,琢磨他们的观点,揣摩他们的思想,吸收书中的精华,丰富自身。书,承载着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宁静,或激动,或沉寂,或……而我们看书,就是在他们的想法里畅游,与他们创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见他们所看见的。这就是读书。
读书和学习,包含了知的所有。
行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义,在于行动。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么,无论读再多的书,眼界也始终有限,视野也不能真正的开阔。所以,行,也同样重要。我们要把从书中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让知和行互补互助,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知和行更重要的,体现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于探索。人类从婴儿起便开始探索,探索说话的方式,日常的行为,并学习。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实践。把所想及所得实践在现实生活里,取得成功,证实想法,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义。
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知行。
我要知行并重去书写,去描绘,去创造我的精彩人生!
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中,关于行和知的关系一直在被很多哲学家所探讨,他们主要的观点都是,行要先与知,要靠行来推出知。简单来说,只有我们真正行动过,才能够真正明白事物的真理,这也就是行先于知的道理。但这毕竟是古代哲学家们得出的道理,由于受到了当时很多条件的限制,我们现在需要根据古代哲学家的观点,重新进行定义一下知与行。
知与行,应该是一种二者相互结合的关系,知与行其实应该是一个整体,知道不行,那我们就成了叶公好龙式的人物,知则无畏,无知不行。纸上谈兵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赵括知道的很多,谈论其军事来头头是道,但是真正领兵打仗却畏缩不前,他知道的很多,但是却不敢做、不会做,不禁成为后人的一个笑柄。
现在我们就要坚决的抵制那种“空谈误国”的小人,现在就是有那么一种人,批判社会慷慨激昂,捶胸顿足,可是细细看来,他们的为人处事也不过如此。所谓“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指的就是这种人。
所谓“知无穷尽,行无止境”就是说知行永远都没有终点,人生就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我们不能够成为叶公好龙式的人物,也不能当行动的矮子,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去探索、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