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与拜占庭帝国早期封建经济的对比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奴隶社会的商品经济本来就比较发达。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早就指出:“在古罗马,还在共和制的后期,商人资本已发展到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西欧繁荣的奴隶制社会经济随着蛮族对西罗马帝国的征服而被摧毁,这时“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商业停顿或被迫中断了,城乡居民减少了。”马克思说:“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充分表明西欧的封建经济并不是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展的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直接转化。
与西罗马帝国不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则未遭受蛮族的扫荡、破坏而罹复灭之祸,罗马帝国的繁荣经济、昌盛文化被保留下来,正如恩格斯在论述西罗马崩溃后的衰敝状况时所说:“残存的东西,仅在帝国东部的希腊才有。”拜占庭的奴隶制经济于公元四五世纪在原来繁荣的基础上直接向封建制经济转化,六世纪已形成早期封建经济。拜占庭早期封建经济发展状况也就与西欧封建早期经济迥然不同;商品货币经济在原来奴隶社会已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突出的。拜占庭五、六世纪的早期封建经济,对我们考查认识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启发性。
第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拜占庭地跨欧、亚、非三洲,是东西贸易的集散地,特别是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东西方贸易的交叉点。东方的高级丝织品、精制皮革、各种香料、珠宝、象牙通过拜占庭输进全欧。欧洲和拜占庭的土特产如葡萄酒、小麦、矿产品、武器、金属器具也通过拜占庭运往东方。战国时期的商业也与拜占庭一样主要是四方土特产的交流。《尚书禹贡》所举的各州贡品就是四方土特产交流的反映;《荀子·王制》对此也有很好的概括:“北海则有走马吠犬·······南海则有羽翮齿曾青丹干·····东海则有紫纭鱼盐······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拜占庭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也很发达,采矿业、金属加工业、金属品制造业、珠宝象牙加工业、首饰业、琉璃制造业等都著名于世,产品销售西欧、北欧以及东方。拜占庭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也很发达,采矿业、金属加工业、金属品制造业、珠宝象牙加工业、首饰业、琉璃制造业等都著名于世,产品销售西欧、北欧以及东方。·节用中》所概括:“凡天下群百工,轻车鞍匏,陶冶梓匠······曰凡足以奉献给民用。”尤其要指出的是,拜占庭在商业特别是手工业方面还有一点与战国时期一样,就是国家对商市的控制和大量国家手工业工场的存在。第二,城市经济的繁荣。西罗马奴隶社会的城市在蛮族的摧毁下,除残破不堪的伦敦、巴黎等少数几个外,几乎消失殆尽,封建社会的起点是在乡村,直到十一世纪城市才兴起和发展。中国与拜占庭则不然,奴隶社会的城市全部保留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城市即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出现城市经济异常繁荣的局面。
战国时“万家之邑相望”,燕国的涿、蓟,赵国的邯郸,魏国的温,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宋国的定陶,越国的吴等都是著名的大城市,而且很繁华。齐国临淄人口约21万人,“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临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拜占庭在五、六世纪时约有城市600个,除首都君士坦丁堡外,依弗所、帖隆利亚、底比斯、科林斯、亚力山大利亚都是著名的繁荣城市。君士坦丁堡的繁荣,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六世纪中叶人口约60万人,建筑辉煌,工商辐辏,有宏伟富丽的大宫殿十四座,市区高楼有七层到九层的。各国商人如意大利商人、法兰克商人、俄罗斯商人、西班牙商人、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均云集于此。
拜占庭封建早期的城市性质与中国战国时期相同,而不同于西欧。西欧城市是不受封建主控制而与其相对立的一个经济中心,而战国和拜占庭城市则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君主所控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此外,战国和拜占庭的城市一直存在着主要由消费性经济所造成的繁荣,也始终是“王公的营垒”,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繁荣,不意味着社会经济将会有什么质的变化。第三,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初期,战国时期与拜占庭一样,随着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中国铸币正式出现,或许在春秋晚期。战国时期铜铸币迅速发展,种类众多,流通量巨大。特别要指出的是,黄金也进入货币领域。战国时黄金有两种单位,一种是“斤”,合十六两;另一种是“镒”,合二十两。楚国盛产黄金,黄金最先使用于楚国,其后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楚国可以说已有了黄金铸币,在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金饼;另一种是板状的金钣。金钣一块分十六个小格,也有分十九个小格的,使用时切开,一个金钣合十六两,正好一斤。当时珍贵的奢侈品如千里马、珠宝、象牙、狐裘等大都以黄金作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统治阶级赏赐、贿赂的支付手段也是黄金。
拜占庭货币经济发展水平那就比战国更高。在五、六世纪之交,拜占庭一度把实物土地税也改为征收货币,其他捐税一律征收货币则更不用说了。国库积累黄金甚丰,518年国库储库黄金达320,000磅。拜占庭具有远比中国战国时期更为完整的货币制度。拜占庭有金、银、铜三种铸币,一个金币折合十二个银币,一个银币折合二十四个铜币。拜占庭的金铸币-金诺米斯玛长期存在,在欧洲和部分亚非地区也被认为是标准货币。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述,我们似乎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封建早期商品货币经济的突出发展并不奇特可异,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关键在于是否利用了作为旧社会的奴隶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外是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如果说,西欧法兰克等封建国家没有得到和利用罗马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繁荣”和“财富”,那中国和拜占庭在这一点上相对地说就比较幸运了,因而在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出现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的局面,商品货币经济的突出发展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现象了。
美国历史学家汤普逊说:“东欧和西亚方面,没曾感受到那个长期的晦暗状态,即象西欧所知道的那个倒退的状态。我们在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所看到的历史继续性,是一个最动人的伟大历史事实。”其实,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着这一“历史继续性”,战国时期继承了殷周以来奴隶制社会的丰硕遗产,社会经济未经过西欧的“那个倒退的状态”而继续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场面也就构成当时中国“最动人的伟大历史事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与西欧十四、十五世纪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不存在可比性
有的学者在论述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这一现象时,认为“在欧洲,这个现象是到十四、十五世纪时,首先是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的。”这看法是值得商讨的,因为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与十四、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两者不存在可比性。为什么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和公元十四、十五世纪的西欧在“历史发展时期”方面不可以互相比较呢?
首先,西欧在十四、十五世纪封建农奴制已经瓦解,而意大利部分地区则瓦解更早,约在十三世纪就几乎消失了。随着农奴以货币折缴劳役租,领主就纷纷出租自营地,这在社会经济上引起了重大的变化。因为农奴的“折算是联系着货币经济的发展的,通过折算,庄园“自然经济”的基础从内部遭受破坏了”.十四、十五世纪,无论就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说,或就整个西欧说,商品经济都走上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历史条件就是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如果说组成西欧社会自然经济的经济单位是封建庄园,那组成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经济单位就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家庭。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一家一户的自耕农或佃耕农都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所谓农家“种谷必杂五种·······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就是先秦时期社会自然经济状况的绝好写照。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还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在国家的鼓励下还会日趋巩固。我们不能只看见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这一面,而完全忽视这时期自然经济原封不动乃至日益巩固的那一面。
其次,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商品经济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我们不能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阶段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与封建自然经济日趋巩固阶段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等量齐观,一视同仁。因为自然经济并不完全排斥商品经济,在不影响自然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也未尝不可以出现一时突出发展的现象。